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文化专题 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 格式:ppt
- 大小:663.00 KB
- 文档页数:74
对宗教和宗教学的认识与理解宗教是一个跨越历史、文化、民族和社会的超越认知能力,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其范围都十分广泛,相信力也深远。
宗教治理着众多民族的精神、思想和行为,对于古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宗教学多少可以理解为一门深入研究宗教的科学,它将宗教与特定的文化和文明环境绑定在一起,比如政治、艺术、哲学、经济等等,宗教与宗教学的融合塑造了多元的文明故事,形成了一个有着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复杂文明网络。
早在古代,宗教就给当时社会贡献过多种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实践,更是指导和维系当时社会隐含规范的一种手段。
宗教在古代社会不仅有着精神上的作用,而且也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组织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当时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宗教在当时的社会中一直是被高度尊重的,但它也受到过众多的批判和挑战,被质疑的各种观点也曾影响过甚至改变了古代宗教的形态。
宗教学家们也通过使用多种方法,用理性的思维来探索和研究宗教,比如历史学、文学研究、神学和社会学等等,以更全面的角度解读宗教文化,深挖宗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并探究宗教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得以生存和持续。
同时,宗教学也探究宗教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性,例如,与心理学的交互性研究如何解释宗教经验;与艺术的交互性研究如何揭示宗教文化对艺术传统的影响;与社会学的交互性研究如何分析宗教社会化过程;与伦理学的交互性研究如何探究把宗教作为道德背景的伦理思想结构。
由此可见,宗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政治、社会、法律还是宗教学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抗了被质疑的观念,并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而宗教学作为一门探究宗教现象和普世精神的学科,它能够整合宗教文化与其它学科的交互性,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宗教文化,更有效地活跃起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普世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宗教学入门知识研究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信仰和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本质、发展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宗教学的入门知识,主要围绕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展开讨论。
一、宗教信仰的定义和特征宗教信仰是指人们虔诚地对超自然存在、神灵、神秘力量等进行崇拜和信仰。
宗教信仰有以下几个特征:1. 信仰对象:宗教信仰的对象通常是神、神灵、佛陀、真主等宗教中心存在。
2. 宗教仪式:宗教信仰中会存在一些特定的仪式,如礼拜、祈祷、献祭等。
3. 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往往会提供一套道德规范,要求信仰者遵守。
4. 神圣文本:宗教信仰通常有一本或多本神圣文本,作为指导信仰和行为的依据。
二、宗教文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宗教文化是指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宗教艺术、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
宗教文化是宗教信仰的一种扩展和延伸,通过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宗教信仰传递给信徒和社会大众。
宗教文化不仅是信仰者与神灵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三、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关系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宗教信仰为宗教文化提供了根基和源泉,而宗教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文化表达,加深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信仰的感受。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四、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会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的宗教信仰可能因为社会变革而逐渐淡化,而一些新兴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会涌现出来。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仅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与个体信仰者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密切相关。
总结:宗教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多样性和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编码:Z211206总学时/总学分:54/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宗教四要素说一、宗教学的概念界定和学科发展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地位。
人类至文明开启一直从事着宗教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但是把宗教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形成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却是19世纪末西方理论界形成的。
1、宗教学的形成背景从社会的角度:“社会的世俗化”的时代精神——从基督教社会到世俗社会的变革和建设是宗教学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必要条件。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带来了19世纪欧洲现代世界和民族国家的实践与各种世俗的意识形态的兴起(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些都促成了西方理论界对自然、社会和人文领域的理论关注和学科建设。
同时世俗性的社会权威相对保障了19世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空前发展。
(现代国家的宗教政策,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
资本主义活动的扩张性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带回到西方,西方理论界完成了对宗教从典籍研究到实证调查的收集阶段。
从文化的视角:至近代以来的宗教批判理论完成了对西方占统治宗教地位的基督教传统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的批判。
结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去除掉基督教的神圣光环,在西方一种客观、理智的对宗教本身的理论研究成为可能。
人类学、语言学、神话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在19世纪的学科建制与发展,为宗教学得以形成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与结论。
最终,自然科学的革命性事件——进化论的提出,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方法论原则,满足了科学(归纳法)与历史的双重要求。
2、宗教学的学科建制“宗教学”(the Science of Religion)概念,是1870年穆勒名为《宗教学导论》的一系列学术讲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这标志着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学科的正式诞生。
破除宗派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世界上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各种宗教现象。
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宗教的历史形态,而形成“比较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