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适应性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汉字与汉语结构特点相适应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与意义有密切的联系。
汉字的表意性
使得它能够很好地表达汉语的语义和语法结构。
例如,“人”字表示一个站立的人,“口”字表示嘴巴,“心”字表示心脏,这些字的字形都能够很好地表达它们的意义。
2.汉字是孤立语,它的词汇没有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
表达语法意义。
汉字的孤立性使得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汉语的这种结构特点。
例如,“我吃饭”和“饭吃我”虽然语序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3.汉字是有声调的语言,它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种。
汉字的声调使
得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汉语的语音特点。
例如,“妈”、“麻”、“马”、“骂”这四个字的声调不同,它们的意义也不同。
4.汉字是方块字,它的字形比较规整,有利于书写和阅读。
汉字的
方块字形使得它能够很好地适应汉语的书写和阅读特点。
例如,汉字的字形比较规整,有利于书写和阅读,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表达汉语的语义和语法结构。
总之,汉字与汉语结构特点相适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汉字的表意性、孤立性、声调性和方块字形等特点都能够很好地适应汉语的结构特点。
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适应性兼评“脚与靴子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说”苏新春刊《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在汉字与汉语词的对应关系上,语言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就是下面将要谈到的“脚与靴子”之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之说。
还有一些学者采取了理论倾向明显,但不与现有看法产生正面冲突的说法,即汉字与汉语关系的“互动说”。
本文将主要论述第三种观点,并兼及对前两说作出评说。
一、“脚与靴子”之说普通语言学理论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就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第二性的东西。
尽管现代语言学大师德·索绪尔在再三进行了这种强调之后,也说到他所说到的“文字”仅仅限于表音文字而不包括表意的“古典汉字”,但他的那些说明仍广泛地影响到一代人。
人们深信不疑地认为所有的文字与语言之间都是具有那样的符号物与被反映物的记录关系。
这种理论在现代中国语言学界的几十年中也一直成为人们的统治观念。
人们在表述这种理论时常常用上这样一个比喻:语言好比是脚,文字好比是靴子,脚可以穿这双鞋,也可以穿那双鞋,语言也是如此,它可以用这种文字来记录,也可以用那种文字来记录。
下面是这种文字语言观的一些主要论点:在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观上,认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记录、反映语言是一种充满可选行为的任意性活动。
就是一种语言可以选用这种文字,也可以选用那种文字。
对已经有文字的语言可以作出新的选择,对不曾有过文字的语言也可以进行选择。
这一观点确实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文字产生的过程及它们与本民族语言关系的现象。
在文字的发展上,持“文字晚起说”。
公认世界最早的四种古文字距今不过四千年左右,如果连在此之前未成熟的图画文字、甚至连笔画也未定型的刻符、陶符也算上的话,也不过七、八千年。
而语言的起源比这早得多。
人类的语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内不依赖于文字而产生、而存在。
在语言与文字对应关系的现状上,认为大量的语言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
汉字的三大特性,你知道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巴比伦楔形文字共同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作出了贡献。
但埃及象形文字在一千四百年前就已消失,巴比伦楔形文字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
唯有汉字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依然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这是因为汉字具有三大特性。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的适应性汉字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它适应汉语的特征。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一般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形、音、义契合汉语特点,完美的实现承担记录汉语的表达功能。
汉字还契合汉语语序这一最重要的语法表达手段。
例如“客上天然居”,可以从左读起,也可以从右读起,各有含义。
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通过字词组合,文意清晰;词中有画,景中生情。
汉语有限的音节加上声调,可以有一千多个带调音节。
但这远远不足以记录越来越多的新词新语。
汉字弥补了口语的不足。
“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非常和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汉语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它稳定和灵活的特质。
汉语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的过程中,汉字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字具有非常强的组词能力。
例如:以“鸡”组词,就有鸡眼、鸡胸、鸡头、鸡冠、鸡公、鸡皮、鸡骨、鸡心、鸡笼、鸡群、木鸡、火鸡、水鸡、土鸡、金鸡、家鸡、锦鸡、白鸡、黑鸡、山鸡、天鸡、阉鸡等数十个词语,不仅构词十分便利,而且还能从汉字层面推断出词义。
这在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里很难做到。
例如,英语一般就没用“chicken”(鸡)作为语素去组“鸡眼”Heloma、“鸡头”Foxnut、“火鸡”Turkey、“山鸡” Pheasant等词语。
汉语音节有限,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难免出现同音现象。
例如“gōng shì”,单独一个词音,究竟何指往往不清楚但是一用汉字书写,立即清晰明了:“公示、公式、公事、攻势、工事、宫室”。
这也是汉字生命力所在。
汉字源于图形文字,其方块形状留有图画的痕迹,书写时很容易以书写者的美感认识加以美化,成为艺术文字,进而发展出书法艺术。
举例说明汉字从哪些方面适应了汉语的特点(1)汉字不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语素、词中几十个音素和几百个音节,而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去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因此有人把汉字说成语素文字。
这种表示语素的汉字在不同的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可读成各种不同的或互相听不懂的语音,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看到文字,方言和普通话意思还是一样的。
(2)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
几千年来,汉语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是汉字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的意义却变化不大。
例如,古书上“天、地、人、茅、鸟、虫、鱼”等字,现代人不懂它的古音,但能了解它的字义。
这些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大都有不同的读音,但是字义却基本相同。
(3)汉字的一个特点是同音不同形,这具有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汉语音节简短,同音词比较多。
如果同音都同形,同形词多了,产生歧义现象就多了,这不利于书面上交流思想。
表意汉字适应了汉语的需要,这是使汉字的表意体制得以长期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4)汉字不分词连写。
78汉语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能力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来临,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对大学汉语教育产生了一些冲击,因此需要学校作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移动传播背景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了移动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最后根据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移动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需要进行改变,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大学生汉语的适应性。
文章以移动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汉语适应性为中心,分三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旨在提升大学生在移动传播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学习效率,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移动传播背景的概念传播即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信息流动的过程,信息要传播就需要一定的媒介,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应运而生。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式的互联网传播方式越来越普及,作为移动传播的主要工具,手机能够通过网络承载大量的信息,而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人手一部,因此移动传播可谓无处不在,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移动传播时代。
二、现阶段移动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汉语水平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来临,人们接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改变,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少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受到了很大影响。
首先是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不足,长期使用电脑手机进行文章写作和沟通,导致他们对错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其次是长期接触网络词汇导致大学生在正式的汉语写作中大量使用网络词汇,传统文字的敏感度和使用程度明显降低;最后,由于大学对于汉语言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汉语文字训练不足现象。
三、移动传播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汉语适用性的策略(一)语言能力和文化涵养结合施教,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面对移动传播时代对大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影响,学校首先可以在汉语言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将语言能力教学和文化涵养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
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
汉字发展历程新论--兼谈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性张文霞【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4【摘要】Chinese characters is a written symbol used to record Chinese.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vocabulary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words had undergone three stages: the primary stage, derivative stage,synthesis stage. Influenced by the lex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lso experienced a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ree stages: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s, the alteration of characters, th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会推动汉字的发展。
汉语词汇的积累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
受词汇发展的影响,汉字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即“造字”、“改字”、“组字”。
【总页数】4页(P73-76)【作者】张文霞【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 0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相关文献】1.中国汉字中的意境与意象——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J], 林运运2.中国汉字中的意境与意象——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J], 林运运3.中国汉字中的意境与意象——兼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J], 林运运4.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教学新论——对英美学习者的汉字教学 [J], 王颖5.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适应性——兼评“脚与靴子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说” [J], 苏新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探析作者:王新建,赵素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5期摘要: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汉字是书写该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的音节和印欧语系与表义无关的语音结构单位的音节不同,汉语的音节具有表义作用。
不仅元、辅音的拼合可以表示意义,而且声调也可以区分意义。
关键词:汉字;汉语;适应关系;探析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75-02中国汉字是独特的文字系统,不仅是汉语的简单记录,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汉语的研究和汉字的研究就要结合起来,从字的形、音、义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
自古母语教育自识字教育开始,据不完全统计最常用的1500个汉字一般都可覆盖汉字总用量近百分之九十五,有的学者考虑恢复老传统,采取从识字开始、以字带词的教学步骤,在识字教育中,又从最常用字入手,以少驭多,从实词到虚词,以实带虚,从阅读入手,以读带听,再回到口语训练中来,以说带写。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辅助工具,它负载着特定的信息,而且能把这种信息传播万代之后”。
在汉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时代,通行“结绳而治”,“刻契”而记,“结绳”和“刻契”表示的信息很不清楚,随着时间或空间变化,就弄不清真正的意思了。
如:三个绳结是代表三斤米?还是三里路?还是三只羊?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文字应运而生。
这种以表意而不是以表音为主的文字,使信息交流不仅在当时可行,而且还能传以后代。
今天读两千年前的古书时,还明白是什么意思。
而如果用记音符号记录下来的话,由于古今语音的变迁,很容易产生歧义。
中国有句俗语:“要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子子孙孙”这句话在青铜器时代就是常用语。
中国人把字铸在青铜器物上,铭文的结尾总是说“子孙其永宝用”。
所以中国人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能超越时空而永久保存下去的物件。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作为表意性质的汉字还有“超方言”的特点。
论汉字的适应性论汉字的适应性论汉字的适应性论汉字的适应性郫县安靖中学雍志汉字是一套高度适应汉语言的具有极强社会适应性的优秀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在小篆之后基本定形,至今两千多年,历无数时世而没有太大变化,呈现出一种超稳状态,而且还能联古及今,适应现代,不断地发挥其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
这本身便证明了汉字极强的适应性。
汉字对汉语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首先,形体固定的汉字,专字专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独立性,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是相适应的。
汉语言是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
汉语的音节是直接和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汉民族的语音感知单位是声韵调而不是音素,声韵调时能够区别意义的。
汉语的这种语言结构就决定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学过英语的人知道,英语这种语言在形态上极富变化。
而汉语言在形态上却没有变化。
汉语在构词时以词根复合为主,没有英语那样大量的只变词性不变意义的前缀,后缀(汉语也有数量很少的“缀”)。
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是音节。
而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儿语音”例外)。
可见汉字的形体固定,专字专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与汉语的单音节、活动自由,易于组合的特点是一致的。
其次,汉语普通话中的基本音节410个左右,加上声调,也不过1300个左右,即使在宋时《广韵》中的章节也只有4000个左右,而清《康熙字典》收字47000个,在《》中也有7300个字。
用如此少的章节去表现汉语言中众多的词语结果使汉语的同音字大量存在。
即使机械的平均一下,一个音节也要分摊五个以上的同音字。
这个问题不好好的解决,我们的交际将有很大的困难。
同音字的大量存在使汉语言的语音形态传送信息的功能和效率锐减。
汉字音意并重并举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这种形式的字就是音意兼顾的。
如果不使用音意兼顾的汉字根本无法在书面上把这些大量的同音词区分开来。
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同音字的存在,但我们并不感到语言的书面交往的会么困难。
2003年第2期汉字文化漫论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徐广洲 张 晓 王今铮校订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简要的谈谈看法。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
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①,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汉字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造字法或写词法上。
综合古今汉字说,汉字是按照造字法设计的一套表意、表意兼表音的结构复杂的形体符号记录汉语的语素(或词),字是独立的音节符号、语素符号,在书面上,字是读音单位,也是书写单位,不实行词的连写。
汉字的古老形态,殷商时代(前1600~前1046)的甲骨文、周代(前1046~前221)的金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汉字的这种独特文字体系基本确立。
在由古代汉字演变和发展为现代汉字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飞跃或创新,一次是造字法,一次是字体,汉字的性质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形声字的兴起并发展为汉字的主体。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按清・戴震“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属用字问题。
在造字法中,形声是一种创新的、最富生命力和能产性的造字法。
形声意(意符)音(声符)并用,给象形字加上了专门标音的符号,不但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上的种种局限,而且使汉字从纯表意的文字转化为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
这是重大的飞跃。
形声字的发展异常迅猛,据清・王筠统计,《说文解字》的9353字中,形声字占82%(7697字)。
在南宋・郑樵《通志》的24235字中,形声字占89%(21810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中国文字在近古期以后,几乎完全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的主体,在世界文字类型中属于“混合型”的意音文字或“表意性音节文字”。
隶书、楷书的兴起改变了汉字的面貌。
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演变为隶书、楷书的由繁趋简的过程。
第十一章汉字与汉语词发展中的共性与差异前面各章,主要在静态状况下论述了汉字与汉语的种种关系。
论述中主要是摘取了一些最能反映二者关系特征的“点面”来进行分析。
现在将考察的视野从横断面的静态转换成纵向的动态,关心的重点是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对应规律。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在呈现不对等发展过程的同时,又有着互为补充、相互适应的倾向。
不对等与互补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汉字与汉语词发展中的混合曲。
第一节汉字与汉语词的共同发展机制汉字与汉语词汇是两套不同的表达系统。
它们的起源、历史、发挥功能的途径、表现的形式都各不相同。
但它们相互契合的关系,长期的发展经历、共同的性质与功能,都使得它们有着内在的共同发展机制。
共同的发展机制使两套不同的表达系统互为表里、互为补充。
具体说来,这种共同的发展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的发展动力无论是汉字系统还是词汇系统,从古到今,都经历过一个由简陋到繁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密的发展过程。
这首先就是因为在它们背后有着共同的发展动力,都是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深化的对主客观认识的需要,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
当人们的社会实践与认识世界在急剧扩大时,这种表达、交际的符号系统也就必然会跟着繁复发达,否则人们的实践与认识也就无从深化。
而符号系统在功能上的改进与形式结构方面的改进是相一致的。
要具有较强的表达功能,就必须会对它们的形式结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变化,其结果也就是导致汉字系统与词汇系统的功能与形式的完善。
汉字与词汇两大系统,面对着共同的交际需求,这种需求就是它们的共同驱动力。
二、共同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汉字系统与词汇系统在它们开始出现,都是相当简易的。
殷商时代,词汇的数量很少,表现能力也很低,缺乏富于表现力的同义词、关联词、概括性强的类属词。
而文字,从数量上看也远不如后代那样多,而且字形不稳定,异形字变形字多,表达具体事物的象形字指事字主要就产生于这时。
在这个初期阶段,汉字与汉语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形体不太确定,数量贫乏,在表达功能上缺乏概括性和严密性,在表达对象上多局限于直观具体的事物。
论汉字与汉语的适应性
刘玮娜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汉语之所以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的适应性.汉字是自古迄今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其表意功能直接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具有历时的承古性与共时的超方言性的优势,这是任何表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的这种超时空功能使得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它缩短了古今汉语的差距,充当了上下几千年的联系媒介.
【总页数】2页(P195-196)
【作者】刘玮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明确简约"论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性
2.汉字发展历程新论--兼谈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性
3.许慎《说文解字》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汉字为例
4.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适应性——兼评“脚与靴子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说”
5.试谈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汉字与汉语的适应关系
李少平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没有被其他形式的文字取代,这主要归因于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汉字与汉语的音节具有一致性;汉字在标记汉语的语汇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并形成了与汉语语汇发展的一致关系;汉字的特点与汉语语法的特点关系密切,为汉语语法结构提供了条件,汉字与汉语语法的生成机制具有一致性.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李少平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新疆,喀什,84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相关文献】
1.浅论汉字理据构字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法的启示 [J], 潘鹂
2.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的对应关系研究 [J], 谢跃
3.汉字发展历程新论--兼谈汉字对汉语的适应性 [J], 张文霞
4.“汉语与汉字关系”问题再讨论——“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娄育; 李康澄
5.汉字理据的显隐与汉字和汉语的内在关系 [J], 林志强;龚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汉字与汉语之间的适应性兼评“脚与靴子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说”苏新春刊《延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在汉字与汉语词的对应关系上,语言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就是下面将要谈到的“脚与靴子”之说与“西瓜皮与西瓜瓤”之说。
还有一些学者采取了理论倾向明显,但不与现有看法产生正面冲突的说法,即汉字与汉语关系的“互动说”。
本文将主要论述第三种观点,并兼及对前两说作出评说。
一、“脚与靴子”之说普通语言学理论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就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第二性的东西。
尽管现代语言学大师德·索绪尔在再三进行了这种强调之后,也说到他所说到的“文字”仅仅限于表音文字而不包括表意的“古典汉字”,但他的那些说明仍广泛地影响到一代人。
人们深信不疑地认为所有的文字与语言之间都是具有那样的符号物与被反映物的记录关系。
这种理论在现代中国语言学界的几十年中也一直成为人们的统治观念。
人们在表述这种理论时常常用上这样一个比喻:语言好比是脚,文字好比是靴子,脚可以穿这双鞋,也可以穿那双鞋,语言也是如此,它可以用这种文字来记录,也可以用那种文字来记录。
下面是这种文字语言观的一些主要论点:在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观上,认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记录、反映语言是一种充满可选行为的任意性活动。
就是一种语言可以选用这种文字,也可以选用那种文字。
对已经有文字的语言可以作出新的选择,对不曾有过文字的语言也可以进行选择。
这一观点确实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文字产生的过程及它们与本民族语言关系的现象。
在文字的发展上,持“文字晚起说”。
公认世界最早的四种古文字距今不过四千年左右,如果连在此之前未成熟的图画文字、甚至连笔画也未定型的刻符、陶符也算上的话,也不过七、八千年。
而语言的起源比这早得多。
人类的语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内不依赖于文字而产生、而存在。
在语言与文字对应关系的现状上,认为大量的语言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现有文字近五千种,只有十分之一的语言有文字。
落实到更为具体的个体人来说,丝毫不懂文字,终生没与文字结触过的文盲在现代社会中也大有人在。
他们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进行除文字以外的一切社会交际。
文字类型与文字进化观。
世界上的文字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文字体系在世界上存在的时间有先后之差,久暂之别。
它认为象形文字为第一阶段,表意文字为第二阶段,表音文字为第三阶段。
最好的文字体制是记录词的语音形式,在表音文字中,最好的又是以音素为记录对象的表音文字。
上面四种观点奠定了现代派学者的语言文字关系观。
用这个文字理论来观汉字,也就很容易得出了汉字有悖于世界文字发展规律,落后于世界文字水平的看法。
它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并不脱离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的痕迹。
汉字表意不表音,或是既表意也能表音,可表意不确切,表音也不确切。
因此,意化的汉字必须抛弃,有悖于世界拼音文字的汉字体系必须推倒重来。
用“脚与靴子”的文字语言关系的普遍理论来看汉字,也存在几个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际上的疑点。
其一,就是这种用来解决汉字问题的理论却恰恰是忽视了历史悠久的汉字本来面目。
普通文字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西方文字的基础之上的。
现有的西方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而表音文字都是在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演变出来的。
它们距最初的文字体制都曾有过一个中断的环节。
这个中断的环节使得最初的文字性质不曾保留。
表音文字与文字起源之初的概念内容失去了联系,这恰恰是文字在与语言结合程度上的后退。
可汉字却与汉民族的生活一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虽然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历经颠波,政权朝廷屡遭倾覆,不同民族之间的你来我往,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中枢却一直绵延不断,其思想的信仰、生活的区域、道德的规范,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更替。
汉字的最初本质虽然在文字的传承中经历过几次大的转移,有过刀刻火铸的甲骨金文,有过鸟虫文的大篆、刀笔的小篆,有过汉隶,有过行、楷、草书,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却虽不宛然如初,但也依稀可辨。
这种深深扎根于古老的汉民族文化之中、保留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字风范的汉字,它的精神与风韵显然与西方文字有着绝然相异的地方。
其二,就是西方的文字社会动荡迁徙、西方文字的中断、文字由与词的内容相结合退为与词的语音形式相结合的事实,恰恰又是生活在西方语言语音结构非常灵活,语音曲折变化丰富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
西方语言中,音素与音素的结合方式远远多于汉语。
在基本音素的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结合方式的灵活与否将直接决定音节数量的多少。
如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有1300个,朝鲜语有2500个,俄语有2960个,越南语有5500个,日语有350个,法语有3740个书写形式,音节只有2800个。
英语有4950个书写音节,代表着4030个语音音节。
汉语只有俄、英、法等语言音节数量的一小半。
字母与音素不严格地一致,但也有着大体上的等比之差。
如英文音节day 可以单用,与之字母差为1的音节约有30个:dab,dad,dag,dam,dan,dap,daw,bay,cay,fay,hay,jay,lay,may,nay,pay,ray,say,way,dae-,daf-,dah-,dai-,dal-,dap-,dar-,dau-,kay-,tay-,(吴安其《论书写音节和文字的构成形式》,刊《民族语文》1992年第2期)这样灵活的组合形式正好反映出它们语音形式内部结构方式的灵活性。
而汉语又正好是在这方面显示出与西方语言绝然相反的一面。
它的元音辅音前后有序,辅音不相迭、不重出,除个别外,前后位置不杂处。
元音搭配谨严,韵头韵腹分得清清楚楚,一个音节中只有一个主要元音,“一山不容二虎”,以主要元音为核心的音节单位清晰醒目。
语言结构的单一,加上单音节词的直接投入使用,使得汉语词的语音在区别词的作用上会打上很大的折扣。
这种语言内部的特质也使得表音文字难以在汉语身上一显神通。
其三,这种理论过于消极地看待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
文字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表达、传播语言,而且也对语言本身的进化起着极大的推动、凝固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固然有一大批语言尚无文字作为它的书面表达形式,但却可以说,当今发达的语言全都或基本上都有了文字。
还没有文字的语言很难说是它们能与那些发达语言相媲美。
当然这里有文化发育的原因,但谁又能说真正的文化发育能少得了文字的积累之功呢?文盲确实可以不依赖于文字与其它人一样地生活得很好,但他们是已经生活在非常发达的人类社会、语言社会中,成为亲身感受到这种发达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个群体或个体。
他们是不必依赖于文字而生活,但他们周围的生活却不能没有文字,正是靠文字才有了发达的物质与精神。
对“不识一丁”的他们来说,这时的语言和文字纯粹是一个运用的问题,不会使用其中的某一种工具并不会妨碍他们通过其它的许多工具和形式来领受现存的一切。
而在语言理论和文字理论上来谈有没有语言或文字,却是从它们的发生学上来看问题,一旦这样来提出问题,就会发现这一理论所举出的“文盲”例子并没能触及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本质。
二、“西瓜皮与西瓜瓤”之说与汉字与汉语是“靴子与脚”的关系观的对立面,有着一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这就是“西瓜皮与西瓜瓤”之说。
徐德江先生在他的《词结构新探》长篇论文中多次提出:“文字的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类似蛋壳与蛋清、蛋黄之间的关系,类似果皮与果肉、果核之间的关系,结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外在的包装物与被包装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不是鞋与脚的关系。
”(原文刊《汉字文化》1990年第1期,又见《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这个观点的提出对现存的语言文字理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不仅对文字,也对语言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词,特别是对书面语言中的词,将导致可能要重新作出解释的选择。
在这一理论中,有这样几个主要观点:书语中的文字与词义同生并长说。
认为词音只是口语词的物质外壳,形符与口语词的结合,绝不能理解为只是词音与形符的结合。
形符与口语词的结合过程是个产生新事物字的质变过程。
当口语词与形符结合时,口语词的物质外壳词音已失去了“物质外壳”的地位。
这个地位,由字形所取代,字形是书语词的物质外壳。
口语词与书语词成了原料与合成物的关系,而不是平常所说的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书语高于口语说。
口语词有词音与词义两个结构要素,而书语词有字音、字义、字形三个结构要素,比口语词的结构关系要复杂。
从口语与书语两者间的关系来看,就口语本身,无法研究书语,而就书语来说,却可以大致上研究口语。
不能因为书语产生于口语就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语是第二性的。
对“词”“字”的重新定义。
认为对语言最小单位的判断必须抛开那捉摸不定的意义内容,而应以它们的物质外壳为标准。
口语以词音为准,书语以字形为准。
书语中只要是同一个字形,不论它表示了多少个字音和字义,都应该看作是一个“字”,对它的多个意义、多个读音可以看作是一字多义、一字多音。
口语中只要是同一个词音,也不论它表示了多少个意义,也都应该看作是一个“词”。
这样绝对地突出了词与字的物质表达形式,这个理论将书语词中形与音义的关系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论述,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大量的认知符号确实是直接与概念相结合,而不是先与语音结合再与意义结合。
有的根本就不曾与语音形式结合过。
如在大家都很熟悉的“铁轨的横断面”是铁道系统的符号物;“红十字”是人道主义救援系统、后来又成为卫生系统的符号物;“中国古铜钱”是中国银行的符号物;“汽车方向盘”的图案是德国产奔驰牌豪华小汽车的符号物。
它们有的有读音,有的根本就没有读音。
有读音的也许表示的并不是它的“词”义。
但它们都依靠着一种特定的、形象的、作用于人们视觉的符号形体表达着某种固定的意义所指。
符号物是如此,文字也是如此,特别是表意性质的文字的汉字更是如此。
正因为一个符号形体表示着一个固定的意义,那么,许许多多的概念也就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汉字。
在形体的数量上看,似乎这是汉字的一个弱点,但一个图案与一个概念发生直观的、直接的联系,这却又正是汉字的一大优点。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近年举行的一次汉字专题座谈会上,一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谈到,一位日本学者问他为什么汉字的生命力这样长,他答道,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非同一般,一言以蔽之,它们是血与肉、皮与肉的关系。
但从理论本身的完善程度来看,这一观点仍面临着需要进一步自圆的努力:1,如何更好地解释书语中的口语词与文字形符的统一过程,因为无论是从汉语的过去还是现在来看,这种统一并不是从一而终的。
它有过选择,而选择也就意味着这种统一是有着随机性的。
2,如何解释汉语以外的语言文字关系。
仅管可以说西方的文字也是同样作用于视觉的,但西方文字首先是通过对口语词的语音形式才得以反映整个“词”,这一事实却是不容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