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格式:doc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命题热点: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二.【知识拓展】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a .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 .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专题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专题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尤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上,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以自然带的分布为载体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整体性;通过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地理环境所呈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基础学问填充]1.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淌,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学考真题对练](5年未考)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大气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最新模拟快练](2024·中山市学考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缘由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缘由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缘由答案:A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答案:D(2024·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4.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样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亚马孙平原D.西欧平原3.A 4.B[第3题,读图可知沿X方向植被依次由森林变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该方向表示干燥程度的增加,沿Y方向植被由针叶林变为温带阔叶林、再到热带雨林,明显Y方向表示热量条件的变更,但它表示的并不是纬度方向的增加,而是纬度方向的降低,也不是海拔方向的增加,可知BCD错误,因此A正确。
1.总体来看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
试题难度中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有时也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规律。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诊断]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 .洪水期持续放水 B .枯水期持续放水 C .洪水期集中放水 D .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 .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 .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1.A 2.D 3.C 【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 正确。
命题趋专题 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广东省江门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66分)1. (4分) (2018高一下·辽宁开学考) 下图为北半球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A . 热量更充足B . 土壤更肥沃C . 降水更多D . 坡度更大(2)关于此山叙述正确的是()A . 此山的雪线在冬季更高B . 南坡为迎风坡,雪线更高C . 北坡可能是迎风坡降水丰富D . 此山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2. (4分) (2016高一上·荣成期末)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 . 人口数量增大B . 气候变化C . 森林破坏D . 围湖造田(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 综合性B . 区域性C . 整体性D . 差异性3. (4分) (2017高二下·南昌月考) 对下图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 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比较大,水能资源丰富B . 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 . 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 . 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4. (6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它描述了()A . 纬度地带分异B . 干湿度地带分异C . 垂直地带分异D . 地方性分异5. (4分)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 km2。
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A . 地形为平坝B . 位于背阴坡C . 土壤为酸性D . 人口很稠密(2)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
这主要得益于()A . 手工炒茶,经验丰富B . 历史悠久,文化优势C . 地理环境,独特形成D . 知名品牌,产品形象(3)关于西湖龙井的保护生产地域为168 km2的叙述,错误的是()A . 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B . 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一致性C . 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和特色D . 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6. (4分)地球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的原因是A . 中纬度地势平坦,不适合森林的生长B . 中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C . 中纬度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耕D . 中纬度位置居中,交通方便7. (6分)(2016·鹰潭模拟)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据图示可知叶面积指数()A . 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B . 100°E以西体现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C . 100°E以东体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 120°E以东地区变化幅度最大8. (4分) (2014高一上·遂宁期末) 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例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别是()A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B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C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D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2)图例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布主要体现()A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 地方性分异规律(3)图中洋流的影响是()A . 缩小海洋污染范围B . 加快途经海轮航速C . 减慢海水净化速度D . 使沿岸大气降温减湿9. (4分)关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正确的是()A . 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B . 这种分异的产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无关C . 这种分异仅在中低纬地区表现明显D . 这种分异的产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10. (4分) (2015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 生活习惯B . 滥砍乱伐C . 执法不严D . 气候变迁(2)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A . 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B . 先移民,后治理C . 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D . 建水电站11. (6分) (2014高一下·淄博期末) 如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完成下题.(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 .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D . 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 . 从赤道向两极B . 从沿海向内陆C . 垂直地带性D . 随纬度而变化12. (4分) (2017高一下·承德月考)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 . 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B . 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C . 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 . 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2)该山可能位于()A . 40°S附近B . 赤道附近C . 40°N附近D . 极圈附近13. (6分)(2016·唐山模拟) 读我国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据图推测.2011-2013年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速最快的区域最可能分布在()A . 环勃海地区B . 长三角地区C . 珠三角地区D . 陕甘宁地区14. (4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 . 冰期ⅠB . 冰期ⅡC . 冰期ⅢD . 冰期Ⅳ(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A . 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B . 山地雪线上升C . 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D . 全球降水增加15. (2分)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磷高累积区是()A . 高山草甸带B . 高山冰雪带C .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 . 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 . 大气温度较低B . 生物生产量较低C . 土壤含水量较低D . 地表径流量较小二、综合题 (共3题;共37分)16. (20分) (2018高一下·辽宁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4年1月31日神秘的南极将首次对普通游客开放。
上海某游客将于1月31日出发,2月18号返回。
上中图为该游客南极旅游路线图、左图为乌斯怀亚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为南极洲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图为南极洲俯视图(图中弧ABC左边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局部)。
(1)此时,乌斯怀亚市的季节是________,其气候类型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
(2)图中的昏线是弧________(填字母)。
B点在长城站D的________方向。
此时,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 D点(填“大于或小于”),长城站有无极昼现象________。
(3)南极洲的年降水量________,原因是主要受________气压带控制。
旅游时在南极可以看见耐寒的动物企鹅,这体现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4)游客返回上海时,当地盛行________风。
17. (10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泥沙来源区地表景观的演化过程。
18. (7分)(2017·衢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区域略图。
材料二: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钢都”匹兹堡失去昔日的辉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匹兹堡已经成功地完成经济转型,从低谷走向新的繁荣,如今被誉为“知识城”。
(1)2016年6月4日美洲杯足球赛在旧金山揭幕,该地自然带为________,期间日均温通常在20℃以下,主要是因为受________影响显著。
(2)田纳西河流域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中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________和________。
优先发展高耗能工业,促进旅游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3)二战以后匹兹堡衰落的主要内因是________。
从区域发展阶段来看,匹兹堡目前处于________阶段,工业类型以________为主。
(4)西雅图年降水量丰富,简析其降水丰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5题;共66分)1-1、1-2、2-1、2-2、3-1、4-1、5-1、5-2、5-3、6-1、7-1、8-1、8-2、8-3、9-1、10-1、10-2、11-1、11-2、12-1、12-2、13-1、14-1、14-2、15-1、15-2、二、综合题 (共3题;共37分) 16-1、16-2、16-3、16-4、17-1、17-2、18-1、18-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