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与总结ppt课件.doc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2
微生物基础知识ppt课件目录CONTENCT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01微生物概述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的总称。
分类根据形态和结构,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几大类。
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代谢旺盛、繁殖快、易变异等特点。
功能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参与物质循环、促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历史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到巴斯德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再到科赫建立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现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环境、医学、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
同时,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等。
0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010203真菌的基本形态真菌的结构特殊结构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菌丝、孢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菌丝体、菌核、子实体010203病毒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砖形、蝌蚪形等病毒的结构:核酸(DNA或RNA)、蛋白质外壳特殊结构:包膜、刺突0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80%80%100%提供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碳素来源。
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
维持细胞渗透压、酸碱平衡及酶的活性等。
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分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代谢反应。
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速率和酶的活性。
pH值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
氧气好氧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厌氧微生物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微生物复习与总结ppt课件,,sosoyjw,医学微生物学复习与总结,1,,,,,,,1、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的分类与细菌的分类(重点)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害)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重点)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总论与各论(三性与三法)微生物学发展简史,2,,,,,,,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结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3,,,,,,,3、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重点)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温度、PH、气体二分裂、每20分钟繁殖一代、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生长现象菌落、菌苔、纯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分解代谢与生化反应合成代谢的产物(重点),4,,,,,,,4、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分布自然界(土壤、水、空气)、人体(体表、腔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重点)消毒灭菌(重点)防腐、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常用物理杀菌法(干热、湿热、辐射、滤过)常用化学杀菌法(消毒剂)生物安全(1~4级),5,,,,,,,5、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耐药性、毒力、菌落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噬菌体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基因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重点难点)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游离的其他细菌遗传物质)接合(受体菌通过性菌毛获取其他细菌遗传物质)转导(受体菌通过噬菌体获取其他细菌遗传物质)溶原性转换(受体菌整合噬菌体的DNA)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6,,,,,,,6、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内毒素(重点)侵入数量与侵入途径机体的抗菌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感染的类型外源性、内源性、社会、医院、显性、隐形、带菌显性感染:急性、慢性、局部、全身全身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点),7,,,,,,,7、球菌,8,,,,,,,假膜性肠炎的病原体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A群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E、淋病奈瑟菌,9,,,,,,,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物质是,A、溶血素B、杀白细胞素C、肠毒素D、表皮剥脱毒素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0,,,,,,,链球菌感染使脓液变稀薄的物质是,A、血浆凝固酶B、透明质酸酶C、链激酶D、链道酶E、M蛋白,11,,,,,,,关于脑膜炎奈瑟菌说法错误的是,A、G -双球菌,有荚膜有菌毛B、M型菌落,α溶血C、氧化酶阳性D、抵抗力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E、是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12,,,,,,,淋球菌最主要的致病物质是,A、侵袭性酶B、外毒素C、内毒素D、荚膜E、菌毛,13,,,,,,,8、肠道杆菌,14,,,,,,,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错误的是,A、G-B、无芽胞C、绝大多数有鞭毛D、均发酵乳糖E、兼性厌氧或专性需氧,15,,,,,,,大肠杆菌IMViC试验的结果是,A、--++B、+--+C、++--D、+-+-E、-++-,16,,,,,,,引起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A群链球菌C、大肠埃希菌D、痢疾志贺菌E、伤寒沙门菌,17,,,,,,,关于痢疾志贺菌的致病性错误的是,A、菌毛有助于黏附B、内毒素可致腹痛、里急后重C、外毒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D、细菌易侵入血液E、常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18,,,,,,,肠热症患者一般不会送检哪项标本,A、血液B、骨髓C、大便D、尿液E、痰液,19,,,,,,,09、螺形菌,,,20,,,,,,,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是,A、相关蛋白引发型超敏反应B、内毒素导致肠功能紊乱、里急后重C、外毒素导致肌肉持续性痉挛D、外毒素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E、外毒素导致肠分泌功能亢进,21,,,,,,,霍乱患者典型大便性状为,A、黑便B、血便C、胶胨状黏液脓血便D、果酱色大便E、米泔水样大便,22,,,,,,,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关的是,A、大肠埃希菌B、伤寒沙门菌C、痢疾志贺菌D、霍乱弧菌E、幽门螺杆菌,23,,,,,,,以下不具有鞭毛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伤寒沙门菌C、痢疾志贺菌D、霍乱弧菌E、幽门螺杆菌,24,,,,,,,10、厌氧性细菌,25,,,,,,,关于破伤风梭菌说法错误的是,A、菌体有芽孢,呈鼓槌状,G+B、菌落为薄膜状,有锯齿状边缘C、具有汹涌发酵现象D、产生神经毒素E、致病需要厌氧微环境,26,,,,,,,TAT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A、杀灭破伤风梭菌B、阻止破伤风梭菌释放外毒素C、中和结合在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未结合在细胞上的外毒素E、作用于神经,解除肌肉痉挛状态,27,,,,,,,血平板上菌落能形成双溶血环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肺炎链球菌C、大肠埃希菌D、伤寒沙门菌E、产气荚膜梭菌,28,,,,,,,关于肉毒毒素说法错误的是,A、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B、是现今毒性最强的物质C、具有神经毒性D、导致肌肉持续性痉挛E、不耐高温,29,,,,,,,人体肠道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A、大肠埃希菌B、痢疾志贺菌C、伤寒沙门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无芽胞厌氧菌,30,11、分枝杆菌,31,,,,,,,下列细菌胞壁脂质含量最多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埃希菌C、伤寒沙门菌D、破伤风梭菌E、结核分枝杆菌,32,,,,,,,培养结核杆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是,A、巧克力色培养基B、SS琼脂培养基C、庖肉厌氧培养基D、沙氏培养基E、罗氏培养基,33,,,,,,,下列何种物质与干酪样坏死有关,A、分枝菌酸抗酸B、蜡质D迟发超敏反应C、磷脂结核结节与干酪样坏死D、索状因子慢性肉芽肿E、硫酸脑苷脂吞噬细胞内存活,34,,,,,,,结核菌素试验观察结果的时间为,A、15分钟B、30分钟C、24小时D、48~72小时E、7天,35,,,,,,,以下抗酸染色呈红色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埃希菌C、伤寒沙门菌D、破伤风梭菌E、麻风杆菌,36,,,,,,,12、放线菌,放线菌放线菌属(内源性感染)衣氏放线菌丝状分枝菌,G+,抗酸-淡蓝色R型菌落,菊花状,标本中为“硫磺样颗粒”面颈部慢性化脓性感染等诺卡菌属(外源性感染)星形诺卡菌丝状分枝菌,G+,抗酸+黄白色R型菌落,标本中为黑色或黄色颗粒肺炎、肺脓肿等,37,,,,,,,衣氏放线菌不同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是,A、属放线菌目B、可分枝状生长C、抗酸染色阴性D、生长缓慢E、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38,,,,,,,衣氏放线菌最常引起感染的部位是,A、面颈部B、胸部C、腹部D、盆腔E、中枢神经系统,39,,,,,,,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是,A、表皮葡萄球菌B、肺炎链球菌C、大肠埃希菌D、衣氏放线菌E、星形诺卡菌,40,,,,,,,13、动物源性细菌及其它细菌,鼠疫耶尔森菌G-短杆菌,有荚膜、美兰染色(两端浓染)导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炭疽芽胞杆菌G+粗大链杆菌,有芽胞、有荚膜、体液免疫导致炭疽(炭疽毒素):皮肤、肠、肺炭疽白喉棒状杆菌G+棒状杆菌,Alber染色有异染颗粒导致白喉(白喉毒素:A毒性区,B结合区)百日咳鲍特菌G-卵圆形短小杆菌,有荚膜、有菌毛导致百日咳(百日咳毒素):潜伏期、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41,,,,,,,黑死病的病原体是,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D、鼠疫耶尔森菌E、炭疽芽胞杆菌,42,,,,,,,以下疾病的病原体没有芽胞的是,A、破伤风B、气性坏疽C、炭疽D、肉毒中毒E、白喉,43,,,,,,,以下不产生外毒素的是,A、鼠疫耶尔森菌B、炭疽芽胞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百日咳鲍特菌E、结核分枝杆菌,44,,,,,,,以下不属于呼吸道传播的是,A、肺炎链球菌B、结核分枝杆菌C、伤寒沙门菌D、鼠疫耶尔森菌E、百日咳鲍特菌,45,,,,,,,1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Giemsa染色比细菌小、无细胞壁、细胞膜富含胆固醇、油煎蛋样菌落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溶脲脲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不育症立克次体:Giemsa染色比细菌小、专性细胞内寄生、无法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天然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虫媒传播致病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禁用磺胺恙虫病东方体→恙虫病,黑色焦痂衣原体:Giemsa染色比细菌小、专性细胞内寄生、无法在无生命培养基生长胞外原体(感染阶段)、胞内始体(增殖阶段)、包涵体沙眼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46,,,,,,,关于肺炎支原体说法错误的是,A、比细菌小,能通过滤菌器B、无细胞壁C、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较高D、能形成油煎蛋样菌落E、导致大叶性肺炎,47,,,,,,,以下常用于检测立克次体的试验是,A、血浆凝固酶试验B、IMViC试验C、肥达试验D、Nagler试验E、外斐试验,48,,,,,,,以下不属于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是,A、淋病奈瑟菌B、解脲脲原体C、恙虫病东方体D、沙眼衣原体E、梅毒螺旋体,49,,,,,,,15、螺旋体,问号钩端螺旋体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呈钩状,S型或C型,镀银染色导致钩端螺旋体血症与组织器官损伤,皮肤、消化道、垂直传播梅毒螺旋体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镀银染色至今不能人工培养导致先天梅毒与后天梅毒,垂直传播与性传播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梅毒疹三期梅毒:溃疡性坏死、慢性肉芽肿莱姆病螺旋体3~10个疏松不规则的螺旋,两端稍尖,镀银染色导致莱姆病,虫媒传播,50,,,,,,,观察钩端螺旋体通常使用的染色方法,A、革兰染色B、抗酸染色C、异染颗粒染色D、Giemsa染色E、镀银染色,51,,,,,,,关于梅毒螺旋体说法错误的是,A、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B、常用镀银染色观察C、性传播D、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梅毒疹E、至今不能人工培养,52,,,,,,,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是,A、蚊B、蚤C、蜱D、螨E、虱,53,,,,,,,16、真菌,真菌与细菌的区别真菌的生物学特性(重点)形态与结构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菌丝的分类(营养、气中、生殖、有隔、无隔)孢子的分类(有性、无性)无性孢子的形态(叶状、分生、孢子囊)培养特性(3低2高)、三种典型菌落(酵母、类酵母、丝状)致病性:感染(致病与条件致病)、超敏反应、毒素中毒、毒素致肿瘤常见病原性真菌(重点)皮肤癣菌、白假丝酵母(皮肤粘膜)、新生隐球菌(脑膜炎)诊断法、预防法、治疗法,54,,,,,,,关于真菌说法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型微生物B、细胞壁不含肽聚糖C、细胞膜不含胆固醇D、细胞质含多种细胞器E、有完整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55,,,,,,,真菌培养常用,A、巧克力色培养基B、沙保弱培养基C、罗氏培养基D、吕氏培养基E、Korthof培养基,56,,,,,,,以下能形成假菌丝的是,A、絮状表皮癣菌B、白假丝酵母C、新生隐球菌D、曲霉E、毛霉,57,,,,,,,毛霉在沙保弱培养基中的孢子形态为,A、厚膜孢子B、芽生孢子C、大分生孢子D、小分生孢子E、孢子囊孢子,58,,,,,,,通常皮屑标本镜检皮肤癣菌的方法为,A、革兰染色后镜检B、抗酸染色后镜检C、荚膜负染色后镜检D、镀银染色后镜检E、10%KOH加热处理后直接镜检,59,,,,,,,17、病毒概述,病毒的基本性状(重点)大小、形态结构(核衣壳、辅助结构)、裸露病毒、包膜病毒理化因素影响:耐低温、耐抗生素增殖:正常周期、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干扰现象遗传变异、分类、亚病毒(类病毒、朊粒)病毒的感染与免疫(重点)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水平、垂直感染类型:隐性、显性显性感染:急性、持续性(慢性、潜伏、慢发)致病机理:直接作用于细胞、免疫损伤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与治疗,60,,,,,,,关于病毒说法错误的是,A、非细胞型微生物B、同时含有DNA和RNAC、基本结构为核衣壳D、专性活细胞内寄生E、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61,,,,,,,以下不属于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是,A、麻风分枝杆菌B、支原体C、衣原体D、立克次体E、病毒,62,,,,,,,病毒不具有的结构是,A、核酸B、蛋白质衣壳C、外膜D、鞭毛E、刺突,63,,,,,,,包膜病毒穿入的主要方式是,A、胞饮B、膜融合C、转位D、直接穿过细胞膜E、注入核酸,64,,,,,,,缺陷病毒是指,A、没有外膜B、蛋白质衣壳缺陷C、基因缺陷D、只有RNA,没有蛋白质E、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65,,,,,,,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中与肿瘤有关的是,A、裂解细胞B、稳定状态感染C、形成包涵体D、整合感染E、诱导细胞凋亡,66,,,,,,,与抗病毒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A、中和作用B、调理吞噬C、激活补体D、ADCCE、干扰素,67,,,,,,,18、呼吸道病毒,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单负链分节RNA,HA、NA、抗原漂移、抗原转变麻疹病毒:单负链不分节RNA,HA、FP腮腺炎病毒:单负链不分节RNA,HA、NA、FPSARS冠状病毒:单负链不分节RNA,S蛋白腺病毒:双股DNA,无包膜致病性传染源(流感)、传播途径(风疹)、易感人群、易感季节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皮疹(麻疹、风疹)、腺体(麻疹)、胎儿(风疹)多核巨细胞(麻疹、腮腺炎、合胞)免疫性持久免疫力:MMR(麻疹-腮腺炎-风疹)同型牢固免疫力:流感不强诊断、预防、治疗,,68,,,,,,,关于流感病毒血凝素说法错误的是,A、是包膜表面的刺突结构B、结构稳定,不易发生变异C、感染细胞时参与吸附D、能引起人红细胞凝集E、具有抗原性,69,,,,,,,以下能导致细胞融合的是,A、流感病毒B、麻疹病毒C、SARS冠状病毒D、风疹病毒E、腺病毒,70,,,,,,,关于“麻疹”说法错误的是,A、由麻疹病毒导致B、口腔黏膜柯氏斑为其典型症状C、全身多处皮肤可出现红色斑丘疹D、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做紧急预防E、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力,71,,,,,,,具有包膜、HA、NA和融合因子的是,A、流感病毒B、麻疹病毒C、腮腺炎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SARS 冠状病毒,72,,,,,,,孕妇孕早期感染易导致胎儿畸形的是,A、流感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SARS冠状病毒,73,,,,,,,19、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HA V:单正链RNA,无包膜HBV:双链不完全DNA,HBsAg、HBeAg、HBcAgHCV:单正链RNA,包膜蛋白高度变异性HDV:单负链RNA,具有HBV 的包膜(HBsAg)HEV:单正链RNA,无包膜致病性粪口传播(A、E),血行传播(B、C、D)垂直传播与性传播(B),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D)急性肝炎,慢性肝炎(B、C、D),重症肝炎,无症状肝细胞损伤:病毒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性清除病毒以细胞免疫为主诊断、预防、治疗疫苗接种:A、B,74,,,,,,,乙肝患者血液中通常检测不到,A、HBsAgB、HBeAgC、HBcAgD、抗HBsE、抗HBe,75,,,,,,,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应在血清中检出,A、HBsAgB、HBeAgC、抗HBsD、抗HBeE、抗HBc,76,,,,,,,乙肝“大三阳”是指,A、HBsAg、HBeAg、HBcAg阳性B、抗HBs、HBeAg、HBcAg阳性C、HBsAg、抗HBe、HBcAg阳性D、HBsAg、HBeAg、抗HBc阳性E、抗HBs、抗HBe、抗HBc阳性,77,,,,,,,属于缺陷病毒的是,A、IFVB、HBVC、HCVD、HDVE、HIV,78,,,,,,,属于粪口传播的是,A、IFVB、HA VC、HBVD、HCVE、HIV,79,,,,,,,20、肠道病毒与胃肠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脊髓灰质炎病毒:单正链RNA,无包膜,VP1、VP2、VP3轮状病毒:双链RNA,分节段,无包膜,双层衣壳,VP4、VP7致病性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肠外症状(病毒杀细胞作用)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症心肌炎、手足口病、急性结膜炎(红眼病)胃肠炎症状(轮状V直接杀伤与非结构蛋白肠毒素样作用)婴幼儿腹泻(轮状V、肠道腺V)与成人腹泻免疫性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诊断、预防、治疗疫苗接种:IPV+IPV +OPV(脊髓灰质炎疫苗),80,,,,,,,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A、脑膜炎奈瑟菌B、破伤风梭菌C、肉毒梭菌D、脊髓灰质炎病毒E、狂犬病毒,81,,,,,,,感染后3周可从粪便中检出的是,A、流感病毒B、SARS冠状病毒C、乙肝病毒D、丙肝病毒E、柯萨奇病毒,82,,,,,,,导致婴幼儿非细菌性胃肠炎最主要的是,A、痢疾志贺菌B、霍乱弧菌C、幽门螺杆菌D、轮状病毒E、肠道腺病毒,83,,,,,,,21、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生物学性状乙脑V:单正链RNA,有包膜,血凝素刺突汉坦V:单负链RNA,分节段,有包膜,含刺突致病性乙脑V:虫媒传播(蚊),脑炎脑膜炎,多隐性森林脑炎V:虫媒传播(蜱),脑炎脑膜炎,多隐性登革V:虫媒传播(蚊),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汉坦V:多途径传播(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出血、肾损伤),多为隐性新疆出血热V:多途径传播(蜱),新疆出血热(发热、出血)免疫性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诊断、预防、治疗疫苗接种:乙脑V,森林脑炎V,汉坦V,新疆出血热V登革V减毒疫苗在研制中,84,,,,,,,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蚊B、蚤C、蜱D、螨E、虱,85,,,,,,,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流感病毒B、天花病毒C、麻疹病毒D、乙脑病毒E、登革病毒,86,,,,,,,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是,A、脑炎与脑膜炎B、肝炎C、肺炎D、肾综合征出血热E、胃肠炎,87,,,,,,,22、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线状双链DNA,核衣壳二十面立方体对称,有包膜致病性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复发感染、与癌症相关HSV:密切接触、性传播、垂直传播,原发疱疹,潜伏于神经节,复发唇疱疹VZV:呼吸道传播,原发水痘,潜伏于神经节,复发带状疱疹EBV:唾液传播,原发传单,潜伏于B 细胞、鼻咽部上皮细胞,导致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HCMV:密切接触、性传播、血行、垂直,先天性感染、原发巨单,潜伏于腺体等,复发肺炎、结肠炎、脑膜炎,与结肠癌、宫颈癌等相关免疫性、诊断、预防、治疗潜伏感染不易清除病毒,88,,,,,,,HSV-1主要的潜伏部位是,A、口唇皮肤B、B细胞C、乳腺D、三叉神经节E、骶神经节,89,,,,,,,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A、HSVB、VZVC、HCMVD、EBVE、柯萨奇病毒,90,,,,,,,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是,A、HBVB、HSVC、HCMVD、HIVE、EBV,91,,,,,,,以下与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无关的是,A、梅毒螺旋体B、HSVC、EBVD、HCMVE、风疹病毒,92,,,,,,,23、反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HIV:反转录,易变异,潜伏感染,损伤CD4+T细胞AIDS,致死性机会感染(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HTLV: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狂犬V:子弹状恐水症(咬伤传播),发病死亡率100%主动预防与被动预防HPV:疣、宫颈癌(性传播、垂直传播)朊粒:极强抵抗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消化道、血液传播等),93,,,,,,,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性传播B、血行传播C、飞沫传播D、穿过胎盘E、母乳喂养,94,,,,,,,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是,A、HBVB、EBVC、HCMVD、HIVE、HTLV,95,,,,,,,以下不属于性传播疾病的是,A、淋病B、梅毒C、AIDSD、2型单纯疱疹E、带状疱疹,96,,,,,,,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A、HSVB、EBVC、HCMVD、HPVE、HIV,97,,,,,,,以下抵抗力最强的是,A、有芽孢的破伤风梭菌B、有厚荚膜的肺炎链球菌C、有分枝菌酸的结核分枝杆菌D、有厚膜孢子的白假丝酵母E、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的朊粒,98,,川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sosoyjw,ThankYou!,主要参考文献:《医学微生物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99,,,,,,,模板,A、B、C、D、E、,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