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沈慰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58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杨淑丽;苗劲蔚【期刊名称】《中国医刊》【年(卷),期】2013(048)011【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近年来国内发病率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有些地方已跃居妇科生殖道肿瘤首位.子宫内膜癌一直缺乏敏感、特异的肿瘤标记物.CA125是目前子宫内膜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仅有11%~3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升高,并且在其他妇科良性疾病中也有升高,缺乏很好的可信度.人附睾蛋白4(HE4)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记物,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关于HE4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近来国内外也相继有研究报道.现就HE4结构、组织表达、影响因素及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总页数】3页(P25-27)【作者】杨淑丽;苗劲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北京,1000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北京,10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人附睾蛋白4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J], 杨淑丽;苗劲蔚;何玥;李巍;吴玉梅2.血清糖类抗原125联合人附睾蛋白4、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分析 [J], 乔彦杰3.血清糖类抗原125联合人附睾蛋白4、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分析 [J], 乔彦杰4.人附睾蛋白4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J], 左文芳;李亚彪;闫达利5.甲壳质酶蛋白40、糖类抗原125和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J], 王晓诺;包香香;陈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实施对策探析吕莹【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2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术后LEDVT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LE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满意度评分和临床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施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LEDVT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临床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04【总页数】2页(P129-130)【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预防效果【作者】吕莹【作者单位】110024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LEDVT是一种好发于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性血管疾病, 临床发病率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中发生LEDVT几率最高的是剖宫产手术, 其次则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1]。
针对LEDVT可予以药物溶栓、血栓碎吸术等治疗, 但临床治愈率普遍不高, 因此要求在手术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尽可能降低LEDVT的临床发病率, 更好的帮助妇科手术后患者改善预后。
本文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时采用预防术后LEDVT的有效护理方法,以便提供临床参考,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本院接受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指征, 无误诊, 同时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者[2]。
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60例。
常规组年龄31~54岁, 平均年龄(45.69±4.27)岁, 合并糖尿病者21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17例, 合并高血压者22例;实验组年龄34~58岁, 平均年龄(46.37±5.10)岁, 合并糖尿病者19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18例, 合并高血压者23例。
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
刘迎春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1(3)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术前3d,两组患者均采取术前综合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术前2h,使用SCL-90量表分别评估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两组
患者的得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h心理状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
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
术前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介入;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作者】刘迎春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9-22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分析 [J], 张营营
2.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膳食干预对淋巴瘤化疗患者营养指标和心理状况的影响
[J], 王锦
3.中医情志护理配合中医膳食干预在改善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营养指标和心理状况中的作用 [J], 倪瑜
4.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J], 李鑫鑫; 陈婷
5.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J], 魏婷婷;张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头颈静脉血栓的护理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体内膜层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内膜腺癌最为多见,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多采用全子宫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生存率大大提高,但是部分患者会产生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出血、感染、尿潴留、淋巴囊肿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这些术后并发症会影响生存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VTE 为肿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比非肿瘤患者高4~6倍,住院肿瘤患者 VTE的发生率为5.4% [[[1] Khorana AA,Francis CW,Culakova E,eta1.Thrombeombolism in hospitalized neutmpenia cancer patients[J].J Clin Oncol, 2006,24(3):484—490. ]]。
血栓的病因主要是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异常的血流高凝状态以及其他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血液内成分及数量的改变等。
内膜癌根治术后发生VTE受多种综合因素影响,比如年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恶性肿瘤、手术时长和术[]后卧床时间等有关,因此对恶性肿瘤治疗术后血栓的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例子宫内膜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相继并发头颈多处血栓,病情变化快,临床少见,区别于常规护理。
该名患者于2019年4月23日在全麻下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右侧颈内静脉、乙状窦和横窦血栓,经过治疗后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62岁,已婚,主诉绝经10年余,阴道流血2月余于2019年4月19日入院,此前在当地医院行诊刮术,术后病理提示:(宫腔)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伴癌栓形成,建议往上级医院就诊,遂至我院妇科门诊就诊。
2022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全文)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达70% ,如果治疗规范则总体预后较好。
尽管如此,仍有7% ~ 15%的早期(I ~ U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肿瘤复发。
另外,晚期(IΠ ~ IV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即使接受了系统规范治疗,5年内无疾病复发率也仅58%~59%°而一旦肿瘤复发,治疗便较为棘手。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指接受初始治疗后出现的局部或者广泛复发转移。
大多数复发发生在初始治疗的3年内,其中局限于盆腔的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为55% , 远处转移者仅为17%o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选择需基于复发的部位及数量、初始治疗情况、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肿瘤病理类型,以及相关分子指标等情况制定,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强烈建议启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 )讨论。
治疗的方式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
随着近年来对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优化和深入理解,更多的治疗选择进入视野,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正广泛开展。
本文将阐述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基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及分型的治疗选择。
1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最新进展经典Bokhman分型根据病理分型和预后,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 型非雌激素依赖型。
该分型较简单,对患者复发风险分层不够精准,对后续治疗作用有限。
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新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z TCGA )分子分型:依据多组学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性分为4个亚型:POLE超突变型:约占7% ;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 MSI) /高突变型:约占28% ;低拷贝数型(copy number low ) /微卫星稳定型(microsatellite stable , MSS ):约占39% ;类浆液样型(serous-like )/高拷贝数型copy number high : 约占26%o分子分型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中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而高拷贝数型预后最差。
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沈晓燕
【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037)006
【摘要】化疗是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化疗在高危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临床研究GOG209将卡铂/紫杉醇(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TcP)与子宫内膜癌标准化疗方案阿霉素/紫杉醇/顺铂联合化疗(doxorubicin,paclitaxel and cisplatin,TAP)进行比较,其结果值得期待.放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高危早期患者的生存.续贯化疗-放疗-化疗模式(chemotherapy,interval radiation and further chemotherapy,CRC)有利于改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需重视化疗的毒副作用,序贯双联疗法(卡铂/紫杉醇和卡铂,阿霉素)是一种降低药物毒性的策略.
【总页数】4页(P436-439)
【作者】沈晓燕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J], 郝曼;金平
2.子宫内膜癌化疗的进展研究 [J], 梁琼文
3.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 [J], 林靓
4.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及化疗的研究进展 [J], 申香丹
5.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进展 [J], 王艺霖;张溪;姜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研究王蕊;刘朝霞;俞进;梁竹巍;魏丽惠【期刊名称】《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5(6)3【摘要】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g)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生存素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及浸润子宫肌层深度的关系。
方法取正常周期、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各2 0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0例以及子宫内膜癌2 0例,应用人生存素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SCP法,观察其表达情况。
结果生存素在2 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全部表达,细胞浆呈均匀染色;2 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6 0 %呈细胞浆均匀染色染色;10例萎缩型子宫内膜均不表达生存素;2 0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素,细胞浆均匀染色;2 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素,但间质细胞表达弱于腺上皮细胞;3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10 0 %表达生存素,特点是10 0 %浆表达,间质细胞表达明显弱于腺上皮细胞,同时4 3 33%核表达,且核表达率与临床期别、病理级别、侵犯基层深度有密切关系,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生存素不是子宫内膜癌特有的标志蛋白,但可能是预后判断和监测治疗的指标。
【总页数】4页(P189-191)【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表达研究;生存素;腺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病理级别;单纯增生;细胞表达;不典型增生;多克隆抗体;SSCP法;非典型增生;细胞浆;临床分期;子宫肌层;表达情况;密切关系;标志蛋白;差异显著;监测治疗【作者】王蕊;刘朝霞;俞进;梁竹巍;魏丽惠【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R581.1【相关文献】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J], 迟小岩;冯鸽;卢静2.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不同表达的临床意义 [J], 覃建庆;宋一丽;李明勋3.β-连环素与E-钙粘素在子宫异位内膜、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对比研究 [J], 郭久柏;张琦4.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mRNA表达的研究 [J], 王蕊;魏丽惠;闫征;范丽昕5.松弛素在正常、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J], 李宪蕊;惠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陈铁福;孙倩
【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13)2
【摘要】目的: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患者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要求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患者进行HRT.行HRT前建立随诊病历,记录症状,做全面体检和检验.根据个人情况,给予雌孕激素制剂,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和检验随诊.结果:20例患者经HRT后,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未见子宫内膜癌复发,也无乳腺肿瘤生长.结论: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可以谨慎使用HRT.
【总页数】2页(P238-239)
【作者】陈铁福;孙倩
【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天津,300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激素替代治疗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巴彩霞;杨艳红;柴劲
2.术前放疗加术后孕激素联合治疗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观察 [J], 刘彬;陈丽慧;马星卫;吴青;胡绍琼
3.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HRT)的临床观察 [J], 孙倩
4.激素替代治疗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巴彩霞;杨艳红;柴劲;
5.激素替代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致患者更年期症状的安全性分析 [J], 李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8【摘要】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其特征是家族性聚集,发病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其他肿瘤包括小肠癌、胃癌、胆管癌、卵巢癌、肾盂/输尿管癌、皮脂腺肿瘤等。
EC是女性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肠外肿瘤,终身风险高达40%~60%。
研究表明,女性错配修复基因携带者患EC的终身风险超过患CRC 风险。
目前国内关于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Lynch syndrome,LS-EC)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LS-EC的筛查、诊断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就LS-EC的发病机制、筛查、诊断、临床病理特征、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522-1526)【作者】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2.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3.MMR蛋白表达结合林奇综合征肿瘤家族史在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4.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5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二版)》。
相比2014年指南而言,2015年第二版与第一版指南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更新相同,仅在讨论部分新版指南做了相应的更新,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2015年指南(第二版)主要更新1. 新版指南将旧版指南中的“FIGO 2010分期”修正为“FIGO 2009分期”。
2. 讨论中新增“病理学”部分,强调术后病理诊断的内容及流程,指出术前活检病理标本确定的组织学分级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分级不一定相符合。
有研究提示有15%-20%的术前标本在术后组织学分化会升级。
术中肉眼判断切除子宫标本浸润肌层的深度的准确性也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一个研究提示G1的准确度为87.3%,G2为64.9%,G3为30.8%。
结合近期的研究表明利用前哨淋巴结显像的病理超分期技术(如连续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以提高肿瘤微转移病灶检测准确率的潜在重要性。
3. 对于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术前新辅助化疗。
4. 放疗原则上指出阴道残端愈合后应尽早开始术后辅助放疗,最好不超过术后12周。
二、分期新版指南采用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的分期标准(表1,表2)。
表1 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分期表2 FIGO 2009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期注:Ⅲ期是指肿瘤病灶浸润腹腔内组织而不仅仅是子宫底突向腹腔;子宫癌肉瘤的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相同。
三、2015 NCCN子宫肿瘤诊疗指南(第二版)主要内容对于子宫肿瘤患者,术前建议进行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内膜活检及胸片,非必要性检查包括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
如果患者年龄<50岁且有明显的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可考虑进行遗产学咨询和基因诊断。
(一)子宫内膜样腺癌1.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初始治疗对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肿瘤侵犯宫颈;肿瘤超出子宫外。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
吴婷婷;吕卫国;谢幸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8(23)5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就能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0%-90%。
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其治疗方案不仅需要传统的分期手术治疗,更需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各种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页数】5页(P478-482)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治疗;复发;预后;因素分析,统计学
【作者】吴婷婷;吕卫国;谢幸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对早期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血清IGF-1、CA125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J], 李春梅;代淑兰
2.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补充治疗及晚期患者非手术治疗 [J], 王刚;董霞
3.孕激素辅助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育功能的影
响 [J], 雷瑞芸; 曾亮
4.行术后辅助治疗的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杨爱萍;魏顺英;万颜婕;赵俊哲
5.长疗程紫杉醇联合洛铂方案在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 [J], 徐蕾;吴玲姣;吴宝华;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李庆菊;马志芳;李庆水;马悦冰;盛修贵【期刊名称】《肿瘤防治杂志》【年(卷),期】2003(10)12【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Ⅲ、Ⅳ期子宫内膜癌 78例 ,按治疗方式分 4组 :单纯放疗组 8例 ,单纯手术组 7例 ,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 4 6例 ,放疗加化疗组 14例 ,另 3例为化疗加激素治疗。
结果 :78例总的3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1 5 % (4 8 78)和 2 9 0 % (18 6 2 ) ;子宫内膜腺癌为 6 5 2 % (4 5 6 9)和 34 0 % (18 5 3) ,子宫内膜腺鳞癌为 3 8和 0 ,两者 3年生存率 ,P >0 2 5 ,腺磷癌无 1例生存 5年。
3年生存率:Ⅲ期75 0 % (4 2 5 6 ) ,Ⅳ期2 7 3% (6 2 2 ) ,P <0 0 0 1。
5年生存率:Ⅲ期4 0 5 % (17 4 2 ) ,Ⅳ期 5 0 % (1 2 0 ) ,P <0 0 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腺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 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方式中以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疗效佳 ,与单纯放疗及化疗加放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3、5年生存率 ,P >0 0 5。
结论 :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主要为FI GO期别、组织学类型。
【总页数】3页(P1302-1304)【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病理学;子宫内膜肿瘤;治疗;综合疗法;预后【作者】李庆菊;马志芳;李庆水;马悦冰;盛修贵【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J], 陶应珍;丁成玉;岳阳2.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李明珠;王志启;赵丽君;李小平;王建六;张春芳;魏丽惠3.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及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J], 王莉;杨宁4.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J], 钟锴娜;苏园园;韩燕华;陈汝虹5.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伍曙薇;谢杨琴;冯逸凡;张晓慧;张敏敏;颜士杰;李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子宫内膜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王建六;魏丽惠;何申戌【期刊名称】《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0(0)1【摘要】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是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但是,临床上由于子宫内膜癌的耐药性,经常遇到子宫内膜癌经手术、化疗和(或)放疗后复发或病情未控的情况,晚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成为临床的难点。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又称体外聚焦热疗(focused extracorporeal pyrotherapy,FEP),是新近发明的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方法,目前已有应用于肝癌、前列腺癌等的报道,尚未见关于妇科肿瘤的报道。
本文对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放疗后右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再次手术、放疗和化疗,病情未控。
【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热疗;高能聚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妇科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妇科恶性肿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体外聚焦;辅助治疗【作者】王建六;魏丽惠;何申戌【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北京大学碎石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并放疗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J], 张秀芳;孙洪禹2.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36例疗效分析[J], 陈武进;夏传宝;任丽萍;方公贤3.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36例疗效分析[J], 陈武进;夏传宝;任丽萍;方公贤4.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加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J], 闫俊丽;贺会江;潘雪峰5.高能聚焦超声热疗联合化疗治疗23例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观察 [J], 崔学尧;雷廷发;陈雪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