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556.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杭信一中何逸冬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离)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习题一】(2018•绍兴模拟)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FeCl2+Cl2═2FeCl3B.ICl+H2O═HCl+HIOC.SiO2+2C高温Si+2CO↑D.2Na+O2点燃Na2O2【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解:A.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选;C.C和S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Na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2015春•高安市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B.工业可采用火法炼铜:Cu2S+O2═2Cu+SO2,每生成2mol铜,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C.称取25g 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D.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2mol【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电子守恒法的计算【分析】A.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B.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C.根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计算;D.根据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判断.【解答】解: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Cl元素由0价降低为-1价,所以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A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SO2,有1mol硫被氧化生成SO2,转移电子为1mol ×[4-(-2)]=6mol,故B正确;C.称取25g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则含硫酸铜为25×=16g,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故C错误;D.因为论NO还是二氧氮还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都是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所以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1mol,故D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气体、溶液、酸碱及中和反应,以及
相关的知识点。
本章主要讲述气体有何特点,它是否完全隔绝受外界影响,怎样进行数量衡量,溶液的概念与分类,以及酸碱及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际应用等内容。
从气体的特征来看,它是无形的物质,多数存在于容器的顶部,没有固定的形状,只有声音才能表征它的存在,它可以完全隔绝受外界影响,完全变为混乱而可压缩状态。
用物质的数量衡量气体,压强、密度、等温体积、等重体积等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气体的特性和特征。
溶液是液体最重要的一类物质,其特征是溶质能够溶于溶剂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其成分不同溶液的特征也不完全一样,有纯净及激电的溶液,还有半离子的溶液,而且还可以根据浓度的不同分为稀释溶液、浓缩溶液、饱和溶液等等。
接下来就是酸碱及中和反应,在此需要知道酸碱的概念,有酸性、凝固性、有
毒性等特征,常见的有硫酸、氢氧化物等,相应的中和反应常用来衡量酸碱浓度变化,常用的有滴定、蒸发和分散等方法,这些知识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制作感应激励,作为染料或药物等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包括气体、溶液、酸碱及中和反应的概念及
实用性知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它们可以阐明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酸碱盐等。
其中,非金属单质包括碳、硅和氢等元素,金属单质则包括铁和铜等元素。
氧化物可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还有其他氧化物如NO、CO、NO2和Al2O3等。
强酸包括HNO3、H2SO4、HCl、HBr、HI和HClO4等,而弱酸则包括H2CO3、H2SO3和CH3COOH等。
强碱包括KOH、NaOH、Ca(OH)2和Ba(OH)2等,而弱碱则包括NH3·H2O和Fe(OH)3等。
此外,还有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等。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可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和分散质粒子大小进行分类。
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胶粒带正电)、硅酸H2SiO3胶体(胶粒带负电)、蛋白质溶液(如豆浆、牛奶)、淀粉溶液、鸡蛋清、血液和有尘埃的空气等。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通过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即用一束光或激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有清晨树林中的光柱、灯光照射观察到的灯柱和雨后彩虹等。
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胶体的性质包括布朗运动,即微小粒子表现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电泳是一种利用胶体粒子带电来实现移动的技术。
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会向阴极移动,导致阴极颜色加深。
电泳还可用于静电除尘和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聚沉是一种物理变化,可通过加入电解质溶液、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或加热来实现。
聚沉应用广泛,如卤水点豆腐、果冻、工业制肥皂和江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考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A.0 .2 mol/L 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42-总物质的量为0 .6 molB.将62g Na2O溶于水中,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C.用1 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浓度是1 mol/LD.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 mol/L的硫酸浓度相等答案:D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Na+和SO42-物质的量,故A错误;B.62g 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故B错误;C.用1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体积不是1L,无法计算盐酸物质的量浓度,故C错误;D.根据公式c=1000ρωM =1000×1 .84×98%98=18 .4mol/L,则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mol·L—1的硫酸的浓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答案选D。
2、已知1 .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64gB.32gC.64g/molD.32g/mol答案:D根据n=N/N A,计算出1 .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 .25mol,结合其质量为8g,利用n=m/M的关系,可得M(X)=32g/mol。
故选D。
3、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说明非金属性Cl>Br>IC.若c处褪色,说明KMnO4与Cl2发生反应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答案:AA.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与浓盐酸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 NaCl+Cl2↑+H2O,A正确;B.具支试管产生氯气在a处于KBr发生置换反应生成Br2,溶液变橙色,可得氧化性Cl2>Br2,b处氯气和KI 反应生成I2,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可得氧化性:Cl2>I2,但未知I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无法得到非金属性Cl> Br>I,B错误;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气体也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褪色,不能说明是KMnO4与Cl2发生反应,C错误;D.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ClO,溶液碱性变弱,酚酞溶液褪色,不是氯气的漂白性造成的,D 错误;故选:A。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2.分类方法(1)树状分类: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单质:O2、Fe、He等纯净物有机化合物:CH4、葡萄糖、酒精(乙醇)等。
化合物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无机化合物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物质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离子结合。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溶液:NaCl溶液、稀硫酸等。
混合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
浊液:泥水。
①酸的分类:一元酸:HCl、HNO3、CH3COOH等。
含氧酸:HNO3、H2SO4等。
酸二元酸:H2CO3、H2SO4等。
酸多元酸:H3PO4等。
无氧酸:HCl、H2S等。
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
酸弱酸:H2CO3、CH3COOH、HClO、HF、H2SO3等。
②碱的分类:一元碱:NaOH、NH3·H2O 等。
可溶性碱:四大强碱和NH3·H2O 碱二元碱:Mg(OH)2、Cu(OH)2 等。
碱多元碱:Fe(OH)3、Al(OH)3 等。
难溶性碱:Mg(OH)2、Cu(OH)2 等。
强碱:KOH、NaOH、Ca(OH)2、Ba(OH)2;碱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
③盐的分类正盐: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的盐,如Na2CO3、CuSO4 等。
盐酸式盐:酸根能电离出H+的盐,如NaHCO3、NaHSO4 等。
碱式盐:能电离出OH-的盐,如Cu2(OH)2CO3等。
④氧化物的分类:依据氧化物的性质,可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及不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SiO2等。
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钠的化合物焰色试验》练习题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22Na O 吸收 2CO 产生 2O ,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B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与4TiCl 溶液反应制取金属 Ti C .钠和钾的合金导电性能好,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D .3NaHCO 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2.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金属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因此常保存在水中B .过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可使酚酞试液变红C .碳酸钠俗称纯碱,用于纺织、制皂、造纸、制玻璃等D .碳酸氢钠与少量盐酸反应无气泡产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3.下列各组物质与其用途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供氧剂 B .烧碱: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 .小苏打:发酵粉主要成分D .纯碱:除物品上的油污4.下列关于 Na 2CO 3和 NaHCO 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均为白色固体,均溶于水 B .均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CO 2 C .受热均易分解D .其水溶液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5.不能用来鉴别23Na CO 和3NaHCO 两种固体的操作是A .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B .分别测量两种固体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C .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D .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6.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 .CO 2气体(HCl):饱和NaHCO 3溶液B .Na 2CO 3固体(NaHCO 3):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C.NaHCO3溶液(Na2CO3):通过量CO2D.Na2CO3溶液(Na2SO4):加入适量Ba(OH)2溶液,过滤7.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对应性且说法均正确的是A.苏打易溶于水,可用于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B.小苏打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C.小苏打受热分解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制作膨松剂Na CO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D.盐碱地(含较多238.下列有关焰色试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观察焰色时均要透过蓝色钴玻璃,以便排除钠元素的黄光的干扰B.取一根洁净的细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与火焰颜色相同,再蘸取少量NaCl溶液,进行焰色试验K SO溶液,重复以上实验C.铂丝在做完氯化钠溶液的焰色试验后,用稀硫酸洗净,再蘸取少量的24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到黄色火焰,则该溶液中一定有+Na,没有+K9.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用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庆贺新春。
第二节离子反应杭信一中何逸冬一、电解质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故选:B。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中必修一化学第二章方程及公式以下列举部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一般为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公式:1. 钠与氧气反应: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 + O₂ = 2Na₂O钠在空气中点燃:2Na + O₂ = Na₂O₂2. 钠与水反应:2Na + 2H₂O = 2NaOH + H₂↑3.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 + CuSO₄ + 2H₂O = Cu(OH)₂↓ + Na₂SO₄ + H₂↑4. 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6Na + 2FeCl₃ + 6H₂O = 6NaCl + 2Fe(OH)₃↓ + 3H₂↑5. 氧化钠与水反应:Na₂O + H₂O = 2NaOH6.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7.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₂O₂ + 2CO₂ = 2Na₂CO₃ + O₂8.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₂CO₃ + 2HCl = NaCl + CO₂↑ + H₂O9.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₃ + HCl = NaCl + CO₂↑ + H₂O10.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NaHCO₃ + NaOH = Na₂CO₃ + H₂O11. 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 + FeCl₃ = Fe(OH)₃↓ + 3NaCl12.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₃ + 3HCl = AlCl₃ + 3H₂O13.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₃ + NaOH = NaAlO₂ + 2H₂O14. 三价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Fe³⁺ + 3OH⁻ = Fe(OH)₃↓15. 二价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Fe²⁺ + 2OH⁻ = Fe(OH)₂↓16. 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4Fe²⁺ + O₂ + 4H⁺ = 4Fe³⁺ + 2H₂O17. 二价铁离子被氯气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Fe²⁺ + Cl₂ = 2Fe³⁺ + 2Cl⁻18. 二价铁离子被过氧化氢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Fe²⁺ + H₂O₂ + 2H⁺ =2Fe³⁺ + 2H₂O19. 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Fe³⁺ + 3SCN⁻= Fe(SCN)₃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完整内容,建议查阅高中化学教材或教辅。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第二节离子反应知识点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钾等。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等。
(3)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 ·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特别提醒】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属于化合物。
例如,HCl是电解质,其水溶液盐酸不是电解质。
②化合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便为电解质:a.在水溶液中能导电;b.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例:化合物HCl在液态时不导电,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③CO2等非金属氧化物溶于水后所得溶液能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导电离子的H2CO3,H2CO3属电解质,CO2属非电解质。
④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铜等;电解质不一定都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能导电,故属于电解质。
⑥BaSO4、CaCO3等盐难溶于水,但它们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能导电,故属于电解质。
知识点二、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产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的原理(以NaCl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如下图所示):(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是电解质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因条件,就是溶于水或受热使电解质呈熔融状态。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分类习题1.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5H2O、⑧碘酒、⑨C2H5OH和⑩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2.请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氢硫酸(H2S),并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3.对于混合物,你能从哪些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4.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5.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主要特征举例浊液溶液胶体6.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稀豆浆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胶体的应用。
2离子反应习题1.在里或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产生了。
电离时生成的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成的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做碱;生成和的化合物叫做盐。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NaOH B.H2SO4 C.蔗糖 D.NaCl4.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Na2SO4=2Na++SO4-2B.B a(OH)2=Ba2++OH2-C.A l2(SO4)3=2AL3++3SO42-D.Ca(NO3)2=Ca2++2(NO3)2-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2HCl6.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