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应用题 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1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策略:1.教学例1(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师应把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培养分析此类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线段图上标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明确哪部分表示100千克,哪部分表示吃了,哪部分表示要求的吃的千克数。
教师: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是吃了100千克的。
)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应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
)那么,要求吃了100千克的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呢?根据什么列出算式?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教案
教材版本:精英版 . 学校: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本讲教材答案:
拓展问题
1.答案:
学生:45×16=720(人)
总人数:720+40=760(人)
750<760,不够坐
答:这些汽车的座位不够坐。
2.方法一:
12×13=156(层)
156×6=936(户)
答:这个小区可容纳936户人家。
方法二:
13×6=78(户)
78×12=936(户)
答:这个小区可容纳936户人家。
3.答案:
每组的钱数:24×5=120(元)
每盆实际花的钱数:120÷6=20(元)
每盆便宜的钱数:24-20=4(元)
答:每盆实际便宜4元。
4.答案:
25-22=3
78÷3=26
26×22=572
答:正确结果应该是572。
5.答案:
95×24=2280(千克)
2280-18=2262(千克)
2262-95=2167(千克)
答:蔬菜市场这一天卖出的土豆比西红柿多2167千克。
6.答案:
40+60+80=180(米)
180÷4=45(棵)
45×15=675(元)
答:那么王叔叔买树苗要花675元钱。
拓展延伸
1.答案:
21-12=9
630÷9=70
70×12=840
答:正确的积应该是840。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难点: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分数乘法实例,如购买水果、分配物品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如何运用分数乘法?(二)新课讲解1.讲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表示的是两个分数相乘的运算。
2.讲解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先约分。
3.举例说明分数乘法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小明有3/4个苹果,小华有2/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分析:这是一个求两个分数和的题目,可以用分数加法解决。
解答:3/4+2/5=15/20+8/20=23/20,所以他们一共有23/20个苹果。
2.案例二:小红的铅笔长度是1/3米,小蓝的铅笔长度是2/5米,他们的铅笔一共有多长?分析:这是一个求两个分数和的题目,可以用分数加法解决。
解答:1/3+2/5=5/15+6/15=11/15,所以他们的铅笔一共长11/15米。
3.案例三: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3/5,女生占2/5,这个班级有多少名男生和女生?分析:这是一个求分数乘法的题目,可以用分数乘法解决。
解答:男生人数=40×3/5=24,女生人数=40×2/5=16,所以这个班级有24名男生和16名女生。
(四)课堂练习1.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
(五)巩固拓展1.出示拓展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5米,宽是2/3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解答:面积=长×宽=4/5×2/3=8/15,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15平方米。
2.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巩固练习。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口算卡片)20×40 5×30 24×20 12×542×10 60×50 200×30 240÷2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投影出示: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路程:一共所走的路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例题: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速度×( )=路程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小资料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 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
分数乘法教案5篇分数乘法篇一课时1: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线段图理解分析分数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下列各题,并选其中两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2 ×3 25× ×39 40×× × × × ×2.根据意义,列出算式。
4个20个70个4的20的70的二、新授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乘法应用题1.出示准备题。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小结。
2.出示例1。
学校买来100千克的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1)教师边指导学生读题边画线段图。
图略。
(2)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在线段图上指出来。
)吃了谁的?吃了100千克的,就是把100千克平均分成几份?吃了其中的几份?(3)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板书:解法一:100÷5×4=80(千克)(4)教师小结,并引入第二种解法。
上面这个解法是根据已学过的整数乘除法来解答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板书:解法二:(5)提问。
吃了,是吃了谁的?应该把那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吃了100千克的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列出乘法算式?(6)列式解答:解法二100× =80(千克)答:吃了80千克。
3.教师小结。
上题“吃了”是指吃了100千克的,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1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来列式解答。
以后我们遇到这类乘法应用题时就应该用解法二,即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式解答。
三、复习巩固完成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练习题后再让学生试着讲一讲,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什么列式解答。
乘法应用题-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已知两个数的积,求这两个数的商。
2. 解题方法:利用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进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乘法应用题。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题方法。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乘法应用题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乘法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进行解答。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乘法应用题教学PPT,展示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实际例子。
2.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乘法应用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3. 教学视频或动画,生动展示乘法应用题的解题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乘法应用题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乘法应用题。
二年级上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乘法及应用”,着重于第九课“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够将乘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实际意义,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PPT、教学卡片、乘法表。
-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新课导入:介绍乘法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3. 实例讲解:通过讲解几个简单的乘法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乘法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讲解其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3. 学生练习中的典型例题及其解答。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巩固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基本的乘法运算题。
2. 应用题: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3. 挑战题: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乘法应用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思考。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3.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含有分率的句子,准确判断出“单位1”的量,清楚“比较量”与“单位1”的量之间多与少的关系。
2.能够根据含有分率的句子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当“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的两种不同解答方法,并熟练掌握其中一种解法。
教学重点:根据含有分率的句子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并准确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
1.白兔有24只,灰兔是白兔的5/6,灰兔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反馈。
⑴教师使用课件统一“教学语言”:“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
⑵用课件表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2.白兔有24只,黑兔是白兔的7/6,黑兔有多少只?⑴指名口答列式,课件表现算式和线段图。
⑵教师重点讲解线段图。
带着学生理解“黑兔比白兔多1/6”假如将黑兔的这条线段分成两局部,你打算怎么分?(一局部是和白兔一样多的;还有一局部是比白兔多的)表示白兔只数的这个条线段长度是单位1,“单位1”也是一个分率,这个“1”能够看做几分之几呢?那和白兔一样长的局部也可用哪个分率表示?多出来的局部能够用哪个分率表示?这个1/6是指的哪局部占谁的1/6?哪个数量是“单位1”?“黑兔比白兔多的局部占白兔的1/6”还能够说成“黑兔比白兔多1/6”关键:比后面的白兔是“单位1”的量;黑兔比白兔多的局部占白兔的1/6。
二、课堂助学。
1.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1/6。
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教学重点:第一,抓住关键句,找出单位1的数量,判断比较量和单位1之间多与少的关系。
第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先画单位1的数量,再画比较量,比较量分两局部画。
第三,根据线段图显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条件和问题,讨论如何列式解答。
2.同步训练。
⑴一个捕鱼队九月份捕鱼63吨,十月份比九月份多捕2/7.十月份捕鱼多少吨?⑵菜场运来白菜750千克,运来的萝卜比白菜少3/5,运来萝卜多少千克?讨论:如何画线段图3.月星小学去年有64台计算机,今年比去年增加3/8。
2023年《分数乘法应用题》六年级教案(11篇)《分数乘法应用题》六年级教案1【教材简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其他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解答一些稍复杂的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发展,需要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加以解决。
例题是已知某小学六年级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总人数以及其中男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运动员人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教材首先呈现一条表示运动员人数的线段,要求学生在这条线段上分别表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操作,一方面能使男运动员人数与总人数的关系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女运动员的人数,可以先算出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当学生画图操作后,教材不在呈现具体的分析过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解答。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算法,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中的数量关系都与例题相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例题所学习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瞧!岭南小学举办了学生运动会(媒体同时出示例题文字)他们六年级有45人参加,其中男运动占5/9,谁能知道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以现实的、学生熟悉喜爱的活动场景引入新课,既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表内乘法(一)·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学习完1~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区分加法和乘法的意义,弄清“求几个几的和”与“求几与几的和”的区别。
2.学会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发现、提出并解决身边用乘法或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师: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乘法口诀,完成两道小练习吧。
1.看图写算式。
□○□=□学生齐声回答,教师出示答案:5×5=25。
2.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答案:2+3=5。
引入2:(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师:读一读这两道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第一题知道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生2:第二题知道有2排桌子,其中一排有5张。
另一排有4张。
生3:两道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师:怎么求解这两道题呢,大家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看图题,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回忆了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等知识点,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用乘法解决”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比较。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师: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是意义不一样。
问题(1)中,4是桌子排数,5是每排张数;问题(2)中,4是一排的张数,5是另一排的张数。
师:那么该怎样解答?同学们合作交流,和同伴说说你的方法吧。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5×3024×2012×5
42×1060×50200×30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 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
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
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
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
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
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
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
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
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
速度×()=路程
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
(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
小资料
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
a·b=c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 个a的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