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55.93 KB
- 文档页数:3
双心医学的研究进展双心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医学科学,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被人们认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
从其被提出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不错的成就,使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了大的进步,但目前双心疾病发病率较高,诊断治疗率相对较低,学科发展仍有很多困难和瓶颈。
中国与国外相比,具有中医诊治的特色和优势。
Abstract:Double heart medicine is a relatively young medical science,also known as psychocardiology or behavioral cardiology.It is a medical science tha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the”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medical model.Since it was proposed and developed,although i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ental illnesses.However,the incidence of bi-cardiac diseases is high,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rate is relatively low,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s still.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and 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Double heart medicine;Double heart disease;Comprehensive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隨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加大,心身疾病逐渐显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心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
由于心血管病的影响,病人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除了生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害怕、焦躁、灰心等。
有学者指出,不良的精神状态不仅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而且会影响病人的护理和治疗。
近年来,由于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双心护理在心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文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疾病生理心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情况不容乐观,其发病趋势是逐年上升的。
心血管疾病易产生害怕、焦躁、灰心、郁闷等精神心理问题。
而精神心理障碍虽然与生理病痛不同,但是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不应该被忽视。
“双心护理”模式是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对病人进行基本的护理,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这样既可以缓解病人的负面情绪,又可以改善病人对病情的认识和治疗的顺从,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目前该护理模式正被广泛地应用。
1 双心护理模式的含义双心学是一门以心理健康为核心的心脏疾病的综合治疗系统,其是一门有关情绪、社会环境和行为的科学。
而“双心护理”模式则是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中,除了对病人的疾病进行生物疗法和护理之外,还要对其着重进行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以言语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病人,调节他们的精神状态,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以改善他们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预后状况,真正实现“身心同治”。
该护理模式基于整体照护,是一种着重于生物-精神-社会一体化的治疗模式。
关注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健康完整以及和谐的统一[1]。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本质上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动作、语言、态度、面部表情、表现等多种不同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使患者得到最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在基于自身的情况下,协助患者达到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双心医学临床进展心血管界在既往20几年间发生了和发生着巨大的进步,先进技术如电生理、支架、搭桥等技术逐渐的成熟、精益求精、和普遍应用,足以将人们从生死一线挽回。
近年来临床医生在关注躯体疾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过程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提倡“双心医学”,将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心身同治。
标签:双心医学;心身同治当前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使患者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要求较高。
一些与心内科疾病有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愈来愈受到患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这就要求心内科的医务工作者不能只知道心血管病变,而忽视了疾病的全貌,忘记了患病的人。
我国心血管科著名的胡大一教授,首先提出“双心医学”,并致力于“双心医学”的研究。
使“双心医学”得到长足发展。
双心医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双心”指的是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这二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疾病恶化,二者共病率高,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双心医疗强调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的医疗模式,克服了以前只顾治疗局部的疾病,作为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医生,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双心医学”的临床进展进行探讨。
1心内科就诊患者存在哪些精神心理问题1.1患者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所以担惊受怕。
患者对疾病有困惑和恐惧,解释清楚后就没事了,而问题往往被医生复杂化。
1.2患者关注自身所患疾病和相关知识,阅读了大量资料,然而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
1.3疾病给患者心理造成伤害。
1.4由于心理打击引发的心血管疾病。
1.5家属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会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压力。
1.6由于共同的生理表现,患者因为单纯的精神心理症状来心内科就诊,例如惊恐发作的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急。
1.7患者确实有精神心理症状,甚至患有疾病。
毕竟,精神病患者也有可能同时患有心脏病。
1.8另外,还有那些还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不适感是很难避免的。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郝应禄,E m a i l :y i n g l u h a o @a l i yu n .c o m 双心医学研究现状赵静思,郝应禄,李燕萍,钱宝堂,杨林红,王鹏宇(玉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玉溪653100) 摘 要:双心医学(P s y c h o -c a r d i o l o g y )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心血管与心理医学的重叠,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㊁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㊂双心医学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符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需求,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同样的关注,以维持机体整体平衡,追求心血管和心理整体健康㊂关键词:心脏病学㊁心理学;双心医学中图分类号:R 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1-009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1.020 随着世界各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双心医学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㊂为进一步了解双心医学,开展双心医学的相关研究,提高双心疾病的诊治水平,现查阅部分国内外文献,就双心医学的发展㊁流行病学特点㊁发病机制㊁疾病形式及临床特点㊁诊断及治疗做简要综述㊂1 双心医学的发展双心医学的发展,西医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家H e i n r o t h 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㊂20世纪30年代,D u m b a r 医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又称 心理生理障碍 的科学概念[1]㊂1985年美国W i s c o n s i n 大学精神医学系J a m e s W.J e f f e r s o n [2]在P s yc h o s o m a t i c 杂志发文,首次提出新名词P s y c h o c a r d i o l o g y,为世界各国开展 双心医学 的研究奠定基础㊂在我国,1995年胡大一首先提出:心脏科医生除了关注患者的心脏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视,并在2006年首次发表双心医学模式的相关探讨㊂2011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双心医学 学科组成立,2013年2月2日呼吁推行双心医学新模式的理念在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被提出㊂自此,我国双心医学的研究迎来 热潮 ,2014年发布‘心血管病患者精神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3月发布‘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㊂目前,我国 双心热潮 持续蓬勃发展㊂此外,祖国医学对于双心医学的研究也值得关注,早在2000多年前的‘皇帝内经“就记载了关于心理对机体的影响㊁心身关系㊁情志话题等方面的研究,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同步发展㊂2 流行病学特点2004年的一项M e t a 分析中发现,排除其他干扰项后,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患冠心病,大约是无抑郁症人群的1.5~2.0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约是未合并者的2.0~2.5倍[3]㊂2005年北京10家医院的调查发现,在3260例心血管门诊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其中在冠心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9.2%,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在高血压患者中抑郁发生率4.9%,焦虑发生率47.2%[4]㊂在综合医院的心血管门诊患者中约1/3考虑 双心 疾病,即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合并心理问题;约1/3确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无心理问题;1/3完全没有心血管疾病,仅存在心理问题[5]㊂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确实关系密切,但仍然需要更多研究来提供充分的循证学证据㊂3 发病机制我国已有多位专家提出: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互为因果,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日益加重㊂吴印生提出: 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之,心血管疾病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㊁失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㊁密切相连 [1]㊂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体内活性物质的分泌紊乱及机体内分泌自身调节失衡相关㊂心理应激(特别是焦虑㊁抑郁等)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现象,比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 P A 轴)的亢进,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皮功能损伤等,这些现象均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6]㊂在长时间㊁大负荷的精神压力下产生的负性情绪(比如:抑郁和焦虑等)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使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亢进,增加儿茶酚胺分泌[7]㊂过量的儿茶酚胺可引起心肌细胞自律性大幅度增加,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机率增大㊂5-羟色胺转运体(5-H T 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具有相关性[8]㊂对于双心疾病发病机制,我国传统医学也有相关阐述,包括了 从心而论㊁从脾而论㊁从肝而论㊁从肾而论 以及 情志异常㊁饮食不节㊁体虚久病 等多种研究[9-10]㊂4疾病形式及临床特点胡大一[4]指出目前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大致分可分为3类:①患者具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症状㊁体征(比如:心悸㊁胸闷㊁气促等),完善相关检查可暂排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理问题(比如:焦虑㊁抑郁);②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症状,辅助检查轻度异常,心脏病变轻微,疾病本身预后良好,合并心理问题;③患者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并得到了规范㊁合理的相关治疗,合并心理问题㊂结合既往研究及心内科门诊患者接诊的经验,第一类患者最为痛苦,通常反复就诊,对自身日常生活影响较大㊂第二类患者仅轻微心脏病,但因合并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了诊疗难度㊂第三类患者心脏病变重,尽管已经得到了包括冠心病二级预防㊁冠状动脉介入手术㊁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等规范治疗,但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往往大大降低疾病疗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㊂‘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中疾病形式同样分为3种,其中第一类涵盖内容增加,省略了上述第二类,增加了对慢性㊁难治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易继发心理问题的关注㊂心血管疾病的多样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双心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㊂总体来说以心血管疾病症状:心悸㊁胸闷㊁胸痛等合并焦虑㊁抑郁常见,焦虑和抑郁同时发生的情况偏少㊂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抑郁㊁仅焦虑㊁抑郁合并焦虑发生率及总发病率分别为15.00%㊁22.50%㊁10.83%㊁48.33%[11]㊂睡眠障碍也是困扰心血管患者的现象之一㊂5诊断目前我国双心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㊁辅助检查资料及心理状况评估㊂心理状况的评估多依靠量表㊂当下可供评估的量表较多,主要包括他评和自评量表2类㊂由于识别双心疾病患者的主要为心内科医生,且仅少数参加过专业的培训,自评量表较他评量表更适用㊂现有的他评量表包括B E C K焦虑抑郁量表㊁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 H Q-9)㊁广泛性焦虑问卷(G A D-7)㊁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 A D S)㊁抑郁自评量表(S D S)和焦虑自评量表(S A S)等㊂我国运用H A D S㊁S D S㊁S A S等作为评估手段均有报道,以S A S㊁S D S较为常用[12-22]㊂2017年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推荐使用G A D-7和P H Q-9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㊁抑郁等心理问题[10]㊂上述量表均由国外制定,在我国,2016年3月由华西医院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㊁上海市统计医院成立的 阳光医院联盟 制定了 华西心情指数量表 ㊂该量表已经过了4轮临床测试,在体系㊁筛查时间等均具有创新点,问卷参数具有较高水平,是中国特色的情绪障碍筛查工具,为我国的心理评估作出了巨大贡献㊂尽管筛查工具多样,但我国对双心疾病的识别率仍较低㊂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22.8%和70.9%伴发抑郁和焦虑,但心血管医生对抑郁和焦虑的诊断率仅为3.7%和24%[23]㊂面对双心疾病的低识别率现实,我国双心学者仍需要不断努力㊂6治疗W.J e f f e r s o n首次提出双心医学时就明确表示:双心医学应该成为一个正式的亚学科,在治疗过程中,让心脏病学㊁精神医学㊁基础医学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的共同协作,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㊂国内外双心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是在规范心血管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精神药物㊁中医药治疗㊁认知行为疗法㊁运动疗法㊁音乐疗法㊁放松训练等中的一项或多项㊂心理问题具体的干预措施可详述如下:6.1精神药物用于干预的药物包括舍曲林㊁黛力新㊁氯硝西泮㊁阿普唑仑㊁马普替林㊁阿米替林㊁地西泮等[24-29]㊂以舍曲林㊁黛力新干预常见,其他的药物干预的研究偏少㊂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㊂在S A D H A R T研究中,证实舍曲林治疗心肌梗塞或者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抑郁是有效且安全的[24]㊂具体药物的用法,因合并焦虑抑郁的心血管疾病种类不同略有差别㊂6.2中医药治疗祖国医药可用于双心疾病治疗的种类繁多,使用频率较多的中药种类有:补虚药㊁理气药㊁安神药㊁活血化瘀药㊁清热药㊂涉及到的具体药材包括甘草㊁柴胡㊁茯苓㊁丹参㊁白芍㊁酸枣仁㊁当归㊁陈皮㊁半夏㊁川芎㊁郁金等[30]㊂6.3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塑造患者对疾病本身发生㊁发展㊁转归的认识,增加家属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㊂具体干预过程各个研究各有特色[31-32]㊂结合必要的心理疏导,可增加其临床疗效㊂通常情况下在心血管科护理过程中容易实施㊂6.4运动疗法多项研究均证实,运动疗法可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㊂我国传统的太极拳㊁八段锦㊁五禽戏等运动形式均可使患者明显获益[33-35]㊂具体的运动形式㊁频率㊁强度尚无统一定论,可在一定范围内参考我国心脏康复专家共识㊂6.5音乐疗法音乐疗法中播放的音乐多结合患者个人喜好,此处还涉及到中医传统音乐疗法:五音疗法㊂在高静等[36]的研究中表明子午流注择时五行音乐疗法可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和照护者负担㊂6.6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本就是一种心身调节,是我国对双心疾病治疗的一大特色,在治疗抑郁焦虑等情绪疾病疗效肯定[37-38]㊂有研究报道针刺疗法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时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焦虑/躯体化㊁阻滞㊁睡眠障碍㊁认知和体重情况[39]㊂6.7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指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练习,包括呼吸放松法㊁肌肉放松法㊁想象放松法㊁自主训练等㊂在目前双心疾病治疗的研究中,采用单一和多种结合的干预方式均有报道[40-41]㊂6.8其他情志相胜疗法㊁穴位贴敷膻中和心俞㊁穴位按压膻中及内关等也有报道[42-44]㊂现有临床研究显示,对双心疾病患者采取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抑郁㊁焦虑情绪,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11,29]㊂林红等[45]结合了心理㊁行为及放松训练3项干预,结果表明双心医学模式可以在治疗慢性心衰的同时减轻患者抑郁状态,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㊂高颖等[46]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以黛力新联合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㊁抑郁临床效果更为明显㊂李海燕等[47]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五音疗法可提高双心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㊂以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能够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㊁抑郁㊁紧张等情绪,降低心理应激程度,提高睡眠质量[48]㊂因此对双心疾病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且临床疗效显著,但对于综合治疗具体结合的方式㊁其疗效比对有待进一步研究㊂7小结双心医学 立足于人文,能够更好的解释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疾病本身所不能解释的心理问题症状,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㊂但在双心疾病病因㊁发病机制㊁治疗等方面,仍缺乏大数据㊁多样本㊁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研究㊂我国目前还存在低识别率㊁低治疗率的现状㊂增加心血管科医生如何识别双心疾病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培训,推广双心门诊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双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率㊂因此在将来的医疗活动中,是否每一位就诊于心血管科的患者常规行心理问题筛查?又或者在各级重点专科的评审中,是否应该将双心门诊的设立纳入其中的一项评价指标,以提高双心疾病诊疗水平,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刘志学,赵萌萌.事关身心, 双心医学 语境中的中西医 情志问题 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印生教授[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3.[2]J e f f e r s o nJ W.P s y c h o c a r d i o l o g y:m e e t i n gp l a c eo fh e a r ta n dm i n d[J].P s y c h o s o m a t i c s,1985,26(11):841-842. [3] L e t tH S,B l u m e n t h a l J A,B a b y a k MA,e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a s a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e v i d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 s,a n d t r e a t m e n t[J].P s y c h o s o m M e d,2004,66(3):305-315.[4]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 双心医学 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5]朱宁.导言:双心医学的昨天㊁今天与明天[J].医学与哲学(B),2017,38(3):7.[6] L e c h n e rK,v o nS c h a c k y C,M c K e n z i e A L,e ta l.L i f e s t y l ef a c t o r s a n d h ig h-r i s k a th e r o s c l e r o si s:P a t h w a y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 s b e y o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r i s kf a c t o r s[J].E u rJP r e vC a r d i o l,2020,27(4):394-406.[7]毛家亮,鲍正宇,何奔.心悸㊁心律失常与心理障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3):203-205.[8]崔青扬,丁建东,李浩,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抑郁相关性的M e t a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5):792-796.[9]于成,耿淑萍,孙怿泽.双心医学的中医研究现状[J].国医论坛,2017,32(2):68-70.[10]陈晓虎,朱贤慧,陈建东,等.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1662. [11]金燕.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7,38(1):51-52. [12]丁荣晶.双心医学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3):193-197.[13]胡慧.应用 双心医学 治疗高血压合并轻中度抑郁㊁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20,15(4):42,44. [14]张敏,李娜,杨军,等.精神心理障碍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表现[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53-656. [15]王真,潘江其,屠荣祥,等.焦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61-2165.[16]王铸.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90-91+94.[17]吴楠. 双心医学 在A型性格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8,37(7):593-595. [18]王瑾,李妹芳,朱海萍.双心医学模式在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5):507-511.[19]李凤娥,孙辰莹,王颖,等.中药联合双心医学模式治疗P C I术后伴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15(23):88-90.[20]胡成燕,庄晓赛,宁彬,等.双心医学模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焦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医学,2014,35(12): 1648-1650.[21]牛素贞,秦连菊,段和春,等. 双心医学 对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4,29(08):910-911.[22]冷敏,姜少燕,刘爱敏,等. 双心医学 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03):211-214.[23]刘梅颜.双心医学的发展与争议[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74.[24] G l a s s m a n A H,C o n n o r C M,C a l i f f RM,e t a l.S e r t r a l i n et r e a t m e n to f m a j o rd e p r e s s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u t e m io r u n s t a b l e a n g i n a[J].J AMA,2002,288(6):701-709. [25]毛慧子,田洪阳,陶贵周.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9(3):37-40+47.[26]王秋菊,张玉凤,张义,等.黛力新治疗 双心疾病 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5):12-14. [27]廖晓东,钟德福,钟海燕,等.黛力新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9): 130-133.[28]杨云仙,陈伟,任美琴.黛力新治疗合并焦虑抑郁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9):3961-3963.[29]张龙,芦斌,徐晓辉,等.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6):53-56. [30]翟晶,王凤荣.基于文献研究P C I术后伴焦虑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0,15(9):1364-1368. [31]李盈,韦彬,李珍珍. 双心 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5):106-109.[32]刘霞,宋硕,杨国平.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0):42-44.[33]孙锋,孙春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6862-6864.[34]华丽,陆苍苍,王蓓.八段锦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4):510-512.[35]卞伯高,潘华山,冯毅翀.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效果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1): 26-29.[36]高静,弋新,吴晨曦,等.子午流注择时五行音乐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4):443-448.[37]王萌,历彦美.针药并用治疗双心疾病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5):94-96.[38]杨婧,周旭升,张捷.浅谈针灸在双心医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421-422.[39]孙静.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40]高新培.双心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41]朱萍,杨承健.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21):89-90+96.[42]张杰,鞠建庆,张艳,等.冠心病 双心 异常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9):1329-1331.[43]殷建明,罗陆一,张大创,等.通心贴穴位外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0): 1138-1140.[44]王玉梅,王秋云,张静,等.穴位按压与药物急救对冠心病心绞痛效应差异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7):595-598.[45]林红,潘玉环. 双心医学 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8,8(5):204-206,210.[46]高颖,柴爽爽,关怀敏,等.心可舒联合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28-31.[47]李海艳,辛亚然,刘景璐,等.穴位按摩联合五音疗法治疗双心失眠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6):180-183.[48]李玉东.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㊁睡眠质量和意外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9,34(2):102-106.收稿日期:2020-07-26编辑:王秋红。
·适宜技能 ·“ 双心医学” 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导与应用袁雪云 , 王营作者单位 :250014山东省济南市 , 山东中医药大学 (袁雪云 ;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王营通讯作者 :王营 , 250001山东省济南市 ,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E -mail :zmy05010657@163. com【摘要】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常常伴有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 , 具有较高的精神心理障碍发病率 , 因此防治和治疗这类心血管病就要从心脏、心理两方面着手。
双心医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 生物-社会” 模式 , 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在重视药物等临床治疗的基础上 , 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 , 本文对临床上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做了阐述 , 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 并对双心模式的意义做了展望。
【关键词】双心医学模式 ; 心血管疾病 ; 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 R 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8-5971(2012 10-1705-02心血管疾病的病程中常伴有明显或隐匿的心理症状 , 因此“ 双心医学” 的概念逐渐被医学界所接受 , 它是研究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新学科。
胡大一等心血管病专家提倡的双心医学模式是指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 对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双心医学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 以人为本” 的理念 , 实现了传统医学模式向“ 生物-心理-社会” 新模式的转变 , 在临床治疗中达到“ 身心同治” 。
1双心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医学专家发现 ,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 在心血管疾病中这种关联尤为突出 , 有些患者反复胸闷、胸痛、心悸等心脏病的症状 , 但经客观检查后无明显缺血症状 , 这时就要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 , 另外像高血压、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源性心绞痛、心内科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血管疾病都可归于身心疾病的范畴[2], 合并心理障碍可降低患者依从性 , 引发不良医学行为等 , 从而可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因此如何识别、诊断和治疗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跳出生物医学的模式 , 从身心疾病的理念来认识。
双心(心脏心理)医学发展与探索双心医学发展概述早在一百多年前医生即有猜想,精神心理情绪等因素可能在心脏病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这是对心身机制联系的模糊认识。
随着医学的发展,大量的证据表明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精神心理问题对人的心脏有不良影响。
自2008年后,美国、欧洲及加拿大等国家的心脏病学会,就冠心病合并抑郁问题相应发布临床处理建议,指出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冠心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抑郁筛查,这是数十年来双心医学通过科学论证逐步发展的结果。
1.心身疾病认识深入启动双心医学发展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提出的心身(mind-body)概念;1884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cobi 用心身的(psychosomatic)观念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地位。
双心医学的工作最早由Harold Wolff 于1943年开始,他通过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手段,试图发现心理(意识)因素与生理学反应的联系,并且发现,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学变化如果被延长,则导致机体结构的变化。
Harold Wolff在心理免疫学、心理心脏病学及心理神经内分泌学领域建立了最基本的研究规范。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将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和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
其中明确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源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发性心动过缓、功能性期前收缩和心脏神经症等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即目前所指的双心疾病范畴。
199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38位专家成立了心理心脏病学现状及共识会议。
规范了心理心脏病学的概念、研究手段及干预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
此后,欧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心理心脏病学的相关课题,主要是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里程观察和一些基础研究,并对治疗干预进行评估,促进了双心医学的快速发展。
2.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双心医学的发展20世纪70 年代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指出社会的发展、环境改变及压力增加,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论著·【摘要】 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存在诱发或并发关系,进而发生并发展为双心医学,需要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辅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本文对双心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述,首先,通过分析双心疾病的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建立理论学机制,确定双心疾病高发风险指标,基线信息(年龄、性别、BMI、饮食情况、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社会地位、家族史、高血压等共病史),血液学指标(离子浓度、血细胞含量、炎性因子水平、激素含量),生化指标(心肌酶谱、血糖、血脂、尿酸、半胱氨酸),结构功能指标(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类别指标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的桥梁。
然后,利用以上风险指标,探讨两种双心疾病诊断模式,传统模式下的双心疾病多轴、多等级、多量表的诊断方法,以及构建的智能化诊断体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做双心疾病的早期筛查及精准诊断,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性障碍;双心疾病;诊断;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 R 54 R 7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6How is the Psycho-Cardiology Developing :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Disease Diagnosis and ScreeningCHEN Shuyan 1,ZHAO Taihong 2*,XU Jing 2,31.Nanjing First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6,China2.Branch of Government ,the Affiliated Brain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China3.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Affiliated Brain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Taihong ,Chief physician ;E-mail :****************【Abstract 】 There is an induced or con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sychological illness,which occurred and developed into Psycho-Cardi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assist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the resulting is the Psycho-Cardiology.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Psycho-Cardiology. Firstly,analyz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stablish theoretical mechanism,and determine the high incidence risk index of the Psycho-Cardiology disease. Baseline information,includingage,gender,BMI,diet,smoking,alcohol consumption,physical exercise,social status,family history,comorbidity including hypertension. Hematological indicators,including ion concentration,blood cell,inflammatory factor,hormone. Biochemical indicators,including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blood glucose,blood lipid,uric acid,cystein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dicators,including resting heart rate (RHR),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 These factors have a relevance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sychological illness. Then,exploring two diagnosis models of this disease,including a traditional model of multi-axis,multi-grade,and multi-scale diagnosis methods,and a intelligent diagnosis s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risk indexes.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aiming to help clinicians achieve early psychological screening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Psycho-Cardiology disease patients,and implement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Psycho-cardiology;Psycho-cardiology disease;Diagnosis;Disease diagnosis引用本文:陈姝妍,赵太宏,徐兢.双心医学如何发展——从理论研究到智能诊疗[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9):2388-2394.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6.[]CHEN S Y,ZHAO T H,XU J. How is the psycho-cardiology developing:from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disease diagnosis and screening[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4,27(19):2388-2394.©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双心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同时存在的疾病状态,二者之间存在诱发或并发关系,临床治疗需要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辅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注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