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6.02 KB
- 文档页数:6
杜甫诗四首1.填空。
杜甫(712—770),字________,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________,世称杜少陵。
唐代________诗人。
曾任左拾遗、华州寺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拾遗、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又因其在诗歌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心忧黎民、胸怀天下的品格,博得了“________”的美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高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杜工部集》。
答案: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史诗圣沉郁《诗经》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辚.辚(lín)戍.边(shù) 荆杞.(jǐ)B.干.云霄(gān) 霜鬓.(bìn) 埋没.(mî)C.把.锄犁(bǎ) 啾.啾(jiū) 戎.马(rïng)D.涕泗..(tì sì) 潦.倒(liáo) 危樯.(qiáng)答案:A提示:A项中“荆杞”的“杞”应读为“qǐ”。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出征之人。
B.县.官.急索租县官:官府。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当做客人。
D.危樯..独夜舟危樯:高高的桅杆。
答案:C提示:C项中的“作客”指“流落他乡”。
4.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青海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四、赏析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于公元767年创作。
该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选择题1.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
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
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是苦闷,是老朋友来访的愉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了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十几年的漂泊和奔波,在路上所见的人和情景,他的病痛、他的思念、他的忧虑、他的极其复杂的所有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②杜甫的伟大在于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③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④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⑤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⑤②③【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句语境,得知杜甫的诗歌有记录和见证一个人的多种情感,而这些在此之前是没有被诗人关注到的,与此形成对比得出首句④,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杜甫诗作的意义价值,②中“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是杜甫打开的“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所以①在②后,③和⑤语意连贯是要放在一起的,⑤中“或者说”表明之前还有内容,所以③在前⑤在后。
《江南逢李龟年》习题一、默写填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三、问答题1.诗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表达效果。
5.“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6.分析“落花时节”的表达作用。
7.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12.有人说《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13.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14.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5.《杜甫诗三首》检测练习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环珮.(pèi)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溯.源(sù)B.青冢.(zhǒnɡ) 江渚.(zhǔ) 孤舟一系.(jì)佩.带(pèi)C.王嫱.(qiánɡ) 缭.绕(liáo)阴.森(yīn)投箸.(zhù)D.边塞.(sài)萧.森(xiāo)阻塞.(sài)石砧.(zhēn)【答案】C(A.“省”读xǐng;B.“系”读xì;D.“阻塞”的“塞”读sè)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环珮胡诌震撼眷恋B.潦倒琵琶蠕动携带C.怂恿磨蹭朔漠木讷D.雕伤干涸悸动讥诮【答案】D(雕伤—凋伤)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________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
对于“贾君鹏事件”,我们在看到________“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成功”和收益只是一时的,而对网络舆论________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
________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的情况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A.几乎计划诚信度因此B.近乎策划公信力如果C.几乎计划诚信度如果D.近乎策划公信力因此【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牟取私利。
B.商家骗得了一次,骗不了一世,天下没有哪家店是只靠一锤子买卖.....而做大的。
C.现在有些青年人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津津乐道,对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则是数典忘祖....。
杜甫练习题大全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以深情厚意、豪放激昂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下面将提供一系列的杜甫练习题,帮助读者深入学习与理解杜甫的诗歌文化。
练习一:选诗填空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适当的诗句填空。
1. 人生自古谁________。
(知)2. 黄河远上白__________________。
(海)3. 抽刀断水_____________。
(芦)4. 千里共______________。
(婵娟)5. 登山壮则有__________。
(俊采)练习二:鉴赏题阅读以下杜甫的诗句,回答相关问题。
1.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请简要解读该诗句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请解读该诗句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抒发的情感。
3. “学无止境途漫漫,凤还巢而鸾未还。
”请解读该诗句表达的学习态度和意义。
练习三:配对题将下列杜甫的诗句与相应的意境或主题进行配对。
1. “回看天际下,奔如破波过。
” a. 对社会不满的抒发2.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b.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c.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4. “万里寒光透海雪,归骑窦鹿愧烟霞。
” d. 对人生追求的思考与抱负练习四:创作题请结合杜甫的作品创作一个短诗,诗题自拟。
要求诗句通顺,意境独特,情感真挚。
练习五:扩展阅读从杜甫的诗集中选取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在200字以内简要解读该诗句的主题与意境,并阐述你的读后感受。
答案:练习一:1. 知(《登高》)2. 海(《登高》)3. 芦(《月夜忆舍弟》)4. 婵娟(《月夜忆舍弟》)5. 俊采(《绝句漫议》)练习二:1. 这句诗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之情。
作者通过山河壮丽的景色,彰显了人生短暂,时间的流逝如大江东去,让人对生命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产生深思。
2. 这句诗以简练而直观的方式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美自然景象的赞美和对时间的感慨。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杜甫诗三首》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的积累1.要求默写诗句:(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写:(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3.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4.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与《马说》的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7.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二、教材探究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4.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5.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6.《石壕吏》一文表达怎样的感情?1.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诗三首》评估测试题一、填空(20 分)1.“五岳”中的“岳”的意思是______ __。
“五岳之尊”指的是________,西岳指的是________、中岳指的是______ __。
2.《石壕吏》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 __诗。
3.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一生关注民生,诗风厚重,诗句朴实,故被誉为“”。
其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和《》;“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和《》。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相顾无相识,。
6.乡泪客中尽,。
迷津欲有问,。
7. 造化钟神秀,。
,决眦入归鸟。
8. ,家书抵万金。
二、选择题(24分)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家书抵.万金(值,相当)B.浑.欲不胜簪(混乱)二男新.战死(最近)C.决眦.入归鸟(眼角)国.破山河在(国都)D.存者且偷生.(活着)夜久语声绝.(消失)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3. 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 归鸟B.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 万金C.吏呼/一何怒D.二男/ 新战/ 死4.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其作者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杜甫诗三首高中练习题及讲解### 杜甫诗三首高中练习题及讲解#### 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练习题:1. 请解释“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破”和“山河在”分别代表什么含义?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的?3. 描述“烽火连三月”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并解释“家书抵万金”的意义。
讲解:《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
诗中“国破山河在”表达了虽然国家遭遇战乱,但自然山河依旧存在,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投射到自然界的花鸟之中。
“烽火连三月”指的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在战乱中家书的珍贵和对家人的牵挂。
#### 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练习题:1. “风急天高猿啸哀”中,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 “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们在诗中有何象征意义?3. 诗人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心境?讲解:《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的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通过急风和猿猴的哀鸣,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哀伤。
“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分别描绘了秋天落叶和长江的壮阔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更迭。
“艰难苦恨繁霜鬓”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 三、《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练习题:1. “戍鼓断人行”中“戍鼓”指的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何作用?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3. 描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解释“寄书长不达”的意义。
杜甫诗练习题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真实、深沉、含蓄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情感
真挚,思想深刻,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以下是几
个杜甫诗的练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
练习题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请结合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
300字的评论文章。
练习题二:登高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们的无限憧憬。
请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练习题三:月夜忆舍弟
请结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诗意
解读。
练习题四:秋夕
杜甫的《秋夕》这首诗,以具体的细节描绘了秋夕的景象和人们的
欢庆。
请结合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练习题五:石壕吏
请结合杜甫的《石壕吏》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探讨诗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反映。
以上是关于杜甫诗歌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
通过思考和解读这些题目,相信能够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并从中受到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杜甫诗三首习题及答案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王”。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被广泛地传诵和研究。
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来加深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是三道关于杜甫诗歌的习题及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杜甫的诗歌世界吧。
1. 题目:《月夜忆舍弟》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其意义。
答案:《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自己已故的弟弟的一首悼念之作。
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
这句诗通过描绘月光倾洒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疏影横斜的倒影意味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水清浅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题目:《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解释其寓意。
答案:《登高》是杜甫写给好友的一首登高作品。
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已经西斜,山脉的轮廓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则暗示着大自然的伟力和壮阔景象。
整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寓意着人生如白日西斜,时光匆匆,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顺应自然,不负韶华。
3. 题目:《春夜喜雨》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气氛?请解释其意义。
答案:《春夜喜雨》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赞美春雨的作品。
其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描绘了春夜中的阴雨天气。
风雨如晦意味着天空阴沉,暗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
鸡鸣不已则暗示了夜深人静,春雨细密的气氛。
整句诗通过对气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寓意着即使在阴雨的夜晚,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
通过以上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其三)》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却C.艰难苦恨繁霜鬓恨:悲愤D.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联系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C.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D.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查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1C[省:曾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分明怨恨..曲中论2D[A项,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
B项,万里:在这里借指远离故乡。
C项,苦恨:在这里指极其遗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B.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昏黑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潦倒新.停浊酒杯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3D[D项,新:刚才、新近。
A项,独:单独、独自/难道。
B项,向:朝向、对着/渐近、将近。
C项,萧: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鹳鹤追飞静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4B[这首五律以时间为顺序写所见所闻所感。
首联写暝色已至,颔联写初夜江上的山容(岩际)水态(浪中),颈联写深夜所见所闻(鹳鹤夜伏、豺狼猎食),尾联写彻夜无眠是因为忧心国事。
]5.与《咏怀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暗香疏影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昭君墓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董必武先生题写的诗句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5D[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杜甫诗歌练习题杜甫,唐代杰出的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揭示了时代的沉浮与人民的疾苦。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以下是一些杜甫诗歌练习题,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探索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填空题1. 杜甫的字是_______,号是_______。
2. 杜甫被称为“_______”。
3. 杜甫出生于_______,逝世于_______。
4. 杜甫的诗歌以_______为主题,揭示了_______和_______。
5. 下列哪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登高》B.《月夜忆舍弟》C.《旅夜书怀》D.《静夜思》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个诗集是杜甫的代表作?A.《离骚》B.《孔雀东南飞》C.《杜工部集》D.《卧龙集》2. 杜甫的诗歌风格以_______为主。
A. 抒情B. 唱和C. 咏史D. 描写自然3.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表达了他对_______的思念和忧虑。
A. 故乡B. 好友C. 爱情D. 自然4.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_______的场景。
A. 月夜B. 家乡C. 夜市D. 旅途5. 杜甫的诗歌揭示了_______。
A. 封建社会的黑暗B. 文化盛世的美好C. 政治家的智慧D. 经济繁荣的景象三、简答题1.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 请解释杜甫的诗歌风格。
3.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谈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杜甫的诗歌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请举例说明。
5. 杜甫的诗歌与其他唐代诗人的诗歌有何不同之处?四、创作题请根据杜甫的诗歌风格和题材,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创作一首与杜甫风格相近的诗歌。
要求:- 长度不少于12行,每行不少于5个字;- 诗歌中要表达出对社会问题或个人情感的思考;- 诗歌要符合杜甫的抒写和咏史的风格。
温馨提示:可以参考杜甫的《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但请尽量展现个人的创作特色。
完成以上练习题后,你将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
高中杜甫古诗练习题及讲解题目一: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以下问题:1. 诗中“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破”指的是什么?2.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 请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的意境。
题目二: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表达诗人何种情感的诗?1.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哪些生活状态?3. 请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题目三: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以下问题:1. “八月秋高风怒号”中“怒号”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字有何深意?3. 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题目四: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1. 这两句诗中的“黄鹂”和“白鹭”分别代表了什么?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窗含”和“门泊”有何寓意?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哪些感受?题目五:阅读杜甫的《月夜》,回答以下问题: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中的“闺中只独看”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2.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的“未解忆长安”是什么意思?3. 请分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诗中的意象。
讲解在解答这些练习题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每首诗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杜甫的诗作多以深沉、真挚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1. 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破”指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战争后荒废的景象,草木茂盛却无人打理,显得荒凉。
2.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哀伤,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反映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孤独的心境。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出题:刘晓霞审题:高二语文组定稿:杨炳勋2009-11-27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把握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3.认识并掌握一定的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三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课堂导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2)高者挂罥.()(3)沉塘坳.()(4)俄顷.()(5)布衾.()(6)大庇.()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将诗歌划为四个层次,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层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4、重点问题探究。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知识应用及拓展练习1、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指出下面句子中“为”字的不同意思。
(1)茅屋为秋风所破()(2)忍能对面为盗贼()(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为有源头活水来()(6)不足为外人道也()(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公为我献之()3、默写填空。
(4分)(1)茅飞渡江洒江郊,,。
(2),骄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4)安得广厦千万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3)兵车行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标上汉语拼音车辚辚.( )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荆杞.( )生男恶.(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信.知生男恶()2、低眉信.手续续弹()3、余固笑而不信.也()4、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C、道旁过者问行人D、禾生陇亩无东西四、填空1、《兵车行》是一首_______诗。
它是根据天宝年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鲜于仲通进攻南诏均遭大败后,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一情况写的。
它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深刻地揭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
2、道旁过者问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______________,归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驱不异犬与鸡。
五、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选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写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二首岁暮到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信吟孟郊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岁暮到家》中写出诗人与母亲见面场景的诗句是,。
写诗人心理活动的诗句是,。
2、《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
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
(3分)3、《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
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
(2分)4、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
(3分)5、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分)6、思亲的诗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诗句。
(至少三句,不是同一首,还要指出作者或出处。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3分)(1)(2)(3)六、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
(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1)(2)(3)(4)旅夜书怀1、联系全诗内容,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
2、《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请谈谈你对“涌”字的看法。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4、填空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
,。
,天地一沙鸥。
课后总结反思:答案:1、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2、(1)háo(2)juàn(3)ào(4)qǐng(5)qīn(6)bì3、(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
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4、(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2、(1)被(2)当(3)句末语气助词(4)叫做(5)因为(6)向、对(7)为了(8)替4、A(应是古体诗)5、(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任意写出三处即可)(一)1.①幽静②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的愉悦闲适③自然、清新、质朴。
2.①用“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茅》要少得多,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愉悦与闲适。
②用“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更好。
“但有”二字是“只要有”的意思,表明诗人的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之中,别无他求。
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