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视域下中国新闻法律、法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61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媒体自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人民的关注下已经成为了人权、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中,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从政策法规、政府审查和新闻报道等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展现两国媒体自由度的现状及差异。
1.政策法规中美两国关于媒体自由的政策法规对比如下:中国: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审查制度。
”中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美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
”美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美国电视广播法》、《美国互联网出版法》和《美国通信法》等相关法规。
可见,中美两个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上有所差异。
虽然两国的宪法都授权了言论和媒体的自由,但是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了审查制度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的贯彻,同意或者否决一切新闻信息发表。
而美国宪法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媒体的自由。
2.政府审查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都受到了政府审查。
但是,两国的审查标准和程度差别较大。
中国: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接收并审核发布新闻的申报,政府可以在新闻发表之前进行一定的审核和审批。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有监督新闻内容和谴责误导群众的权力。
中国的网民需要经过实名认证才能在网络发言,这也就意味着,网民在网上的发言需要受到政府的审查。
美国:美国的政府审查相对较少。
美国政府唯一权力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不能泄露不应该公开的国家机密。
因此,美国的新闻媒体通常能够自由高效的新闻报道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均受到政府审查,不论是政府审批还是执法监督等都给新闻的发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外国法律与中国法律的比较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日益频繁。
而法律方面的交流也成为一种趋势。
外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之间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各国的法律制度、互相借鉴经验、推动国际法律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外国法律与中国法律比较研究的意义1. 帮助理解各国的法律制度法律是各国社会管理和运作的基础,包含了各国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国情和历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和全球意识。
2. 促进国际法律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法律的实践和理论都有所不同。
而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还可以帮助各国相互借鉴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改善自身法律系统的能力。
3. 推动国际法律制度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法律交往和市场互通越来越日益频繁,国际化的商业和金融行为所需的法律保障已成为各国制定法律的重要动因。
国际法律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也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因此,通过与外国法律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国际法律的发展和完善。
二、外国法律与中国法律的比较研究方法1. 法律体系的比较各国法律体系的构成不同。
在欧洲大陆国家,法律体系主要分为民法和刑法体系;在英美系国家,法律体系则由普通法与司法判例制度和立法法规制度共同构成。
而中国的法律体系则由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民诉法、刑诉法以及其它专门法律等法律体系构成。
通过对国家法律的体系比较研究,可以了解其法律的体系结构,发现其现存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其法律制度的完善。
2. 法律文化的比较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背后存在着不同的法律文化和法学研究的传统。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法学著作、法律经典和法学研究成果的比较,可以了解其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同时,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国家间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3. 法律制度的比较法律制度是各国法律实践的基础,是推动法律发展和完善的关键。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
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
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
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
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闻传播法学如何在法律框架下保证新闻自由和法制化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传播形式,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民主发展、保障公众知情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法学作为研究新闻与法律关系的学科,旨在确保新闻自由与法制化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及时的信息。
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有效保障新闻自由和法制化,则是新闻传播法学领域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全面的新闻法律框架新闻自由和法制化的保障需要明确的法律框架作为基础。
国家应通过制定一系列新闻法规、法律条文等,确保新闻传播行为在法律规范下进行。
这些法规应涵盖新闻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采访、报道、编辑、发布等环节,确保新闻从业人员在法律框架下履行专业职责。
同时,法律框架还应明确公民在新闻领域中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自由。
二、维护新闻自由与信息安全的平衡新闻自由与信息安全是紧密相关的,两者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取得平衡。
国家可以设立机构,负责监管、管理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保障公众免受虚假、不实信息的影响。
同时,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确保新闻从业人员的采访和报道自由,避免过度限制新闻传播的行为。
只有保障新闻自由,才能有效推动法制化进程,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三、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自由和法制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这样可以确保新闻从业人员遵循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也可推动新闻行业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开展新闻法治研究新闻法治研究是推动新闻自由和法制化的重要手段。
相关学者、法律从业人员等可以深入研究与新闻相关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合法途径,为新闻自由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并为法制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学术界还可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新闻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推动新闻自律机制的建立新闻自律机制是确保新闻自由和法制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我国出台《新闻法》的思考——从新闻自由说开去石倩瑜中国传媒大学摘要:自1979年以来,新闻立法问题经历了几个起伏阶段,学界业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不置可否,《新闻法》的制定存在几大立法难点,但其对于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不可或缺。
尽管出台《新闻法》还未提上日程,其所具有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
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新闻法的相关定义和发展现状、新闻自由的内涵进行梳理,并就《新闻法》与新闻自由的关系进行探究,谈谈对出台《新闻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法治建设一、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现状概述(一)新闻法界定对于“新闻法”的定义,新闻法学家魏永征及学者张诗蒂相继提出了相关界定。
新闻法学家魏永征认为,新闻法是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魏永征强调了新闻活动主体对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但未明确新闻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范围,故张教授对该定义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诗蒂在《新闻法新探》中指出,新闻法是“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权利对权利尊重之下的新闻自由的法律。
”[2]即新闻活动的主体的合法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关系对等,两者应互相尊重相互平等。
综合比较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诗蒂对于新闻法的定义更为全面客观,故援引其说法界定新闻法。
“我国无新闻法”观点的存在是对新闻法定义的不明晰所造成的。
事实上,应将新闻法作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区分。
宏观层面的新闻法包括现有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的条款,而微观即专门的新闻法则指以“新闻法”为名称的单行的法律文件。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超过500条,涵盖了我国新闻传播活动各方面的法律问题。
因此,我国存在宏观上的新闻法。
(二)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基本框架我国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例散见于宪法、基本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中,由此构成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基本框架。
三、对我国新闻自由的思考1、“相对的自由”——新闻自由规制的必要性互联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史,网络使用者经过这些年的成长和培养,也更多了一份理智和成熟,但这一信息传播最为迅速、沟通交流最为频繁的传播平台依然充满着躁动和不安。
在热闹非凡的媒体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充斥着浮噪的跟风与喧泄,甚至以其生猛、搞怪、恶俗而不断撞击着人们心理承受与社会公德的底线。
因此在对新闻自由给予充分保障的同时,也必须强调:人们在行使其自由的时候,不能妨碍其他平等的主体行使其自由,普遍自由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一定程度的普遍限制。
同理,行使新闻自由必须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权为前提,否则当他人也可以随意行使这种权利时,自由本身就不存在了,正常的社会关系乃至社会秩序也就无法维持了,进而产生了负面效应。
(1)过渡自由的负面效应2011年,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后没几天,一则自称出自BBC (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台)的消息,以十分确定的语气表示“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刻采取必要措施”,瞬时间,网上疯狂传播着核福射将污染海盐以及吃盐能防福射的谣言。
自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通过微博以讹传讹像病毒似的蔓延到中国,造成了全国性地哄抢食盐的局面,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这些遥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人无意中说起,可能也没什么恶意,但一旦进入网络传播就病毒般发作,如果再有好事者或无良商人借机烧上一把火,一夜之间中国人就癫狂了。
在微博的世界里,网友们不仅交流着最新信息,也宣湖;着自己的非理性情感。
在信息传递方面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优势明显,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一种天然适合突发事件传播的媒体。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新闻自由思考作者:杨幸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中西新闻自由观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渗透的文明类型、受众群体以及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等方面。
对于当今中国的新闻自由,应当从多个方面作独立思考:其一,新闻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中国的新闻自由也不外如是,包括自由和制约两个方面;其二,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闻自由,又要以动态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的新闻自由;其三,准确定位当前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四,冷静对待西方对中国新闻自由的质疑并予以有理有据的回击。
中西新闻自由观的差异与冲突,实质上就是中西文化、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关键词]新闻自由比较研究双刃剑文明冲突[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09-02在新闻学发展史上,新闻自由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
西方新闻自由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成文源头可上溯至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与1791年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
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念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国人最早提出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
此后,随着中西接触的频繁,方有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及孙中山等人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概括说来,20世纪90年代迄今,中西学界对于新闻自由及其相关问题也已进行过多番探讨与研究,成果颇丰,仁智各见。
[1]然而,将新闻自由放在中西文明冲突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以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中西新闻观,进而对当今中国新闻自由作出深刻思考并发表新见地,却尤为少见。
鉴于此,笔者不啻简陋,欲通过本拙文比较研究中西新闻自由观之差异,并得出本人对于新闻自由尤其是中国新闻自由的几点独立思考。
一、中西新闻自由观比较研究受诸如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在新闻自由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实质性差异。
在该部分,笔者将对此一一展开论列。
第1篇一、引言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规范新闻媒体的行为,保障新闻自由,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体进行规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媒体的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新闻媒体的法律地位1. 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体的权利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采访自由等。
新闻媒体作为新闻自由的载体,享有采访、报道、发表、传播等权利。
2. 新闻媒体的义务新闻媒体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主要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保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不得制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等。
三、新闻媒体的法律责任1. 违法报道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如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如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新闻媒体需承担民事责任。
(2)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将承担民事责任;如构成犯罪,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3)侵犯国家利益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安全等,将承担刑事责任。
2. 违规经营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在经营过程中,如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新闻媒体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将被责令关闭,并处以罚款。
(2)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非法经营,如涉及非法集资、侵犯知识产权等,将承担刑事责任。
(3)违规广告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发布虚假广告、违规广告,将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四、新闻媒体的管理与监管1. 新闻媒体的审批与管理新闻媒体的设立、变更、终止等,需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
新闻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政治文明”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基于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观冯文华(中国传媒大学)(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摘要:新闻自由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在政治事务上单纯的立场中立的旁观者,变成了现代政治事务中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变化更要求保障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
而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新闻自由法治化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将其法治化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域,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新闻自由法治及其规范化的新闻自由活动调节政治关系,最终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基于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在政治文明视域下为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提供些依据及路径取向。
关键词:新闻自由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法治政治文明伯林在《自由论》中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提出积极自由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导致专制。
人类社会应该注重消极自由确保人们有行动的机会,而不是积极自由。
柏林自由概念主要指政治自由,强调由法律来维护。
新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应遵循相关法律,以防滥用,阻碍我国政治文明发展。
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在政治文明视域下探寻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柏林“自由观”在新闻自由上的体现1、柏林自由观及新闻自由概念界说柏林指出,积极自由是指“做......的自由”,强调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人。
消极自由是指“免于......的自由”,强调没有外力干涉和强制。
[1]而新闻自由是在自由的背景中提出的,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
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表现,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了解各种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权利。
2、新闻自由: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如今中国所传播的新闻自由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积极自由概念。
这种概念确实鼓舞人心,但却存在些负面影响:新闻自由往往被滥用。
i▲制占缸金全鲎堂至查,∥而r—而新闻自由的法律‘‘呼吸空间”—q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刘长安李建凤摘要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是一国民主法治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闻自由是我国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q-以没有法律边界的无秩序任意发展。
现实中,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因社会物质条件、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二者存在多方面的冲突。
此时需借助庞德的利益分析法对二者进行法理分析,寻找出解决其冲突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实现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新闻自由名誉权冲突平衡作者简介:刘长安,烟台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李建凤,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016-02一、新闻自由与名誉权有来自自身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既有先天存在的,也有人为制造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的等等。
面。
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一种延伸;名誉权是公民、(一)权利界限不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二以宪法的视角来看,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冲突实质上是者在内涵上都有新的发展。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两种基本权利之间的“碰撞”。
言论自由是新(一)新闻自由闻自由的宪法性依据,但是宪法并没有对新闻自由这一权利进行新闻自由通常是指公民和新闻传播媒体在法律规定或认可明确的界定,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非常模糊。
同时,名誉权的情况下,搜集、采访、写作、传递、发表、印刷、发行、获知新闻或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除了专家们的一些观点,我国民法没相关作品的自主性状态。
有对其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表述,处于一中游离状态。
因为二者自在我国,新闻自由有宪法性依据并受宪法保护。
《宪法》第35身尚且界定不明、两种权利的边界甚为模糊,所以相互间发生冲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突是必然的。
新闻法规知识点总结新闻法规是指对新闻行为作出规范和管理的法律规定。
它涉及到新闻的传播、发布、采访和报道等方面,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资格、采访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媒体的组织和管理等。
本文将从新闻法规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媒体管理等方面。
一、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保障公民的表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权利,也是新闻行业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闻自由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法律规定,通常包括宪法、新闻法、传媒法等。
在这些法律规定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利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机构有权利履行新闻职能,保障采访报道的自由和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自由的保障也意味着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和表达意见时享有一定的权利,包括新闻采访的自由、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刊登的自由等。
这些权利的保障通过刑事和行政法律手段实现,例如通过法律规定对媒体进行审查和监管来维护新闻自由的良好环境,也通过法律制定行政诉讼程序来保障新闻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性,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秉持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进行虚假报道、歪曲事实、捏造事实等行为。
为了保障新闻真实性,各国在法律规定中通常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对新闻虚假报道和新闻不实报道作出了相应的处罚。
新闻真实性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关法律规定的实施和执行。
例如,一些国家在规定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对虚假报道进行了相应的惩罚,例如通过新闻法对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作出了处罚,同时对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监管和处理。
三、新闻采访报道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职业操守。
新闻采访报道需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立场。
浅谈新闻自由的边界与限制摘要: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三种不同的权利, 但在历史源流、内涵、实践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性。
针对它们的交叉领域和边界问题, 本文将学界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 并提出一些新观点。
另外, 新闻自由在实践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公共利益、个人权利等, 如何协调新闻自由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探讨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新闻自由,冲突与协调,边界问题一、新闻自由的定义依权利主体不同, 学界对"新闻自由";的定义也有很大区别。
1940年代中国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定义是:"所谓新闻自由, 不外以下三事曰: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受授及发表自由。
";此为狭义的新闻自由定义, 将新闻媒体作为新闻自由的主体来进行讨论。
何梓华认为,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 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2】此为广义的新闻自由定义, 认为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是作为个人的公民, 扩大了其主体范围。
可见, 对新闻自由主体认知的不同决定了其定义的角度。
本文取狭义的新闻自由定义, 从而对以下内容展开讨论。
二、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利的冲突与协调(一)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隐私权和新闻自由都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二者在行使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
首先, 二者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差异。
隐私权的价值在于保护公民个人生活的自由;而新闻自由的价值在于保护新闻媒体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相关权利。
其次, 二者在根本利益上存在冲突。
隐私权尽可能保护公民的秘密;而新闻自由则尽可能地获知外界的信息。
二者利益不同, 必然导致冲突。
对于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问题的解决, 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优先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代表了公共利益, 应当优先受到保护, 公民应忍受轻微的人格权损害。
此观点对于"轻微";一词界限模糊, 难以界定。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和谐——从新闻特点\新闻自由\新闻传媒功能分析作者:李峻来源:《商情》2010年第32期[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而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在当下中国这样制度的国家中,无疑给了媒体一定的空间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从新闻特点、新闻自由,新闻传播的功能探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新闻特点新闻自由传媒功能现阶段,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如何使社会均衡和谐,如何使人们之间得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在这里新闻传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新闻传播事业的使命、职责、桥梁作用决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给了新闻传播事业一个很好的助推器,它一方面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机遇,使新闻传播事业的一切活动,更加有法可依,使新闻的特点更加明显,新闻自由进一步扩大,新闻传媒的功能进一步发挥。
首先,使新闻的特点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可信性。
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使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就像盖大楼打好地基一样,基础打不好,房子就要倒塌。
”那么,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何才能使新闻真实呢?除了有许多要求外,其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获取可靠的消息源。
同时,我们知道在新闻侵权的抗辩中,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获得权威性的消息。
以前,我国新闻信息获取标准只被一些地方政府规章和部分单行法律所确认,现行法律法规在整体上没有形成和平时期的获取标准。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意味着报刊、广播、电视的政府报道与信息披露将有法可依。
条例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新闻法律研究新闻从业者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新闻行业中,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是新闻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不仅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还能维护自身的职业声誉和行业形象。
本文将介绍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了解的一些主要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法规,宪法确立了新闻从业者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权利。
新闻从业者应当通过宪法了解自身的权益,同时也要明确宪法规定的新闻从业者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新闻法律法规1.《新闻出版法》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新闻出版法》中关于新闻出版物的出版管理、内容审查、著作权保护、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自身的新闻报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广告法》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广告法》中关于发布广告的规定,确保新闻报道中的广告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要避免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违法行为。
3.《著作权法》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著作权法》中关于著作权保护的规定,避免在新闻报道中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著作权。
4.《反不正当竞争法》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避免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新闻行业规范1.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和遵守各类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如《中国新闻道德准则》等。
这些规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原则,维护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新闻报道伦理规范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和遵守各类新闻报道伦理规范,如保护隐私权、尊重个人权益、禁止虚假报道等。
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注重伦理原则,尊重被报道对象的权益。
3.新闻信息真实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和遵守新闻信息真实性要求,确保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可靠,杜绝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4.对敏感信息的处理要求新闻从业者应当了解和遵守对敏感信息的处理要求,避免在报道中泄露国家和个人的隐私,同时也要注重平衡新闻报道的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新闻自由”视域下中国新闻法律、法规比较研究中国封建大一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对民间言论的禁锢极其苛酷。
从1815年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到1908年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新闻法颁布,中国用了近百年的时间。
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宣布开放报禁,准许报纸自由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他还特别强调了赋予报刊自由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的权利。
以此为起点,中国开始了新闻立法的伟大尝试。
其中,1908年3月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一部新闻法。
《大清报律》以后出台的各种各样新闻法律、法规,都没有超出《大清报律》所呈现的自由程度。
本文以1898年光绪帝发布开放报禁的上谕为起点,选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法律、法规,以表达自由,出版自由,传递自由,采访自由四个方面为衡量标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报律颁布前统治阶级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态度;报律对报刊创办资格的规定;报律对报刊管理制度的规定;报律对报刊呈查制度的规定;报律对报刊禁载事项的规定;报律对报刊惩戒措施的规定。
旨在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作为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为什么会出现在具有悠久而连贯专制传统的清朝?它的制定经历了哪些立法程序,它从日本1883年《新闻纸条例》中借鉴了哪些内容?对比一下戊戌变法时设想的报律内容和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与前者相比,《大清报律》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为什么说《大清报律》属于现代新闻法的范畴,它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将《大清报律》与其它各个历史时期颁行的新闻法律、法规进行比较研究,它的自由与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
上最开放、自由程度最高的一部新闻法,那么它的经验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学术界目前对《大清报律》所体现的“新闻自由”的研究,框架不够清晰,甚至有的研究成果中存在有较浓的历史偏见,有失客观。
因此本文对这一选题的研究便有着还原历史公正、客观的突破意义。
我们应当看到,《大清报律》虽然诞生于专制集权统治下的清王朝,但它已改变援用专制旧律来管理近代报刊的传统做法,对近代新闻事业做到有法可依,并且事实上承认人民的新闻自由权利,这所体现的进步意义是值得关注的。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来总结近现代以来新闻立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前没有一部正式的新闻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信息,以期帮助中国尽快建立起以保障新闻自由为根本目的的新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