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第九、十、十一节 (1)(外科学第9版配套PPT)
- 格式:pptx
- 大小:45.22 MB
- 文档页数:40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标志。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 (120~ 200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袢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保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恬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易发生扭转或排便困难。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骶岬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骶骨、尾骨前面下行,至尾骨平面穿过盆膈与肛管相连。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在此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骶骨、尾骨和梨状肌。
外科临床工作中,亦有将直肠分为上、中、下段直肠:齿状线上5cm、10cm、15cm,分别称为下段直肠、中段直肠、上段直肠。
上段直肠癌与中下段直肠癌,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
第37章结直肠与肛管疾病的病例资料、问题及作业一,病理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9岁,。
大便次数增加、带血3个月3月前无明显诱因,排便次数增多,3-6次/天,不成形,间断带暗红色血迹。
有中、下腹痛,无明显腹胀及恶心呕吐。
无发热,进食可。
近来明显乏力,体重下降约4kg。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查体:T 37.2℃,P78次/分,R 18次/分,BP 120/80mmHg。
一般状况稍差,皮肤无黄染,结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无明确病变。
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无肌紧张,肝脾未及。
右下腹似可及约4×8cm2质韧包块,可推动,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大致正常,直肠指诊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大便潜血(+),血WBC 4.6×109/L,Hb 86g/L,血CEA 42ng/mL。
问题:1、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2、应该与哪些疾病作鉴别?鉴别要点?3、进一步检查项目有哪些?答:1,X线钡餐灌肠,可见癌肿部位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黏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
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结肠内带蒂肿瘤的诊断。
2,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以观察全肠黏膜等的状况。
3,妇科检查,排除妇科疾病对此病的干扰。
4,结肠镜活检5,B超检查4,治疗原则是什么?答: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手术治疗的原则:尽量根治,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1,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水平。
2,交叉配血试验,检查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
3,纠正贫血。
4,术前准备,进行肠道检查,应用医用泻药清洁肠道。
5,进行手术治疗。
6,术后饮食调养。
5、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答:1,病情详解;首先给予家属讲解这个病情的轻重及分级,和这个病情的手术治疗的有点和缺点,还有手术估计所花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