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东亚文学
- 格式:pptx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00
中古亚洲文学的特点
中古亚洲文学是指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期间的亚洲文学作品。
它充满了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特点:
1. 宗教意味浓厚:中古亚洲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
许多作品中探讨了人性、信仰、道德和灵性等主题。
2. 叙事方式复杂:中古亚洲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复杂的叙事技巧,如倒叙、多重叙事和象征性意象等。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深沉和富有内涵。
3.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许多中古亚洲文学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描写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来传达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4. 触及现实问题:中古亚洲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它们关注社会不平等、战争、贫困和政治等议题,并试图提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5. 形式多样:中古亚洲文学作品以多种形式出现,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使得中古亚洲文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的来说,中古亚洲文学作品富有哲理性、宗教性和情感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和主题的处理,探索和反映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的亚洲文学,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宗教色彩浓厚:中古东方文学深受宗教影响,尤其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宗教教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文学形式多样:中古东方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如印度的梵文诗歌、中国的唐诗宋词等。
3.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中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4.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中古东方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古东方文学是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故而也可称之为亚非文学。
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亚非文学可以分为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代亚非文学,现代亚非文学,当代亚非文学五个分期,本文将从这个五个分期来阐述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东方,亚非,发展,东方文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经济,政治,思想,历史等都在不断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东方文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亚非文学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下面将分别详细论述。
一、古代亚非文学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
古代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 4000年,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更早一些。
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
古代亚非文学具有多源性(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和欧洲文学的一源性(欧洲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很不一样。
古代亚非文学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口头创作有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文学性质。
古代亚非文学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密不可分。
古代亚非文学除中国外,取得重大成就的还有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印度文学。
《旧约》可以算是古代亚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旧约》除个别章节杂有亚兰语外,全部用希伯来语写成,旧约文学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文学类型。
《旧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它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旧约》对东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有:近代以前,主要对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发生影响;近代以后,基督教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对东方的侵入而返回东方。
《旧约》等典籍对亚非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历史性:中古东方文学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
它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哲学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些
思想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对于读者有很高的启发性。
3.文化性:中古东方文学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扬了这些文化。
4.宗教性:中古东方文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作品涉及到
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5.艺术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在语言、
结构、情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总之,中古东方文学以其历史性、哲学性、文化性、宗教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方文学1.波斯的杰出诗人萨迪的代表作有《果园》和《蔷薇园》,其中《蔷薇园》是有文有诗的作品集,即诗文集。
它主要歌颂并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道主义。
2.中古形成的三大文化圈有:1)东亚文化圈的文学(以中国文学为中心,周边的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2)南亚,东南亚文化圈的文学(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上古的史诗,佛本生故事等成为中古南亚,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文学的题材本源)3)西亚,北非文化圈的文学(以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为契机,阿拉伯文学是主力)3.西亚,北非文化圈的文学中的知识点(1)悬诗:阿拉伯文学中最早的成果是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赛事获胜,流传下来悬挂于神袖上的“悬诗”(2)悬诗之王:马姆鲁勃。
盖斯,诗才出众,被称为“众诗人的旗手”。
多选(3)中古波斯七大世界著名诗人:①波斯“民族诗歌之父”路达基②民族史诗《列王记》的作者:菲尔多西③四行诗巨擘欧玛尔。
海亚姆④叙事诗大师尼扎米⑤哲理诗翘楚萨迪⑥抒情诗王哈菲兹⑦波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贾米(3)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海亚姆(楼拜体)(4)内扎米的主要作品:《五卷诗》由各自独立的五卷长诗组成,即:《秘密宝库》、《霍斯鲁和西琳》、《雷莉和马杰农》、《七美人》(又名《七宝宫》)和《亚历山大故事》(5)“玛卡梅”是一种文体,每篇故事以市井流浪汉为主人公的一种短篇散文故事,叙述他们的行乞,诓骗和计谋,故事篇幅短小,但生动有趣,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风情。
创始者:赫迈扎尼代表作家:哈里里类似中国评书(6)西亚北非中古文学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古兰经》)、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小说、戏剧史其缺类日本近代文学的知识点(1)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的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精髓》,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
(2)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未写完)(3)夏目漱石的处女座《我是猫》的写作方式是:猫眼看世界。
第二章中古亚非文学第一节中古东亚文学中古东亚文学主要范围是日本和朝鲜一、日本(一)地理、历史亚洲东部,原为大陆东南边缘,距今一万年左右,因地壳变动与大陆脱离,形成由九州、四国、本洲、北海道及数千小岛组成的岛国。
日本为亚洲东部晚出的国家、民族。
历史形成很大程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与不列颠群岛相似。
但日本比之更与世隔绝:日本离大陆115英里,英吉利海峡21英里宽。
日本在近代以前,仅于13世纪受过外国侵略的威胁。
因此,可以说日本离大陆很近,足以从伟大的中国文明得到益处。
担又可以说很远,可随意选择和拒绝。
——一方面,日本人是一个善于借用的民族,一方面,由于所处的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他们更大部分地发展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
民族:基本属于东亚的蒙古人种的一支,但最初居于北方诸岛的是多毛的高加索虾夷人,后又有南方迁来的马来人、波利尼西亚人,种族杂交。
历史:绳纹(陶器上有绳纹,母系)、弥生文化(弥生町出土而得名,日本文明史的开端)、邪马台奴隶制国家、大和国(3——7世纪,“古坟时代”,集中于大和平原,今奈良,得名大和国)、飞鸟时代(6——8世纪)、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平安,今京都。
遣唐使,武士出现)中古:镰仓、室町幕府、安土山时代、江户时代(1603——1853,资本主义萌芽,城下町发展)。
(二)文学1、日本古代文学自出现书面文学开始,至公元1868年明治维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大致分为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江户等5个时期。
约公元前后,日本列岛散居着100多个氏族部落,纷争不已。
公元4世纪中叶,在大和地方(今奈良县部分地区)兴起的强大豪族天皇氏逐渐统一日本,完成由氏族部落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从此,“大和”成为日本民族、日本国家的代称。
日本古代原没有文字,在汉字传入以前,仅有由语言为媒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等口传文学。
据载,3世纪末汉字由“归化人”(即在日本定居的汉人)和朝鲜半岛为中介桥梁传入日本,6世纪左右日本人已能普遍使用一定数量的汉字。
东方文学史第一章绪论一、“东方”的概念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Occident)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二、西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①整体性: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②统一性: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
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三、中古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
四、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7位东方作家印度的泰戈尔(1913)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南非的内丁·戈迪默(1991)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六、“东方精神”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外国文学史整理(I)——赵雅琦13.5.12亚非篇第一编上古亚非文学综述第一章古埃及文学1. 埃及最古老的文学是神话。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传记文学已经开始出现,现在看到的早期的传记文学作品有第四王朝产生的《梅腾传》和第六王朝产生的《大臣乌尼传》。
2. 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墙壁上,在纸草卷和宗教诗文集中,保存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有世俗诗、宗教诗、赞美诗、宗教哲理诗。
在古埃及诗歌中,产生得较早的是劳动歌谣。
3.埃及最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亡灵书》,它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汇集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歌谣、咒语等。
4.至于古埃及的宗教哲理诗,最著名的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对话》,它被认为是古代埃及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
第二章古巴比伦文学1.古巴比伦文学是继承苏米尔时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通称为苏美尔——巴比伦文学。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宝库之一。
它包括了神话传说、史诗、哲理抒情诗和戏剧等等。
2.关于洪水的神话,在苏美尔——巴比伦神话系统中流传极为广泛。
这则神话说:众神会议决定用洪水来毁灭人类和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祭司塞苏陀罗因为虔诚封神,神则梦示他造大船一只,得以脱险后升而为神。
这则神话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是一则十分精彩的插曲。
希伯来民族古代文献汇编《旧约》中的“诺亚方舟”和阿拉伯人的《古兰经》中的“努哈的故事”,都源于此。
3.古巴比伦文学中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
史诗的主要故事发生在乌鲁克城,这是苏米尔时代最早的一个著名城邦。
史诗的主要人物是两位英雄——乌鲁克城王吉尔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恩启都。
史诗的主题主要是反映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与死亡奥秘的探求和企图战胜死亡的愿望。
第三章古希伯来文学1.流传至今的希伯来《圣经》、《次经》、《伪经》和40多年前发现的《死海古卷》,组成一大文学宝库,与中国、印度、希腊共同组成了世界古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四大文库。
导论1.东方文学的特质。
答:东方文学的特质主要有:(1)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①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这两块大陆上,结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实。
如许多世界“第一”,世界“之最”。
其中,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极其宏伟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等。
②东方文学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东方文学中除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学遭湮没外,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传统、日本文学传统都绵延至今,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
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和《新约》一道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欧洲文学的两大书面源头之一。
在东方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巨匠、大师不断涌现,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为全人类文学艺术的典范。
(2)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东方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殊异,具有“多源性”和个性突出的特点。
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并驾齐驱。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东方文学发端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五大文化源头,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圈。
多源性的古代东方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学所独有的特质,直到现当代还可以从这些地区的文化差异中看出。
(3)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东方以群体协调均衡意识为主导的心理机制,使得东方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的东方文化特质,决定了东方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
中古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更得力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传播。
一.选择和填空1.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阐明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红与黑》(批判现实主义的真正开端,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副标题是“一八三〇年纪事”主人公“于连”,于连的形象P254)2.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作品中包含了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人物:伏加冷),《高老头》(主人公: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
情节p263至266)3.福楼拜,小说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副标题“外省风俗”,人物:爱玛、包法利医生、罗道尔弗、勒乐、赖昂,情节:P273至274)4.梅里美,《卡尔曼》(《卡门》)、《高龙巴》《塔曼果》、《费得里哥》、《伊勒的维纳斯像》5.狄更斯,后期作品《艰难时世》(反映劳资矛盾)《远大的前程》(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双城记》(以法国革命为背景,人物:梅尼特医生、卡尔登、代尔那,情节P290)6.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名作《穷人》。
《罪与罚》(中心人物是穷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不是个寻常的罪犯,是个能制造出一套特殊“理论”的读书人,认为世界分为“平凡的人”和“超人”两类,第一类占大多数必须屈从暴力,第二类占少数,可以为所欲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多数人。
)是标志他的创作走向高峰的作品,这篇小说重点是“罚”,作者对“罚”赋予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含义。
之后发表的《白痴》(主人公:公娜斯泰谢、托兹基、叶潘钦将军、笳纳、梅思金公爵,情节和人物特征P318、319)是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贵族资产阶级日益腐化堕落、荒淫无耻的写照,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总结性的作品(人物:老卡拉马佐夫、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凡、三子阿辽沙、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恶的化身P319至320)7.托尔斯泰,《一个地主的早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沃伦斯基、卡列宁、奥勃朗斯基、列文、吉提P393)、《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8.贝克特,《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是以声音为主人公的一部后现代实验小说)9.哈代,《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主人公苔丝、亚雷、克莱、情节P376). 理查逊模式:《帕米拉》的副标题“美德有报”10.马克·吐温,成名作《跳蛙》, 早期代表作《竞选州长》,鼎盛期小说《汤姆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主人公:黑人吉姆、哈克)11.莫泊桑《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生》(主人公:约娜、于连),代表作《漂亮朋友》(主人公:杜洛阿,具有浓烈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12.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其十三部小说《萌芽》13.劳伦斯(具有恋母情节),《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威廉、瓦尔特·莫莱尔,具有双重主题:一是与弗洛伊德学说相契合的心里探索主题,一个是从属于弗氏学说的社会批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