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遥控接收电路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红外遥控接收电路设计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XX年X月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红外遥控接收电路设计

红外遥控发射电路设计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同时也带动传统的控制、检测等工作日益更新。传统的遥控器大多采用无线电遥控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红外线遥控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红外遥控也逐步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通信和遥控手段。为了方便实用,传统的家庭电器逐渐采用红外线遥控。工业设备中,在高压、辐射、有毒气体、粉尘等有害环境下,采用红外线遥控不仅完全可靠而且能有效地隔离电气干扰。

本设计基于YIRX04无线接收芯片作为接收电路的核心芯片,接收红外编码数据,并通过相应引脚对外输出控制指令。

关键词:红外线遥控YIRX04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项目背景 (3)

1.2 红外遥控的发展 (3)

1.3 项目背景和建设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几种常用红外遥控器协议 (9)

2.1 NEC 协议 (9)

2.2 Nokia NRC1协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Philips RC-5 协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ITT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Sharp协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红外遥控发射电路 . (15)

3.1 HT6221芯片介绍 (15)

3.2 HT6221应用电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HT6221键码生成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 HT6221键码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 代码格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绪论

1.1项目背景

目前广泛使用的家电遥控器几乎都是采用的红外线传输技术。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方式,红外线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无线电干扰,且它的使用不受国家无线管理委员会的限制。但是,红外线对非透明物体的透过性较差,导致传输距离受限制。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红外通信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信效果,红外通信协议将红外数据通信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至900nm之内。IRDA 标准包括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物理层规范(Physical Layer Link Specification)、链接建立协议(Link Access Protocol:IrLAP)和链接管理协议(Link Management Protocol:IrLMP)。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 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链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和IrBus等等

根据使用者的要求不同,红外线划分范围很不相同。

通过大气的波段划分: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中红外波段 3~5微米,远红外波段 8~14微米。

根据红外光谱划: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中红外波段 3~40微米,远红外波段 40~1000微米

医学领域划分:

近红外区 0.76~3微米

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

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4~400微米,穿透组织深度3-5毫米。

近红外(near infrared ),波长在780~3000nm范围的电磁波。对植物十分敏感。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

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区域是人们最早发现的非可见光区域。但由于物质在该谱区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信号弱,谱带重叠,解析复杂,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近红外光谱“沉睡”了近一个半世纪。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商品化仪器的出现及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质的含量与近红外区内多个不同的波长点吸收峰呈线性关系的理论,并利用NIR漫反射技术测定了农产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曾经在农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到6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出现,加之经典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暴露出的灵敏度低、抗干扰性差的弱点,使人们淡漠了该技术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此后,近红外光谱进入了一个沉默的时期。70年代产生的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校正技术在光谱分析中的成功应用,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推广。到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加之近红外光谱在测样技术上所独有的特点,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近红外光谱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陆续展开。进入90年代,近红外光谱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全面展开,有关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及应用文献几乎呈指数增长,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一门独立的分析技术。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光纤中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使近红外光谱在在线分析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中红外,是波长在3.4~4.9μm之间的大气窗口。位于中红外波段的中段。通过此窗口的电磁波信息可以是地面目标的反射光谱,也可以是地面目标的发射光谱,这些信息只能用扫描和光谱仪探测和记录。该窗口的两端同样也主要受水汽和CO2的吸收带所控制,而且由于CO2在4.3μm处有一个强吸收带,又使此窗口分为二个小窗口:3.4~4.2μm和4.6~4.9μm。前一个小窗口有较高的透射率,约为90%;后一个小窗口的透射率较低,约为50~60%。中红外窗口目前很少应用

远红外是远程红外线的简称。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