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下肢篇
- 格式:pptx
- 大小:159.99 MB
- 文档页数:22
经与血管损伤,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有保障,且剑突下入路可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对双侧病变进行处理,优化经肋间入路手术的单侧胸腔操作不足之处,减少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叫因此,较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度,同时确保手术安全性。
笔者结合本研究中问题对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注意事项予以总结,具体如下:①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在应用中需加长腔镜器械,从而对于术者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手术风险随之提高,要求术者需具备丰富胸腔镜手术的操作经验,同时对相应结构与毗邻组织之间关系非常熟悉;②于胸膜、肺门处操作较为困难,一旦大出血,较难止血;③实施左侧胸腔相应操作时,器械易影响心脏,增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与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对比,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减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利于术后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同时保障安全性。
参考文献[1]王伟,杜宁,刘嘉文,等.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山东医药,2017,5768):97-98.[]李仁鹏,黎琰,胡文滕,等.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员9,2662):员7员-员员75.3]章恒,简俊岭,王起奎,等•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593-1595.4]王庆淮,谭宁•经肋间VATS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效果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9,2761):3824-3827. 5]任占良,张卫锋,张泳,等•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62):889-893.收稿日期:2020-09-1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张忠慧下肢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确保负重稳定性,还要求恢复后运动的无痛性,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近远期疗效影响较大。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用于急诊下肢截肢手术的临床观察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超声图像中可直接观察到神经及神经周围组织,同时可以观察到注射时局麻药的扩散,这些都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1]。
超声设备和超声介入技术在麻醉医师中的推广使得下肢完善的神经阻滞变得可能性更高。
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对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施行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30例ASA Ⅰ~Ⅱ级,因下肢毁损伤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神经阻滞麻醉)和B组(硬膜外麻醉)各15例。
30例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都在正常范围内。
复合有严重的颅脑外伤和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如胸腹部外伤、骨盆骨折的患者予以排除。
1.2 麻醉方法麻醉操作前所有患者予以多功能监测和开放中心静脉,部分患者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
A组患者采用Sonosite公司的S-nerve超声仪采用高频线性探头(HFL38/ 6-13 MH Z,Sonosite)行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患者首先取仰卧位,将超声探头平行腹股沟韧带置于腹股沟上,在股动脉的外侧看到回声较高的类似梭形的股神经截面,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在股神经的深面注射0.5%耐乐品10 ml阻滞股神经;在髂前上棘的下缘,横行放置探头,在缝匠肌内缘和髂肌上缘之间找到股外侧皮神经,从外侧进针抵达神经注射0.5%耐乐品5 ml;在大腿内侧腹股沟水平略向头侧取得闭孔神经的短轴超声图像,以平面内技术在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各注射局麻药3~5 ml[2];随后患者改侧卧位,患侧腿上置,并且屈髋、屈膝,辨认出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在此区域内臀大肌的最深点略偏内侧找到类似三角梭形的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的周围注射局麻药20 ml包绕神经。
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处理当中,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患者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116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其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均匀分成常规组以及超声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超声组患者则接受超声引导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超声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的不良发应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患者接受超声引导腰丛神经与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下肢;腰丛神经;阻滞;骶丛神经;超声引导;不良反应在临床各类型疾病当中,下肢疾病十分常见,主要包括下肢各类性骨折以及髋关节疾病等,下肢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
对于下肢手术患者而言,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关键,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果无法接受有效麻醉处理,出现麻醉风险的几率会很大[2]。
我院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收到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6年2月—2017年7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选择116例下肢手术患者进行具体研究,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接受研究。
在此次研究当中,我院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意识丧失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患者。
我院按照患者手术麻醉方式的差异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超声组,每组各58例对象。
常规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为15—71岁,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1例,股骨骨折手术患者19例,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8例;超声组患者当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为70岁,髋关节置换23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接受比较后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因而具备可比性。
超声引导下多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改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要求进行股骨头置换术的也日益增多。
但是,这些高龄患者常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和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退行性改变等高危因素。
使围手术期的手术麻醉风险明显增加。
区域麻醉和神经阻滞技术在高龄危重患者四肢手术的麻醉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随着麻醉新技术的出现,超声技术改进了传统的神经阻滞技术,使其操作由盲探进入到了可视化阶段。
关键词:超声引导;多神经阻滞麻醉;老年人下肢手术;应用效果;前言: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高龄危重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高龄危重患者60例,ASA分级Ⅲ或Ⅳ级,侧卧位下行后路单侧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结论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可产生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用于高龄危重患者的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股骨头置换术高龄危重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合并下列至少1种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需长期或正在使用抗凝药(心脏支架植入术后,脑血栓等),糖尿病,脊柱畸形等。
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饮食。
入室后常规监测ECG、HR、SpO2,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氧流量4L/min。
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常规注射咪达唑仑2mg,芬太尼50μg,所有患者均在侧卧位下行后路单侧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患肢髋关节屈曲30°,膝关节屈曲90°在上,健侧髋关节和膝关节伸直在下。
皮肤消毒后,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
探头和脊柱平行,探头中线位于两侧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上,从脊柱中线向患侧上方扫描,超声下见到小关节突显影后接着向上方移动探头,直到清晰显示L3~4和L4~5腰椎横突及其下方的腰大肌影像。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技术,通过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下肢神经,准确、安全地给予局部麻醉作用。
本文将对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原理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超声影像技术,将神经结构和周围组织清晰可见,从而准确定位神经,并在其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技术。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下肢手术:如膝关节置换术、下肢骨折固定术等需要进行术中和术后镇痛的手术。
2. 临床诊断:对下肢疼痛的患者进行神经阻滞,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为病因诊断提供帮助。
3. 疾病治疗:如下肢肿瘤的放射频射频消融术等需要进行镇痛的治疗。
1. 患者准备:在进行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术前评估、术前讲解和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 超声影像:通过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下肢神经的位置和周围结构,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神经。
3. 局部麻醉:在确定神经位置后,医生可以精确地给予局部麻醉药物的注射,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4. 监测和观察:在进行神经阻滞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1. 安全性: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准确定位神经,减少损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镇痛效果: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对于下肢手术和疼痛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医生技术: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声影像技术和神经阻滞技术,严格掌握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的操作要领。
2. 患者选择:对于患者全身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对于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需要慎重考虑。
3. 并发症处理:对于出现局部麻醉药物的毒性反应、局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结语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精准、有效的临床应用技术,对于下肢手术和疼痛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阻滞麻醉属于局部麻醉技术,是指在患者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促进患者局部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这种神经阻滞技术由于完全可逆,一般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伤害,因此应用价值较高。
但患者下肢神经组织较多,在行神经阻滞麻醉时,若出现穿刺位置不当,容易造成患者下肢神经组织损伤,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而采用B超引导,能够促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时,观察麻醉穿刺的位置和穿刺效果,便于找准神经,提高麻醉效果,降低穿刺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改善手术成功率[1]。
在这样的前提下,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在临床上更被临床医护人员、患者接受,应用效果较高。
该文分析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下肢手术临床研究进展。
报道如下。
1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的应用进展1.1传统神经阻滞麻醉技术传统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是采用周围神经体表解剖标志或者根据手术医生经验盲探操作进行,通常因患者解剖变异、体表标志不明确、患者依从性较低等情况导致神经定位不准确,影响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明显,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2]。
1.2神经刺激器定位辅助技术为提高神经定位准确性,神经阻滞麻醉技术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通过穿刺针的针尖释放一定强度和频率的电流,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提高神经组织定位的准确性,有效提高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保证麻醉使用安全性,减少患者手术期间痛苦情况。
1.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技术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是指患者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后,采用超声检查探头,设置探头频率为2.5~20MHz,显示患者神经结构,并将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通过超声成像方式显示出来,能够便于手术中动态观察患者神经组织未知,提高穿刺准确率,提高神经阻滞麻醉效果[3]。
针对不同神经、组织、血管,B超检测图像显示情况不同,例如:神经采用B超超声成像为黑DOI:10.16662/ki.1674-0742.2020.28.195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下肢手术临床研究进展杨皓,杨建明,杨业才,杨勇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昆明650204[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手术麻醉治疗患者越发体现“可视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