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36 KB
- 文档页数:5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诗歌鉴赏秋兴其三
《秋兴其三》是一首杜甫的诗歌,描绘了秋日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
诗歌的前两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清晨的景色,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作者坐在江边的楼上,面对着青翠的山峰。
这种静谧的景色,让作者感到心情宁静,同时也有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信宿渔人还汛汛,清江燕子故飞飞”则描绘了渔人和燕子的活动。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而燕子则在空中飞翔。
这里用渔人和燕子的活动,表现了秋日的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颈联中,作者连用两个典故,自比匡衡和刘向。
匡衡是汉朝的一位直谏之臣,他对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是汉朝的经学家,他在传授经学的过程中,却事不遂心。
作者将自己比作这两位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和学问的追求,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最后两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则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时的同学的羡慕和感慨。
那些年轻时的同学大多已经飞黄腾达,他们在长安附近的
五陵地区过着富贵的生活。
这里用“多不贱”和“自轻肥”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歌以秋日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学问和政治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秋兴其三赏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八首。
其中的第三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同学少年们显贵生活的反思。
诗中写道:“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城景色,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环境。
接下来两句:“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以渔人和燕子的形象表现出秋天季节的特点,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
匡衡和刘向都是汉代的名臣,诗人通过对他们的描述,表达了对功名和事业的看法。
同时,通过“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句,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追求权贵、奢华的现象,暗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渔人、燕子、匡衡、刘向等人物,以及表达诗人对功名、事业、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一幅丰富的画卷。
同时,诗中蕴含了杜甫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反思。
总的来说,《秋兴八首》之三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寓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谢榛《秋兴》与杜甫《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秋兴谢榛②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
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
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
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
注:①轻肥:轻裘肥马。
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后为李攀龙所排挤。
一生浪迹天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境。
(4分)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杜诗主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坎坷不得志的情感。
谢诗主要抒发了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
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人孤寂、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
颈联借匡衡和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杜诗赏析:前四句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
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着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
“泛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
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
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亦常被采纳,而诗人曾为“近臣”,几次上疏,却犯忌被斥,其遇与不遇与匡衡形成鲜明的对照。
东汉刘向,在朝历宣、元、成三世,诏颂校中五经,秘书等职,成帝时,诏与其子刘歆同领秘书,哀帝时,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对儒学传播起很大的作用。
诗人想象匡、刘自比,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
尾联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
“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
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身世的感慨。
鉴赏: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山城的宁静和诗人在江楼上的闲适。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通过渔人的泛舟和燕子的飞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借用匡衡和刘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则通过对比自己的困顿和同学的飞黄腾达,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和不满。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典故和对比手法,使其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对于诗歌鉴赏,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杜甫《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答案:(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二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BE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 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秋兴八首》其三赏析及原文摘录【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原文】《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静对着朝晖,天天在江楼上面对山色翠微。
常来的渔翁在江里放船,清秋的燕子在上下纷飞。
学匡衡那样上疏直谏结果功名不就,像刘向那样授徒传经也事与愿违。
而昔日的同学少年也脱离了贫贱,他们著长安轻裘肥马享富贵。
【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
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
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6分)答15.B【解析】“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16.(1)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1分),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1分),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1分)。
(2)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1分)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2分)。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导读: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
山郭:山城,指夔州。
晖:日光。
江楼:临江之楼,夔州临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无所归依的样子。
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
(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4分)答案: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
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
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
“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
“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日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1.BE
2.(共6分)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2分)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4分)
其三翻译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
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赏析:
首联:“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千家”指人烟稀少。
“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
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
望“翠微”生厌。
二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
“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
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
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舟泛、燕飞又皆从无聊者的眼中看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三联借古人写心中事。
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
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
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结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
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
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愤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赏析
2.放言五首(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秋兴其三》阅读答案
4.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三) 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秋兴其三》全诗翻译及赏析
6.秋兴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7.李商隐《无题其三》翻译赏析
8.谢榛《秋兴》与杜甫《秋兴(其三)》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上文是关于《秋兴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