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测量第六章(1)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61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所谓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所谓事物的特征,是指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特定属性。
所谓量具,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工具。
所谓定量描述,是指任何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特征的量的确定。
2、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另一种是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
3、测量量表分为4种:1)命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2)顺序量表,如第1名,第2名;3)等距量表,不仅能代表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4)比率量表,是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有绝对的零点。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心理与教育测量属于顺序量表。
★4、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下列4个基本条件:1)行为样本。
从人的大量行为中抽取与欲测量的心理特质直接有关的一组行为进行测量,并依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
这一组被抽取出来的,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的行为就是行为样本。
2)标准化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测验的标准化要具备下列条件:a、测验内容的标准化;b、施测条件的标准化;c、评分规则的标准化;d、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难度或应答率4)信度和效度5、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按测量对象: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量方式: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形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功能: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第六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概述一.方差分析的定义[用途]定义:用途方差分析也称为变异数分析,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最常用的变量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测量或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测量或实验中因素对反应变量是否存在显著影响。
即用于置信度不变情况下的多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
它既可以比较两个以上的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检验,也可以应用于一个因素多种水平以及多个因素有多种水平的数据分析。
二.方差分析的作用方差分析主要应用于两种以上实验处理的数据分析,同时匕徽两个以上的样本平均数,推断多组资料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也即检验多组数据之间的均数差异是否有统计意义。
在这个意义,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扩展。
当我们用多个t检验来完成这一过程时,相当于从t分布中随机抽取多个t值,这样落在临界范围之外的可能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I型错误的概率,我们可以把方差分析看作t检验的增强版。
方差分析一次检验多组平均数的差异,降低了多次进行两组平均数检验所带来的误差。
在进行方差分析时,设定的假设是综合虚无假设,即假设样本所归属的所有总体的平均数都相等。
如果检验的结果是存在显著性差异,只能说明多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无法确定究竟哪些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时需要运用事后检验的方法来确定。
三.方差分析的相关概念一(一)数据的变异(1)变异:统计中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7一般意义上的变异是指标志(包括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表现。
可变标志的属性或数值表现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统计上称之为变异,这是广义上的变异,即包括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时仅指品质标志和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表现。
注:随机性,即变异性。
(2)组间变异[组间差异]:组间变异表示处理间变异,主要指由于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实验处理效应)而造成的各组之间的变异,可以用两个平均数之间的离差来表示,可将组间离差平方和记为SS AO组间差异可用组间方差来表征,用符号MS B表示。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2)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
S。
Stevens)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2)、心理测验的类型:①测验对象分: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②按测量方式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③按测验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④按测验功能分: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心理测量学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心理测量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心理测量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心理测量学第一章概论一、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二、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和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三、测量的基本要素 :1。
参照点(1)绝对参照点(有绝对的零点,可进行乘除运算)(2)相对参照点(以人确定的零点,只可加减)2。
单位:条件:要有确切的意义和相等的价值四、测量的量表 : 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可进行加减运算)、比率量表(可进行加减乘除)五、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法则给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指派数字,或者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六、编制一个测验应当具备下列四个基本条件:(1)行为样本.(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标准化条件: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和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难度或应答率。
(4)信度和效度。
七、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提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作业补充题:1、为什么说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分数本质上是顺序量表上的分数?答:从本质上讲,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1)从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零点;(2)从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与心理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完善.第二章简史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2)高尔顿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资料的分析之中.学生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公式。
心理测量的复习大纲心理测量大纲.第一章:第一节一般测量概述1、测量的概念: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影响测量精确的因素:一、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①确定型(物体的长度)。
②随机型(人的短时记忆容量)③模糊型,即事物本身的量是模糊不定的(人的性格特征)二、测量的精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精确性。
3、根据测量的性质和不同的特点,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测量大致分为4种类型。
①物理测量:及对事物物理特征的测量。
长度,重量等。
②生理测量: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如对动植物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测量。
③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如人口普查。
④心理测量: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如智力、人格测量。
4、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其中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5、测量的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量表可以分为四种:①命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命名量表又分为名称量表(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和类别量表(用数字指代事物种类)。
②顺序量表:按照事物的大小,等级,程度而排列数字的量表。
③等距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
等距量表的数字是一个真正的数量,这个数量中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加减运算。
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
它的零点是人们假定的相对零点。
对于等距量表的两个数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④比率量表: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有绝对的零点。
第二节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1.、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其独特的性质:①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市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
第4章测量信度1.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是什么?答:信度主要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别简述如下:(1)重测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除去主试,施测环境和被试等方面的误差,它的独特误差来源主要有:①施测过程中所产生的遗忘和练习效应;②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要测查的心理特质方面获得了学习机会。
(2)复本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复本信度是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它的误差来源有:①不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平衡测验;②施测过程中产生的顺序效应和迁移效应;③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上获得了学习机会。
(3)分半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它的误差来源是:不同的分半方法的分半信度不同,可能是由于将测验分为相平行的两半的方法不同而产生误差。
(4)同质性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同质性信度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克龙巴赫α值还是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它只是测量信度的下界的一个估计值。
即,α值大,必有测量信度高;但α值小时,却不能断定测量信度不高。
它的误差来源产生于题目是否同质,这包括两个方面:①所有题目都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②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5)评分者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评分者信度是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中,客观题的评分很少出现误差,但主观题的评分常常会造成误差。
它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多个评分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相同答案的不同评定,这种个体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最大程度低依赖正规的测查程序和统计方法来减小它。
心理与教育测量知识点汇总e心理与教育测量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名词解释1. 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举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 测量的参照点:测量工作中必须有一具量的起点,那个起点就叫做测量的参照点。
3. 量表: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延续体算是量表。
4. 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举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5. 测验的标准化:是编制测验的一具重要步骤,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解释的程度的一致性。
二、简答与论述1. 简述理性测量单位应具备的条件?P4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明白基本上相同的,别允许作出别同的解释;二是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具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然而在某些事情下,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是相当困难的。
2. 简述四种测量量表及其特点?P5-6①命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不过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举行分类。
数字不过事物的符号,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别能举行代数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百分比、次数、众数和X2检验。
②顺序量表,是次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别仅可以指代事物的类不,而且可以表明别同类不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在顺序量表中,数字只表示等级、大小和程度的顺序,它既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所以别能举行代数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③等距量表,是较高水平的测量量表,别仅可以指代事物的类不、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举行加减运算。
但它没有绝对零点,别能举行乘除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系数以及t检验和f检验。
④比率量表,也叫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测量量表,除了具有类不、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可举行加减乘除运算。
可举行的统计办法除了与等距量表相同外,还与几何平均数、变异系数相同。
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 复习笔记一、测验的难度(一)难度的定义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二)难度的计算测验的计分方法不同,项目难度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1.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1)通过率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来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式中,P代表项目难度,N为全体被试数,R为答对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以通过率表示项目的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极端分组法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则可以先将被试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分成三组,总分最高的27%被试称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被试为低分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然后求项目的难度。
式中分别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人数。
2.非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对于论述题,每个项目不只有答对和答错两种可能结果,而是从满分至零分之间有多种可能结果。
对这类项目,常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其难度。
式中x为被试在某一项目上的平均得分,为该项目的满分。
(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进行难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水平取决于测验的目的、项目形式以及测验的性质。
(1)如果测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试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难度,只要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可以选用,甚至那些100%通过或通过率为0的项目都可以采用。
(2)如果测验的目的是用于选拔录用人员,就应该将项目的难度控制在接近录取率左右,即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
(四)难度的等距变换通过率P无法指出难度之间差异的大小,对于作进一步的难度分析带来了困难,必须设法将它转换成等距量表。
(1)当样本容量很大时,测验分数将接近正态分布。
此时,可以根据正态分布曲线表,将试题的难度P作为正态曲线下的面积,转换成具有相等单位的等距量数,即Z分数。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3)精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一般测量概述(一)测量及其种类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1)“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2)“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3)“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4)“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数量”不仅指描述事物特征的符号,而且指一种有序的量。
数量具有四个特性: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2.测量的精确度测量的精确度既与测量对象的性质有关,也同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有关。
(1)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可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
(2)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量尺)的精密性。
尽可能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是保证测量精确度的重要条件。
3.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测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物理测量: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2)生理测量: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3)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
(4)心理测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一个完善的测量数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测量的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1.测量的参照点(1)参照点的定义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2)参照点的分类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3)参照点的常见使用情形①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②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测量及其种类:1、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数量化的特征: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1、测量的参照点: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2、测量的单位:理想的(好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不允许做出不同的理解。
②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三、测量的量表(名称):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s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1、称名量表/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其中的数字只是事物属性的符号,并不具有有意义的固定原点、单位的等距性和数字的顺序性,因而该类数字没有数量意义。
2、顺序量表/次序量表:无单位、无绝对零点、有相对零点。
数字不仅能指代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心理测量上的量表本质上属于顺序量表。
)3、等距量表:相对零点、相等单位。
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而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
4、比率量表:绝对零点、相等单位。
是最完善的测量量表,因为它除了具有类别、等级和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零点和固定的原点。
不仅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而且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比例。
能做加减乘除运算。
四、测量量表的等级间的区别:1、命名量表:识别、区别个体。
2、次序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
3、等距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
4、比率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指出个体特性间的比率。
五、心理测量的定义:1、安娜斯塔西: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2、郑日昌: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