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1.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2007.7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93
大学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浅析【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田径运动对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当前田径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给田径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理论研究一、田径运动教学的一般规律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任务。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任务:使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学习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
主要采用的方法:通过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基本了解动作的过程、方法和技术要领。
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并初步掌握技术动作。
(2)此规律的特点。
学习和初步掌握阶段的特点是:由于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现象,条件反射的联系,暂时还不稳定,从而出现泛化现象。
表现为动作生硬、紧张、不协调,容易出现一些多余动作。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1)任务与采用方法。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改进和逐渐掌握技术动作。
方法:提高练习的难度,通过分解或完整的练习,逐步地克服动作不协调和动作僵硬,去掉多余的动作,完善技术动作;通过反复的完整练习,使学生体会和加强各技术环节之间的联系,逐步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
(2)此阶段特点。
改进和完善阶段的特点是:动作逐渐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以纠正。
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在遇到新异刺激时,由于精神紧张,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仍可能出现。
3巩固和提高动作阶段(1)任务与方法。
主要任务:根据个人特点,通过反复练习,进一步完善技术,达到熟练地掌握技术并能运用自如的程度。
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重点的讲解、示范,使学生深人地了解技术动作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体会;反复地进行完整技术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结合技术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技术动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改变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组织教学比赛或测验等,不断地提高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
第一章田径运动概述1、田径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答:定义:由走、跑、跳、投的基本运动形式,以时间、高度和远度衡量运动效果所构成的体育项目。
分类:以计时、测距和计分的方法,分为田赛、竞赛、全能三大类还可以进一步以动作的特征细分,分为走、跑、跳、投和全能五类。
2、田径运动的价值和特点答:田径运动的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竞技价值和观赏价值。
田径运动的特点: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比赛竞争的激烈性、技术要求的严格性、素质培养的全面性。
第二章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1、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一般可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和特点?答:分为学习阶段、掌握阶段和提高阶段。
学习阶段:任务:学习和初步掌握技术动作,使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率;生理特点:是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广泛扩散,内抑制较弱,多种反射的渐进性联系不稳定,处以泛化阶段。
技术动作上,往往表现出过于紧张、动作不协调、节奏感和控制能力较差、易出现多余动作等特点。
掌握阶段:任务:使学生基本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特点: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加强,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渐发展巩固,建立初步动力定型。
技术动作上多于动作逐渐消失,动作趋于准确、协调,但不巩固,当遇到新兴事物时,又会出现泛化现象。
提高阶段:任务:根据个人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
特点:大脑皮质兴奋高度集中,内抑制牢固,接通机制稳定,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
在动作技术上,由掌握、熟练发展到较完善、自如,动作省力、准确、轻松,并能在快速中完成。
2、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答: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分为基本教学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基本教学方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和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基本学习方法:课前预习与练习、相互指导练习、自学自练、自我暗示学习、学会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
3、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及纠正方法?答: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楚。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体育田径教学的必要性田径运动最主要的就是对速度、高度和远度的竞技,注重运动员在短时间在速度和等发面的爆发力,还有就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的耐力,田径比赛也因此更加精彩刺激。
田径运动相比较其他项目的运动更能直接表现出人类的体能和极限,人类的潜能是无法限量的,田径运动中成绩的刷新也代表着人类又一次突破体能的极限,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整个人类的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运动使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更加全面,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而且一个国家的田径运动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能素质。
1.田径运动是人类全面发展身体的重要手段经常进行适量的田径运动可以保持认得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只要是在田径运动范畴中,无论年龄,也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只要坚持练习,都可以发挥保持良好体态和身体机能的作用。
通过竞走、跳高跳远、跑步等运动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不断提高人体素质。
2.提高练习田径可以改善人类动作通过持续的田径运动可以更好地把握运动技巧,培养协调能力,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去省时省力地完成平常生活中的动作任务,这也可以增加田径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参与其中。
3.田径运动和比赛还有利于精神的发展技术、战术以及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等知识都需要牢记于心。
在田径训练或比赛时都会是学生去回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练习者的智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个作用在青少年及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低年龄的儿童智力并未完全开发,缺乏道德意识,体育在他们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居于教学之首。
二、常见的体育田径教学方法1.语言讲解法中学生已经具备较成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法是教师最常用的也是最生动形象的方法,他能很好的指导中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
其中最为普遍的讲解法也属于语言教法,讲解法通常是教师将田径运动技术动作以及动作的要领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结合相应的动作演示,建立某一田径运动技术在学生心中的概念,并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讲搞(6学时)第一节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一、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概况最早的体育教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体育分科教学的出现,有了体育教学法。
在早期的体育教学中,田径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只是到了19世纪末期,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形成是在本世纪20年代大约经过了70余年的发展,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才逐渐走向成熟。
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建立与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50年代初,在学习和引进苏联田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
60年代初、中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研究曾有过一段热潮。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田径教学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阻挠和危害,直到70年代后期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研究才得以恢复。
80年代以后的十余年,我国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得到全面充实和发展。
以中老年教师和攻读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对田径运动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运用、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试验研究、国内外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学生个性学习特征的探索、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等广大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浓度的研究。
二、现代教学论思想对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指导作用田径运动教学理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原则。
近代教学论基础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的关于建立学年制和分班、分科授课教学制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直观教学、循序渐进等诸多教学原则,为后来体育分科教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体育分科教学的出现,体育教学法应运而生。
三、田径运动技术的发展赋予田径运动教学以新的内容和要求百余年来,现代田径运动经历了项目创造、成形、发展和不断完善等过程。
6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田径运动进入了以速度为核心改进和完善技术的时代,发展很快,田径新理论和新技术应运而生。
四、学制、学时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发展变化,促使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客观上的需要,各种学制的教育对田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