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通讯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7
红外通讯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
红外通讯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实现:嵌入式系统需要搭载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以实现红外通讯功能。
通常情况下,红外发射器采用红外二极管,红外接收器一般采用红外光敏二极管。
这些硬件部件通过GPIO引脚与嵌入式系统的控制芯片相连。
2.通信协议选择:常见的红外通讯协议有红外遥控协议如NEC、RC5以及红外数据传输协议如IrDA等。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通信协议。
3.协议解析:通过硬件电路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软件层对红外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
按照协议规定解析红外码,根据解码结果实现相应的功能操作。
4.软件驱动:嵌入式系统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来控制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
驱动程序通常包括初始化配置、硬件接口控制以及协议解析等功能。
5.应用层逻辑:根据红外通讯需求,编写应用层的逻辑处理代码。
例如,嵌入式系统可以接收红外遥控信号来控制设备的开关、音量调节等操作,也可以将数据通过红外通讯协议传输给其他红外设备。
总结来说,嵌入式系统中实现红外通讯协议需要硬件支持、软件驱动、协议解析以及应用层逻辑的编写。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嵌入式系统具备红外通讯功能。
红外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张少晨来源:《消费电子·理论版》2013年第10期摘要:红外通信模块技术在现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被普遍应用及采用的在较短范围内使用的无线通讯技术。
红外通讯模块运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一种点对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现在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传输技术。
文章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红外通讯模块的运作预案理,并且介绍了红外通讯模块和红外数据组织(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的使用规范及协议,完整地介绍了红外通信接受及发射器等硬件的电路设计及他们在接受与发射信号时的工作原理,作者在文章最后画出了红外通信模块程序的大概运作流程图,同时提出了在红外通信模块设计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文章中主要研究的红外通信模块运用程序主要是指在两台有红外模块的开发箱中间进行红外通信的程序设计。
本章将详细在红外通信模块的基本运作原理、红外通信模块的基本结构及设计、上位机的程序设计和实现以及下位机的程序设计和实现等发现进行论述,详细论述见下文。
关键词:红外通信模块;设计;实现中图分类号:TP3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红外通信模块是当今国际上已经被广泛运用的无线传输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被利用在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手机、电脑、汽车飞机显示器或仪表、医用仪器甚至是军队武器设备等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当中,这种先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不知不觉中开始涉及到人类的生活及工作当中,而在这种高科技嵌入式的操作系统当中红外通信模块技术及蓝牙通信技术是被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文章中提到的红外通信模块主要是运用两点之间数据传输模式,这种红外通信模块的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80um至30um之间,通讯距离一般在1到3米之间,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由于这种通信方式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好、设计成本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结构紧凑等特点,在电子产品中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红外通信模块程序主要是由两部分组织而成的,它们分别是上位机程序以及下位机程序,上位机程序以及下位机程序又可以称作为红外通信的基础程序与红外通信的控制台程序,上位机程序也就是红外通信基础程序一般是在PC机上进行运作的,而下位机程序也就是红外通信控制台则是在开发箱上进行运作的[1]。
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的通信组件设计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无论在工业控制、医疗仪器还是家用电器领域,嵌入式系统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嵌入式系统的通信组件设计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之一,本文将从嵌入式系统通信组件的设计原则、通信协议的选择以及通信组件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信组件的设计原则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通信组件的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 可靠性:嵌入式系统通信组件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信组件的设计要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例如网络拥堵、数据丢失等,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 稳定性:嵌入式系统通信组件的稳定性同样非常重要。
在设计通信组件时,需要考虑通信环境的复杂性,确保通信过程中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兼容性:嵌入式系统通信组件要考虑与不同硬件和软件的兼容性。
尽管不同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自己的通讯标准和协议,但通讯组件应该能够与它们无缝地协同工作。
4. 灵活性:嵌入式系统通信组件的设计要尽可能地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通讯方式和场景。
二、通信协议的选择在嵌入式系统的通信组件设计中,通信协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通信协议。
1.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通信协议是一种全双工同步通信协议,它可以在单个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之间实现点对点通信。
该协议的主要优点是通讯速度较快、可靠性高,但它占用较多的I/O引脚,通信距离不够远。
2.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总线是一种双向串行总线,它是一种多点通信协议。
I2C总线有两条线路:SDA线和SCL线,它们被用于数据传输和时钟同步。
I2C总线可以实现多个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之间的通讯。
3.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是一种异步串行通信协议,它可以实现点对点通信。
Matlab中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硬件连接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嵌入式系统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的一种技术,其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而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中,Matlab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极大地简化和加速开发过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一个主要难点是硬件连接。
硬件连接涉及将嵌入式系统与外部硬件设备或传感器进行连接,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控制。
在Matlab中,可以利用多种接口和通信协议来实现硬件连接,如串口通信、网络通信、USB接口等。
首先,我将介绍Matlab中的串口通信。
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硬件连接方式,可以通过串口将嵌入式系统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串口通信工具箱来实现串口通信。
通过配置串口参数,打开串口,然后就可以使用Matlab发送和接收数据。
例如,可以通过串口连接温度传感器,然后使用Matlab读取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除了串口通信,网络通信也是一种常见的硬件连接方式。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常常需要将数据传输至远程服务器或云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TCP/IP协议来实现网络通信。
通过配置网络参数,建立TCP连接,然后就可以使用Matlab发送和接收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Matlab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实现物联网应用和数据分析。
此外,USB接口也是一种常用的硬件连接方式。
通过USB接口,可以将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进行连接,以实现数据传输、固件下载等功能。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USB接口工具箱来实现USB连接。
通过配置USB参数,打开USB端口,然后就可以使用Matlab与嵌入式系统进行通信。
例如,可以使用Matlab下载固件至嵌入式系统,实现程序的升级和功能的扩展。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硬件连接不仅仅是将嵌入式系统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还包括对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的处理。
μClinux中红外协议及其实现
胡晨峰
【期刊名称】《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简介红外协议及其基本工作流程;详细介绍在摩托罗拉68VZ328 ADS开发板上,使用μClinux操作系统中的红外协议实现和PC机进行SIR(Slow Infrared,低速红外)通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内核的配置、相关文件的修改以及红外设备驱动的编程等内容.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胡晨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21
【相关文献】
1.基于μClinux的FPGA远程更新系统的实现 [J], 丁丁;汤晓斌;陈立德;殷树根
2.基于μCLinux的嵌入式智能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J], 胡冠山;肖海荣
3.基于μ clinux的EPA通信协议栈 [J], 蒋焕军;韩卫光
4.智能家居中红外控制系统通讯协议分析 [J], 黎琼;徐海峰;刘贤德;王俊
5.智能家居中红外控制系统通讯协议分析 [J], 黎琼;徐海峰;刘贤德;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1003-8329(2004)04-0028-04基于IrDA协议栈的红外通信综述邱磊, 肖兵(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红外通信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本文系统阐明了其核心——IrDA协议栈,并对IrDA协议栈中各个协议层作了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红外通信;IrDA;IrLAP;IrLM P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识码:AA Summary of Infrared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e IrDA Protocol StackQIU Lei, XIAO Bing(Departm ent of Autom ation,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 y,Guang zhou510640,China)Abstract:T he infrared com munication is a wireless connection technolog y used w idely in the w orld now adays.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core of the infrared com munication——IrDA protocol stack in w hich every protocol layer w as described in details.Keywords:infrared communication;IrDA;IrLAP;IrLM P1 引 言 IrDA协议栈是红外通信的核心。
基于IrDA协议的红外数据通信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各种移动数据终端,如:手机、数码相机、游戏机、手表,以及工业设备和医疗设备等也融合了该项技术,并且为嵌入式系统和其它类型设备提供了有效、低廉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手段。
嵌入式系统设计在通信电子领域的应用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在通信电子领域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
嵌入式系统是指在各种设备中内嵌有微处理器等高级芯片,通过编程实现各种功能。
通信电子领域范围广泛,涉及到机房设备、通信终端、光纤传输等。
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帮助通信电子领域实现更加高效、可靠、智能的运作。
本文将从嵌入式系统设计在通信电子领域的应用角度来探讨其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嵌入式系统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优化信号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提高通信质量。
在信号处理中嵌入式处理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提高了通信的速度和准确度。
比如,在机房设备中使用嵌入式系统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的处理能力。
同时,在通信终端设备中使用嵌入式系统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和服务质量。
此外,在光纤传输中使用嵌入式系统还可以实现光电转换和稳定的通讯。
二、嵌入式系统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在网络安全方面,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帮助缓解网络攻击、恶意软件、病毒和其他网络安全问题。
嵌入式系统能够使通信设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通过嵌入式设备的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可以保护网络免受恶意软件、病毒或其他有害软件的侵害。
此外,嵌入式系统还可以提供安全认证、加密和存储等安全措施,以保证通讯的隐私性和机密性。
三、嵌入式系统在无线电通讯中的应用现代化无线电通讯系统几乎都采用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可以实现无线电通讯的自适应、自组网、自动化和智能化等功能。
嵌入式系统在无线电的电源控制、射频前端控制、数字信号处理、音频/视频信号处理等方面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无线电通讯终端设备中使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将信息传输到终端。
此外,还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无线电通讯体验,从而提高通讯的效率和准确度。
四、嵌入式系统在通讯协议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在通讯协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讯协议指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规则和标准。
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通信协议嵌入式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通常运行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上,如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电视机、空调等等。
这些设备都需要使用网络通信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嵌入式系统的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来协调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它们定义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格式、传输速度、错误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顺序、数据分组和重组、网络连接和拆除等等。
在嵌入式系统中,最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和SNMP协议等等。
TCP/IP协议是嵌入式系统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它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IP协议在传输大数据量时表现出色,因为它可以将数据切割成较小的数据包,并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装。
此外,TCP/IP协议还可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HTTP协议是世界上最常用的网络协议之一。
它用于在Web服务器和Web客户端之间传输超文本和多媒体文件。
HTT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在Web服务器和Web客户端之间建立短暂的连接,以传输Web内容。
HTTP协议也可以实现数据压缩和编码,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FTP协议是用于文件传输的网络协议。
它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上传和下载。
FTP协议可以通过授权访问FTP服务器来保护数据的安全。
它还可以通过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传输安全。
SNMP协议是用于管理网络设备的网络协议。
它可以收集有关网络设备状态的信息,从而帮助管理员识别和解决网络问题。
SNMP协议可以通过访问网络设备的MIB(管理信息库)来读取和写入网络设备的状态信息,从而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在嵌入式系统中,网络通信协议的选择取决于应用的特定需求。
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协议来满足其数据传输和管理需求。
此外,开发人员还需要考虑网络通信协议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等方面,以确保它们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是可靠和高效的。
2022年职业考证-软考-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B卷(带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单选题采用ADSL接入Internet,用户端接入介质为(),使用的网络为()。
问题1选项A.双绞线B.红外线C.同轴电缆D.光纤问题2选项A.电话网B.电视网C.DDN专线D.5G无线广域网【答案】第1题:A第2题:A【解析】第1题:1989年在贝尔实验室诞生的ADSL是xDSL家族成员中的一员,被誉为“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快车”。
它因其下行速率高、频带宽、性能优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成为继MODEM、ISDN 之后的又一种全新更快捷,更高效的接入方式。
它是运行在原有普通电话线上的一种新的高速宽带技术。
事实上,ADSL的传输技术中,ADSL用其特有的调制解调硬件来连接现有双绞线连接的各端。
第2题: 2.单选题Kerberos系统中可通过在报文中加入()来防止重放攻击。
问题1选项A.会话密钥B.时间戳C.用户IDD.私有密钥【答案】B【解析】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s)又称重播攻击、回放攻击或新鲜性攻击(Freshness Attacks),是指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破坏认证的正确性。
Kerberos系统采用的是时间戳方案来防止重放攻击,这种方案中,发送的数据包是带时间戳的,服务器可以根据时间戳来判断是否为重放包,以此防止重放攻击。
3.单选题Fog computing is a mid-layer between cloud data centers and IoT devices/sensors. It provides services of(1) along with storage and networking at the proximity of the IoT devices/sensors. The fog computing concept is derived from(2) computing. Edge computing promises to bring data computation closer to the data-origin. Edge devices, in Edge computing, aren't able to support(3)applications in IoT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resulting in resource-contention and increased (4). It assimilates edge devices and cloud resources to overcome (5)associated with Edge computing.问题1选项putationputerC.operating systemD.cloud system问题2选项puterB.EdgeC.EmbeddedD.server问题3选项A.simulatorB.systemC.multipleD.device问题4选项tencyB.powerC.systemer问题5选项A.memoryB.operating systemC.localD.limitations【答案】第1题:A第2题:B第3题:C第4题:A第5题:D【解析】第1题:雾计算位于云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设备/传感器的中间层。
嵌入式设备的网络通信协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嵌入式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嵌入式设备中,网络通信协议则是实现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嵌入式设备的网络通信协议,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协议类型。
一、网络通信协议的重要性嵌入式设备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设备,其主要任务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特定的功能,如智能家居中的空调、智能手环等。
而这些设备通常需要通过网络与其他设备或者后台服务器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互。
网络通信协议作为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网络通信协议确保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定义特定的规则和格式,协议能够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丢失,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地进行数据交换。
其次,网络通信协议保证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不同厂商生产的嵌入式设备可能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而网络通信协议的统一标准能够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使得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最后,网络通信协议还能够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在嵌入式设备中,通常涉及到重要的数据和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
通过采用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机制,网络通信协议能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护这些重要信息的安全。
二、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类型在嵌入式设备中,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TCP/IP协议:TCP/IP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设备中。
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流控制、错误检测和纠正等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2. MQTT协议:MQTT是一种轻量级的消息传输协议,特别适用于嵌入式设备和低带宽、不稳定网络环境下的通信。
它通过发布-订阅模式实现了设备间的异步通信,具有低延迟、低能耗等特点。
3. CoAP协议:CoAP是一种专门为物联网设计的应用层协议,用于支持嵌入式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采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具有小型化和低功耗的特点,适用于资源受限的设备。
智能家居系统下的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智能家居系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智能化、便捷化、安全性等优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
其中,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智能化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探讨智能家居系统下的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
二、智能家居系统概述智能家居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
该系统在智能化、便捷化、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中,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智能设备的配合,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对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灯光、空调、窗帘、家庭音响等。
此外,为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对智能家居系统进行安全设计和数据加密。
三、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嵌入式设备是指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其他硬件组件在一起的独立设备,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感知环境的变化,控制相应的硬件设备完成用户指定的任务。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控制各类嵌入式设备,实现家居的智能化控制。
针对智能家居系统下的嵌入式设备控制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嵌入式系统的架构设计嵌入式系统的架构是指嵌入式设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设计,包括CPU、存储器、I/O接口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对于智能家居系统而言,需要根据不同的家庭设备选型,采取不同的嵌入式设备,进行硬软件的设计和优化。
2.嵌入式系统的通信协议嵌入式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是确保智能家居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包括通信协议的选择、通信方式、数据传输速率、数据格式等。
针对不同的家庭设备,需要选择不同的通信协议,并根据具体的通信场景,确定最优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速率。
3.嵌入式系统的安全设计智能家居系统需要满足安全性能的要求,因此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层面的安全设计,比如加密算法的选择、数据安全传输、安全访问控制等。
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智能家居系统一、案例背景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适应特定应用需求,软硬件可裁剪,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物联网则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
智能家居系统就是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典型应用。
通过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中枢功能,而物联网技术则让家居设备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
二、案例分析1. 系统构成:智能家居系统主要由嵌入式系统(如单片机或智能处理器)和各种家居设备(如灯光、空调、电视、窗帘等)组成。
嵌入式系统负责接收用户指令,控制家居设备的运行。
2. 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如编程语言(如C/C++)、操作系统(如Linux)、传感器技术(如温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等;以及物联网技术,如网络通信协议(如ZigBee、LoRa)、云平台技术等。
3. 应用效果:通过智能家居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语音控制家居设备,实现智能化控制。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灯光亮度、空调温度等;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家居设备;还可以设置定时开关等。
此外,智能家居系统还能实现安防功能,如监控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等。
三、案例总结智能家居系统是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应用的成功案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提高了家居生活的便利性,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同时,该案例也展示了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的可能性,为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然而,智能家居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兼容性、网络安全等。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总之,智能家居系统是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应用的优秀案例,它充分利用了嵌入式系统的优势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家居生活。
嵌入式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嵌入式系统中,以下哪个不是常见的微处理器内核?()A. ARMB. MIPSC. x86D. PowerPC答案:C解析:x86 主要用于个人计算机等通用领域,在嵌入式系统中不常见。
2. 以下哪种存储介质在嵌入式系统中具有非易失性?()A. SRAMB. DRAMC. FlashD. SDRAM答案:C解析:Flash 存储器在掉电后数据不会丢失,具有非易失性。
3. 嵌入式系统中,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A. 高资源利用率B. 高可靠性C. 强实时性D. 友好的用户界面答案:C解析:实时操作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实时性,能保证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 以下哪个不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常用工具?()A. KeilB. IARC. Visual StudioD. GCC答案:C解析:Visual Studio 主要用于Windows 平台的通用软件开发,不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常用工具。
5. 在嵌入式系统中,中断向量表通常存储在()A. 内部FlashB. 外部FlashC. 内部SRAMD. 内部ROM答案:D解析:中断向量表通常存储在内部ROM 中,以保证系统启动时能正确响应中断。
6. 以下哪种通信接口常用于嵌入式系统的短距离低速通信?()A. SPIB. USBC. EthernetD. CAN答案:A解析:SPI 接口常用于短距离低速的嵌入式通信。
7. 嵌入式系统中,看门狗定时器的主要作用是()A. 定时唤醒系统B. 防止系统死机C. 实现精确计时D. 产生时钟信号答案:B解析:看门狗定时器用于监测系统运行,防止系统死机。
8. 以下哪种编程语言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广泛?()A. JavaB. PythonC. CD. Ruby答案:C解析:C 语言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应用广泛。
9. 嵌入式系统的电源管理技术主要目的是()A. 提高电源效率B. 降低系统功耗C. 稳定电源输出D. 增加电源输出答案:B解析:电源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降低系统功耗,延长电池续航等。
嵌入式开发中的无线通信协议无线通信协议在嵌入式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提供了标准化的规范,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相互间的兼容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线通信协议,并讨论其适用场景与特点。
一、蓝牙协议蓝牙协议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个人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它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易于使用等优点,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耳机等设备的连接与数据传输。
蓝牙协议支持点对点和广播通信模式,并在2.4GHz频段工作。
二、Wi-Fi协议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用于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
它能够提供高速、稳定的无线网络连接,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等环境。
Wi-Fi协议基于IEEE 802.11标准,支持不同的频段和传输速率。
在嵌入式开发中,Wi-Fi通信模块可以被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三、ZigBee协议ZigBee协议是一种低速、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传感器和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具有自组网和自动路由等功能,适用于物联网领域。
ZigBee协议在2.4GHz和900MHz频段工作,在家庭和工业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Z-Wave协议Z-Wave协议是一种专为智能家居应用设计的无线通信技术。
它具有低功耗、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在2.4GHz和900MHz频段工作。
Z-Wave协议能够连接和控制各种智能设备,如灯光、电器、安防系统等,实现智能家居的自动化控制。
五、LoRaWAN协议LoRaWAN协议是一种适用于长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和远程监测领域。
它基于LoRa调制技术,在低频段实现了远程通信和广域网覆盖。
LoRaWAN协议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高穿透性的特点,适用于电池供电的设备和大规模传感器网络。
六、NB-IoT协议NB-IoT协议是一种窄带物联网技术,专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设计。
它在蜂窝网络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低功耗、广域覆盖和大容量连接。
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与通信测试(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嵌入式系统在接入互联网时,通常使用的协议是?A. HTTPB. TCP/IPC. UDPD. ICMP2. 在嵌入式系统中,用于实现本地设备间通信的协议是?A. HTTPB. TCP/IPC. UDPD. MQTT3. 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测试中,常用的诊断工具包括哪些?A. 网络分析仪B. 串口调试器C. 无线信号探测器D. 驱动程序下载器4. 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测试时,如何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A. 使用ping命令B. 使用traceroute命令C. 使用telnet命令D. 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5. 嵌入式系统在配置TCP/IP参数时,通常需要设置哪些参数?A. 子网掩码B. 默认网关C. DNS服务器地址D. 以上都是6. 在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中,如何模拟不同类型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A. 使用虚拟机B. 使用网络模拟器C. 编写测试脚本D. 使用云服务7. 嵌入式系统在进行网络连接测试时,如何确保测试环境的稳定性和隔离性?A. 使用专用的测试网络B. 将测试设备连接到生产网络C. 使用隔离的测试实验室D. 以上都是8. 在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测试中,如何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延迟?A. 使用网络性能测试软件B. 使用ping命令C. 使用traceroute命令D. 直接测量硬件接口的速度9. 嵌入式系统在进行网络测试时,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情况?A. 使用默认设置重试B. 手动干预解决C. 记录日志并分析D. 更改配置文件10. 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与通信测试时,如何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A. 使用单一指标评估B. 综合多个指标评估C. 只关注速度和准确性D. 根据经验判断11. 嵌入式系统在接入互联网时,通常使用哪种协议?A. HTTPB. TCP/IPC. UDPD. FTP12. 嵌入式系统在配置TCP/IP参数时,通常需要设置哪些选项?A. 子网掩码B. 默认网关C. DNS服务器D. 以上都是13. 嵌入式系统在发送数据包时,通常使用的地址类型是?A. IP地址B. MAC地址C. 端口地址D. 协议地址14. 在嵌入式系统的网络测试中,常用的工具包括:A. pingB. tracertC. netstatD. 以上都是15. 嵌入式系统在配置无线网络参数时,通常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信号强度B. 信道干扰C. 传输速率D. 以上都是16. 嵌入式系统在实现远程访问时,通常使用的认证方式是?A. 密码认证B. 数字证书认证C. 生物识别认证17. 在嵌入式系统的串行通信中,通常使用的波特率是?A. 9600bpsB. 19200bpsC. 38400bpsD. 57600bps18. 嵌入式系统在网络故障排查时,通常会使用哪些命令?A. ipconfigB. pingC. tracertD. 以上都是19. 在嵌入式系统的防火墙配置中,通常需要允许哪些服务?A. HTTPB. FTPC. SSHD. 以上都是20. 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验证系统是否能连接到互联网B. 检查系统的网络配置是否正确C. 测试系统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速率D. 评估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能21. 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测试时,通常会使用哪种设备来模拟多个网络设备?A. 路由器B. 交换机C. 集线器D. 中继器22. 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测试中,常用的协议测试工具有哪些?B. Telnet工具C. Nmap工具D. all of the above23. 下列哪项不是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中常见的性能指标?A. 带宽利用率B. 吞吐量C. 延迟D. 错误率24. 在测试嵌入式系统的网络连接稳定性时,通常会采用哪种方法?A. 使用网络模拟器模拟大量网络流量B. 通过长时间运行程序观察网络连接状态C. 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D. 以上都是25. 嵌入式系统在进行网络通信测试时,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A. 使用校验和检查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B. 设置超时机制以确保数据及时到达C. 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D. 以上都是26. 在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中,发现某个IP地址无法访问,可能的原因是()A. 网络配置错误B. 目标设备离线C. 防火墙阻止了访问D. 以上都是27. 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中,为了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网络延迟,可以使用哪种设备或技术?A. 负载均衡器B. 网络模拟器C. 高速交换机D. 无线信号放大器28. 在测试嵌入式系统的TCP/IP协议栈性能时,通常会关注哪些方面?A. 传输速率B. 延迟C. 吞吐量D. 以上都是29. 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的目的是什么?A. 发现系统漏洞B. 提升系统性能C. 验证系统兼容性D. 以上都是30. 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数据传输B. 硬件升级C. 软件更新D. 系统稳定31. 在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网络协议有哪些?A. TCP/IPB. HTTPC. UDPD. FTP32. 嵌入式系统在进行网络通信时,通常使用的IP地址形式是:A. IPv4B. IPv6C. MACD. IPX33. 以下哪项不是嵌入式系统常用的有线网络接口?A. USBB. HDMIC. EthernetD. PCIe34. 在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中,常用的ping命令用于测试什么?A. 网络延迟B. 网络带宽C. 网络可靠性D. 网络安全性35. 嵌入式系统在实现远程访问时,通常会使用哪种技术?A. VPNB. SSHC. RDPD. FTP36. 在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中,TCP协议主要保证什么?A. 数据完整性B. 数据速度C. 数据顺序D. 数据压缩37. 嵌入式系统在配置局域网(LAN)时,通常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多选)A. 网络硬件故障B. 信号干扰C. 无线信号覆盖不足D. 网络用户权限管理38. 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网络测试时,发现数据包丢失,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 网络拥塞B. 网络延迟C. 网络设备故障D. 网络协议错误39. 如何诊断嵌入式系统网络连接问题?(多选)A. 使用网络诊断工具B. 检查物理连接C. 更新网络驱动程序D. 更改网络配置设置40. 嵌入式系统在构建网络连接时,通常使用的传输层协议是什么?A. TCP/IPB. UDPC. HTTPD. FTP41. 在嵌入式系统中,如果需要实现可靠的文件传输,应该使用哪种协议?A. TCPB. UDPC. HTTPD. FTP42. 嵌入式系统在设置网络通信时,为了提高效率,通常会使用哪种传输方式?A. 电路交换B. 包交换C. 数据报交换D. 时分复用43. 嵌入式设备在进行网络通信时,为了避免数据包丢失,通常会采用哪种差错控制机制?A. 错误检测B. 错误纠正C. 流量控制D. 纠删44. 嵌入式系统在配置TCP/IP协议栈时,通常需要设置哪些参数?(多选)A. 子网掩码B. 默认网关C. IP地址D. DNS服务器地址45. 在嵌入式系统的TCP通信中,如果发生超时重传,通常是由于网络延迟导致的。
红外通讯协议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现红外和蓝牙协议是两种较流行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
但目前蓝牙协议各大厂商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加之硬件价格较为昂贵的缺点,因此市场上红外通信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移动设备中仍然应用广泛,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有着较高实际意义。
1 红外协议背景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其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眼看不到的光线。
目前无线电波和微波已被广泛应用在长距离的无线通信中,但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更适合应用在需要短距离无线通信场合点对点的直接线数据传输。
为了使各种设备能够通过一个红外接口进行通信,红外数据协议(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简称IRDA)发布了一个关于红外的统一的软硬件规范,也就是红外数据通讯标准。
2 红外协议基本结构红外数据通讯标准包括基本协议和特定应用领域的协议两类。
类似于TCP-IP协议,它是一个层式结构,其结构形成一个栈,如图1所示。
其中基本的协议有三个:①物理层协议(IrPHY),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红外的光特性、数据编码、各种波特率下帧的包括格式等。
为达到兼容,硬件平台以及硬件接口设计必须符合红外协议制定的规范。
②连接建立协议(IrLAP)层制定了底层连接建立的过程规范,描述了建立一个基本可靠连接的过程和要求。
③连接管理协议(I rLMP)层制定了在单位个IrLAP连接的基础上复用多个服务和应用的规范。
在IrLMP协议上层的协议都属于特定应用领域的规范和协议。
④流传输协议(TingTP)在传输数据时进行流控制。
制定把数据进行拆分、重组、重传等的机制。
⑤对象交换协议(IrOBEX)制定了文件和其他数据对象传输时的数据格式。
⑥模拟串口层协议(IrCOMM)允许已存在的使用串口通信的应用象使用串口那样使用红外进行通信。
⑦局域网访问协议(IrLAN)允许通过红外局域网络唤醒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实际远程摇控等功能。
整个红外协议栈比较庞大复杂,在嵌入式系统中,由于微处理器速度和存储器容量等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实现整个的红外协议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TinyTP协议中数据的拆分和重组。
它采用了信用片(creditcard)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代码设计的复杂性,而实际在红外通信中一般不会有太大数据量的传输,尤其在嵌入式系统中完全可以考虑将数据放入单个数据包进行传输,用超时和重发机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因此可以将协议栈简化,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实现自己需要的协议和功能即可。
3 红外协议数据基本传输原理由于硬件接口限制,嵌入式系统中红外通信的速率基本在9600bps~115.2kbps之间。
这里是通过硬件电路板上的异步通信收发器(UART)进行红外数据编码和无线传输。
在1 15.2kbps速率下红外采用RZI的编码调制方案,脉冲周期为3/16位周期。
数据校验采用C RC16。
其基本思想是将要发送的数据按照CRC16算法(CRC算法可以参考相关资料)进行打包校验,在接收时进行CRC解包并与常数OXF0B8比较,若匹配即数据校验无误。
红外数据传输以帧为基本单位。
帧是一些特定域的组合,其中红外协议底层字节包格式如图2所示。
各个域含义如下:STA为开始标志,即0x7E、ADDR为8位的地址域;DATA为数据域;FSC为16们的CRC校验码;STO标志帧结束,在接收两个连续的帧时必须至少有3个以上的1后则标志该帧有错误,设备会放弃该帧。
在红外数据实际传输过程中,为了延时控制考虑,一般在数据帧头添加多个STA域,通常采用连续11个0x7E达到延时目的。
在接收时,当收到多个STA域时当作一个来处理,多余的STA域被忽略。
红外数据传输的状态机流程如图3所示。
下面对图2作几点说明:(1)数据传输时首先进行Address Discovery过程,在此过程中发广播帧,等待对方设备响应,收到响应帧后可以取得对方设备地址。
(2)取得对方地址后,进行Connct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与对方设备协商传输参数,如波特率、数据包大小、轮转时间片等,之后建立连接。
(3)建立完连接即进入Information Transfer过程,进行数据校验,传输。
其中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时间片数据帧收发控制。
(4)数据传输完毕后进入Disconnect过程,断开连接。
(5)在Address Discovery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对方设备地址与本机设备地址有冲突,此时进入Address Conflict Resolution过程,解决完设备冲突后再返回。
图3是一个标准的红外数据传输状态机流程,但在一些嵌入式设计方案中,出于省电等目的,可以不进入Address Discovery过程,也就是简化掉Address Discovery过程而转入Sniff过程。
在探查一定时间后,若未收到对方设备响应帧,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若收到对方设备响应帧,则进入正常的连接过程。
同时,在连接过程与对方协商传输参数的过程中有一项窗口大小(windows size)参数,它是指定接收方可缓冲多少个帧后再进行接收确认,其数值为1~7。
在嵌入式系统存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默认值1进行数据的简单确认,也就是接收到一个数据帧后立即进行确认。
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又使代码量更小,运行速度更快。
4 嵌入式系统中红外协议实现设计笔者采用Sitronix公司的ST2204电路板为硬件平台,处理芯片内核为65C02。
ST22 04电路板使用了集成的8位处理器,寻址能力达到了44M字节,并提供了低电压检测功能。
由于2204集成了上述这些功能,非常适合省电、支持长电池寿命的手持移动设备嵌入式设计实现方案。
在固件设计、软件设计方面采用了汇编语言。
65C02上的汇编采用存储器映象方式,并广泛使用了零页寻址,因此使用起来十分方便、高效。
整个设计实现可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
硬件设计包括电路设计和固件程序(Firmware)的编写;软件设计包括CRC数据编码校验、数据收发及主站(Primary)、辅站(Slave)状态要流程实现等。
在硬件设计方面根据对设备的需求和硬件板芯片性能,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在仿真板上进行实验。
固件程序和编写可采用分块的方法,例如初始化(Initilize)模块、中断处理(Interrupt)模块、时钟(Timer)事件处理模块等。
初始化模块可根据硬件板的指南说明(Specification)提供的各个寄存器值设备初始化参数;中断处理模块可按照中断向量表提供的入口地址编写,其基本要求短小精悍,运行的时钟周期与微处理器频率和设备需求的波特率紧密相关。
时钟事情处理可根据硬件板提供的基本时钟设备不同的时钟精度,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红外传输实际设计中定时器主要用于三个方向:第一是sniff探查过程中主站发广播帧后辅站超时未响应的处理;第二是超时重发控制;最后一个是数据传输过程中轮转时间片的控制。
其中第三个方面要求的精度比较高,红外协议制定的标准是在25ms~85m s之间。
因此有必要把超时处理放在中断处理。
在程序编写时使用信号量和程序计数器进行时间控制。
其基本思路得设备一个程序计数器进行累加计时,当各自事情时间到达时分别设置三个信号量来标志事件处理,当事件处理完毕后重置各自信号量,转入重新计时。
在软件设计方面,要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帧包装(Frame Wrapper),添加CRC16校验,用汇编实现CRC算法比C稍微复杂些。
一个主要的技巧是将要进行校验的数据地址和CRC 数据表的索引地址置入一个零页的内存地址中,采用通用寄存器对其进行间接寻址。
这样就实现了C语言中的指针效果,可以比较方便地查询CRC表。
在数据收发应用中,分为主站(Primary station)和辅站(slave station)两种角度。
主站角度负责发起,建立连接,进行时间片轮转调度等。
辅站主要负责应答,响应命令。
在一定条件下主站辅站角度可以互换,主辅站均可收发数据。
收发数据的中断函数最重要也是底层的核心所在。
在接收方首先公进行硬件初始化,设置UART接收初始化状态并进行中断允许标志设置(具体设置可以参考所选择的电路板说明)等。
当红外数据到达后即会触发一个UART中断,系统处理完当前事件后便会根据中断向量表提供的入口地址调用接收中断处理接收数据。
在接收过程中,UART会搜索匹配开始位和结束标志。
接收完毕后,返回系统调用程序。
在实际应用中,当接收完数据后,即可按装收帧控制域判断帧类型,并结合接收站所处的相应状态机进行流程处理。
下面是红外接收数据的中断程序源码:该中断处理程序在硬件收到一个字节时触发。
它先将通用寄存器值压栈保存,接下来进行状态寄存器的控制,并检查一些状态标志,然后进行数据的接收;将数据保存在一个缓存里,并进行溢出等状态的检测和控制。
最后恢复通用寄存器的值,返回中断调节函数。
按照类似的原理可以编写出红外发送方程序。
编写数据收发中断程序有一点要注意,程序代码量和处理器主频以及选择的红外波特速率是密切相关的。
若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丢中断”的现象,这是应该避免的。
还有一点要说明:UART是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在一些实时系统和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中是不能同时进行收发数据的。
但由于其收发时间片较短(最长为500ms),在一些普通应用中可以模拟成同时收发。
在程序编写完后对其进行编译/连接定位,用调试器以16进制的形式加载在主机开发系统中即可进行模拟调试。
但是模拟调式不能百分之百地模拟硬件的全部特性。
它主要用于调试软件逻辑、状态机流程。
对于调试UART数据收发等实时性较强的硬件特征还需到目标系统上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