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音乐
- 格式:docx
- 大小:12.59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书籍读书心得音乐书籍读书心得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
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书籍读书心得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书籍读书心得1学习使人进步。
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
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
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
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
”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
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
对于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关于音乐的10本书对于懂音乐的人而言,音乐是有生命的,是随时都可以感受的到的。
如下是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的10本书,欢迎大家借鉴。
1、《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 (法)罗曼·罗兰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约翰·克里斯托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
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2、《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作者: (美)朗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
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教授曾说:“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名著,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文化泛音”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都堪称“大师级别”。
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
3、《荒岛音乐·德国的选择》作者: (德)鲁齐卡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个“古老”的游戏,一个长盛不衰的问卷,每一个都市人向往的“荒凉孤独的小岛”,在那里有音乐陪伴,但只有一张(或一套)唱片!一次对音乐位的,一种对心灵特性的追问。
音乐类书籍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音乐让你的生活更精彩】读书笔记音乐让你的生活更精彩按照惯例,每年假期,学校都要布置一项作业就是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就想选一本跟音乐有关的书籍。
很早就听说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和艺术家。
他兴趣广泛,有着深厚的学养,对文化艺术也有着诚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先后被国外数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还身体力行,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创作,致力于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的普及推广。
于是,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李岚清的在多所大学的讲话视频,一看就是两个小时,引人入胜。
他说,人一定要有爱好,这样的生活才能够丰富,人活着也就比较快乐,从他的讲座里感到李岚清的音乐修养极高。
摘录笔记:1、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乐”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与“礼”一起,并称“礼乐”。
“礼”的功能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乐”的功能则是调节人的内在精神,使之平和中正。
孔子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体现了这种礼乐观,同时强调了“乐”的教化功能。
“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只有礼乐并重,才能使整个社会具有和谐的秩序。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就是“礼乐文化”。
2、科学上的创新思维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所以,我认为音乐的知识和修养,对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有帮助作用的。
在这里,我主要强调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有很多事例表明,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就必须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若要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就更应如此。
3、最近有一些现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认知能力本身,而且对记忆能力、手部运动能力的提高等都颇有好处;音乐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对孩子进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训练,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即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
世界经典音乐阅读书目1.《音乐的故事》: 由捷克音乐学家耶日·普拉赫(ZdeněkPluhař)编写的音乐史故事集,向读者展示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这本书适合对音乐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2.《音乐的心理学》: 作者理查德·杜鲁门(Richard J. Davidson)和阿尔弗雷德·指德·赫塔(Alfred A. Schutz)探讨了音乐是如何影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
这本书适合对音乐和人类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
3.《谈论音乐》: 作者亨利·路易斯·翁费尔(Henry Louis de La Grange)的音乐评论集。
这本书包含了对古典音乐和当代音乐的深入分析和评价,适合对音乐评论感兴趣的读者。
4.《音乐与时间》: 作者约翰·泰勒(John Taylor)通过对音乐的节奏、节拍和时间结构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音乐与时间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本书适合对音乐理论和结构感兴趣的读者。
5.《音乐史纲要》: 作者弗兰克·梅里曼(Frank Merriman)对西方古典音乐历史的全面介绍。
这本书从中世纪到当代,逐个时期的音乐发展变革进行介绍,适合对古典音乐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6.《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作者理查德·塔拉斯金(Richard Taruskin)分析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揭示了这一时代音乐的创作特点和表现形式,并对其对音乐的现代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适合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感兴趣的读者。
7.《音乐、语言与大脑》: 作者安卓·尤尼(Aniruddh D. Patel)探索了音乐语言和大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语言和音乐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向读者解释了人类的这两种抽象能力之间的联系。
适合对音乐和人类脑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8.《音乐和文化》: 作者尼古拉斯·康克瑞特(Nicholas Cook)研究了音乐的社会和文化作用,探讨了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意义。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通用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整理的音乐书籍的读后感(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尔德很早就强调,巴赫的键盘作品主要并非为任何一种乐器而写,而是为好几种乐器而写——管风琴、竖琴、钢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例如《赋格的艺术》。
所以,巴赫的音乐可以单独演奏,离开仪式、传统、时代精神的政治正确。
古尔德只要有机会,就强调这一点。
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声,他是时代倒错之人——他返取古老的教会形式和严格的对位法则,但他也大胆现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尝试上,他有时候要求过苛。
古尔德郑重其事而增华,刻意力抗正常的独奏惯例:他的台风绝不同俗从众,他的琴风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无缘饰、不合一般语法、不为钢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做出一种音乐的声音,不是商业主义的声音,而是严谨分析的声音。
”也许用现代美学里的一个词可以描述古尔德与巴赫的关系——异质同构,而且,以萨伊德所见,古尔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这与我的一贯感受有所偏差——就我目前的听感而言,古尔德是以现代的方式在演奏巴赫,甚至,我从他的录音里听出了金属味,工业时代的弹奏方式(当然并不意味着是工业化的,而恰恰相反)。
其实并不矛盾,正如他在引文最后一句所说,古尔德用的是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严谨分析的声音。
此外,我特别画出“不为乐器而写”一句,因为正如我们早就知道的,巴赫并未在乐谱上标明用什么乐器演奏《赋格的艺术》,以惯性思维,我以为他是没想好,或者,想完成以后再写,但萨伊德几乎是一语道破:它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巴赫真的是在玩纯粹音乐了,这几乎又为他的“神性”上一笔。
紧接着,萨伊德颇具启发意义地提到了阿多诺,不出我所料的,阿多诺又在附会巴赫的音乐对于资本主义抵抗意义(这是他一贯思维方式,我已见怪不怪)。
浅谈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关系作者:周琳聪孙逸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不是封闭的,音乐是有声的书法,书法是无声的音乐。
书法通过抽象的流动的线条之间的纵横交错的搭配,富于运笔的节奏感,或徐缓,或疾快,或浓郁,或枯润,字里行间的疏密、虚实的变化,在宣纸上谱写出一首首风格迥异的乐曲。
正如音乐通过有限的音符组合成无数优美动听的线的旋律一样。
本文从书法的时空性和音乐的时间性,以及书法的形、意和音乐情感、旋律、音韵之美探讨书法和音乐的和谐共存。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两者都具有抽象性的表现。
关键词:书法;音乐;和谐作者简介:周琳聪(1987-),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2音乐是听觉艺术,书法是视觉艺术。
在音乐中听觉意象是动态的时间意象,在视觉艺术上,书法是人得心灵通过视觉感官的掌握通过相应的媒介来创造的视觉意象的艺术。
虽然两者是不同的艺术表现,但具有融通性。
同样的音乐旋律可以通过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而同样的一段文字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书体来表现。
书法的创作过程是时间性,而书法中的点线是它的空间美,而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强弱高低也是通过线与点来表现的,书法是视觉的点与线,音乐是听觉的点与线。
一、音乐的时间性与书法的时空性在音乐当中,快、慢等都是音乐的律动,音乐的律动是音乐的生命。
书法中的点、线和面也是书法中的生命。
音乐的律动和书法的当中的点、线、面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音乐讲究节奏的和谐,书法讲究线条的流畅,两者的相通之处就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展开来表现艺术形象。
音符和旋律是音乐特有的符号象征,在时间里通过Do、Re、Mi、Fa、Sol、La、Si这主要的七个音符来表现的,按一定的旋律组合起来,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从而谱写一首完美的乐章。
书法的基本语汇是线条,正如音乐的音符一样,也是跳动的。
《宋书》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音乐的信息。
乐志和律志是《宋书》的两个部分,分别记录了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和乐器。
乐志记录了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和乐谱,包括各种乐器的种类、演奏方式、用途等。
乐志还记录了当时宫廷音乐的组成和演出情况,以及宫廷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律志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乐器制作技术和乐器的使用情况。
律志还记录了当时使用的各种乐器的种类、形状、尺寸、制作材料、演奏技巧等信息。
《宋书》的乐志和律志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音乐历史和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这两部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乐器使用情况、宫廷音乐的演出情况等,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音乐文化奠定基础。
乐志和律志是中国古代的两部重要音乐文献,记录了宋代的音乐制度、音乐家、音乐作品、演奏方式以及乐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宋代的音律制度和乐器的音调标准。
这两部文献对于研究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都很有价值。
乐志和律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它们最初是在明清时期才被编辑成书的。
乐志最初是由宋代的音乐家苏轼和李渔共同编写的,后来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
律志则是由明代的音乐家顾况编写的,也在明清时期得
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
乐志和律志对于我们理解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记录了宋代的音乐制度、音乐家、音乐作品、演奏方式以及乐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宋代的音律制度和乐器的音调标准。
这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
描写看书的音乐的句子唯美(篇一)1. 音符在书中跳跃,书页上舞动出美妙的旋律。
2. 打开书的一页,耳边便奏响了一曲优雅的横笛声。
3. 阅读时,音乐盈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的音乐厅。
4. 书中的文字如同琴弦般轻柔,触动我的心弦。
5. 每一行文字仿佛是一段动人的旋律,引领着我进入一个梦幻的音乐世界。
6. 在书香中,音符化作鸟儿,在心灵的天际翩然飞舞。
7. 静静地读书,耳畔悠然绽放的是如水的音符。
8. 书页上荡漾的音乐声,轻轻地从我的指尖跳跃而出。
9. 在静谧的读书时刻,音符翩然而至,如同清晨的鸟鸣。
10. 音乐融入书中,文字如音符在我心灵深处奏响。
11. 书籍与音乐的奇妙碰撞,让阅读变得更加灵动且富有韵律。
12. 纷繁复杂的音符似乎在书页间跳跃,弹奏着独特的旋律。
13. 我仿佛成为了音符的指挥者,通过书本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
14. 音符在书中跳跃,作曲家的笔触在文字中流淌。
15. 书页上的音符,在我心中盈盈荡漾,让思绪如流水般流淌。
16. 音符在眼前翩然起舞,书中的故事也更具韵律感。
17. 读书时音乐仿佛成为了我的伴奏,静静地陪伴着我的阅读旅程。
18. 音符和文字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的心中奏响美妙的乐章。
19. 翻开书本,我仿佛融入了一段缓慢优雅的音乐舞曲。
20. 书籍与音乐在我心中交融,如同两个不同的世界共舞。
21. 读书时,音乐点缀其中,让我沉浸在文字的韵律之中。
22. 音乐与读书,在我内心构筑起一座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乐园。
23. 随着书页翻动,音符在我耳边缓缓流淌,带我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24. 书上的音乐如同一条纤细的流水,在我的思绪中悄然涌动。
25. 上一页的音符还在耳边回旋,新一页的音符早已悄然凝聚成飞翔的音符蝶。
26. 书是乐谱,音符是所指引的旋律,在我心中奏响了一场华美的交响乐。
27. 音符和文字相互交织,如同一幅无言的画卷,在我心中勾勒出壮丽的景象。
28. 书中的音乐承载着世界的声音,让我瞬间穿越到不同的时空。
书与音乐
书与音乐装饰的生活,总是那么地谐和,那么地宁谧,使你轻松愉快,飘然飞舞。
三毛朴素睿智的作品,金庸江湖豪杰的名作,张爱玲痛苦坚毅的一生,余秋雨文化惆怅的感叹,卞之琳风景浪漫的刻画,所有的书和着低沉或高昂,轻柔或激烈的音乐,总让人感到醉梦相连,津不乐道。
书是美妙的音乐。
打开一本本书,看那一个个方块字逐渐跳跃成一枚枚音符,欣赏着一句句优美的文字:听,那欢快的,是汤姆.索亚对生活的歌唱;那痛苦的,是奥利弗尔悲伤的呐喊;那惊险的,是斯巴达克思刺激的经历;那凄厉的,是羊脂球泣血的倾诉;那催人奋进的,是保尔.柯察金奏响的命运乐章;那平和的,是三毛质朴幽默的叙述。
使我时而随主人翁经历不平凡的人生旅途,时而随作者游历世界风光,时而悲天悯人,多愁善感,时而在波斯海湾,时而在喜马拉雅山麓。
穿梭历史的长河与李白共吟《将进酒》,共听蜀僧睿弹琴;与陈子昂共登幽州台放歌,与白居易合奏《琵琶行》。
仿佛看到王维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仿佛听到王昌龄带来的边塞那达达的马蹄声,仿佛感觉到陶渊明的悠闲田园风趣。
书是音乐,围绕在心间,谛响在耳边。
音乐是奇妙的书。
优雅的古典音乐将古人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绵长的民族音乐,将世界各民族风情完美体现,还有疯狂的摇滚,刺激的爵士,让年轻青春活力尽情迸发;轻柔的深情之乐,让我们感受爱的博大宽宏。
闭上眼睛,在刘德华的《中国人》中,我品读中国人的共性;在毛宁的《晚秋》中,我体会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张也的《走进新时代》中,我描绘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朦胧之中,我仿佛听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看到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嗅到了蒋捷《一剪梅》的芳香,感到了陆游《示儿》的悲伤......音乐是本好书,“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罄,玉不蹪,但愿长醉不愿醒。
”
悲伤着三毛的悲伤,痛苦着张爱玲的痛苦,听着“昨日像那东流水......举杯消愁愁更愁......”,苦痛袭满全身。
我最想生活在书与音乐之中,既能品读别人的一生又能陶醉在乐音里,既可以饱览世界万物,又可以倾听万物之音,优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