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评的10种结尾方式

影评的10种结尾方式

影评的10种结尾方式
影评的10种结尾方式

<三>影评结尾范式举例

1.提出期望

故事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故事是我们的重要文化资本,故事生产我们的当代英雄形象和共同的伦理契约。我们要听故事,我们只听好听的故事。张艺谋是有话语权力和话语力量的,尽管我对《一个都不能少》不太满意,我仍有理由期盼他、相信他并要求他讲好故事给我们听。

2.转折式

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终究连爱情片都未必算得起,然而人在成长中的软弱和坚韧,在周遭变迁中的依恋和伤害,所有的矛盾纠结,皆在片尾曲响起时,变作了满腹无法言说的怅然,化做一首哀婉的歌飘散在恋恋风尘中。

3.总结式

冷峻中见客观,真实中见内蕴,一堆传统与现代冲撞的真实碎片,一幅白描的平民生活真实的展示,一分异常深刻的现代都市文化困境的城县,这就是影片《没事偷着乐》的成功!4.感悟式

人和人之间有时可能是壁垒森严,有时也可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世界无情人有情。电影用情感将人生、将世界宿命化了,虽然在无数生命力的四边形冲突中,现实中的人很难有余力去架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但《安居》这样的电影毕竟为我们构筑了一座理解和爱的“广厦”,可以为奔波在茫茫旅途中的芸芸众生提供片刻的休憩。

5.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那山那人那狗》的出现,给予了中国电影很大的启示。中国电影要重新崛起,需要各种风格电影的争相斗艳,而这部《那山那人那狗》在散文式风格这点上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亮点。

6.反问式

看看《活着》,在想想《英雄》,我心中一阵酸楚。雍正、康熙、秦王等英雄活着,人死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上世纪90年代到新千年走过的心路历程?

7.疑问式

原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写的都是爱情,写的是同一种爱情观。这是一种婚姻和爱情分离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在今日中国是不是先锋?是不是太先锋了?

8.对导演进行评价

徐静蕾与周迅、赵薇、章子怡并称为中国影坛“四小花旦”。当周迅大谈恋爱,频传绯闻,赵薇走出“军旗装”而又被告打人,章子怡频繁亮相世界各大电影节,风光无限之时,徐静蕾却能远离绯闻,沉淀自己的浮躁,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作为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我和爸爸》,公映后好评如潮,她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确实是娱乐圈里少见的“才女”。

9.升华式

由此可见,一部影片要想抓住观众的心,真正打动观众,不仅仅靠制造虚假的“情境”来煽情,更重要的是在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表现出真实的感觉来,也就是用细节的真实带来整体氛围的真实,从这个角度看,张扬的《洗澡》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10.提出电影的缺陷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看出陈凯歌在《和你在一起》中的矛盾心情,最终他选择了对情欲部分的省略,而过分突出了其中的亲情成份,走了一条煽情的老路子。但情欲部分就像未曾割干净的盲肠一样,依然残余下断壁残垣,使这个电影中充满着可疑的硬伤。

消息结尾的写作

消息结尾的写作 一、消息结尾概述 1.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开头和结尾.文章有结尾,就文意完足.没有结尾的文章,是结构残缺的文章. 2.倒金字塔式结构只是众多的新闻结构形式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的结尾的特殊性而认为所有的消息都不存在结尾. 3.新闻的结尾,可以是消息的最后一段,也可以是消息的结束句而不另起一段. 例如:《莫斯科出现手纸荒》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月31日电莫斯科居民又碰到另一种短缺:没有一处地方可找到厕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说出现短缺." 存有厕纸的寥寥可数的商店挤满了人. 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现时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常见的几种新闻结尾的写法: (一)自然收束法

大多数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倒金字塔式消息.故又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尾法". 《人民铁道报》的消息《向劳模鞠一躬》 . 收尾: "王冉离开讲台,站好立正的姿势,向劳模们恭恭敬敬地弯下了腰……" (二)卒章见义法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通过描述了1998年的特大洪灾过后,经过综合治理出现的喜人景象和如画美景.结尾处点题: "人与自然在洞庭湖开始和谐相处.随着治理的深入,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将再现人间." (三)别开生面法 《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导语与主体部分主要写高级工程师徐孝纯怎样受命于危难之际,两次出任厂长治厂有方的事迹.新闻的结尾,忽然笔锋一转,跳出工厂,转写家事: 可是,这位厂长家中却没有多大变化,书籍仍然是他家的主要财产.徐每月工资158元,他的爱人是位退休纺织工人,他们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从印染技术到哲学,文学,外语等各种书籍.这位厂长说:"我最爱看关于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书籍." (四)展示预告法

新闻写作试题库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19 、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24、动态新闻(叙述 )为主.

二、名词解释:(19题)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结尾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 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

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间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因此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别已,不少得益于作品有一具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经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具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顾。结尾并非可有可无普通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脚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行还有画蛇添脚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惟独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真的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依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伙儿,特别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脚,别在于要别要结尾,彻底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因此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虽然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关于受众同意心理的妨碍却别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经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具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基本上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幸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别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别仅仅是说故事,重要的是要经过叙述给读者一具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算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说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躲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经过结尾将其鲜亮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假如读者认真研读,是可以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怎么说别全是经典著作,读者普通也别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别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如此一具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那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如此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知道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别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特意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咨询题。从另一方面说,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普通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定比普通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从那个意义上说,阐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咨询题的认识。战喜武是平庸的。这个地方的每一具人,海防前哨的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范文最新推荐------------------------------------------------------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 1 / 5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6)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 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 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

工作总结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89683199.html,)/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

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一、新闻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新闻写作考试标题 导语 结尾

标题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城即景 ·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引+主): 十位官员组成班子德国大使现场学习(引) 中国在安理会当主席(主) 儿童纷纷进医院政府正在查真凶 俄1300多人牛奶中毒 (主题)140个数据凸显司法公正为民8大亮点全面提升监督职能 (副题)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解读 (主+副):五亿民间资本激活余姚旅游业 今年已接待1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4亿元 着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引+主+副 (引)“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重要标志 (主)解放路延伸工程昨开工 (副)王国平宣布开工虞荣仁主席剪彩 (主题)申花签下联城旧将 (副题)扬科、赫莱布转投深足 (尾题):(场外音)“话筒”:评论性质的文字 (引题)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 (主题)听取和审议最高法最高检工作报告 (副题)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何国强周永康的出席 (引题)今天上午,市人大代表朱如安自提书面意见,监督燃气管理部门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主题)他为啥3年追踪燃气账单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举行之际 中国政策主张受各方关注 北京治理施工扬尘 车辆离场先洗轮

苏州河疏浚工程完工 百年黑臭底泥一朝清 试点范围扩大在即 房产税“动静不大”影响不小 一、循环式结尾 当你以一种绕圈子的方式返回导语以求获取一种想法用来结尾时,你就已经在使用循环结尾方法了。肯. 富森经常使用这种技巧来设计结尾。下面这个例子出自一个报道,该报道讲述一些家庭如何同A氏做抗争的故事,在这个例子里,富森重复了导语中的短语——却以出乎意料的转折结尾。 “mother,mother,mother,other,other,other…” 一阵短促、刺耳的爆裂声传了过来,好像超常速播放童声唱片所发出的声音。 这个曾经作为贝蒂珍妮而存在的人每天一点一点无情地消亡。被称为A氏病的特殊疾病已经是这个58岁的妇女衰弱成一个双肩耷拉,手脚扭曲的人,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 必须有人给她喂食、洗澡以及换尿布。某一天早上,在经历了一个特别严酷的夜晚之后,戈登汉切特往起居室张望了一下,发现他的姐姐已经对她的塑料尿布展开了攻击,她用手指把尿片撕裂并把碎片乱扔在地板上。 “看上去像是一次微型的暴风雪。”他说。 在Alzheimer症患者的家里,家人们所投入的努力编的越来越希望渺茫,他们经常操劳而几乎没有睡眠,频繁地损坏他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家庭成员见证了他们所爱的人意志一步步走向瓦解,他们明白不管他们今天付出怎样的努力,明天的情况还是会变得更糟。 这篇报道接着用更多的篇幅特别地描述了家庭,对疾病咋做一般的描述,下面它是如何结尾的: “Mother,this mother,this other…Daddy,daddy, daddy.” 急促反复的声音响亮、持续不断且不易忘记,他姐姐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屋子。 “哦,”汉切特挥舞着手说,“我如今再也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了。” 二、用引语结尾 特写报道和硬新闻最普遍的结尾样式是引语结尾。寻找一条能够总结报道基调或主要观点的引语,当你用一句引语作为结尾时,把消息来源放在引语之前,如果用两句引语作为结尾,消息来源就放在第一句引语后面,不要让“他说”成为读者记住的最后一句话。 求职顾问经常 建议求职者把面试过程当做一次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但是尤金.罗斯科可能变得有点陶醉了。 根据休斯顿警官罗伊豪斯所说,罗斯科先生一年赚的前有10万到15万美元——不是工作所得,而仅仅是通过面试。休斯顿的一个州高级陪审团上个月呈递的起诉书中,罗斯科先生哄骗面试者向他偿付旅行费用,那些费用要么本来就不存在,要么已经由其他面试者支付,不是三个也是四个。

公文结尾的十二种类型和写作要领新闻与写作

公文结尾的十二种类型和写作要领新闻与写作 上个月我们推荐了一篇公文开头的十种类型和写作要领,有些粉丝感觉超实用,对实际工作有帮助和启发。今天我们再分享一篇十二种公文结尾的类型和写作要领。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人亦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而公文写作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公文结尾,有点化主题、完善结构之功效。 1.”希望要求”式 上级机关行文对下级机关有所指示,或对某人某事提出表扬或批评时,在结尾处总要提一些希望和要求。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写了四条指示后,结尾写道:”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胜利完成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xx省公安厅政治部《关于民警李xx等同志奋力擒获路劫犯的英勇事迹的通报》结尾写道:”望各级公安政治机关……不断注意发现和总结这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组织干警学习讨论,通报表彰等多种形式,把整顿治安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起来。”这种结尾方式,有利于重申和强调执行或学习文件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引起下级机关的高度重视。

2.”号召鼓励”式 为了鼓舞斗志,激起干部群众认真执行上级指示规定的烈情,增强自信心,上级机关在行文时常采用这种结尾方式。如《xx省全省公文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结尾:”会议相信,依靠党委的领导,依靠全体公文工作人员的努力,我省党委机关的公文工作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这种结尾,号召力强,读了使人振奋,受到鼓舞。 3.”提出建议”式 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等,一般采用该形式结尾。《xx地区公安局关于我区治安情况的报告》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建议地委召开一次各县委领导同志参加的治安工作汇报会议,总结前一段整顿社会治安工作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治安工作的领导,继续发动群众,加强综合治理,为使我区治安秩序得到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这种结尾方式多用于”报告”。”报告”用提出建议式结尾时,一般要加”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之类的结束语。 4.”要求反馈”式

最新新闻写作结尾形式

新闻写作结尾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结尾并非 可有可无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

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新闻题型素材

1、什么是消息,它有哪些特点?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作新闻或狭义的新闻,它是我们使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拓展阅读: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总称。) 消息的特点:采写发稿要及时、迅速,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在结构上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 2、消息的写作原则? 一是必须用事实讲话,要选择和运用典型事例对事实进行概括,处理好议论与叙述的关系(消息中的议论必须是从事实本身得出来的结论,不能抽象推理)。 二是必须完全真实、可靠、有一说一。要真实可信,分寸得当。还要强调反映本质的真实,不搞片面性和表面性。 三是新闻要新,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结构新。 四是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即强调思想性,主要是指指导性、正确性、针对性方面。 五是要有可读性,即要顾到知识性、趣味性、使读者感到有趣味。 3、消息写作的要求。 一是迅速及时;二要短小精悍;三要生动活泼、有风趣;四要有文采。

4、经常写的消息种类 1)简讯:即用三言两语简要报道新发生或新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类报道的内容要求单一写作。一般不分段,既没导语又不必交代背景,只求简单明了的告诉读者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件事就可以。 2)短消息:即用简洁文字把最新、最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实报道出来。一般的短消息,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有的短消息,也没导语,一气写下去,但是它比简讯、快讯要写的具体。 3)长消息:即用较多的笔墨深细的报道新闻价值较高的重大事实。此类消息的写作有导语,还要交代必要的背景,主要是报道重要会议、重大事件或成就及介绍先进经验等。 填空题 1、狭义的新闻指_____,广义的新闻包括 _____、_____、_____。 2、没有_____就没有新闻,_____是新闻的生命。 3、_____是写新闻的大忌。 4、新闻写作的原则是_____ ,新闻写作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闻的快应以_______________为前提。 6、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 _____ 、二 _____ 。 7、新闻的思想性是指 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