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五章教材文言文复习4必修三(二)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6
学案2 必修二——《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诸侯之所大患.担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厌恶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祸患 ②使⎩⎪⎨⎪⎧ 使.负栋之柱让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宜可使.出使③暴⎩⎪⎨⎪⎧暴.秦之欲无厌残暴暴.霜露冒着忠义暴.于朝廷显露④举⎩⎪⎨⎪⎧ 举.以予人拿函谷举.拔,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二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答案 B解析 再:两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 或.未易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⑥⎩⎪⎨⎪⎧ 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余里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⑥D .③④⑤答案 C 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②未云何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盘盘焉.始速祸焉.B.⎩⎪⎨⎪⎧ 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 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必修 3(二)——《过秦论》《师说》教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正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 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 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致使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由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 。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⑩诚⎩⎪⎨⎪⎧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 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 ②其⎩⎪⎨⎪⎧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学案5 必修三(三)、必修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背诵相关名句。
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
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答案 C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
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
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B.⎩⎪⎨⎪⎧ 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C.⎩⎪⎨⎪⎧ 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D.⎩⎪⎨⎪⎧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
A 项过错/责备。
B 项按时节/时节。
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A.⎩⎪⎨⎪⎧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B.⎩⎪⎨⎪⎧ 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矣 D.⎩⎪⎨⎪⎧ 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尽,全。
A 项这样/与“尔”同义。
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
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C.⎩⎪⎨⎪⎧ 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项……的时候/……的人。
C 项表递进/表转折。
D 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 .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D解析 D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学案4 必修三(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
[学案目标] 1.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2.重点掌握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特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于是相如前进..缻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答案 C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
觞满酌拿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②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让……承担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倚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③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
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道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幸⎩⎪⎨⎪⎧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今事有急,故幸.
来告良幸亏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幸.
勿为过希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庸人尚羞.之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B.⎩⎪⎨⎪⎧ 卒廷.见相如常以身翼.
蔽沛公 C.⎩⎪⎨⎪⎧
左右欲刃.相如臣活.之 D.⎩⎪⎨⎪⎧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毕礼而归.之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C 项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D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要点:均,之,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到赵国了。
(要点:诚,负,间,被动句)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给项王示意。
(要点:数,目,示
)
1.名词作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特点? ①而相如廷.
叱之:在朝廷上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③间.至赵矣:抄小路
④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⑦(樊哙)头发上.指:向上
上述词的活用属名词作状语。
它的活用有一个特点:该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谓之间的名词一般都作状语。
如“天高地迥”,这是主谓关系。
而“人皆得以隶使之”,该句主谓关系为“人使之”,而“隶”(奴隶)这个名词处在其中,只能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状语+动词或形容词
(2)演练体悟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活用规律。
①草行露宿:草,在草中;露,在露天中
②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
⑧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响声一样
2.名词用作动词有什么规律、特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
①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安置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衣;怀揣着
③左右欲刃.相如:杀
④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⑤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⑥刑.人如恐不胜:对……施刑
⑦臣乃敢上.璧:献上
⑧道.芷阳间行:取道
⑨君子不齿.:值得说起
⑩沛公军.霸上:驻军
⑪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
⑫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称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性强,但情况较复杂:
a .副词后名词活用,因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上面④⑨⑫。
b .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如上面①②⑥⑦⑧⑩。
c .能愿动词(欲、得)后名词活用,如上面③⑤。
d .名词+而+动词(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词+而+名词(不构成动宾关系),该名词用作动词,如上面⑪。
(2)演练体悟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说出其活用特点。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跑出十步,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走上前,名词+而+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③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词+名词,组成动宾关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棺材收殓,“之”前名词用作动词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能愿动词后名词活用
⑥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笼,用笼子装,名词+名词,前一个名词活用
⑦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动词+而+名词,名词用作动词
⑧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官,使……做官,副词后名词活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亚父南.向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东犬西.吠西.望夏口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臣乃敢上.璧怒发上.冲冠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
C 项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D 项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全部活用的一组是(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赵王遂行,相如从.
B.⎩⎪⎨⎪⎧ 吾当王.关中请指示王.
C.⎩⎪⎨⎪⎧ 大王必欲急.臣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D.⎩⎪⎨⎪⎧ 东.犬西吠顺流而东.也
答案 C
解析 C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
A 项前“从”使动用法。
B 项前“王”名词用作动词。
D 项后“东”名词用作动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您替我请他进来,我必得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要点:为,替、给;兄,名词作状语)
②季布(人名)名所以益闻(出名)者,曹丘(人名)扬之也。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扬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要点:“所以……者,……也”句式的翻译)
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
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
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鲁语上》)
①季文子相.宣、成,无衣.
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译文: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
(相:做国相。
衣:穿。
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②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
国乎? 译文:人们都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吧?(华:使……光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③无乃非相.
人者乎! 译文: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做国相。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有规律可循,只要多做练习巩固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译法。
名词作状语一般译作:
①像……一样(表状态);②在……,向(表时间、处所);③用……(表凭借);④每日(月),一天天地(时间副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要用这个名词加上一个动词来译。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
宜译作“使眼色”,不能译为“示意”“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