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伤仲永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

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

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马骏)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说明:可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侍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

环谒偶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

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

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泯然众

伤<

原因:受于人不至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导语:通过对方仲永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才的教育之道,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 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 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 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 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 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伤仲永2

清水县第五中学 语文 学科导学案备写活页 课题 五《伤仲永》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执笔者 陈双彦 分管领导评价 教学反思 书写导学案栏(要求分课时备课,一页写不完可写两页或三页) 此栏一般用于归纳知识点或写达标测评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五、懂事儿 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六、知趣儿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七、品味儿 1, 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3,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八、开窍儿 A,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B,板书设计 第一阶段 才智过人,妙笔生花 第二阶段 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江郎才尽,庸人一个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 迪生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成功= 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利其然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最新人教版伤仲永原文及课下注释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哀伤,叹惜。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6.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7.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8.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10.自是:从此。11.立就:立刻完成。12.文理:文采和道路。 13..邑(yì)人:同县的人。14..稍稍:渐渐。15.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1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7.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18.扳(pān):通“攀”,牵,引。19.环谒(yè):四处拜访。 20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1.称:相当,相称。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24.通悟:通达聪慧。 25.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6.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7. 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彼其:他。3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5,《伤仲永》三单

第五课《伤仲永》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在家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 借旁近与之之: 之余闻之也久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 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 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五课《伤仲永》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问题探究】 4、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5、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6、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 第二层: 1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

浅谈《伤仲永》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浅谈《伤仲永》故事得到的启发 《伤仲永》这个故事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最终他成了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除了有先天的生物因素(内部因素),也有后天的社会因素(外部因素);也受到了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个人即使有再好的内部条件,也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否则内部条件没有发挥的机会。而在这里外部因素中教育和学习对人的身心发展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能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主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如果故事主人公方仲

永能有良好的氛围,接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就很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之才。 当然方仲永没能成才的很大责任应该由他的父亲承担,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使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他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相当重要,像他这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智慧的人,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不是天生聪明的人,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都不如。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重视教育,珍惜好受教育的机会,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沪教版七上语文5、《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5、《伤仲永》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解析:这是个文言文选段是第五课的重点。5个题目基本上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第1、2题考查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理解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文言文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宾客其父”的“宾客”(把……当作宾客)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理解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文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 作者:〔宋〕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1)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德育: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 课文预习:能流利朗读课文,并通过查工具书尝试口译课文并提出疑难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并能注意语气、停顿。 2、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通过元方斥责其父友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讲究礼貌、诚信。而今天我们要学的《伤仲永》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熟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讲一讲。 二、检查预习,畅读课文。 1、请多个学生轮流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1)字音:扳(pān)、环渴(yè)、称(chèn)、泯(mǐn) (2)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3)语气: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②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③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④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两次,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组赛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在找句子的过程中落实文言字词,以下相同)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3、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点出“利、扳、谒、邑”等解释) 那作者对此事有何看法?学习第三段。 四、研读第三段,明确作者观点。 1、学生齐读第三段。 2、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之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明确作者的看法: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五、小结: 本文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

5伤仲永教案设计(一等奖)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释义、翻译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通过七年级上期语文基础文言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阅读较浅显的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应该较为理想。 1.指导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来源:中@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来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多媒体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2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

伤仲永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全文与翻译

《伤仲永》全文与翻译 伤仲永 王安石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译文】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

伤仲永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原文和翻译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伤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

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