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_高树中
- 格式:pdf
- 大小:121.56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脐疗大全篇一:[中医脐疗大全]中医脐疗大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
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
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
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
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我们介绍一下中药填脐法治疗慢性疲劳:慢性疲劳症属中老年朋友常见病,病人常有身体乏力、食欲差、睡眠质量不高、纪忆力下降、情绪抑郁等表现,可运用中药填脐法治疗。
药物通过脐部穴位(神阙穴)的刺激作用及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经脉之气,促进脏腑气血运行,从而振奋人体正气,使机体气血流转,精气四溢,从而有效解除慢性疲劳。
此疗法属中医外治范畴,具有药力集中,容易吸收,疗效好,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特点,有慢性疲劳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填脐法治疗慢性疲劳四则处方。
一、填药混合方:取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丹参、苦参、黄芪各30克,当归、熟地、郁金、茯苓、白术、陈皮各15克。
将诸药干燥、粉碎研末。
填药前先用温水洗净脐部,再以75%酒精棉球檫拭。
取药1克,用醋调成糊状,填满脐窝,外用麝香膏固封24小时。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共治疗3个疗程。
此方有益气升阳、滋阴养血、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长期疲乏无力和劳动后疲劳加重,兼头晕、失眠、气短、低热、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高树中教授: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导读】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
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于临床。
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脐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等关于脐疗法的记载,本文试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特别是脐疗对元气的调节作用,对脐疗的作用机制阐述如下: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元气,即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
元气对机体的重要作用,为临床通过调理元气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在《难经》中明确指出了脐下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如《难经.八难》记载:“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在《难经.六十六难》也有类似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关于脐与元气的关系,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类似记载,多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记载:“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指出了脐与元气的密切关系。
《景岳全书》进一步强调元气对五脏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张锡纯则认为:“人之始生也,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母腹矣。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七绝脉与十怪脉详解+元穴详解2015-03-10 09:16:25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之一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概括有:(1)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
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
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
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
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
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6)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
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1)细菌性痢疾1方:苦参8克,烘干,研为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或制成饼。
敷脐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方:大蒜适量,捣烂成泥状。
治泄泻暴痢或小儿下痢,贴脐上,或贴两足心。
论高树中教授通关调气法
高树中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他在通关调气法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高树中教授认为,郁证多为七情致病,表现为脏腑、气机失常以及颈关、膈关、脐关不通,从而出现情绪和躯体症状。
经络病则通经络,脏腑病尤重通关治疗。
强调从调气机、调脏腑、调神三个方面,通过针、灸、药结合治疗郁证,达到调情志、畅气机、和脏腑、通诸关的目的,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指导价值。
如果你对高树中教授的通关调气法感兴趣,建议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脐疗法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脐注疗法或者脐贴疗法。
它基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力和身体的健康与人体的脐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脐疗法通过刺激脐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虽然脐疗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但是它在一些人群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脐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历史记载,脐疗法最早是由古代医师发现并使用的,他们观察到人体脐部的特殊性质,并认为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脐疗法在中国的中医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脐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脏腑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多条经络贯通全身,而所有的经络都汇集到脐部。
脐部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根,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和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和平衡。
同时,脐疗法也与中医的脏腑学说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脐部有关联,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脐疗法在实践中有多种方法和技术,最常见的是使用脐贴或者脐注来刺激脐部。
脐贴是一种由草药制成的贴片,可以直接贴在脐部,通过药物的渗透来刺激脐部。
脐注则是通过在脐部注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刺激脐部外,脐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按摩、针灸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脐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根据中医理论,脐疗法可以对多个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中医传统的观念中,脐部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胃痛、腹泻等。
此外,脐疗法也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
虽然脐疗法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脐疗法的效果是基于理论而非科学证据,缺乏临床研究的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脐疗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脐灸的原理和功效与作用
脐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在人体脐部点燃草药或艾灸条,通过热作用刺激脐部穴位,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脐灸的原理是依据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脐部是经络和脏腑的关键交汇点,通过刺激脐部穴位可以调节经络、平衡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脐灸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通经络:脐灸可以通过热作用促使经络气血畅通,改善微循环,缓解经络阻塞或气血不畅所致的病症,如疼痛、肩颈酸痛等。
2. 调整脏腑功能:通过刺激脐部相应穴位,脐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如调理消化系统,提升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3. 消除湿气、寒气:中医认为湿气和寒气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通过脐灸可以温暖脐部,驱散湿气和寒气,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4. 改善气血不足和亏虚症状:脐灸可以增强脐部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补充体内的气血养分,改善亏虚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总的来说,脐灸通过刺激脐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温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脐灸适用范围和禁忌症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
高树中隔药灸脐治杂病高树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
主持推广的脐疗项目被列为卫生计生委“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十年百项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目录——适宜技术版”。
隔药灸脐适应症广脐疗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即在脐部施灸,是脐疗方法之一。
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
高树中教授1992年出版了《中医脐疗大全》,对脐疗古今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和发掘,并在脐疗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创新并取得成果。
隔药灸脐法具有回阳苏厥、息风固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理冲任、温补下元;通调三焦、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敛汗安神、固精止带;扶正祛邪、养生延年的功效。
因此,脐疗临床适应症广,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
高树中说,据团队多年来在脐疗防治疾病的应用体会,脐疗对于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较其他病症更为显著的作用。
隔药灸脐缓解胰腺癌症状对于缓解一些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隔药灸脐法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高树中团队用脐疗配合中药汤剂治疗一位老年男性胰腺癌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患者于2012年初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伴进行性消瘦,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1千克,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胰腺癌。
查体: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语音低微,两侧地机穴凸起明显,按之坚硬,满布瘀络;舌体胖大,舌质暗,有舌缨线,苔薄黄,脉弦滑。
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自汗、盗汗十一、自汗、盗汗1、方【药物】五倍子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或用水调成膏状。
【用法】敷脐中,1次用药2~5克,1-2日1换。
用于自汗、盗汗。
【疗效】巢伯舫治盗汗37例,除1例用药6次无效外,其余36例均于用药1~4次后痊愈;张谟瑞治疗多汗症6例(盗汗1例,自汗5例),痊愈5例,无效1例;浦鲁言治疗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伴盗汗212例,596人次,痊愈491人次,好转86人次,无效19人次,总有效率为9681%;沈超治疗盗汗14例均愈。
【出处】《中医杂志》(1):27,1961、《浙江中医药》(9):345,1979、《四川中医》(4):封三,1987.《辽江宁中医杂志》(4):33,1988.【备注】此法在《万病回春》、《本草纲目》、《种福堂公选良方》、《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医学实在易》等书第中均有记载。
2、方【药物】五味子适量【制法】捣碎如泥状【用法】敷贴脐部。
用于盗汗。
【疗效】治疗3例因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脊髓外伤所致的重症盜汗,均在用药1-2次内痊愈。
【验案】患者,男,50岁。
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困难5天入院。
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脊髓炎。
病人入院后10余天左右两下肢从脐以下夜睡盗汗如水洗并伴有白天轻度出汗,用许多方法治疗10余天无效,病人十分痛苦。
后用五味子60克捣碎如泥(如干稍加水),用纱布敷于脐部,1次大减,2次痊愈。
【出处】《中医药学报》(4):37,1984。
3、方(双五子糊剂)【药物】五味子100克,五倍子100克。
【制法】共研细末,过筛,加入70%的酒精适量,调成稠糊状,装入瓶中密封备用,或现用现调。
【用法】使用时将厚糊剂如鸽蛋大小放在事先准备好的5-6厘米大小见方的塑料薄膜或不透水的腊纸上(冬天可用热水袋烘温,不可用火烤,以防燃烧,微温后即可使用)。
然后把药贴在肚脐正中,并以纱布敷于药膜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山东省中医高树中院长“感冒脐灸方”
高树中院长一直坚持“人体有大药”,灸脐百病消。
高树中,男,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
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硕士学位,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1、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2、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
《小儿感冒咳嗽中药》配方:
杏仁5克桃仁5克白前5克前胡5克薄荷3克牛蒡子3克冰片3克
制作方法:把所有药物研成细末,用白开水调成膏状。
用法:每次用3克,纱布包裹,敷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用于小儿感冒后咳嗽。
脐疗治病原理,脐是先天生命之源,后天生命之本(一)一、病是什么?脐疗,是根据中医原理,形成的独立脐疗医学体系,理论和操作的方法都与西医不同。
脐疗认为“天下没有不能治的疾病,所谓不治是不懂其理,不得其法”。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尝试通过脐疗调理所有的疾病。
病是什么?中医认为“阴阳失衡之谓病”。
中医讲阴阳、讲平衡。
认为人体阴阳不平衡了,阴阳失调了,就要得病。
失衡刚开始,是微失衡,得的也是微病,而不是显病,医院查不出来的;就如亚健康头痛头晕,疲倦乏力,但医院体检却没有病。
大失衡就是大病,严重失衡就是重病,亡阴亡阳就是绝症,就要死亡。
现代医学病名有一千多种,都是西医的叫法。
《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中医认为,无论什么病其根本就是阴阳失衡,只要将阴阳调节好了,这个病也就好了。
二、“丹田”人体储藏能量的部位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中医认为,下丹田是一个区域,包括神阙,命门,气海和关元穴的下腹部的一个区域,下丹田是人体元气收藏的地方,是人体健康的中枢,也可以说是人体健康的钱包,元气储存越多,健康本钱越大,抵抗疾病能力越强,康复的能力也就越强。
人体疾病康复的过程,也是动用丹田元气的过程,使用健康本钱的过程。
健康本钱是不能经常动用,健康本钱动多了,身体就亏空,健康就出问题,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状况,因为人体储存元气是有限的,健康康本钱是有限的。
脐是先天生命之源,后天生命之本三、脐是先天生命之源,后天生命之本婴儿通过脐与母体相连,获得母体营养输入,也是通过脐,将代谢垃圾输出。
婴儿出生脐带剪断,婴儿就由先天态转为后天态,新的生命诞生。
但脐的生命本源的特质还在,脐的营养输入通道还在,脐疗根据脐的这个特性,脐疗通过肚脐给药,就可以治疗脏腑的病症,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未完待续)。
脐灸的原理脐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通过在人体脐部燃烧艾条或其它草药,以产生温热刺激脐部,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脐灸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脐灸与中医的“经络学”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经络进行能量的传输和调节。
而脐部是经络的重要交汇点,也是人体气血聚集的地方。
脐灸能够通过刺激脐部,使得经络系统中的气血得到调节和畅通,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其次,脐灸与中医的“温热理论”有关。
中医认为温热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力。
脐灸的温热刺激能够使脐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温热能够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使得神经系统得到刺激和调节,进而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这种温热刺激还能够提高脐部的温度,促进脂肪的代谢和消耗,减少脂肪囤积,从而起到减肥效果。
再次,脐灸与中医的“经络与脏腑关系”有关。
中医认为每个经络都与某个脏腑相互联系,通过经络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脐灸可以刺激脐部的神经末梢和穴位,从而影响对应脏腑的功能。
例如,在中医中,脐部被认为与肝、胃、脾等器官有关。
当人体出现肝气郁结、胃气不和或脾虚等情况时,可以通过脐灸的刺激来调节这些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效果。
另外,脐灸还与中医的“穴位理论”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经络和脏腑功能。
脐灸可以选择脐部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如“关元穴”。
这些穴位与经络和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最后,脐灸还与中医的“顺气达真”有关。
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可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脐灸作为一种通过刺激脐部的方法,可以改善人体气血的流动,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调理身体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总之,脐灸的原理涉及经络学、温热理论、经络与脏腑关系、穴位理论和顺气达真等多个方面。
小儿常用脐灸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校长脐灸法脐灸三要素:艾绒面碗特制体质药粉脐灸又称脐疗,中医认为脐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灸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用艾绒、面碗、药粉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通过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利用艾绒的纯阳和引药入里的作用,预防和调理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脐灸主穴:神阙穴肚脐中医上称为神阙穴,是人体的第一张嘴,是所有经络的汇集点,是人体的重力吸收黑洞,他的吸收率是胃部的70倍;脐为百风总窍五脏寒门,道家称之为“下丹田”,为人身之命蒂,脐位于关要之地无处不通,即为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脐为五脏六腑之根,通百脉,神经血管较丰实,且位于人体的黄金点,是调理人体的最佳点;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穴”;脐为五脏六腑之根,通百脉,神经血管较丰实,且位于人体的黄金点,是调理人体的最佳点;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各类药物易于渗透、吸收;从养生角度来说,脐疗养生,应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药效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通过肚脐,药效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脐灸的六大调理作用1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6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脐灸的优点1、适应症广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吸收、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2、效果比口服好同样的药物口服和脐疗相比较,脐疗一次的效果相当于口服5—10次;究其根源,因为药物口服首先要经过脾胃的吸收,对于部分长期脾胃功能差的人造成的浪费就更严重了;而脐疗是把药物放到肚脐里,肚脐直接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通过肚脐吸收马上进入体循环发挥作用,不经过脾胃吸收,无论脾胃功能好与不好都不受影响;3、使用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脐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避免了药物被破坏分解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损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隔姜灸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脐疗治百病,并不是说说而已(下)内科:1、细菌性痢疾药物:艾绒适量制法:制成艾柱用法:灸其中稍稍二三百壮,治一切痢出处:《千金方》、《针灸易学》、《针灸逢源》等,壮数从7壮治数百壮不等。
2、急性肠炎药物:葱白、生姜、食盐各适量制法:切碎或捣烂,炒热用法:敷脐。
用于急性肠炎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3、感冒药物: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适量制法:研细末,水调或姜汁调膏用法:敷脐,胶布固定。
用于风热感冒出处:《辽中医杂志》4、中暑药物:食盐、艾绒各适量制法:食盐研细末,艾绒做成艾柱用法:将食盐填满脐部,上置艾柱灸之。
用于中暑汗出脉绝者,在急救时应用出处:《针灸学简编》、《针灸学》5、支气管炎药物:五倍子、五味子或米壳适量制法:蜜或生姜汁调糁膏用法:贴脐,用于久咳不止出处:《理瀹骈文》6、支气管哮喘药物: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葱白头3根制法:前3味药碾成细末,同葱白头共捣烂如泥。
用法:敷贴脐孔,盖上不透水的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天2次。
用于因风寒、饮食等外因引起的哮喘7、肺炎药物:葱白、艾叶各6克用法:共捣烂,包脐眼。
另取一份,在虎口上刺出微血后将药包上,烧退即去药。
用于小儿肺炎。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8、呕吐药物:吴茱萸适量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用法:敷神阙穴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9、呃逆【膈肌痉挛】[三味止呃散]药物:芒硝、朱砂、胡椒各适量制法:共研细末,分装备用用法:外敷于脐出处:《山东中医杂志》10、胃痛药物:仙人掌适量制法:去刺捣烂,纱布包裹用法:敷神阙穴,胶布固定,适用于热性胃痛。
11、胃下垂药物:艾条一支,生姜一片制法:将生姜片上插数孔用法:用艾条悬起灸之。
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
最好每日上午九时左右灸之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12、鼓胀药物:吴茱萸15g制法:研末,炒热用法:敷脐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13、腹痛药物:白芷60g,小麦面15g制法:白芷研为细末,过筛;和白面调均匀,用醋调成膏,纱布包裹用法:敷神阙穴,用于绕脐腹绞痛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14、腹胀药物:芒硝10~20g,小茴香1.5~3g制法:共研为细末,过筛,纱布包裹用法:敷神阙穴,胶布固定。
脐疗治百病,并不是说说而已(上)脐穴,中医称之为神阙穴,别称又叫气舍、气合,位于脐中央,是人体361个穴位中唯一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穴位,在中医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具体有多重要呢?1、从它给予人生命的意义来说,母体在怀孕期间孕育胎儿时,胎儿的呼吸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都依靠胎盘与脐带,神阙又与胎盘脐带紧紧相连,所以它是人类在出生前的第一张嘴。
2、神阙位于任脉之上,任脉做为奇经八脉之一,有“阴脉之海”之称,神阙作为任脉的重要穴位,对阴精气血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对于治疗女性不孕,调节月经,消除淤血,有很好的效果。
3、神阙处于人体中焦与下焦之间,在人体的五脏之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体中焦为脾、胃,神阙在中焦可使脾胃健运,肠理胃和;人体在下焦为肾、膀胱、大肠小肠,神阙在下焦可治各种肾脏疾病,小便短赤,泄泻五淋等。
4、由于脐部的神经血管遍布非常密集,并且神阙作为任脉的重要穴位,本身与周围大穴就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的作用,在其传导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产生了对治疗中风、休克、昏迷、强心、小儿各种病症等其他脏腑的特殊作用。
对神阙施药也称为脐疗,脐疗一般指在肚脐上用药物直接贴服;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脐部,以达到治愈疾病、强健身体的目的。
同时因为神阙的特殊地位,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太乙真人用熏脐法治病的事例,彭祖也用蒸脐法养生;后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脐疗配方七十多个;《黄帝内经》中的敷脐理论为脐疗奠定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著作的问世,也都丰富了的内容,推动了脐疗的发展。
在现今的用法中,脐疗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由于脐疗治法较多,本文分上(外科、妇科、儿科、养生保健)、下(内科)两篇根据病症各举一例。
一、外科1、肠梗阻药物:大葱、胡椒、枯矾制法:共捣烂用法:热敷脐腹部。
用于单纯性肠梗阻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2、肠痈【急性阑尾炎】药物:艾绒适量制法:制成艾柱用法:离脐上下左右各半寸放艾柱灸之,以腹痛缓解或消失为度,连用数次出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3、荨麻疹用法:(1)患者仰卧,将酒精棉球着火迅速投入罐内,随即取岀,乘势将罐扣在脐部(神阈穴),待3~5分钟后将火罐取下。
脐疗治病原理,脐是先天生命之源,后天生命之本(二)一、经络传导疏通经脉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独特系统,外与皮肤肌腠、四肢百骸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选用相应的药物敷脐,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功效,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补虚泻实。
调整脏腑阴阳,使机体失调的状态趋于平衡,达到疾病逐渐消除的目的。
中医脐疗,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补虚泻实二、局部皮肤透入一般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药物敷脐疗法能透过表皮,较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人体里。
这是因为真皮有90%是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活跃的血液循环对药物转输很快。
研究发现: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并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增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达到全身。
脐穴给药的最大优点是: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下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到达肝脏,提高药物利用度,避免胃肠道的影响。
三、神经调节联通研究表明,穴位及经络都与神经末梢、神经束,神经节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也必然作用于神经。
不断的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调整自主神经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四、药物渗透治疗中医治病分内治和外治两种,都是通过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而发挥其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盛衰的作用。
明代名医徐大椿说明脐疗的作用时所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面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托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胚药尤为有力。
”研究证实,药物敷脐,药物分子通过脐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而弥散入体内,通达全身。
辛香药物除本身具有的治疗作用外,还可以削弱脐部表皮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加强药物的渗透性。
用水调敷可以增强药物和皮肤的水合作用;用药汁调敷可以增强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和吸收,同时还可以起到引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灶,增加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