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俊星光系列之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及研究团队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8.11 MB
- 文档页数:2
岩土创新工作室成员简介
近日,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公布2019年度省土木建筑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共65位技术人员获评,工勘集团雷X创新工作室研发成员叶X同志、童X同志榜上有名。
叶X同志作为创新工作室的主要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了11项岩土工程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通过了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主持项目获深圳市市级工法7项、广东省省级工法10项。
工作7年多来,共申请(或参与研发申请)8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发表论文5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发表论文6篇。
叶X参加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
童X同志于2016年7月入职工勘集团,在创新工作室的活动中,陆续负责了多项岩土工程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至今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6项科技研发课题,先后发表论文4篇,申请专利16项(授权11项),主持(或参与)项目荣获市级工法10项、省级工法6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连续2年获得由深圳建筑业协会授予的“深圳市建筑施工企业优秀技术工作者”称号,目前正在进行公司“南山后海断裂带建筑桩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超深大直径灌注桩成桩综合施工技术”技术攻关课题。
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简介姓名李希峰籍贯山东聊城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6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职称讲师职务无毕业学校专业河海大学研究方向大地测量与测量学、古建筑测绘与保护、土木工程研究课题序号立项时间项目名称项目等级立项单位承担责任1 2013基于WebGIS的文化遗产信息展示与管理系统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临清段为例国家级国家文物局第2位教学科研奖励序号获奖时间获奖项目获奖等级评奖单位位次1 2012第二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 2 2010聊城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二等奖聊城大学 1学术论文序号发表年月论文题目期刊名称期刊等级(SCI、EI、核心等)位次1 2008.5桥梁箱梁拼装过程中线性测控方法及其应用测绘科学核心 12 2009.1苏通大桥索塔变形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工程勘察核心 13 2009.5抗差卡尔曼滤波在聊城古建筑动态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测绘科学核心 14 2016.7"Research on Tourism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webGIS Technology-- Taking Hangzhou as anexample"Advances inEngineeringresearchEI 15 2016.9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flex client in tourism systembased on WebGIS -- TakingZhouzhuang as an exampleAITA 2016istp 3。
岩土工程大咖的成长之路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土壤力学、地基处理、地下工程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了岩土工程领域的专家,他们被誉为岩土工程大咖。
本文将介绍一些岩土工程大咖的成长之路,探索他们是如何踏上这条成功之路的。
一、坚定的职业选择与求知欲望在岩土工程领域成为大咖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坚定的职业选择与求知欲望。
他们早在大学阶段就对岩土工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如土壤力学、固体力学等,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岩土工程大咖懂得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岩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同时,他们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实践来巩固学习的知识,并逐步积累经验。
三、不断追求创新与研究除了学习和实践,岩土工程大咖还注重创新与研究。
他们通过分析和总结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理论模型。
他们积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将其运用到岩土工程中,不断推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与同行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四、分享与传承岩土工程大咖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分享和传承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向其他从业人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他们还积极指导和培养年轻的工程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并传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这种分享与传承的精神,使岩土工程领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持续学习与追求完美一位真正的岩土工程大咖永远保持着持续学习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他们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他们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心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介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是指在工程测量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领导能力的专业人士。
他们在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的背景、贡献和影响。
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在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该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多年。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在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有着杰出的能力。
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被同行学者广泛引用和研究。
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推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在实践中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工程测量项目,成功解决了工程测量中的难题,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他还研发了一些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软件,为工程测量领域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还在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学生在工程测量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荣誉,为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还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标准制定工作,为工程测量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化作出了贡献。
他担任了多个行业协会的职务,参与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工程测量标准,推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这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工作为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进步步伐。
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带头人,他的经验和智慧将继续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原为广西大学土木系)始建于1932年,是我校创建最早的工科类院系。
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等院校。
1958年9月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并从此走上稳定发展之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30名,副教授36名。
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50人。
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及规划系、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
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以及包括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安全性研究、结构构件和材料破坏机理试验、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等研究分室的“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
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固体力学、水工结构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和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以及“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幢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室总面积达9157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
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土木工程环境模拟研究、建筑结构耐腐蚀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
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则是全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近5年承担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十多项。
在水利水电、桥梁、建筑工程领域,承担了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在职)土木工程学院 081401岩土工程孔军、陈启辉、蒋洪胜、薛守义、钟岱辉、张慎河、魏焕卫;孙剑平01工程岩土体稳定性与支护工程02工程结构与地基共同工作及地基土加固技术081402结构工程※※ 傅传国、张鑫、傅日荣、柳峰、逄鲁峰、孙剑平、王新平、张晓杰、赵考重、赵玉星、范夕森、贾留东、贾强、焦红、李安起、李秀领、李志明、林彦、王敦强、王示、王松岩、张爱社、徐茂波(校外导师)、董毓利(校外导师)、王欣;鹿晓阳、周学军、郭兵、孔军、陈启辉、蒋洪胜、薛守义、钟岱辉、刘之春01新型结构体系设计理论及抗灾减灾技术02工程结构安全性诊断与加固改造03钢结构基本理论及空间钢结构04计算结构力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周学军、郭兵、席丰、刘之春、邵广彪,夏风敏;傅传国、张鑫、柳峰、王新平、赵考重、贾留东、董毓利01工程抗震与隔震、减振02工程结构诊断评估与加固改造03结构火灾行为及性能化设计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范伟、亓兴军;陈启辉、蒋洪胜01桥梁结构理论与应用02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应用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任瑞波、傅白白、宋传增、史同广、孟飞、毕玉峰、唐勇(校外导师)、范正金(校外导师)、王林(校外导师)01道路路基与路面工程0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03道路CAD 与“3S”技术04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管理工程学院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沙凯逊、陈起俊、徐友全、李永福、张志刚、桑培东、邢莉燕、赵锦锴、赵雷、陈兆柱、崔晓青、邓晓红、解本政、李爱华、李奇会、亓霞、杨杰、郑生钦、王国富(校外导师)、王天义(校外导师)、许传海(校外导师)、王德东、高妍方、侯延香、孙家坤、武志军、周伟忠、杨莉;王海滋01建设工程管理02城市发展与管理03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04房地产经济与管理0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6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热能工程学院080701工程热物理陈宝明、马金花、钱焕群、王远成;刘学来、张浩01热质传递与应用02流动与燃烧080702热能工程张林华、于明志、刘学来、杨冬、孟扬、云和明;田贯三、许伯彦、崔萍、周守军、钱焕群01新能源与节能技术02能源转换与利用技术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李永安、王强、刘俊红;刁乃仁、曲云霞、楚广明01制冷与热泵技术02冷冻冷藏技术03低温技术与应用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刁乃仁、田贯三、曲云霞、刘乃玲、楚广明、王德林、尹纲领、崔永章、李兴泉、宋永明、张增刚、吕东岚、崔萍、谢晓娜、徐琳、张浩、周守军;李永安、陈宝明、张林华01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02建筑节能与自动控制03燃气输配与应用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081403市政工程※武道吉、王龙、邢丽贞、谭凤训、陈文兵、陈淑芬、李梅、于军亭、张志斌、杜贞栋(校外导师)、贾瑞宝(校外导师)、李福林(校外导师)、孙铁珩(校外导师,因年龄09年起停招);01水处理理论与技术02水系统节能与优化理论与技术03污水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张克峰、刘建广 083002环境工程张克峰、刘泽常、刘建广、吴俊森、孙友敏、栾兴社、刘静、王洪波、许文、杨义飞、张华、朱丽、母锐敏、杜世勇(校外导师)、张桂芹、张维建;武道吉01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02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0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04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建筑城规学院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邓庆坦、焦铭起01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02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与当代建筑思潮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刘甦、张建华、江海涛、仝晖、邵志伟、张勤、赵继龙;赵学义、邓庆坦01公共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环境02当代教育建筑03城市住宅与居住环境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闫整、张军民、吕学昌、赵健、崔东旭、陈有川、刘兆德、王巍、周宇量(因出国09不招生)、佘丽敏、于静、王新文(校外导师);张建华、傅白白、史同广 01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02城市设计与公共环境规划03人居环境与住区规划04城市与区域发展081304建筑技术科学王崇杰、崔艳秋、薛一冰、赵学义、纪伟东0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02建筑节能03绿色建筑艺术学院050403美术学李立华、陈天强、崔凤东、张志强、刘慨、赵海波、王磊01中国画创作及理论02油画创作及理论050404设计艺术学※陈华新、周长积、刘玉安、周鲁潍、孙继国、薛娟、张玉明、胡天君、姜波、张炜 0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02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及其理论03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及其理论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鲁敏、李成、王胜永、布凤琴、尚红 01园林景观植物应用与生态02园林景观绿地规划与设计机电工程学院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许伯彦、宋现春、于复生、董明晓、宋世军、李云江、张蔚波;史宝军、张明勤、郑忠才01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02机器人技术与计算机集成制造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史宝军、张明勤、张瑞军、马洪芳、郑忠才、陈清奎、王胜春、程钢、吕志杰、秦月霞、阎玉芹、袁文生、郑明刚、沈孝芹、王晓伟、徐楠、张青;许伯彦、宋现春、于复生、董明晓、宋世军 01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方法 02机械设备测试、性能分析与控制 03动力机械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鲁守银、段培永、于海鹰、王继忠、韦忠礼、李伟(因年龄09年起停招)、段晨旭、高诺、张宪福、齐保良、王涛、罗明华、张桂青、王树昆、张运楚、谢秀颖、姚庆梅、张永坚、赵秀珍(因年龄09年起停招)、曹建荣、曹立霞、关华、刘兆峰、王少林、李红民、李全民、曲怀敬、赵安兴、杨健、许鸿奎、李成栋、吕红丽、尚芳、石嘉川、汪明商学院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姜阵剑、于承新、姜明、高桂平、于春明、王海滋、马瑞华、宋平、孙慧琳、王静、王义华、袁振权、杜波(校外导师)、罗能钧(校外导师)、罗能镇(校外导师)、张庆华(校外导师)、栗志坤、赵莉、赵克杰、桑忠喜;沙凯逊、陈起俊、徐友全01建筑技术经济02房地产技术经济03房地产经营与管理04电子商务技术经济05财务分析与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02材料学刘立强、许斌、冯立明、李长龙、刘科高、田清波、范素华、牛玉超、蔡修凯、李静、孙华;马洪芳、孙德明;王修春(校外导师)、律微波(校外导师)、唐守秋(校外导师)、田长文(校外导师) 01金属材料及其表面技术02先进陶瓷材料03功能材料04新型建筑材料080503材料加工工程※孙清洲、王桂青、孙德明、景财年、赵忠魁、初福民、罗辉、张元彬、徐淑波;鹿晓阳、刘立强、许斌、李长龙;王修春(校外导师)、律微波(校外导师)、唐守秋(校外导师)、田长文(校外导师) 01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优化设计02材料连接及液态成型技术03材料表面改性技术04模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李盛恩、张建、刘浩、杜忠友、马宏伟、李晓峰、夏传良、徐遵义、顾一中(校外导师)01数据库理论及应用02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理学院070205凝聚态物理许福运、赵俊卿、王凤翔、陈莹、季燕菊、庞岩涛、秦希峰、张宁玉、庄桥01低维物理02半导体光电法政学院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传剑、韩锋、张培忠、胡宁、隋卫东、王淑华、李少琳、李祥金、张鹏、高岩、李丽、刘海霞、李庆华杨先永0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0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04马克思主义法学工程力学研究所080102固体力学王兆清、唐炳涛;鹿晓阳、赵玉星、王新平01固体力学数值分析/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02结构抗震及可靠性研究及其应用080104工程力学鹿晓阳;王兆清、席丰、赵玉星、王新平01结构优化设计与工程弹塑性理论02结构动力学与工程应用注:专业名称后带※※的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实验室);专业名称后带※的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实验室)。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导师简介-土木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导师简介1.罗迎社教授罗迎社,男,1954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二级教授,我校首批“树人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人社部、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日本名古屋大学、岐阜大学国际合作研究员。
“工程流变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力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国际流变学学会理事(唯一的中国籍理事)。
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流变学科学术带头人。
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3项(10672191,11072270,51178474);教育部重点、省自科重点和教育厅重点各1项;出版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147篇,其中SCI 收录32篇,EI收录49篇,ISTP收录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各5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联合授予的“第二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E-mail:lys0258@/doc/b25647362.html2.贺国京教授贺国京,男,1964年5月生,湖南岳阳人,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南省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瑞典Lulea大学兼职教授。
IASC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国际科学与计算工程学会)国际会员,IABS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 国际会员,IABMA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Maintenance and Safety, 国际桥梁运营与安全协会),全国结构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湖南分会委员,铁道部铁路特色(铁道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公路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教材编写委员会理事,湖南省建筑管理协会副主任。
导师介绍1、佟建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公司和海南分公司经理。
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专家。
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基坑支护等研究、设计咨询和施工工作。
主持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有: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研究、框筒结构体系下CFG桩复合地基变模量设计研究、既有建筑复合桩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通州商务核心区IX-07地块基坑支护和桩基工程、海口市园林局“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涂装车间地基基础加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地基处理、北京联美大厦基坑支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基坑支护、最高人民检察院582项目基坑支护等160余项。
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Natural Hazard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行业产品标准《钢板桩》,参编协会标准《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和《混凝凝土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参编《高层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第二版)等著作3部。
电子邮箱:(******)办公电话:********2、冯大斌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国家代表理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持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住建部科技计划课题多项;主持完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主持完成“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新航站楼”、“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中华世纪坛”和“北京八王坟地铁车辆段”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预应力专项工作,解决了多项设计施工技术难题;出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手册》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住建部三等奖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