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69.96 KB
- 文档页数:7
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江苏北部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也对土地利用相当关注。
笔者所在的“大地”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采访等形式,初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且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
目前,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情况整体上较为乐观,土地利用较为合理,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也对土地利用问题基本持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城市化;拆迁;土地利用;人与自然江苏北部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与总结当前,国务院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征收与补偿条例》。
拆迁问题属于土地利用情况中的一大方面,而且中国在迈向新的历史高峰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整个社会也对土地利用问题有着相当高的关注程度。
从政府部门到人民群众,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人们对这一热点话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笔者的家乡在江苏的北部地区,该地区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现状和前景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
而江苏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也可以作为大部分正处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地区的一个缩影。
一、由淮安市涟水县看江苏北部土地利用情况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目前正处于拆迁重建“大热”时期,而且其土地利用情况在江苏北部地区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大地”团队将其作为了此次实践调研的主要活动地点。
通过网络,走访等,我们“大地”团队搜集了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资料,并且对涟水县城区的土地及其目前利用情况做了初步的整理总结。
下图是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图[1]:由我们“大地”团队的整理数据可知:新一轮规划区面积由上一轮200平方公里增加到3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上一轮64平方公里增加到212平方公里,在涟城镇的基础上将朱码、河网、陈师、保滩、李集等乡镇划入县城规划区。
精做10 产业转移1.(2015•浙江卷•节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
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2.(2015•北京卷•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发展,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类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下图是西雅图主导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
归纳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移,再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解析】木材加工产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资源和劳动力,造船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资金,飞机制造和生物技术产业等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知识和技术。
故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是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移,再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3.(2013•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答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4.(2012•上海卷)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1)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2)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3)简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区位条件。
浅谈江苏省人文地理现象差异--以苏南苏北为例河海大学路端 13级商学院会计专业 1307070104摘要:本文从介绍江苏省整体人文自然风貌入手,总体了解江苏省人文地理概况。
从“对比”切入,以长江为界,通过介绍历史上苏南苏北的人文风貌,对比差异,剖析原因,浅谈其对现如今苏南、苏北经济、自然、人文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南自热地理历史人物对比1.江苏省总体概况1.1地理概况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
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
[3-4]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
2014年,江苏常住人口达7960.06万人,居中国第5位。
2014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1874元,居中国各省首位。
1.2人文情怀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苏历史悠久。
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
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
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格局分析于淼;吕晓;陈昌玲【摘要】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长江三角洲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江苏省1990年至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区划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江苏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耕地北增南减、总量在减少;耕地的减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和长江两岸,增加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新增耕地的重心向苏北地区移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全省范围内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苏南东北部和苏北南部(即长江两岸),增长速度逐渐由南向北扩散.林草地在全省范围内总体减少,部分区域增加,在苏北东部沿海地区减少最多,在苏南西部和苏北西南部略微增加.水域面积增加,主要发生在苏北东部沿海、苏中西北部和苏南西部及太湖东侧.【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变化特征;空间格局;江苏省【作者】于淼;吕晓;陈昌玲【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9作为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表面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最直接的信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1-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直接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大气系统、生物圈——大气交互以及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等[3]。
近年来,学术界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愈加重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尺度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
从大尺度研究范围来看,刘纪远等[3]采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对全国范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分析作者:解安宁陈利根摘要:基于1986-2010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及土地利用主导因子面板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1986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却呈下降趋势;经过相关性检验,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参数K与建成区面积、耕地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446。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筛选出了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数量和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相关分析;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104-05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XIE An-ning,CHEN Li-gen(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inant factor panel data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86 to 2010, 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growth of level of urbanization, built-up district area expanded quickly and farmland area decreased constant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K and built-up district area is 0.944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K and farmland area is -0.446.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nd utilization changes i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ave been quantitatively studied with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land use change during urbaniz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urban population and proportion of three production value.Key word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and use; correlation analysis;Jiangsu province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有限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