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声音是由物体或媒介的振动引起的。
为了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活动。
目标:1.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或媒介的振动传播的。
3.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4.学会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乐器。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制作乐器、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0分钟)1.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例如钟摆摇摆、钟表滴答、小动物叫声等。
2.学生观察并听取这些声音,尝试描述声音的特点和产生这些声音的可能原因。
概念解释:(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或媒介振动产生的,而这种振动会通过空气传播给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提供示意图或实物来解释声音的传播过程,包括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声波的振幅与频率的概念。
实验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简单的物体,如铃铛、钢琴线、空的花瓶等。
2.每个小组先观察物体的特点,然后用手指或工具敲击、摇晃或拉动物体,观察和记录所产生的声音。
3.小组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确定声音的产生是通过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点与不同物体振动的关系。
制作乐器:(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制作简单乐器的原理,例如拇指琴、竹笛或弹簧琴。
2.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利用自然材料或回收材料制作简单乐器。
3.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乐器,并演奏出不同的声音。
总结与分享:(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以及声音的特点。
2.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验和制作乐器过程中的体验和发现。
3.教师答疑并回顾本课内容。
评估活动:1.学生完成一个简短的练习题,测试他们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学生参与一场小型展览,展示他们制作的乐器,并演奏出不同的声音。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通过实验和制作乐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苏科版《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三张镇第二初级中学张红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资源音叉、水、水槽、直尺、纸片、笔帽、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的器材和多媒休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同学们,我们是怎样知道上课的信号的。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
师:好,那我们知不知道铃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甲:通电后产生的,是电让它响起的。
学生乙:不对,拿个东西敲它也可以发出声音。
师:通过以上同学对铃声是怎样产生的做出的讨论,到底声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比一比,你一定行:怎样使直尺、纸片和笔帽发出声音的。
师生小结:(1)用手拨动直尺,直尺发出了声音。
(2)拉动纸片,纸片发出了声音。
(3)用口吹笔帽,笔帽发出声音。
同学再次使直尺、纸片和笔帽发出声音,请观察直尺、纸片和笔帽发声前和发声后有什么变化?师生小结:(1)发声前直尺、纸片和笔帽没振动。
(2)发声的直尺、纸片和笔帽振动。
请同学们思考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分组交流后,师生总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那我们现在知不知道我们上课的铃声是怎样产生的吗?生:是铃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我们知道,铃声产生后,通过空气使我们知道了上课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让学生做课本图1-2的实验,谈谈你的感受。
第一次呼到的声音小,第二次听到的声音大。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生:第一次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的耳朵;第二次是通过细绳和人的骨骼传入我们的耳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声音》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什么。
2.学习有关声音的一些基本实验。
3.发现有关声音的一些规律性质。
4.培养幼儿的科学想象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准备工作1.音响设备和器材:一台音响和一些能让幼儿自由进行音乐演唱、自由发声的乐器。
2.实验器材:可以制造噪音的物品(如:铃铛、敲打不同大小的玻璃瓶、撕纸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在开学前或课前,老师找出能制造各种不同声音的物品(如铃铛,敲不同大小的玻璃瓶、移动板凳产生类似翻滚的声音等),发出声音向幼儿介绍“声音”这个概念,并让幼儿尝试模仿。
第二步:实验1.利用实验器材对幼儿进行体验教学。
2.调低音乐的音量,让幼儿注意和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
3.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造声音。
老师也可以示范助于幼儿理解。
第三步:分享音乐及声音1.让幼儿聆听一些音乐和声音,了解不同的声音类型,包括歌唱、对话、声效及乐器等。
2.为幼儿提供一些制造“音乐” 的材料,比如鼓、锣、小号等,让孩子们进行合唱等互动活动。
第四步:结合生活场景1.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来学习“声音”。
2.带领幼儿走进教室,让幼儿找到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比如:开关、扇子、水龙头等,让他们可以自由玩耍并自由发声。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习有关声音的基本规律和概念。
2.让幼儿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声音。
教学评价1.通过实验,观察幼儿是否能准确制造有关声音。
2.观察幼儿是否参与到活动中,有没有合作互动。
3.观察幼儿是否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有没有提出自己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总结在教学中,我们不只是让幼儿去学习“声音”这个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快感,并从实践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希望我们的幼儿在这次课程中,既能学到科学知识,也能享受到科学带来的快意。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为每一组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3.提问:我们更安静些,一点声音也别出,再听听,还能听到什么吗?4.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5.讲解: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妙。
(板书)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1.提问: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2.制造声音。
观察桌子上有什么材料?小组选择发声材料。
讲解:请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实验结束后交流:用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制造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教师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3.展示交流。
教师要求发言学生边汇报、边演示,同时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4.引导思考,提出假设。
提问: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鼓面振动,钢尺振动,橡皮筋振动)(物体发生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的动。
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停地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能发出声音。
2.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具有能量。
4.学习从物理现象规律物理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2.初步熟悉类比法、转化法等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具、学具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抽气机、系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衣架、细线、音叉、锣、鼓、手机、蜡烛等三、 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声波四、教学过程1.引入:由敲打锣鼓发出声音引入新课2.探究声音的产生给你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上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明显,请你想办法设计一个实验,能明显看到或感受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演示物体不振动时就不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2)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源: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不能在什么中传播?学生猜想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其中的方法进行实验,以得出正确结论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也就是就声音的传播需要。
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4.声音的传播方式阅读书上第9页倒数三段,思考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5.声音具有能量,叫声能。
它有哪些应用?利用蜡烛和鼓进行实验,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五、小结知识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4.声音具有能量方法:1.类比法2.转化法3.理想实验法六、作业:书上第10页WWW。
什么是声音教学设计东明县菜园集中学魏洪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2)声波;(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4)声速;(5)人耳的听声能力。
教材是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声音是有能量的,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而提出声音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课的中心。
教材通过琴弦振动发声及青蛙鸣囊振动发声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类比水波讲解声波,利用真空铃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是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声音发生的条件是重点,声波是一个难懂的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四、教学器材音叉、橡皮筋、小塑料球、细线、真空电铃、一次性杯及水五、教学过程课堂效果检测:1.用笛子能吹出动听的乐曲是由于()A、手指在振动B、吹奏者的嘴唇在振动C、笛子在振动D、笛子内的空气柱在振动2.玻璃鱼缸中养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受到的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鱼-空气-水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3.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的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翔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三者到快艇的距离相等,察觉快艇启动的先后顺序是()A、鸟先于人B、鱼先于鸟C、人先于鱼D、鸟先于鱼中考链接:★宇航员在飞船外对话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地面附近传播。
声音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
2. 声音的传播: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隔音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运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 利用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乐器,增强对声音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举例说明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如吉他、鼓等。
4.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绍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隔音、回声等。
6. 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7.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乐器,如口琴、笛子等,增强对声音的了解。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制作简易乐器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声音知识。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且能够被人的耳朵接收。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等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的规律,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声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3.参考资料: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例如,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触摸桌子,感受音叉的振动。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声音的传播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现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3~4年级: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现象,使学生们有机会观察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生分析】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但是学生往往会关注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很少能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描述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物体发声的本质——振动,这是完全可以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借助橡皮筋、钢尺、音叉、小鼓等实验材料,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物体发声本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用看、摸等方法进行探究。
再借助碎纸屑和栓有细绳的乒乓球等让他们的可视化。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如实记录和阐述自己的观察与实验的信息。
乐于与他人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多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振动,并把物体发出声音和它的振动联系起来。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曹家店中学王小民
课 题: 声音是什么
教材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分析: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得以持续。
章节开头图文并茂,语言优美、生动,通过海边的钢琴演奏把自然与物理联系在一起,创设了美妙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兴趣比较浓厚,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阶段的关键。
另外学生的兴趣是由于物理课的“好玩”这就是的课堂纪律很难保证,所以如何将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好玩”变成“有趣”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 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发非智力因素,消除由于工具学科和思维的制约在分析现象是造成畏难或厌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组织学生进行1.1的探究活动(注意用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完了不要忙于分析结论,保持热情继续下边活动)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
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
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
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
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图3-1-2
图3-1-1
声带在振动.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体验,分析归纳发声物体的特征.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演示:课本图1-2(a)
结论:气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2(b)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3
结论:液体能传播声音.
演示:课本图1-4
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一种波
教学方法:用直观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认识.
声速:
教学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 C)340m/s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声音具有能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了解.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具有能量
板书设计
第三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三、声音是一种波
四、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快
15 C时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五、声音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