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8(理论课36学时,见习课12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影像学》是在放射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传统X线检查外,还包括后来发展的B超、CT、ECT、DSA、MRI、热像图及PET等成像技术。这些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以影像诊断疾病是共同的,且都是以相同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为解释影像的基础。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将临床治疗引入影像诊断中,即形成了介入放射学,更拓宽了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范围,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本课程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X线、CT诊断,以及MRI、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利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本课程特点,总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大课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大量的设备图、影像图及模拟图形象而直观的显示各种影像检查的原理、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各论部分以各系统为基础,分别介绍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多媒体大课讲授形式,图文并茂,充分表现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达到通俗易懂、显而易见的效果。同时以相同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影像病例的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影像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通过授课见习及实习,使学生掌握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各种常见病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常见病的CT及MRI的表现。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理论授课内容理论学时

第一章总论 2

第二章骨与关节检查方法、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

第三章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 3

第四章胸部检查方法及比较、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3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结核影像诊断 3

第六章肺肿瘤、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3

第七章心脏及大血管影像学 3

3

第八章胃肠道检查方法及比较、急腹症、溃疡病、胃肠

道肿瘤

第九章肝胆胰脾检查方法及比较、肝胆疾病影像诊断 3

第十章胰腺、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 3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3

第十二章头颈部影像学 3

合计35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特性、X线分析与诊断。

二、掌握CT、MRI、DSA基本概念,MRI图像特点。

三、熟悉X的产生、X线各种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

四、熟悉CT、MRI、DSA的成像原理,CT、MRI、DSA的临床应用,CT、MRI、DSA的分析与诊断。

五、了解CT、MRI、DSA机基本装置。

六、了解信息放射学的一般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信息放射学的一般概念。

二、一般介绍CT、MRI、DSA机基本装置。

三、详细介绍X线的产生,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四、CT、MRI、DSA的成像原理,CT、MRI、DSA的临床应用,CT、MRI、DSA的分析与诊断。

五、重点介绍CT、MRI、DSA基本概念,MRI图像特点。

六、重点介绍X线基本特性,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分析与诊断。

第二章骨骼和关节系统

骨与肌肉检查方法、正常X现表现、骨骼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骨与肌肉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熟悉长骨、脊柱、软组织的正常X线表现。

三、掌握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长骨、脊柱、软组织的正常X线表现。

二、一般介绍骨与肌肉的影像检查方法。

三、重点讲解骨骼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第三章骨骼和关节系统(一)

骨骼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关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X线表现、

关节基本病变的X现表现、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

【目的要求】

一、了解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了解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

三、熟悉关节正常的X线表现。

四、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骨与关节的CT及MRI的应用价值。

三、详细讲解关节正常的X线表现。

四、重点讲解骨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骨骼和关节系统(二)

骨外伤、椎间盘突出、骨和关节化脓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骨折、椎间盘突出及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临床与病理。

二、掌握骨折的分型、骨折的对位对线及愈合改变。

三、掌握骨髓炎、关节炎的典型X线表现。

四、掌握椎间盘突出的X线、CT及MRI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骨折、椎间盘突出及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临床与病理。

二、详细讲授骨折的分型、骨折的对位对线及愈合改变。

三、重点讲解骨髓炎、关节炎的典型X线表现。

骨骼和关节系统(三)

骨和关节结核、骨肿瘤

【目的要求】

一、了解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二、熟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三、掌握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的X线表现。

四、掌握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性肿瘤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骨与关节结核、骨肿瘤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二、一般讲解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三、重点讲解关节结核、脊椎结核的X线表现。

四、重点讲解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及转移性肿瘤的X线表现。

五、详细讲解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第四章呼吸系统(一)

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常X线表现。

三、熟悉正常胸部CT表现。

四、掌握肺野及肺叶的划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解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详细讲解胸部正常X线及CT表现。

三、重点讲解肺野的概念,肺野、肺叶的划分、肺门的结构和特点、肺纹理X线表现特点。

呼吸系统(二)

胸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胸部(肺部及胸膜)异常的CT表现。

二、熟悉胸膜病变的X线表现。

三、掌握肺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解胸部异常的CT表现。

二、详细讲解胸膜病变的X线表现。

三、重点讲解肺部基本病变X线表现。

第五章呼吸系统

胸部常见病(肺炎、肺结核)的影像诊断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肺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肺炎、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分期。

三、掌握肺炎、肺结核的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解肺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讲解肺炎、肺结核的病理过程及分期。

三、重点讲解肺炎、肺结核的X线、CT表现。

第六章呼吸系统

胸部常见病(肺肿瘤)的影像诊断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肺肿瘤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肺肿瘤的病理过程及分型。

三、掌握肺肿瘤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解肺肿瘤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讲解肺肿瘤的病理过程及分型。

三、重点讲解肺肿瘤X线、CT表现。

第七章心脏大血管(一)

循环系统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表现。

三、掌握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重点是普通检查。

二、详细介绍正常心脏大血管影像学表现:重点为普通X现表现。

三、一般介绍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CT及MRI表现。

四、重点讲述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表现。

心脏大血管(二)

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房缺、法鲁氏四联症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要求】

一、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二、了解风心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CT及MRI表现。

三、掌握风心二尖瓣病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临床表现。

二、详细介绍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法鲁氏四联症的病理改变。

三、一般介绍心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CT及MRI表现。

四、重点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的X

线表现。

第八章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正常影像表现(钡剂造影检查)

常见疾病:胃肠道穿孔、肠梗阻、胃肠道(食管、胃、结肠)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

【目的要求】

一、掌握消化道急腹症(机械性肠梗阻和气腹)的典型X线表现。

二、掌握胃肠道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

三、熟悉消化道的正常、异常X线表现。

四、了解消化道的常用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消化道的常用检查方法及检查前准备。

二、详细讲解消化道的正常、异常X线表现。

三、重点介绍急腹症(机械性肠梗阻和消化道穿孔)的典型X线表现及胃肠道(食管、胃、结肠)癌、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影像表现。

第九章消化系统

肝脏和胆道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以及胆道结石的影像学表现。

二、熟悉肝脏和胆道的影像解剖结构。

三、了解肝胆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和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扫描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肝胆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和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强扫描方法。

二、详细讲解肝脏和胆道的影像解剖结构。

三、重点介绍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以及胆道结石的影像学表现。

第十章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影像检查方法、正常影像表现、常见疾病

(泌尿系结石肾囊肿、肾癌)影像学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熟悉泌尿系统正常X线、CT表现。

三、掌握泌尿系统结石、肾囊肿、肾癌的X线、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实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重点是X线检查。

二、详细介绍泌尿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重点为X现表现。

三、重点讲述泌尿系统结石、肾囊肿及肾癌的X线、CT表现。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中枢神经检查方法。

二、掌握表现

三、掌握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

二、一般介绍

三、详细介绍

四、重点讲述

五、重点讲述

第十二章颅脑影像学

颅脑检查方法、正常CT表现、常见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CT表现

【目的要求】

一、了解颅脑影像检查方法。

二、掌握颅脑正常CT表现及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掌握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的典型CT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大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颅脑影像检查方法,重点颅脑CT。

二、一般介绍正常颅脑CT表现:颅骨、脑实质、脑室系统,讲述CT横断面常用8个标准层面图像表现,重点是丘脑层面。

三、详细介绍颅脑基本病变的CT表现:密度异常、增强扫描特征、脑结构及颅骨改变。

四、重点讲述颅脑外伤的CT表现: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重点讲述脑出血、脑梗死的CT表现。

实习课程的安排

【实习内容】阅读骨关节结核、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片、CT片、MRI片。

【教学方法】1、带教老师先示教本节课教学片;

2、学生分组阅读教学片,如有疑问可请教带教老师;

3、带教老师总结、提问。

【教学时数】12学时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90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专业 选修课程:电子学,医用物理学,影像诊断学等 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介入放射学的范畴就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X线检查技术、医用X 线诊断装置、胶片冲洗原理及乳腺摄影、CT线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安排56学时理论讲授和34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试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2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便于同学学习。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X线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X线检查设备,对病人进行检查并获得影像诊断医生所需资料的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是一门既有较系统的理论又实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传统X线摄影技术、现代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技术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影像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影像学试题 (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 _____出题教师: _____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题型 得分填空题单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总分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2.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活动增加而产生的()。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3.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和()。 4.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可有()、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第1页(共10页) 5. MRI对()、()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 1.5分)

1.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脑室造影 B.计算机体层 C.头颅平片 D.磁共振成像 E.脑血管造影 2.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淋巴组织 B.支气管动脉 C.支气管 D.肺动脉 E.肺静脉 3.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第2页(共10页) A.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禁忌症少 C.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 A.死骨形成 B.骨膜反应 C.软组织肿块 D.溶骨性骨破坏 E.瘤骨形成 5.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透视 B.冠状动脉造影 C.左心室造影 D.右心室造影 E.摄片 6.用X线证实少量胸水时,以下哪种摄影方法最好: A.健侧向下侧卧侧位 第3页(共10页)( ) B.患侧向下侧卧侧位 C.患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D.健侧向下侧卧后前位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导大纲

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刖言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DSA CT MR、DSA介入、超声和丫闪烁摄影等,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超声另编,丫闪烁摄影等在其他学科讲授,但在总论中应予介绍,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放射线进行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本教材主要是X线诊断,顺应医学影像学 的发展,增加了有关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D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比重,并介绍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以三基即总论、各系统的正常X 线、CT MR表现和基本病变X线、CT MR表现为主,并适当编入部分疾病的X线、CT MRI 诊断,以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课堂讲授与见习的比例为2:1(36:18)第一篇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X线、CT MR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二、熟悉常用的X线、CT MR检查方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使用。 三、了解X线、CT MR诊断的方法、原则、价值、限度和地位。 四、了解数字化X线成像、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信息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 [教学内容] 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主要包括X线、超声、CT MR、丫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目前,本学科重度讲授X线、CT MR诊断和介入放射学。X线诊断学是应用X线的特性通过摄影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章X线成像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2)X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医 学 影 像 学》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简介: 20 世纪 70-80 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 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 术。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 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 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 着CT 、MRI 、 DSA 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 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 X 线、超声、 CT 、MRI 、 DSA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 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 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 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 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 X 线、超声、 CT 及 MRI 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 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 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 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 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 线成像 【掌握】 1、 X 线的特性。 2、 X 线图像的特点。 3、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2、 X 线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 1、 X 线的产生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 、 DR 、 DSA 的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了解】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当前地位及前景。 2、 X 线检查中防护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X 现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 【掌握】 1、 CT 图像的特点。 2、 CT 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 1、 CT 成像的基本原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 68 理论课学时: 34 适用对临床医学本麻醉医学专业本科 实验学时: 34

(完整word版)医学影像物理学__复习大纲整理

医学影像物理学复习整理 (四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基本思想等) 第一章:X射线物理 第一节:X射线的产生 医学成像用的X射线辐射源都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靶物质而产生的。 1. 产生X射线的四个条件:(1)电子源(2)高速电子流(3)阳极靶(4)真空环境 2.X射线管结构及其作用(阴极,阳极,玻璃壁) (1)阴极:包括灯丝,聚焦杯,灯丝为电子源,聚焦杯调节电流束斑大小和电子发射方向。(2)阳极:接收阴极发出的电子;为X 射线管的靶提供机械支撑;是良好的热辐射体。(3)玻璃壁:提供真空环境。 3.a.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加速后撞击在阳极靶上的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b.有效焦点:X射线管的实际焦点在垂直于X射线管轴线方向上投影的面积,称为有效焦点。 c.有效焦点的面积为实际焦点面积的sinθ倍。(θ为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补充:影响焦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灯丝的形状、大小及在阴极体中的位置和阳极的靶角θ有关。 4.碰撞损失:电子与原子外层电子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5.辐射损失: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或原子核作用而损失的能量。 6.管电流升高,焦点变大;管电压升高,焦点变小。 7.a.标识辐射:高速电子与原子内层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标识辐射。 b.韧致辐射:高速电子与靶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将能量转化为韧致辐射。 6.连续X射线的短波极限只与管电压有关。且与其成反比。 7.X射线的产生机制: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韧致辐射是产生连续X射线的机制。 (1)X射线的穿透作用(2)荧光作用(3)电离作用(4)热作用(5)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Image Diag no si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71 (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时39)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相关各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常见病的基本病变影像学变化。 (二)了解影像学诊断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及其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概况。 (三)了解影像学中各种检查方法,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 (四)学会观察、分析各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和诊断原则。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是以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要 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基础知识。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临床CT 诊断学》李果珍主编《X 线诊断学》荣独山主编《CT 与 MRI 影像解剖学图谱》姜树学主编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包括平时实习课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 10%,理论知识考核占 70%,期末实习读片考核占 20%,要求三项成绩总分相加大于 60 分为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理论与实习课课时数比约1:1.25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大量的影像图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为直观的理解。实习课分为四部分,包括带教老师简单介绍实习内容要求、带教老师讲解见习片内容、学生独立读片及带教老师疑难解答、带教老师分析学生在阅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内容做总结分析。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提纲

超声 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超声换能器也称为超声探头。超声探头频率越高,其成像精度越好,穿透性越差;超声探 头波长越长,其穿透性越好,成像精度越差。 人体组织器官分为四种声学类型: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和强回声(后方有声影)。 无回声 尿、胆汁、囊肿液、血液等液性物质 低回声 心、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 高回声 血管壁、心脏瓣膜、脏器包膜、组织纤维化 强回声 骨骼、钙质、结石、含气肺、含气肠 超声探查膀胱时,需要饮水500-800ml以充盈膀胱。 医学常用的超声频率在2.2 至10MHz 之间。 超声胆道检查时,患者需空腹8小时。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是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利用这一效应,可以测量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判断血流是层流或湍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朝向探头的正向血流以红色代表,背向探头的负向血流以蓝色代表。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超声、X射线、CT 或MRI 等影像设备的监视和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进入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组织,进行细胞学、细菌学或生化检查。 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 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 @ 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溶栓药物、止血剂等。 @ 血管栓塞:出血血管、肿瘤血管、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瘤和脾动脉栓塞等。@ 血管成形:心脏瓣膜及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内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Seldinger 技术是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基础。 放射影像学

X 射线是波长极短(波长范围是0.0006~50nm),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X 射线成像,除了X 射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外,还基于人体组织结构之间有 厚度和密度的差别。 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分为三类:高密度的骨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软骨、肌肉、神经、实质性器官、结缔组织和体液等;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X 射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吸收少,X线胶片感光多,显影定影后还原的金属银也多,X 片上呈黑影,使荧屏产生荧光多,荧屏上明亮;高密度组织与之相反。 MRI 图像特点:多参数灰阶图像;多方位断层图像;流空效应;MRI对比增强效应;伪彩色的功能图像。 骨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以及骺与干骺端完全融合(骺线完全消失)的年龄。了解骨龄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某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骨骼基本病变表现。 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p31~p32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X 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分层,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㈡骨质软化: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矿物质含量减少,有机成分正常。 组织学上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足,常见骨小梁中央部分钙化,而外面围以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P32 X 线表现。①骨密度减低。②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③承重骨骼发生变形。④假骨折线。⑤在儿童期可见干骺端和骨骺的改变,结构模糊,边缘呈毛刷状。 ㈢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p33 ㈣骨质增生硬化: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p34 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X 线表现。①骨质密度增高。②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③长骨骨 髓腔变窄或消失,骨干增粗变形。 ㈤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组织学上可见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有新生的骨小梁。 X 线表现:骨皮质外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同形状的致密影。 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如引起骨膜反应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 ㈥骨内与软骨内钙化。p35 X 线表现:颗粒状、小环状或斑块状致密影,较死骨密度高。 ㈦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组织学上是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 X 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㈧骨内矿物质沉积。p35~p36 铅、磷、铋等进人体内,大部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X 线 表现为多条厚薄不一且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称为铅线或铋线。 氟进入人体后可在躯干骨形成广泛增生钙化。 儿童骨折的特点。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详细)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 学时: 80 理论/实验学时:60/20 课程属性:必修课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课 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 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 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 1、X射线的产生 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 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 教学要求: 掌握:掌握X射线产生的条件及机制,影响X射线强度的因素,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X射线的衰减规律, X射线的滤过与硬化。 熟悉: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对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 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量与质的概念,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了解: X线管的结构,阳极效应,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 三、X射线影像 1、模拟X射线影像 (1)普通X射线摄影 投影X射线影像的形成、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

医学影像学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医学影像职业生涯规划书 目录 1自我认知 1.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1.2360 度评估 1.3橱窗分析法 1.4自我认知小结 2职业认知 2.1外部环境分析 2.2目标职业分析 2.3职业素质测评 2.4SWOT 分析 2.5职业认知小结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1 确定目标和路径·计划 3.2 动态分析调整 3.3职业规划结束语

一、自我认知 1、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我一直在想,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浑浑噩噩地走一遭就可以了吗?这显然是不行。我认为我们在世至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不能,也应该为之而奋斗,而追逐。实现梦想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至少要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职业。 如果我们想为患者减轻痛苦,我们可以以医生为职业;如果我们富有正义感,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我们便可以以律师为职业??但关键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即使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梦想高于自身条件是,不管怎样奋斗都徒劳无功,只能徒添伤心。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书,通过对自己梦想、能力等的分析,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好后,我们便要勇往直前。我们要记住,要想实现梦想,就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写这份职业规划书,就是为了使自己对以后人生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目的性和明确性。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2、360 度评估

3、橱窗分析法: 橱窗1:“公开我”:我的一般学习能力较高,英语能力较高(我的英语学得比较好),空间判断能力一般(我有点喜爱立面几何,并学得不是很好,空间想象能力很一般,解题时常需要借助建立坐标系)形态知觉能力一般。 橱窗2:“隐藏我”: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橱窗3:“潜在我” : 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 橱窗4:“背脊我” : 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4自我认知小结:由优劣势能力比较知我并不太适合创业,所以我决定舍 弃我的创业梦想。根据职业能力与个人特质知我最适合且最能胜任会计、办公室人员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医学类工作,但并不适合当临床医生(因为临床医生对空间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但我所具备的空间判断能力却一般)但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影像专业,而我又非常想当医生,所以我想继续学下去,如果经过我的一番努力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很差,,我再考虑转专业。(但我相信勤能补拙,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医师的。 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家庭环境分析:1)经济状况: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们并不能对我的就业有所帮助,一切要靠我自己 2)家人期望:父母希望我能学有所成,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4000 元左右就行了 3)对我的影响:父亲送我读书颇不容易,所以我只能将来能找份工资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I.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知识及各系统大体解剖、正常影像解剖和变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X 线、DSA、CT、MRI、B 超、核医学)的特点、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比剂的使用、毒副作用的表现及抢救原则。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学改变、临床特点、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及相关临床学科知识,掌握并能综合应用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各系统少见疾病或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II.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影像医学中最主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要求】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医学影像学领域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2.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综合判断和评 论的正确程度3.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80 分钟(试卷满分为100 分)。三、题型分数比例 选择题A1 型选择题85 题约42.5% A2 型选择题40 题约20% B 型选择题50 题约25% X 型选择题25 题约12.5% IV.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放射医学 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1. X 线成像(掌握)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识记) 3.计算 机断层成像(CT)(掌握) 4.磁共振成像(MRI)(掌握) 二、呼吸系统 1.检查方法(掌握)? 2.正常影像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掌握) 3.肺部肿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等)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5.气管和支气管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6.支气管及肺先天性病变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7.胸部外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8.肺间质性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12.6汇总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面向21 世纪发展战略专门编写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用的教科书而编写的,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是为了培养能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高等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而设计的一本大纲材料,使学生能在放射医学临床及介入放射临床中工作。本教材分总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包括X 、CT、MRI 、主要介绍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和使用范围,各论部分则将各种影像学在该系统或疾病中的表现进行统一描述。我们主要讲解X、CT、MRI 诊断内容;B 超和核素成像等另外安排。 ※ <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目的与要求: 掌握X 线、CT 、MRI 图像特点;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步骤。 二)熟悉X 线、CT、MRI 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综合应用与价值比较;熟悉影像报告书写原则与步骤。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X 线、CT、MRI 图像特点与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步骤。 二)重点讲解:X 线、CT、MRI 各自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综合应用与价值比较。 三)结合实验室教学,学会影像报告书写原则与步骤。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头颅、脊椎平片的正常表现 二)熟悉:头颅、脊柱的正常CT、MRI 表现 三)了解: 1、头颅血管造影正常表现与基本解剖。 2、脊髓造影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3、头和脊柱X 线片的观察、分析和诊断和临床应用。 4、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 1、头颅、颅骨骨质结构,各颅板压迹,蝶鞍形态等正常X 线表现。 2、脊椎曲度、骨质、形态、椎间隙、椎体附件的正常X 线表现。(二)重点讲解: 1、头颅、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在CT 上表现,掌握CT 图像特点、CT 图像的一般分析 与诊断原则、CT 表现特点。 2、头颅、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在MRI 上表现,掌握MRI 的图像特点、成像优势和重要 系统的临床应用,强调MRI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优势。详细讲解脑内外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灰白质、脑脊液、脑血管的正常信号特点,详细 讲解椎体、椎间盘、脊髓及韧带的正常信号特点。 第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目的与要求:

医学影像学试题 (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 分) 1. 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 )、( )。 2.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 )活动 增加而产生的( )。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 ( )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 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 3. 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 )、( )和 ( )。 4. 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 ) ,边缘光 整,形状较规则,( ),可有( ) 、狭颈征、项圈征出 现。

5. MRI对( )、( )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 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 禁忌症少 C. 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 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 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5. 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透视 B. 冠状动脉造影 C. 左心室造影 D. 右心室造影 E. 摄片 6. 用X线证实少量胸水时,以下哪种摄影方法最好:( ) A. 健侧向下侧卧侧位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蚌埠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68 理论课学时:34 实验学时:34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麻醉医学专业本科 课程简介:20世纪70-80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X 线、超声、CT、MRI、DSA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X线、超声、CT及MRI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线成像 【掌握】1、X线的特性。 2、X线图像的特点。 3、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2、X线检查方法的价值、限度及临床应用。 【熟悉】1、X线的产生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DR、DSA的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了解】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当前地位及前景。 2、X线检查中防护的重要意义。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教材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 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 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⑵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以腰椎和骨盆为明显;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大量未钙化骨样组织所致;承重骨常发生变形,三叶草样骨盆等;可见假骨折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 ⑶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破坏原因可由病变组织本身或由其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影像表现: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正常骨结构消失;早期可表现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骨皮质破坏发生于哈氏管而致扩大,呈筛孔状密度减低影,骨皮质表层破坏时呈虫蚀状;严重时有骨皮质和松质的大片缺失。 ⑷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组织学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影像表现:X线骨质密度增高,或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难于分清骨皮质与松质;发生于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⑸骨膜增生(骨膜反应):因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影像表现:X线早期表现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与骨皮质间可见1-2mm的透亮间隙;继而骨膜新生骨增厚,呈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若引起骨膜增生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称骨膜三角(Codman三角),常为恶性肿瘤征象。 ⑹瘤软骨钙化影像表现:X线表现为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数量不等,可在瘤体内广泛分布或局限于某一区域。 ⑺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影像表现:X线坏死早期无异常表现,其后死骨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⑻矿物质沉积: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影像表现:X线干骺端内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成年期不易显示。 ⑼骨骼变形影像表现:X线显示局部和全身骨骼变形,对于适合矫形治疗的骨骼变形可于术前进行精确测量。 2.长骨骨折的基本影像表现和对位对线关系、脊柱骨折的影像表现。 长骨骨折表现:骨的断裂多为不整齐的断面,断端间呈不规则透明线,称骨折线。骨皮质断裂端显示清楚整齐,骨松质断裂表现为骨

医学影像学试题(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围:__________ 出题教师:__________ 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1. 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 )、( )、( )。 2.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层的( )活动增加而产生的( )。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 )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 )。 3. 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 )、( )和 ( )。

4. 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 ) ,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 ),可有( ) 、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5. MRI对( )、( )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1. 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 A. 脑室造影 B. 计算机体层 C. 头颅平片 D. 磁共振成像 E. 脑血管造影 2. 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 淋巴组织 B. 支气管动脉 C. 支气管 D. 肺动脉 E. 肺静脉

3. 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 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 禁忌症少 C. 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 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 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 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 A. 死骨形成 B. 骨膜反应 C. 软组织肿块 D. 溶骨性骨破坏 E. 瘤骨形成 5. 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透视 B. 冠状动脉造影 C. 左心室造影 D. 右心室造影 E. 摄片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A

课程编码: 学时/学分:54/3 适用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A Medical Imag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专业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 影像诊断学主要内容除包括各种医学影像设备(X线影像、超声影像、核医学影像、DSA、CT和核磁共振影像)的基本原理、影像特点和临床应用等内容外,还有影像介入医学的内容。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掌握上述影像设备的基本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影像诊断、诊断价值及限度,以使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合理地使用这些影像设备检查。通过课间分组见习,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建立医学影像与基础课程建立联系,掌握运用所学影像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三、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使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教学方法由集中授课及课间见习组成。 集中授课讲授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并对影像学的最新学术进展予以介绍。课间见习通过大量的影像数据库病例的讲解和识读,复习理解理论知识。在授课中开展PBL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部分理论课开展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影像后处理和多媒体技术,真实的再现人体的解剖学结构及病理变化,以及相应的影像学征象。 四、本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采用笔试进行影像理论方面的笔试考核和读片考试,两项成绩的均分为期末考试成绩。 考核内容与课程目的相呼应,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影像诊断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金征宇主编,《医学影像学》(供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2版。 2.王滨、贺文主编,影像诊断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第3版 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总论 【基本要求】: 一、掌握 1.医学影像的类型特点 2.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分析方法、检查方法、选择原则及综合应用、限度 二、熟悉 1.X线成像及防护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总学时:72;学分:4.5;其中理论学时:37 ;实验(实习)学时:32;自学学时:3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使用。该课程的医学影像学主要涉及普通X线、CT、MRI成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学习任务主要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次要内容为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作一名临床医生打下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功,为今后活学活用影像学知识用于临床服务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态度:认真积极,思想端正,一丝不苟,务实深研,勤学、勤思、勤问、勤动。 (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身体各个组织结构按系统划分,分成胸部组织器官,腹部组织器官,中枢、五官组织器官,骨骼、关节与肌肉组织器官,又将这些组织器官分成六个系统: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肌、关节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枢五官系统。对这六个系统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和常见病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 (三)基本技能:学习透视方法和拍片基本技能、胃肠道检查方法、CT检查方法、MRI检查方法。 五、教材、参考资料及学习网址 1.教材:医学影像学第六版主编:吴恩惠冯敢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2.参考书:磁共振成像诊断学第一版主编:高元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9月,临床CT诊断学主编:李果珍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3.专业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 4.学习网站: (1)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影像学精品课 程: ://202.114.128.246/shenbao/newyingxiang/index.asp (2)中华放射学杂志: ://https://www.doczj.com/doc/788611820.html,/default.html (3)临床放射学杂志: lcfs@https://www.doczj.com/doc/788611820.html,

医学影像学试题附答案

医学影像学试卷 适用范围: ____________ 出题教师: ______________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书写要工整、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填空题,根据题意,将正确答案补充完整(本大题满分10分,每小题2 分) 1.在CT纵隔窗图象上主肺动脉窗平面,显示的主要大血管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 2.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到刺激,其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产生的(骨膜新生骨)。X线上常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端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称为(骨膜三角或Codma三角)。 3.输尿管结石的好发部位(肾盂输尿管移行部),(骨盆入口处)和(膀胱入口处)。 4.胃溃疡之龛影在切线位X线片上的特征是(突出于轮廓线外),边缘光整,形状较规则,(多呈乳头状),可有(粘膜线)、狭颈征、项圈征出现。 5.MRI对(钙化),(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二、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 正确答案(本大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1.下列哪种方法为颅脑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 A.脑室造影 B.计算机体层

C.头颅平片 D.磁共振成像 E.脑血管造影 2.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的解剖结构是:( ) A.淋巴组织 B.支气管动脉 C.支气管 D.肺动脉 E.肺静脉 3.下列哪项不是逆行肾盂造影的优点:( ) A.不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反应少 B.禁忌症少 C.造影剂量少,显影清楚 D.能同时了解肾功能情况 E.碘过敏者同样可以运用 4.下列那项不是成骨肉瘤的X线表现:() A.死骨形成 B.骨膜反应 C.软组织肿块 D.溶骨性骨破坏 E.瘤骨形成 5.对冠心病室壁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