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的比较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东西方体育美学之差异研究
段佳珍
【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
【年(卷),期】2018(017)017
【摘要】体育美学是从美学与体育学范畴中融合并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构成了体育科学体系的一部分.是运用美学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体育中包含的各审美因素进行研究,在体育活动中将有关体育呈现出的有关体育美的认识与总结,准确而清晰的运用美学理念汇演出来形成专门的体育美学概论.世界文化之广泛,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等差异演绎成各具特色的审美风范.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竞技体育分别孕育于东西方两种不同审美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西体育美学差异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借鉴.以期二者之间能够趋避利导,并向发展,为体育之美构建和谐发展的氛围.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段佳珍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关于东西方绘画的构图差异研究
2.中西体育美学差异研究现状综述
3.东西方惊悚片文化内涵差异研究
4.东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差异研究
5.公元11-12世纪东西方服饰差异研究——以宋代和罗马式时期服饰对比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与比较自古以来,人们按照地理位置,习惯性地将世界分为和西方.逐渐两地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化,于是将这两种文化分为文化和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各有其特色,从而世界体育文化也形成了形态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
作为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是黄河、长江文明孕育出来的,西方现代体育则是不列巅、美利坚等文化的产物,是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1、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
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
它的基本概念或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它是一个超越体育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
而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
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2、体育文化的特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容,对指导人类的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第一篇: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
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
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
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
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
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
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分析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科体系上,更涉及到文化信仰、观念和价值的深层次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体育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的总和。
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交流的桥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1. 理念的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个人竞争和胜利,注重强调竞技精神、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而中国体育文化更注重团体合作、和谐与奋斗精神。
这种理念的不同也消解着体育运动中的角力与和谐,竞争与合作。
2. 体育运动历史的差异中国的体育运动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打造了丰富的体育文化。
古代中国田径、武术、拍球、射箭、棋类等运动形式发展完善,如今还在延续。
西方体育文化的历史则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在希腊古代运动会的基础上,各国展开了更加广泛、多元化的体育运动。
3. 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同中西方的体育运动在规则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拜仁慕尼黑与多特蒙德的德国足球联赛,足球裁判掌握较严谨的法律、手部和足部动作,被看作是足球规则最完美的章程;而中国社会上更倾向于注重经验教训和约定俗成的体育精神。
4. 职业体育的发展阶段不同西方体育文化在职业化趋势上处于更成熟的阶段,职业体育运动员往往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示;中国职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金钱与荣誉更为重要,一些运动员也会自觉或被迫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存在。
5. 性别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性别差异较大,西方体育文化自20世纪后期开始,女性体育参与度迅速增加,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性别平等方面呈现出可喜的趋势;而中国体育文化中,男性更为重要地位,往往侧重于男姿态、男气概等。
“男篮”“女排”等名词也代表了体育领域的这种性别划分。
中西体育美学差异研究现状综述作者:谭润芳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竞技体育孕育于东西方两种不同审美体系,由于地域、文化及审美情趣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美风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仅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体育全球化时代中西方体育美学思想追求的共同目标。
本文收集整理了中西方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美学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44-001在西方竞技体育凌厉的攻势下,中国传统体育以和为美的思想理念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竞技体育的附庸,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备受质疑。
研究中西体育美学的差异,不管对于用西方竞技体育合适的美学理念引导中国传统体育世界化的发展,还是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和合”美学理念医治西方竞技体育出现的顽疾,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经过梳理分析,有关中西体育美学差异的研究,大概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国外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体育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后半期,国外的相关研究基本形成了“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欧美国家、日本”三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风格。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有关体育美学理论的研究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着重于竞技体育活动审美方面的相关研究,而对身体运动美的研究较为忽视。
姆·亚·萨拉弗和弗·斯托利亚罗夫1984年编著的《运动美学》作为体育学院运动美学课程的新编教材较为引人注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苏联研究体育美学的高峰时期的水平。
欧美国家体育美学流派微观研究相对严谨,具体分析比较细致,而概括性、综合性的宏观体育美学理论研究却相对较少。
Dimitris Platchias在《体育是艺术》一文中认为,“体育运动中无论是审美性项目还是目的性项目,美学都是它们的中心。
中西方休闲体育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作者:张媛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与国家经济繁荣昌盛进程相对应,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处于日益提升的态势,做为社会时尚和文明生活重要标志的休闲体育正逐渐渗透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全球化进程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断加强联系,因而了解交往双方的文化特征并加以理解,有利于良好交往关系的形成。
中西方之间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二者之间在休闲体育文化精神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简单叙述了中西方休闲体育的概况与背景,并对二者之间在休闲体育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休闲体育;审美观;价值观;比较在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现阶段,与我国人群生活水平提高相伴生的就是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这使得做为社会时尚和文明生活重要标志的休闲体育悄然兴起,正逐渐渗透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前进道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因而了解交往双方的文化特征并加以理解,对良好交往关系的形成十分必要。
中西方因不同文化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休闲体育文化精神也不尽相同,本文简单叙述了中西方休闲体育的概况与背景,并对二者之间在休闲体育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中西方休闲体育的基本状况和背景(一)我国休闲体育的基本状况与产生背景纵观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对于休闲文化的精辟论述,而且我们还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大量传统休闲文化的产物,传统休闲观始终关注的是以休闲物质载体进行自我反省并获得内心的平和。
但时至今日,我国尚未深入研究休闲方面的课题,休闲生活方式做为我国社会生活体系中的新生事物,虽因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未获得充分发展,但也具备了一些发展的基本条件,如经济水平的增长使人民群众手中有了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外的余钱,国家法定节假日也已占全年天数的近三分之一,人群对自我发展的全面性、多元化追求日益强烈,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已在我国民众中获得普遍认同等,这都是休闲体育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契机。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与比较自古以来,人们按照地理位置,习惯性地将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逐渐两地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化,于是将这两种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各有其特色,从而世界体育文化也形成了形态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
东方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
作为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是黄河、长江文明孕育出来的,西方现代体育则是不列巅、美利坚等文化的产物,是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1、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
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
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它是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
而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
东方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2、东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中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体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西方体育教育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健康、文化和精神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比较研究中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差异和共通点,有助于加深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育体系与方法。
一、中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差异1. 教育目的不同中西方在体育教育的目的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中国注重的是身体的塑造、心理的调整和道德的教化,弘扬的是健康和谐、自律守纪的生活方式;而西方则强调的是个人的竞争、自我实现和团队精神,美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健康的身体动态与智力的提升,提倡“健康体魄、爱好体育、长寿无疾”的生活方式。
2. 课程体系不同中西方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有所不同。
中国体育教育更注重基础训练,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加强体育锻炼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而西方体育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中心,强调体育与学科的交叉与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友爱互助,培养学生的运动技巧和协作精神。
3. 教育方式不同中西方体育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的体育教育以朴素的教育方式为主,注重身体训练,通过简单重复的手工艺、经验传承等方式进行;而西方体育教育倡导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动态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协作和游戏式教学等,让学生在快乐、活泼的环境下学习科学健身、正向导向的知识。
4. 体育教材不同中西方体育教育的教材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体育教育主要以传统体育运动、舞蹈、民族体育、健美操等为教材,强调技能训练和体能锻炼;而西方体育教育以科学、健康的知识为主,以课堂教学、问答互动、图表解析等方式进行。
二、中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共通点1. 基本理念相当中西方体育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相当。
无论是中西方的体育教育,都强调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自由开放与多样化,旨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
东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的比较与研究——以武术为代表摘要:作为中西方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希腊文化,如日神文化、酒神文化等,也使得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代表的以争胜负为特点的西方体育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由于审美方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感性化、直观化的体现,通过审美方式,能够说明不同文化现象的许多内在联系。
为了揭示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美学和比较体育学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加强文化的交流,本文以具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代表性的武术和西方体育这两者为比较对象,运用比较等研究方法,以审美方式为参考系,以道与逻各斯分别为中西方体育审美的逻辑起点,并分别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性和西方传统美学的外在性为背景理论假设,从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条主线,对中西方体育的审美方式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体育;武术;审美方式;比较研究1.前言审美方式是中西比较体育中非常重要但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参考系,与其它参考系(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相比更具感性化、直观化的特点。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性代表,武术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各种武术项目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典美学内容。
按照从爱因斯坦、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的思想共同表达出来的现代精神,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最后的、唯一的本质,事物显现为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在于你把它引入一个什么样的参考系。
由此可见,要想对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比较研究与剖析,引入新的参考系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之所以本文引入审美方式作为新的参考系,还因为审美方式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决定着不同的审美方式,而审美方式又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感性化、直观化的体现,它作为一个民族审美的心理感受方式,对中西体育文化的影响必然是多方面的,只有将其个性特征充分揭示出来,才能充分展现一个民族体育文化的永久魅力。
为此,本文选择了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审美方式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其做尝试性的分析和研究。
2.概念解析2.1 武术的概念“武术是由中国古代以技击技术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发展而成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
从总体来说,武术理论较多受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影响;武术防身制敌法,较多受中国兵学影响;武术健身法较多受中医和养生术的影响;武术表演艺术较多受古代舞蹈影响。
从锻炼内容上看,武术是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
徒手攻防有长拳、太极拳、南拳等,器械攻防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从运动形式上看,武术包括基本功、实战、套路三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武术概念界定如下:“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特点,带有攻防含义,以拳术、器械、套路形式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能养生保健的传统体育项目[2]”。
而且武术史学研究发现,“早在汉代便出现了由于武术社会效用的差异而使武术结构形态朝着两个体系分化,那就是以实用性为核心的直接对抗性武术与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特征的表演性武术的双向发展[3]”。
为此,本文在考察武术的审美方式特征时,把武术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健身武术(或养生武术)和技击武术。
2.2 西方体育概念西方体育按外文可直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或“体育与运动”(Physical EducationalSports)。
它基本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竞技育(competitive sport)和大众体育Sports for All)。
它可分为两大类:竞技体育和非竞技体育。
从西方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是由竞技体育衍生出来的现代体育概念,而竞技体育一致贯穿着西方体育发展的始终,它最能体现西方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
竞技体育,即外文的Competitive Sport一词。
“‘sport是根据规则和以取胜为目的的竞赛性和娱乐性的体力活动’。
这个定义概括了构成运动的五个要素:即体力活动、竞赛性、娱乐性、根据规则、以取胜为目的[4]”。
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竞技体育的盛会,是西方体育审美最完整的展现。
因此,本文所论及的西方体育应主要是指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代表的以争胜负为特点的竞技体育。
2.3 关于体育美的本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对体育美的本质研究中,中国体育理论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
在当时有的学者提出,“体育美的本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显现”;还有观点认为,“体育美是人的自由象征。
”;“合目的性的自由形式”等。
这些观点虽然大前提是正确的,都触及到体育美的本质内涵,但都过于抽象,显得大而无当。
说“体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显得笼统模糊。
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事物,并不一定是体育独有的,也可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等。
说“体育美是人的自由象征”也有偏颇。
“象征”总是某种意识观念的符号、标记和显现,多含有抽象、生硬的意味。
而体育美并不是一种抽象生硬的符号和标记,它是通体充满生气而活泼的生命,是生命和谐运动的形式。
我们认为,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生命的和谐,是“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
周来祥先生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理性和感性、自由和必然、时间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统一。
”这就是说,体育美的本质是与人的目的性是相通的。
在目的性考察中,本文分武术为合健身之目的的健身武术与合技击为目的的技击武术,而西方的目的性就在于竞争。
笔者认为武术和西方体育美的本质是:受笛卡儿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西方体育美的本质在于把“肉体”当作一种自然物来开发,通过对身体潜能的不断挖掘来达到获胜之目的,体现了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对立的和谐,是“不和之和”。
而在道家的辨证统一思想的影响下,武术美的本质在于把“肉体”看作是一种非自然物,通过习武练拳使身体消解成一种自然物,使生命提升到一种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和谐境界美。
2.4 关于逻各斯逻各斯(Logos),《新英汉词典》(增补本,1985年版)中解释为:1、理性,理念,是古希腊哲学中的术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在汉语中为外来词,音译为‘逻各斯’。
2、(基督教教义中的)道;圣子(即耶酥)。
本文中的“逻各斯”,一方面是指西方传统美学的本原,它规定着西方实体世界的行进方向,并衍生出理性、理念和逻辑思维等,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系统中,它对来世性、彼岸性的宗教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2.5 关于“气”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连续的存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由于这一思维方式注重宇宙的生命有机性和注重宇宙生命运化规律等特点,使它很自然地和美联系起来,并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气论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审美的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万物一体观孕育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构成了以“气”为内在逻辑的较完整的审美心理体系。
首先,中国古代“气”的概念最早是一个物质概念,它的原形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体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后来哲学范畴的气。
春秋时《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之言:“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气“经之以天”,五行“纬之以地”,是气论的萌芽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主要看法。
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最早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指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
唐宋以来,以气为世界本源的哲学家,逐步形成了以宇宙生命为内涵的“自然元气论[5]。
”其次,在物质概念基础上,“气”逐渐成为一个哲学上的范畴。
在“自然元气论”看来,气为生命的根基,而生命也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所以宇宙万物的生命也必然以气为根本前提。
气的概念也就逐渐从自然现象界进入到人体生理活动领域,并扩展到精神领域。
它不仅是一个适用于物质世界,揭示物质世界有机统一性的概念,更是一个适用于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运化规律的范畴了。
从宇宙大生命的角度来看“自然元气论”,它的内涵有三:一是气分阴阳,二气相交,生生不息,其运动和聚散形成自然万物,自然万物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和谐统一的产物。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化则为生。
”这些说法都指出,气是生命的根本,是构成生命的本质,因此当古人把气当作宇宙本原时,主要是将气作为生命的活力,即一切运动变化的推动者来看待的。
二是将“气”与人的精神现象直接联系起来,指人的精神力量的主观心理状态,即所谓人体生命之气,它既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同时又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产物。
它的运动形式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这就由客观物质之气演变为主观精神之气,使气得以成为审美范畴的重要前提。
三是把气作为沟通人与天的中介。
既然人与万物皆由气化所生,故而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万物生命之气是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万物与人处于一个相互感应的关系中。
以气的观点看宇宙,人的自然生命、思想感情和存在方式被置于宇宙大生命之中,天地万物融融一气,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反映了古人强调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孕育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生命本质。
再次,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并融入了“自然元气论”的精要内涵,才使自己具有了古老东方的文化审美底蕴。
“气”是武术美的本源。
在“自然元气论”的基础上,武术中的“气”是从古老的导引吐纳术中的自然之气衍化过来的。
这种自然之“气”在武术的演练过程中触发了演练者的精神力量,由此,自然之“气”转化为精神力量之“气”,精神力量的“气”通过演练者的肢体运动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武术艺术活动的功能和形式。
武术在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个特征:凝聚性、流动性和依附性。
“气”的凝聚性要求武术招式要“神聚”。
《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气”的流动性表现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6]”。
《十三势歌》曰“气遍身躯不少滞,’。
“气”从而使是与“神”“志”依附性表现为“气”必须依附于人们的精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