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声音的特性 教学设计7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特点“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根底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生疏,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
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时机。
〔2〕注重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表达,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四〕教学难点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根底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根底概念的缺乏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声音的特性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水盆、乒乓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如歌曲、掌声、动物叫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展示实验,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3.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音调: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通过实验,如尺子振动频率的改变,让学生观察音调的变化。
5. 响度:介绍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如改变扬声器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6. 音色:讲解音色与物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通过实验,如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让学生区分音色。
7.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
9.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10. 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课堂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九、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课后辅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声音的特性。
十、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声音特性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2. 图书资源:声音学相关书籍、实验指导书等。
3. 实验资源:扬声器、音叉、尺子、水盆、乒乓球等。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辨别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物理实验室,配有各种声音实验器材。
2. 教学PPT,内容包括声音特性的图片、视频和实例。
3. 实验报告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特性的变化。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特性的规律。
5. 知识拓展: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特性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声音的传播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讲解,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区分并描述各自的声音特点。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 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4. 知识拓展: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传播过程。
物理课《声音的特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特性,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区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声音的特性。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实验器材:声源(如锣鼓)、接收设备(如耳朵)、传播介质(如空气)。
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声音特性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如锣鼓表演,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介绍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实验与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如通过调整声源的振动频率,让学生体验音调的变化;通过改变声源的振幅,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的应用,如如何通过声音辨别物体、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等。
六、实例分析:声音特性的具体应用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声音特性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难点:如何将声音特性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音特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如音频文件、视频片段等。
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手机铃声的设置,引入声音特性的应用话题。
案例展示:展示不同领域的声音特性应用案例,如语音识别、噪声控制等。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声音特性的具体应用方式。
《声音的特性》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辨别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钢尺、水盆、玻璃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原理。
(3)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音色:声音的质感,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3. 实验演示:(1)让学生听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符,感受音色的差异。
(2)调整扬声器音量大小,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变化。
(3)用钢尺演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2)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进行音乐创作和声音辨别。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声音特性,并进行记录。
六、课后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1. 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特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课的主题——声音的特性。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3. 探究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实验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琴弦,观察并记录不同拨动速度下琴弦的音调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5. 实验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让学生用气球吹出不同音量的声音,观察并记录不同音量下的声音响度,引导学生总结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 实验三:音色与物体的关系。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体(如木棒、铁棒)敲击桌面,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敲击桌面产生的音色,引导学生总结出音色与物体的关系。
7.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并进行拓展思考。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9.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周围的声音,思考并回答作业题目。
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2. 学生是否能够区分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3. 教学实验是否有效,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深刻理解了声音特性的概念?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楚或者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七、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来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
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课本中“决定音调上下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朴,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题目的兴趣。
音色的观点比力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
可设想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分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
课本安排的窥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力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进修兴趣外,还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分歧音色的声音的素质,增加学生对分歧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
因而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换等,以提高教学效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分别让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大声朗读本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让同砚们说出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顺利引出课题。
NO.7声音的特性Array【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利用1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32-37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再独立完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办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
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自主学习】探究点一:声音的音调1.音调是指声音的,2.猜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探究:①如图2.2-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②用橡皮筋探究:将橡皮筋用两个手指撑住,撑紧拨动听声音;松一点拨动听声音,两次声音有何不同:3、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频率:频率是指,其单位是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探究点二:声音的响度1、声音的叫做响度。
2、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呢?实验探究:演示图2.2-3,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
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振动的幅度3、结论:振幅越,声音的响度越探究点三:声音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不同。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根据。
想一想:通过声波的波形判断声音的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_图和_____图; 响度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___图;乐音的是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Array⑴打击乐器: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⑵音调就。
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声音就越响亮。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声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自然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这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讲究艺术性的学习和体验,为此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来讲这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还有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等概念,并且在探究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带有声音的动画,还亲自动手用器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利用多媒体采用分工协作探究,每组独立进行探究,而对于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运用多媒体展示给每一位学生,最后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本位”的精神,同时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媒体应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难点】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新课教学】活动一:音调(10分钟)利用2分钟阅读教材3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音调?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群学交流书中32页演示实验2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频率的大小如何计算?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3、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4、声和声音有区别吗?5、根据小资料的内容回答,哪些动物能发出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能听到次声波?活动二:响度(10分钟)阅读教材34--35页响度部分,思考下列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1、什么是响度?2、完成书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3、什么是振幅?4、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三:音色(10分)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独立思考2分钟)1、什么是音色?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结论: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决定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三、音色:声音的本来特色。
决定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
一、教师演示
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1.3 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板书)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板书)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板书)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
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
举例:如何探伤;B超原理。
(2)超声处理──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
举例: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次声波(又叫亚声波,大致范围:10-4~20赫兹)产生:火山爆发、地震、极光、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还有,核爆炸、火箭发射、化学爆炸、机器工作时也能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次声波特点: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容易被吸收。
次声波利用: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用于预测自然灾害。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师演示] 以上讲完后,用示波器来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一起来看教材上的“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分析,蝴蝶、蜜蜂、蚊子的飞行特点,频率的高低,是否能听到。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板书)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2伸出桌外轻轻拨动(2)将锯条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
观察:锯条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拨动方式振动幅度发声特点
轻轻拨小声音小
用力拨大声音大
我的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
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板书)
[师演示] 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板书)。
举例: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
(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
让前排指定同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三、音色(板书)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
(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
(板书)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示波器演示]音叉、吉他、笛子同是C调1的波形: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波形长相也会各有不同,即音色不同。
小结本课: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振动频率;响度──振幅;音色──不同发声体。
(板书)
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把三类乐器的特点归类。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利用身边物品,制作一件简单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以及如何调节音调、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