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以往的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和科技文化史是传统的三大主要板块,社会生活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实,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最终是要通过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出来。
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似乎登不了历史的“大雅之堂”,其实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变化的最有效途径。
本课程编排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内容涉及了整个近现代历史,本节从衣、食、住、习方面展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变化对于其变迁的具体影响,对于学生全面深刻了解时代特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更能引发学生耐心、全面的思考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但社会生活千头万绪、内容琐碎,知识繁杂,难以把握。
如果仅仅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现象,对于纷繁复杂的近现代历史来说不免显得有些“单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
2.教学目标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14课笔记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前。
咱老祖宗那时候,传统的社会生活可封闭保守啦。
就像在一个小圈子里,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生活。
比如说衣服,长袍马褂是男人的标配,女人呢,就穿着那种宽松的旗袍(早期的旗袍款式),讲究个含蓄、端庄。
饮食上,南米北面,各有各的特色美食,但是整体风格就是比较传统,像满汉全席那可是豪华大餐,不过也就是达官贵人能享受的。
居住方面,北方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啥的,那可都是有讲究的布局,体现着家族伦理啥的。
习俗就更不用说了,婚丧嫁娶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结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丧葬也是各种繁文缛节。
鸦片战争后。
这鸦片战争就像一阵狂风,把咱中国的大门给吹开了个大口子。
西方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就往咱这儿涌。
在衣服上,开始有洋装传入。
那些留洋回来的人或者在沿海通商口岸的人,就开始穿起了西装。
这西装一穿,感觉就和传统服饰不一样,更精神、干练。
饮食上也开始出现西餐馆,什么牛排、面包这些洋玩意儿。
不过一开始啊,大多数老百姓还不太接受,觉得那是洋人的食物,怪里怪气的。
居住方面,在一些大城市,像上海,开始出现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像那些小洋楼,尖顶的,和咱传统建筑风格差别很大。
习俗也在变,比如说传统的缠足习俗,开始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冲击,有人就开始提倡放足啦。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啦,那可是新的开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服饰上,中山装可流行了。
那中山装啊,四个口袋,象征着礼义廉耻,穿上可精神了,毛主席也爱穿呢。
这时候衣服开始追求简洁、实用,体现新社会的风气。
饮食上呢,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大家开始注重营养均衡。
政府也努力改善粮食供应啥的。
居住条件开始逐步改善,国家开始建设一些职工宿舍,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以前老百姓住的地方可好多了。
习俗方面,新的婚姻制度实行,自由恋爱开始普及,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再也不是以前那种被压迫的状态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2. 社会习俗变迁:礼仪、节日、婚姻、教育等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的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以便更生动地展示变迁过程。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南靖四中高丽芬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
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
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除了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迁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本62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讲授新课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近代的服饰除了改良以后的服饰外,传统服饰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女装:旗袍、上衣下裙②服饰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B、这种文化影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的结果吗?(不是,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是伴随着殖民入侵进入中国的)。
C、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
在屈辱面前,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亡之路。
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逐渐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D、从穿着舒适度和使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西装还是长袍马褂?由此可见,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③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
(板书)(2)现代:(板书)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图片展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人民装(板书)②服饰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板书)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去分析造成本阶段变迁的原因.③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板书)提问:什么时候这种单一的着装情况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板书)(图片展示)②服饰特征: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板书)(引导学生归纳)③原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转变都能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在归纳每个时期的特点时,一定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过渡)(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导入(有传统的中国美食,比如锅边糊,烤鸭等,但也有西方的美食,如PIZZA,汉堡,薯条等等)。
1、中餐——四大菜系(图片展示)(板书)课堂延伸:走进历史:漳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有很多的风味小吃,请以“吃在漳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漳州特色小吃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完成)2、西餐传入中国(板书)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问)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特点:中西餐并存于世(板书)4、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安身之所——居住文化(板书)多媒体展示各地建筑,分析建筑风格: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
(过渡)(四)、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1.社会习俗的变迁史实(板书)发放材料:小作文——《爷爷的“控诉”》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无后、孙女放足、女子上学、逃婚----追求婚姻自由(1)女性的解放(板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常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形容女子。
女子在社会中一向受到束缚。
A.三寸金莲——天足(放足运动)(板书)(出示裹足的透视图)比较三寸金莲和高跟鞋。
女性穿高跟鞋和以前裹足的理由一致吗?反映出什么问题呢?高跟鞋是女性脱离了封建礼教束缚对美的一种自主选择。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B.“女子无才便是德”——“知识就是力量”(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板书)(图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福建师大校部——原华南女院)妇女解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解放,她们还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从此新女性的形象在中国出现。
她们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真正独立。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板书)(图示化蝶,播放音乐梁祝)在古代社会结婚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观念。
进入近代,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主张恋爱婚姻自由。
(2)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板书)婚礼的礼俗也开始发生变化。
图片展示(过渡)婚礼仪式的简化——符合时代的要求(3)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板书)传统的跪拜作揖---问好点头,握手,鞠躬。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2.社会习俗变迁所呈现的特征(板书)特点: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删繁就简,新旧并存。
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讨论)3.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板书)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多媒体展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等破除封建礼教束缚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六、知识拓展:参与度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情人节圣诞节春节元宵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七、课堂检测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D )A. 西装B. 列宁装C. 制服装D. 中山装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B )A. 剪辫B. 火葬C. 放足D. 握手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B )A. 上海地区B. 北方地区C. 西部地区D. 两广地区八、课堂小结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每一个阶段曾现出不同的变化。
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和这一时期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
九、课后反思1.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各种方式如阅读、图片、图文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仍有待加强。
2.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利用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教学的条理清晰明确。
3.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估计难度较大。
小作文——《爷爷的“控诉”》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
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
生活安好。
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断了我家的香火。
唉!这让我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呀!噢,大孙女回来了。
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他们竟联合起来反抗,老大,老二的脚也都拆了,一点也不把我放眼里,真是反了!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
大丫头回来了。
我回头一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
“你!”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爷爷,怎么一惊一乍的?”二丫头这时候走了上来:“如今时代变了,你别老拿过去的眼光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