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3.1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思维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强烈。
首先,这个社会中的人似乎都公认只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才可以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形成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和认知的土壤,非集体主义莫属。
其次,在影片中也多次表现出新加坡政府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2.权力距离新加坡是一个有着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大人要听政府的话;员工要听老板的话,学生要听老师的话。
3.事业成功导向影片屮所表现出来的新加坡社会强调事业成功的导向非常明显,似乎每个人努力的终点就是事业成功,个人身心愉快与否从来不是要考虑的事。
给学生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坏分班本身就是-种事业导向的行为,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就给孩子强加如此的价值理念,更说明整个社会对该导向的理解和认同。
4.长期导向新加坡社会有一种很强的“为未来着想”的文化导向。
学习好是为了未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数学、英语成绩好就让未来有了相当好的保障。
为了未来的成功,现在勤俭节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 2美国影片《我的肥大希腊婚礼》(2002)《我的肥大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也是一部喜剧片,描写的是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家庭屮的女儿——第二代移民的视角以及她个人的婚恋故事,写出了希腊文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希腊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Z间的强烈反差,有很强的代表性。
影片表现出来的希腊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2.1对希腊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托拉的父亲对希腊文化的自豪感在影片屮有极其鲜明的表现。
首先在他们家房子的前院里,摆满了各种古希腊的雕塑、大圆柱,就像一个博物馆陈列一样。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对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冲突。
通过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语言交流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其中所引发的冲突和问题。
一、电影《推手》的背景介绍《推手》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普通人物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性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文化冲突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语言表达等方面。
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2. 媒介和交流:文化冲突通常通过媒介(如电影、音乐等)进行传播和交流,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出来。
3. 冲突和问题:文化冲突不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存在,更是因为差异所引发的问题和冲突。
这种冲突和问题可以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误解、歧视等。
三、人物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在《推手》中,人物关系是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的夫妻关系展开,通过男主角宋思明和女主角陶红的故事,从而深入探讨了现代家庭中的文化冲突。
1. 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被期望承担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而女人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子女的重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推手》中,宋思明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但他不懂得如何和妻子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电影《喜宴》《论语》有云:事父母,能竭其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行天下,孝道做为一种品德修养,一直传承至今。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孝”更多地理解为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父母之于子女的关系。
这种差异,自然与各国的文化传承相关。
时至今日,在各国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的理解依然有着其深远的意义。
特别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电影行业也开始涉足多国文化,这必然需要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跨文化理论,就更有其学习的必要了。
《喜宴》是1993年李安执导,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代表之作。
其对中美文化的剖析,是影片的最大看点。
故事的主人公:台湾移民美国的伟同、美国人Simon,以及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孩威威。
以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在亲情、爱情、友情的文化碰撞中,演绎了一段兼具悲喜与深思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威威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威威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Simon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
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现在,我们来解析影片所反映的中美文化特征及差异。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⒈个体主义vs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
集体主义中的人有明显的责任义务意识,注重合作与分享。
相反,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则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利益。
《喜宴》中,伟同明显感到自己有延续香火和责任的压力,他的父母为选择未来媳妇所发生的争吵。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3年12月第49期Dec.2013NO.49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完全能够”的占30%,“差不多能”的占52.8%,认为“不能”的占15.9%;13人弃选。
④高中、大学的计算机课程知识连贯度。
认为大学计算机知识与高中连贯度“完全不连贯”、“很多知识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占49.6%;“了解一些,但还是有很多新知识”的占38%;“比较连贯,基本高中都有相关知识”的占9.8%。
17人弃选。
三、调查主要发现1.课堂是大学生计算机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但在课外同学也常常关注计算机知识。
认为计算机知识主要来自课外的占31.42%;来自课内的占66.28%。
有14名认为两种来源均有。
同学们认为课程比较难,但还是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有学习愿望。
2.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学生原有基础差距较大的现实。
大学生中,不同生源省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甚远,最高的海南比最低的宁夏高出了一倍多,达16.250分;来自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省份的学生基础程度相对较好。
在完成了大学一年的计算机学习之后,计算机基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总分排位也变化较大,入学时领先的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区域生源纷纷被排位靠后的内陆省份生源赶超。
这令我们深思:或许现行的教学方法较适合计算机基础程度中等的学生,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学效果则不甚理想;继续沿用单一教学大纲的统一化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别,可能会引起问题。
3.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不高。
依据调查,高中课程可以通过增加编程、C 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的基础知识以增强高中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连贯度。
4.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重视应用性和教学改进。
关于改进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建议是:重视应用性;更详细、形象地讲解;增加上机时间,增加课时(每周2~4节课为宜),减缓课堂进度;普及知识多一点;加强练习,降低难度。
跨文化心理学电影《撞车》观后感《撞车》是一部跨文化心理学电影,通过改变一系列人物的行动和态度,努力揭示人类复杂的理念和行为。
本片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差异和歧视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互相不理解和不信任的人们经历了一个崩溃的过程,在崩溃之后,他们慢慢地学会了相互理解和扶持。
影片以洛杉矶的交通为主题,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见识到了一些极具文化差异性的人物,包括一名泰国-加拿大的打手、一个阿拉伯移民和一名白人警察等等。
他们的行为、话语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完全不同,因此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误会。
在影片中,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每个人物的行动似乎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例如,主角的妻子在一开始不愿意和一位拉美裔的锤钉工打交道,但在另一个场景中,她又故意让和一位阿拉伯移民坐在同一辆车上。
这种非常微妙、几乎随机的交错和聚集,使影片具有跨文化之间的情感学。
通过不同文化信仰的交织和对立,影片展示了种族歧视的普遍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悖论和分化。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现代世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仍存在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会引起误解、敌意和甚至仇恨。
影片中的人物们通过理解和宽容,学会了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上可以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可爱的人物和意外的情节。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同时,每个人物也都被赋予了扭曲或有待修复的心灵。
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而且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我们走过一段既有人性温度,又真实细腻的心灵之路。
最后,本片让我们看到了交错与交融,文化、种族、地域和城市社会的这种微妙关系。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建立起一个更加谅解和复杂的世界?或许,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是首要的条件。
通过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交流和开放性,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关切他人、同情他人和包容他人。
在第2章中我详细介绍了几个跨文化理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的价值,本章我们将以此为工具来解读中外影片,并通过这些影片对以下几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本章解读的影片涉及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日本、希腊、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墨西哥和印度。
3.1 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影片的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鲜明,笑料连篇的同时又让人感动流泪,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这3个男孩的名字分别是泰瑞、国平和皓克。
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泰瑞的家境富裕,父亲是一个生产美味猪肉干的公司的老板,母亲全职在家“管理”。
国平的父母都是公司职员,父亲是广告设计师,母亲是办公室白领,国平是他们的独生子。
皓克家境贫寒,兄妹几个靠单身母亲开一个小面铺维持生计。
皓克是老大,下课之后就得帮母亲做生意。
他们3个之所以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上学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成绩太差,尤其是数学和英语。
在新加坡,给孩子安排班级的时候主要就是看数学和英语成绩,一流的就进EM1班,二流的进EM2班,三流的就统统在EM3班上学。
因此,这三个男孩就是EM3班的学生。
泰瑞老实憨厚,从来不敢违抗母亲的指令,因为长得肥胖,经常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也从来都是逆来顺受。
国平学习用功,但是没有数学细胞,怎么学也少有长进,因此挨了母亲无数的鞭打,非常郁闷。
但是,他却有很高的绘画天分,画出来的画惟妙惟肖。
皓克本来天资聪颖,成绩还好,但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就要帮母亲打点面铺,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所以越来越差,结果就进了EM3班。
再说这3个男孩的父母,也都个性鲜明。
泰瑞的父亲是公司老板,所以总是颐指气使,独断霸道。
一个员工不小心在工作中出了问题,他一气之下就将其开除,弄得他走投无路,而起了绑架老板孩子(就是泰瑞)的心以此威胁老板。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
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
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
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一一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
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关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作者:刘玉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理论对电影《推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文化震荡和跨文化适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电影中典型场景的分析,指出电影不仅深刻描写了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们要经历的情感痛苦和迷茫,而且客观呈现了人们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从深感疏离到渴望融合的心理过程,能为即将体验跨文化适应过程的人们提供情感和心理准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交际技巧作者简介:刘玉菡(1989-),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239-01Directed by Ang Lee, the movie Pushing Hands tells a story goes around a family immigrated from China to America. The drama conflict was launched from describing the unharmonious between the Chinese father-in-law and a American daughter-in-law. From the movie, we could se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modern American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d the confutation and frustration people feel 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In the movie, the director mainly uses some macro level signs to compare those two cultures, for instance, Chinese Taichi versus American jogging; Chinese penmanship versus American computer typing; Chinese food culture which stresses on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versus American snack culture which values much on saving time and efforts, to list just a few aspects. There is a big distinguish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n America, adults prefer to live away from their parents, especially after they get married, and the elder citizens want to live alone likewise. However, this kind of lifestyle can not be accepted by Chinese, let alone the aged. To an American, according to the law, immediate relatives include his children, but not his parents, though he himself as the immediate relative of his parents. And this also seems unreasonable and unacceptable to we Chinese.On the viewpoint of family, Mr. Zhu succeed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forming a big family. In Chinese culture, the role of fath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a family. Patriarchal first is a main principl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fe and philosophy. While as the cross-sectional of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Marsha holds that everyone gets along with others equally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have an authority at all. Taking care of aged parents is often viewed as a tremendous burden in America, which is not honored highly (Xu Lisheng, 2004: 94). Americans don’t feel obligedto raise their parents while most American parents are not willing to be a burden of their children, either (Hu Wenzhong, 2005: 180).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Mr. Zhu and his American daughter-in-law was incarnated from two aspects: the macroscopic conflict between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ner conflict of the cross-national family. As for the reasons, firstly, both of them can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each other, so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communicate adequately. Secondly, both of them have a deep discrimin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culture that represented by the other. For example, Marsha considers that Taichi as one kind of ‘violence’, and Mr. Zhu can not understand Marsha’s eating habits. Thirdly, both of them are lack of some conceptions and skills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y don’t know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people from an alien culture.By the reasons of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lacking of skills f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shock occurs in the bi-national family and both of them suffered a lot i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scenes of the movie, and expounded how the movie presents the confusion and agony the new immigrates would suffer, and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ion of trying to get away from the alienation and formulating the eagerness for reception by the new environment in cultural adaptation.Reference:[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Porter, Lis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许力生.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
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
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
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
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
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
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
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
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
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
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
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
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刮痧》主人公许大同被误认为有虐待孩子的嫌疑之后,听证会需要律师出席,他拉着自己的老板霍利斯先生做自己的律师,并且霍利斯先生也觉得很无奈,因为自己是版权律师不了解家庭法,但是许大同认为霍利斯是最好的律师,又是自己的朋友,理应帮助自己。
许大同在这里明显的表现出霍夫斯泰德五个价值理论中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导向的国家主要表现在个人对公司有一定的依赖,并且喜欢从道德的角度来处理个人与公司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是想到自己的公司(老板)。
希望自己的老板帮助自己。
在西方国家,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一般不会将个人感情和公司挂钩。
许大同在公司很受老板赏识,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将霍利斯先生看做自己的朋友,可是对于霍利斯先生来说,以西方人的思维也许大同只是一个雇员,或者说是工作上的合伙人。
许大同思维中的集体主义认为霍利斯是他的朋友,并且是一个律师,虽然只是版权法律师,但这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说,霍利斯先生应该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自己。
从后面的另外一个情节也可以看出,许大同在霍利斯出面作证时,承认他在自己面前确实打了丹尼斯这个事实。
许大同当时就不明白自己打丹尼斯是显示了对霍利斯的尊重,反而遭到大家的误解、冤枉。
他自己从道德层面觉得霍利斯作为朋友应该理解自己当时的行为。
许大同对公司、老板的依赖,是集体主义导向的思维。
第二个细节是儿童福利院的男律师在法庭上,为了激怒许大同,把《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解释为有暴力倾向,和许大同等众多中国人所认为的英雄主义刚好相反。
但是男律师只是为了激怒许大同,私下里自己也被孙悟空所折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注重短期价值取向,为了能打赢官司,可以说出与自己认为不符的事实。
不在乎将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当下的结果。
许大同在法庭上不让妻子说出给丹尼斯刮痧的是父亲,保护了父亲,自己成了替罪羊。
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在霍夫斯泰德的五个维度中属于长期的价值观取向。
3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跨文化理论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理论,而影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也常常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跨文化理论来解读中外影片,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影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首先,从中外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来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举止往往存在差异。
比如,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爱情和荣誉的追求,与西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自由民主的背景下对爱情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通过跨文化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认知方式。
其次,中外影片中的视听语言和符号体系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不同文化的视听语言和符号体系往往存在差异,导致了观众在对影片的理解和解读上产生偏差。
例如,中国电影中常常运用象征主义和隐喻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西方电影则更注重对话和动作的直接呈现。
通过跨文化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通过对影片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解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涵和文化特征。
最后,中外影片在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上也存在差异,这与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情感和行为方式的认知和理解有关。
比如,中国电影《活着》中对亲情和友情的表现往往更加内敛和含蓄,而西方电影则更注重纠结和情感爆发。
通过跨文化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影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节发展逻辑,揭示其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对情感和人性理解的差异。
综上所述,跨文化理论为我们解读中外影片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通过对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视听语言和符号体系、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跨文化理论的运用不仅为我们解读影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一、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的文化解读(一)故事梗概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1995)讲的是一个日本职员的故事,男主角是四十多岁的白领,每天在公司拼命工作,下了班精疲力竭,先坐地铁,然后骑自行车回家。
生活日复一日,单调重复,了无趣味。
他是工位成功的白领,养活一家,还刚买了漂亮的新居,在别人眼里,他的生活似乎完美得没有一丝漏洞。
可是他不快乐,非但对生活没有热情,反而感到沉重的负担。
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家时昏昏欲睡的他从地铁车窗望出去,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梅)在月台对面的楼上临窗伫立,而窗上写着“舞蹈学校”的字样,他才猛醒过来,突然觉得生活的意义出现了。
在日本,学舞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他瞒着妻子女儿战战兢兢地去报名,然后偷偷摸摸开始每星期一次的舞蹈课。
没想到,梅并非教他学舞的老师,而且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切断一切关于她的妄想。
他很尴尬,但没有却步,坚持着学了下去,而且学得很好,被老师推荐与另一位女生一起去东京参加交谊舞比赛,由梅亲自指导。
在指导学舞的过程中,梅慢慢与他熟识起来,她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个人经历,他才知道原来梅是把舞蹈看成生命一部分的人,曾参加过在英国举行的世界级国际交谊舞比赛,但由于与搭档配合不够默契,中途摔倒而失去了得奖的机会,心中一直郁郁不乐,才来这个舞蹈学校教课。
在梅的指导下,他长进很快,比赛时也跳得很出色。
不料正跳到一半时,他在观众席中听见了女儿的呼叫,一走神,就踩到了搭档的裙子,而让搭档摔倒了。
他小心地扶起搭档,并帮她整理好裙裾。
原来,他的妻子觉察到他的异样而悄悄雇了私人侦探跟踪,发现他在修舞蹈课,就跟到了比赛的场所。
他从跳舞中重新感到生活的乐趣和对生活的热情,以致赢得许多人的尊敬,包括梅。
他们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影片结束时,他对妻子说想放弃跳舞,其妻却要求他继续下去。
他还是决定先中断一下,但此时的他已经敢于为他同办公室的另一位拉丁舞者(也是偷偷摸摸学的)辩护了。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喜宴》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台湾影片,由导演李安执导,张震、杨贵媚和王渝文主演。
影片以一对台湾同性恋情侣在传统的家庭结婚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妥协。
在这部影片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得到了深刻的展现,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观念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电影中,梁家是一个传统的台湾家庭,家族观念浓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明确的期待和要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不会干涉太多。
当主人公接受了跨文化婚姻的邀约后,他面临着如何向父母坦诚和婚姻的选择。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下,这个选择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家长和长辈往往会对异文化婚姻持保守的态度。
在这部影片中也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包容和理解,主人公的母亲最终还是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这种家庭观念上的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
在电影中,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在电影中,主人公接受了家庭的邀请,与女方举行了传统的婚礼。
婚礼的场面表现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幸福,而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婚礼通常是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和祝福。
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主人公在传统的婚礼上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矛盾,在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幸福之间难以抉择。
这种差异使得婚礼不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多地成为了家族和社会的事情,再次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在婚礼仪式和习俗上的差异。
通过对电影《喜宴》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下的差异。
在家庭观念上,婚礼仪式和习俗上,以及对同性恋的包容与理解上,中西方文化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这种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更多地理解和妥协,才能够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谐相处。
影评中的跨文化交流哪些电影促进了理解《影评中的跨文化交流:哪些电影促进了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和娱乐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还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走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从而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
以下几部电影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摔跤吧!爸爸》这部来自印度的电影,让全世界看到了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的现状以及父女之间深厚的情感。
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不顾社会偏见,培养女儿成为摔跤手的故事。
在印度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深厚的国家,女性往往面临着诸多限制和不平等。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印度女性为了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也让我们对印度的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父亲对女儿的严格训练,不仅是为了让她们在体育领域取得成功,更是为了让她们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这种父女之间的情感纽带跨越了文化的差异,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同时,电影中展现的印度乡村风光、传统服饰和风俗习惯,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印度文化的一扇窗。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的动画电影。
它以温暖而感人的方式,探讨了家庭、梦想与死亡的主题。
在墨西哥文化中,亡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逝去的亲人会回到人间与他们相聚。
电影将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中,让观众们在感动之余,也对墨西哥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片中,主人公米格为了追求音乐梦想,踏上了一段充满冒险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墨西哥人对于家庭的珍视以及他们对于死亡的独特看法。
死亡在电影中不再是可怕和悲伤的,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爱的传递。
这种对于死亡的积极态度,让我们对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观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寄生虫》是一部韩国电影,它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揭示了韩国社会中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的问题。
影片通过一个贫困家庭与一个富裕家庭之间的交织和冲突,展现了韩国社会的现实面貌。
从跨文化角度看美国种族偏见及冲突问题——电影《撞车》观后感经济学院常福强通过《撞车》这部电影,我对美国又有了进一步更深的了解,知道了美国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甚至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这部电影从小角度切入,反映了当代美国白人、黑人以及亚裔、拉丁美洲等新移民的文化冲突问题。
以前只知道在五六十年代马丁·路德金的时代,他为黑人解放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我觉得从那以后种族歧视就很淡薄了,而且看到NBA球星有私人飞机等较高地位,错误的认为黑人地位已经和白人不会差很多,现在看来,简直是太天真了。
电影中的洛杉矶这座超级城市与实际中一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宗教和信仰。
前半部分,导演让我们看到了任意宣泄不良情绪的连锁反应,后半部分又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性的巨大振幅与弹性,以及由之产生的迥然不同的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使与恶魔的合体,风云际会,境遇逆转,善恶轮回。
有时候,作恶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缘由,但这却不能成为他为恶的借口,因为,社会上的人看似孤立,实则彼此联系,哪怕一点小小的恶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但会伤及无辜的人,甚至也会最终报应到自己身上。
善与恶仅仅是一念之差,却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局。
也许我们无法解决深刻的民族问题、阶级差异,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恐惧或愤怒泛滥之前,冷静几秒钟,尽量理智的做出正确选择。
首先,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轻的警察,前后反差太大了。
起初,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看到搭档对异族的偏见及不当行为,不顾上司的反对,要求远离种族主义者,不与其为伍,并且冒着极大的风险能积极保护异族的正当权益这是多么的无私,伟大,崇高呀!但是后来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由于一时冲动酿成终身大错。
不管内心多么善良,遇到切身利益的事,也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这件事肯定会在他的一生中留下阴影。
姓名:BocKer 学号:22 班级:11级工商(2)班“溺爱”这个词,相信在今天大家都听过,基于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在我们的国家里有很多的小孩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曾自己动手做过什么,而在外国大多是让他们的小孩很独立的,到一定的年龄就会让他们出去打工、去参加夏令营以及他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热情,很喜欢帮助别人等等,这些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有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方面的差别,所谓知己知披,百战百胜。
跨文化理论知识解析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家间的不同之处。
影片《天使爱美丽》中,它的导演是让-皮埃尔·热内,他在2000年回到法国拍摄了这部具有超现实主义浪漫风格的电影《天使爱美丽》,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成为当时法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并以33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历史上在美国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
主演是:奥黛丽·塔图,马修·卡索维茨等等。
该影片讲的是法国女孩艾美丽·布兰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呆在一个完全属于她的世界。
她喜欢弄点恶作剧,穿行的巴黎的街头,是如此的特别。
看她在充满浪漫的巴黎中守望爱情的到来,是一个现代版童话里的灰姑娘。
影片《天使爱美丽》剧情是法国女孩艾美丽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温暖,父亲从不拥抱她,只在检查身体才与她亲近,她心跳过快被父亲误以为她有心脏病不适合去学校,因此她只能呆在家里学习,她从小就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是一条金鱼,可是连它都耐不住孤独几次跳出鱼缸,这也从侧面讲出艾美丽也是同样孤独,孤独的她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无束地驰骋来打发日子,自己去发掘生活的趣味,例如河边扔漂石块,把草莓套在十个指头上慢慢地嘬等等。
长大后的她在一家咖啡馆里做女侍应,在咖啡馆和她租住的小公寓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些奇怪,她每个周末都会去看望她的父亲。
1997年夏天的那一天,新闻播报戴安娜王妃在一场车祸中身亡,而爱美丽手中的瓶盖掉到地上,撞上一块墙砖。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刮痧》
你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当一个人身处与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被同化还是一直拒绝?从《刮痧》中我们不难看出男主人公许大同的选择。
但也就是因为他的选择,使他所谓的文化认同感彻底崩溃。
在《刮痧》中,我看到的并不是因为认同了美国文化而从此融入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许大同,而是一个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品尝在异乡为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的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影片应该充满着对立与冲突,一个是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一家中国人,一个是拥有西方独特文化魅力的美国大背景,将这两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实跨文化就表现了出来。
东西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真实碰撞。
情深而不得,以及两种无所谓对错的文化观念撞击出的不可调和恰是最有趣的东西。
这应该正是中美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所在吧。
《刮痧》一面展示中国情结,一面表达美国逻辑。
我无意斥责和抨击美国人的逻辑、美国人的法律。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影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主要的障碍恐怕不是语言,而是思想和文化。
一个中国人,要把自己的血脉和灵魂融化和扎根于异国他乡,该是何等的艰难甚至痛苦。
同时,我不得不感叹。
许大同一家三代四口人所洋溢的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所渗透的浓浓的中国情结,又是那样的珍贵和美好。
用专业跨文化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这种文化冲突,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中美的文化差异,我觉得就不难看出整个影片的一个主要的冲突表现。
看《刮痧》这个题目,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以刮痧为主要线索的一件在中国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却不可思议的事情。
影片一开始就是许大同的美国的赞美以及他对他的美国梦的实现的一种喜悦,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在中国接收了很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即使对美国充满了幻想,但是他自身的中国文化与他所在的美国的美国文化还是毫不犹豫地击碎了他的幻想。
如果在中国,我想这个事情根本没有拍成电影的必要,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恰恰大的社会背景是美国。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很多学家的观点中来看,美国的社会性质确实和中国有着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
所以影片一开始许大同的骄傲应该是对他以后的遭遇的做好的讽刺了。
影片最主要的中美文化冲突就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美国人和中国人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爱的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许大同注定要在法庭上面对他虐待孩子的事情。
在中国人看来,孩子生病了,刮刮痧对孩子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做就是处于对孩子的爱。
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中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望闻问切,他们信赖的是青霉素和阿司匹林,所以刮痧对于孩子的帮助在美国人眼中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的伤害,他们认为那种做法完全是在虐待孩子。
于是,许大同注定要为他对孩子的还付出代价,也注定要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付出代价。
除了在对孩子的爱上面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外,在许大同的工作中,作为中国人的他也与公司的美国同事有着思想上的差异。
他设计了一款游戏是关于孙悟空的,众所周知,孙悟空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英雄的象征,在小孩的心中则是偶像,他们崇拜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崇拜孙悟空的斩妖除魔,但是到了美国人这里,对于这个有着西方人价值观的过度。
有着明确三权分立的制度的国度,在他们看来,孙悟空一切合理的做法都变成了不合理。
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孙悟空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
于是本来在中国完全没有必要的官司或者说稳赢不输的官司,就在美国人所谓的文化认同感中彻底地败下阵来。
这时的许大同不知道是应该憎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竟然存在着这么大
的差异,还是应该后悔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人不应该草率的对一个和自己国家有如此大文化差异的国家怀揣这样的梦想。
《刮痧》拍得很老实,创意之处是把观众带到远离本土的世界之中,而且不是美国的华人圈。
这使人想到了李安。
不同的是李安在《喜宴》写活了人物命运。
李安不是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而是写中国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处境。
《刮痧》仅仅写了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李安说这个世界是不可以回避的,《刮痧》对这个世界缺少一种如同郎雄在李安作品中表现出的沧桑与宿命感。
影片的导演还拍过《北京人在纽约》,同样的一部关于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电视。
或许导演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的心理上的一种苦涩感,所以他利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来与美国的思想法制进行对抗。
但是我想,如果将结局改为许大同被这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所折磨着,最终精神崩溃的话,或许更能表现出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了。
其实,早在走进影院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接受“中西文化冲突”的思想准备;我也知道这部影片的中心矛盾在“刮痧”,而不在“孙悟空”。
但此刻,我还是感到了孙悟空或刮痧的尴尬。
因为,如果说美国人不懂刮痧是孤陋寡闻的话,那么他们不懂孙悟空则显然是别有用心,这一点是美国律师在后来的剧情中自己承认的。
而无论是孤陋寡闻,还是别有用心,东方文化在美国最庄严的地方——法庭上受到了肆意的嘲讽,却是铁打的事实。
这难道还不够令人心寒吗?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爱国情结,尽管羡慕美国的富足生活,尽管怀揣着对美国的无限幻想,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还是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的行为还是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他的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着中国的思想文化。
所以看这个喜剧式的悲剧,让我十分心酸,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一个社会现状,即使拥有了5000年的文化积淀,但是我们的文化能被多少国家所认同呢?
看了看跨文化心理学的书和笔记,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笔记中的只是来解释我看到的这个电影,或许我写的离跨文化心理学有点远,但是作业里面所表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冲突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作业的问题比较大,希望老师可以给予修改和评价。
08戏剧影视文学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