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及体育学学科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9卷第3期2002年5月体育学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Vol.9No.3May.200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何元春(淮阴师院学院体育系,江苏淮阴210024)摘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科学性、人文性兼备,以技艺、情意为主要特征的实践类综合学科。
其学科性质的界定及特点的揭示,有助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2)03-0132-02Pondering on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HE Yuan-chun(Depe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yin Teachers College,Huaiyin210024,China)Abstract: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s disciplinary course,focusing on technicality with scientifity,human-ity and affectionality included.To specify the character of this curriculum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esert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science,to make multiangular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PE,thu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ani-fold design of the pattern for this course.Key words:PE and health;basic education;curriculum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课程类型在现有状况下还会进一步多样化,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将逐步完善,课程结构的灵活性还会增加,所有这些都为体育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谈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一)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二)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三)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四)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体育属性的定义是什么体育属性的定义: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扩展资料:体育的学科性质体育科学既具有作为科学分支的一般性质,如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
作伍陪为一个拥有多重属性的综合知识体系,体育科学在不同时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范式中有不同的侧重。
事实上,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而应全面看待体育科学的综合属性:体育科学研究家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也决定了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的多维交叉。
研究对象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但并非只是单一地研究通过身体运动等形式增强体质和运动能力的规律,还研究体育的社会属性,即体育对社会承担的教育、文化功能,体育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互动的规律、体育的组织等。
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关系体育是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但实践活动本身不等于科学,而是科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实践活动只能表示事实的存在,并不能解释该事物为何存在、怎样存在等问题,只有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及其本质规律的学问才能称之为科学。
体育学与体育科学的关系体育科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顷橘裤群。
因此,尽管体育学与体育科学含义相近但并非同意概念,体育学是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系统认识形成的一门学科,更强调其研究属性,而体雀简育科学更强调知识体系的反复验证与系统性。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
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
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有利的因素。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
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只把技术理解为为了提高运动能力,没有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体育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
(完整word版)体育学概论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体育学概论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体育学概论知识点的全部内容1体育学:研究人类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体育科学:以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由若干体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3体质:指人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4体质的指标:包含体格、体能、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5影响体质好坏的因素:遗传变异、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生命规律6体格: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它主要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体型及身体姿态。
7机能:是指器官系统的功能.8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9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潜力、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
特点是有效性、合理性、相对性W技巧11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某种身体活动的可能性和有针对性地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不断克服自然和人为的限制而展开的身体教育活动。
12完整的运动技术包括:⑴技术基础:是根据动力学、运动学和节奏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各种技术环节的总称?在技术基础的各个环节中,对动作的效果起看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的那个环节称为技术关键(2)技术环节:是构成技术基础的各组成部分.(3)技术细节:是动作的次要特征,指在不违背技术基础的条件,根据自己的条件灵活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符合个人特征的技术风格的动作13运动技术要素:(1)身佐叠: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论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性质的关系作者:陈晔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3期[摘要]分别就学科和课程、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与体育课程性质的关系。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从课程分类的角度、体育科学属性的角度、学校教育的角度、体育学科特性的角度等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理清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性质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学科教学,有利于体育学科和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体育学科特性体育课程性质一、学科与课程的关系(一)学科与课程的概念与定义学科与课程是教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学科定义为:“教育科目,也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
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专门学校教育应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应的学科。
《教育大辞典》将学科分成两方面定义:“(l)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通用。
[1]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学科”大而言之,是一个科学领域,它的范围很广;小而言之,“学科”就是从某一门科学中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出的相应的知识,并加以组织、整理,组成了适合学校教育的某一专业内容。
它规定了学生在某领域内应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就是从小的方面上讲的。
什么是课程呢?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字典中很普通。
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所有学程。
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上对课程的狭义和广义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课程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西方英语为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摘要: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关键词:体育课程性质定位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
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
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有利的因素。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
1、《体育概论》学科是从分化出来的。
A.体育学概论B. 学校体育学C. 体育理论D.体育哲学2、与相比,体育概论研究的问题具体些,研究层次在之下。
A.体育史B.体育社会学C.体育管理学D. 体育学3、文艺复兴时期,对体育的认识主要从角度观察。
A.教育学B. 政治学C.经济学D. 社会学4.动作要素是。
A.构成动作成分B.构成动作的基本因素C.构成身体素质的基本因素D.构成动作的关键环节5、运动竞赛的直接目的是 .A.增强体质 B.争取优胜 C.文化交流 D.增进友谊6、我国古代的捶丸运动类似于现代体育项目中的。
A.曲棍球运动 B.马球运动 C.高尔夫球运动D.棒球运动7、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正当权利全面恢复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9年 C.1969年 D.1979年8、下列运动中属直线运动的有。
A.投掷运动 B.踢腿动作 C.冲拳动作 D.跳远动作9、把身体练习分为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躯干运动,它的分类标准是。
A.人体结构 B.身体素质 C.动作技术结构 D.人体基本活动的能力10、体育政治功能体现在。
A.为外交关斗争服务 B.指导社会规范 C.发展人际关系1-5: CDABB 6-10:CDCAA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系、科开设过体育概论课,其体系主要是。
A.美国式的B.日本式的C. 英国式的D. 苏联式的2、我国目前《体育概论》中的体育概念是。
A.以体育教育为主B.广义的体育运动为基础C.以身体运动为主D.游戏观3、体育概论是在中处于较高层次并带有指导性的学科。
A.体育人文社会学B.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C.体育社会学D.运动人体科学4、直到18世纪60年代,“体育(edueation physique)”一词才出现,意思是。
A.身体教育过程B.竞技活动C.保健活动D.健身活动5、研究人体运动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
A.运动解剖学B.运动生理学C.运动生物化学D.运动生物力学6、是在单位时间内,人体在空间的位移。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趋势作者:侍术英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32期摘要: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涵盖多种科学属性的学科,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上就比较花费功夫,因为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在制定时不仅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来制定,还要根据我国的体育未来发展目标来制定,所以人们对体育教育训练学都非常关注。
体育教育训练学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研究体育教育训练学对我国的科学发展非常有帮助,想要我国的体育事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需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精髓,在制定好良好的体育训练方式,这样就能让我国的体育事业有很好的提升。
本文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我国将来整体的发展情况做好规划,提出适合的发展目标,让我国的体育事业和科学发展能有大的改观。
同时也分析未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趋势,并为体育发展制定好良好的目标,让我国的体育事业有很大的起色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学科性质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b)-0027-021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的一种,其他的体育学有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这些体育学都能帮助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理解,并且也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这些体育学的应用都是透在目前的体育训练中,因此人们想要拥有完美的体育训练效果,就需要对体育学进行充足的了解。
因此,体育教育训练时在体育中就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帮助人们寻找到最适合发展体育的方式也为人们创造最佳的体育训练条件,让体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需要人们对其有独特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体育发展来制定,因此需要考虑的方向和因素有很多。
所以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来之不易,就需要人们能够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努力研究新的适合我国体育发展训练的体育教育训练学,让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创新和发展。
第九章体育科学【内容提要】体育科学是体育原理中一个基本问题、核心问题。
它对于明确体育改革的方向、保证体育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发展离不开科学。
一、体育科学概述(一)体育科学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1.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精细。
2.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而做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把大量的事实有序化,从中找到规律,这就是科学。
“正在完善化、处于发展中的、系统化的知识。
”体育科学:以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体育学科的总称(知识体系),是若干个体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体育科学的属性界定及其体系的研究1.体育科学的属性从体育科学的本质来看一般将体育科学规划为“综合科学”。
(1)认为体育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科学,其体系由基础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技术科学(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三部分。
体育科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群(2)认为可以把体育科学列入科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
体育科学在钱学森的的科学体系中位于第三层次,“技术科学”。
(3)提出体育科学属于人学,这种观点体现了超前的眼界和广阔的胸襟。
人学是研究人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从人的总体着眼来研究人的特殊性,人的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和人的作用。
目的在于增强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综合效应,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力。
(4)认为体育科学体系由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基础学科、运动学学科三大部分组成。
综合体育科学中的人体科学范畴。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体系是体育众多学科间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所形成的有序的结构体系。
体育科学体系的形成条件两个前提:一、体育科学众多分支学科的出现.二、科学的迅速发展。
体育科学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研究体育科学的体系和分类,使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整体,也能看到体育科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同时看到整个体育科学与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
体育概论大纲体育概论引导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体育产生与发展的5个阶段:1、初步形成阶段我国体育学的形成源于对体育原理、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2、引进与移植阶段我国全面引进苏联体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
3、探索与总结阶段在苏联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教材《体育理论》出版。
4、挫折与停顿阶段文化大革命,我国体育学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5、发展与丰富阶段1978年召开了《体育理论》教材座谈会,确定了各个学科,大学开设了体育专业,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
基本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体育学科本质和属性的理解,体育科学发展日趋规范,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体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学科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发展大好时期。
二、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一)目的:体育概论旨在探讨体育的基本概念,力图增进人们对体育本质的准确把握,深入揭示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体育中的各种关系得到更加完整的阐释,引导人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探讨体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鉴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体育基本功能及其过程,并从宏观上认识体育制度、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未来体育和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
(二)体育的意义1、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2、提高对体育和体育科学的全面认识3、提高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三、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一)内容体系: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制度、体育发展趋势。
(二)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2、坚持败家争鸣的学术方针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三)体育概况的学习方法1、提示引导,教师的讲授只起到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阅读、准备讨论,编写讨论发言提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讨论与总结,要求学生做专题学习发言。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了了解这一区别,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课程和教学的定义作一个说明,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在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它如何影响学生和教师,其改革的前景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
拉尔夫·泰勒和希尔达·塔巴等人认为课程计划都是预先按顺序安排好的。
课程计划有起点,有终点并有过程,以便能由起点推进到终点。
例如,盖伦·塞勒将课程定义为一种“为教育者提供一系列学习机会的计划”。
戴维·普拉特。
戴维·普拉特(David Pratt)(David Pratt)写到:写到:“课程是正规教育或培训的一套有组织的打算o ”乔恩·威尔斯”乔恩·威尔斯(Jon (Jon Wiles)Wiles)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JosephBondi)(JosephBondi)(JosephBondi)认为:认为:“课程即学习计划,据此,由目标去决定什么样的学习是重要的。
”(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Shepherd)(Shepherd)(Shepherd)和雷根和雷根和雷根(Ragan)(Ragan)(Ragan)认为:认为:“课程.由儿童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不间断的经验所组成。
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发表时间:2009-05-20T11:45:02.50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年11月第1期供稿作者:徐刚[导读] 解决体育实践问题,树立系统的“大科学意识”,促进学科发展。
摘要:体育科学学科属性表现高度综合性特征,学科之间互相依存和转化,同其它学科存在一个共同的研究领域,应该隶属科学分类中的综合学科。
现在的科学分类割裂了体育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研究认为现代体育科学体系包括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综合科学四大分支学科,解决好体育科学的属性与类别划分,有利于体育科学基础的研究,解决体育实践问题,树立系统的“大科学意识”,促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体育科学学科科学分类属性理论研究交叉学科Talk about the academics essence of athletics science an attribute and the demarcation meaning of academics classificationXu GangAbstract:The academics attribute of athletics science performance highly synthesizes sex characteristic,the of academics is each other depend on save with conversion,together other academicses exist a common research realm,should belong to science classification in of comprehensive academics.The science classification in nowadays split into pieces the contact of the of athletics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research thought that the modern athletics science system includes athletics natural science,athletics social science,athletics humanities,athletics comprehensive science four greatest branches an academics and attribute and category which resolve good athletics science divide the line,be advantageous to the basal research of athletics science,work out an athletics fulfillment problem,set up “big science realize” of system and help the academics to develop.Keywords:Athletics scienceAcademicsScienceCategorizeAttributeTheoriesStudyCross an academics【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102-031.研究目的1.1序言:科学技术发展在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的同时,产生了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淡化和消失。
体育及体育学学科属性
(1)体育: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
(2)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3)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在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并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相并列,在体育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的迅速发展和提升,特别是运动竞技能力的突飞猛进以及实践中众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使许多原有的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这使得现行的体育学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划分出现了依据不统一,相互之间边界模糊,甚至出现了相互包含的现象。
如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这两种学科群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的交叉以及学科边界的模糊。
(4)体育学学科属性:
1体育学科属性主要指: 建立体育学价值体系和区别于其它的学科规定性的属性。
体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体育学术的基本特征( 即学术范式) ,学术范式又能反映出体育学科养和发展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转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随着学术的重心向“教育发展范式”转移,医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体育,促进了体育学具体学科的迅速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培养与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社会关系处理等教育上的根本问题。
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休闲与娱乐、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等开始成为体育学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产生了体育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的观念。
在“教育发展范式”下,学者们同时认识到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学科属性的存在。
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学科属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2学术界对体育学科属性的认识有一个从“自然科学属性”到“社会科学属性”再到“人文学科属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体育学科属性认识从产生到成熟的历史步骤。
传统学术观把研究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看成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体育的自然和社会学科是作为研究方法引入体育学的,作为方法学科的属性与其研究“对象”( 即: 体育学科) 的属性并不能构成必然关系,体育的学科属性由为其发展提供“价值体系”和“规定性”的元学科的属性决定>即:体育的学科属性为人文学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