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究方案

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究方案

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究方案
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究方案

明确学习重点,凸显创意表现

2016学年第一学期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修方案

研究主题:《明确学习重点,凸显创意表现》

选择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指导思想:

以“关注学生智慧与情趣的和谐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为目标,以“国培计划(2016)”——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为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推进美术学科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开展校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修活动。

研修方式:

本次活动以“明确学习重点,凸显创意表现”为主题进行研究。在校“合作共赢”文化的引导下,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国培计划”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教学设计—上课观课—评课反思为主要途径,由专家引领,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主题式课例研修活动。

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实施“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培训,将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研修贯穿始终。组员通过自主反思,提出问题(问)——线上学习课程资源(学)——线下研讨选定难点(选)——学校研磨解决策略(研)——课堂现场教学实践(用)——校本研修检测效果(检)——网络平台提交分享(展)——区域研修评选精品(评)的学习流程的循环,提升教学技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研用”结合。

备课组内组员互助,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分析和应用教材的能力、将“多元评价”纳入整体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探索“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与范围

学科分管领导:徐海玲

美术教研组长:苏飞霞

学科专职教师:薛静、周川、林燕琴

具体要求

1、以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为领衔人负责活动全过程。全员参与开展主题式

课例研修。教研组长结合“国培计划”制定美术学科主题式课例研修活动安排表及活动方案。

2、主题式课例研修时间:11月8日启动;11月10日展示课及研讨;11月14~18

日反思总结。

3、全组教师必须全程参与“理论学习—教学设计—上课观课—评课反思”等活动,组长明确每一个流程的要求,并将每一个过程性的任务与组员参与度完成详细记录与及时评价,与教师学分考核评定挂钩。做好客观、公正、及时、明确的评价考核。

4、在校(园)本研修期间,应围绕学科主题,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抓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完成培训应用环节,实现学用结合。同时,对本校(园)教师所交作业进行研磨。

5、教研组长统计好组内教师听课节次,由组长汇总。每一次教研活动做好详细

的记录。(听课笔记、组长手册等)组长做好活动资料的积累。包括文本细读、教学设计、评课、反思等的文字稿;上课媒体;活动照片、录音、录像(最后一轮教学实践课);主题式课例研修活动总结。

6、备课组长上传活动资料、小结时间:12月底前

结合“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主题,推送本校(园)优秀作品(课例、微课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

研究课课题:

林燕琴《我的太阳》一年级

薛静《圆泡泡》一年级

苏飞霞《水墨家园》五年级

周川《黑白画》三年级

人员分工: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16/11 苏飞霞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 “课例研究” 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 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 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 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 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 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 例研究的主题。 A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 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 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 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 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 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 音乐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 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 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 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 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 研究的活动。 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手工活动制作方案

手工制作活动方案 一、活动方案的目的意义 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作为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全校和班级的美术骨干,推动全校的美术学习、美术活动以及为培养美术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兴趣。 二、活动方案的具体目标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三、活动方案具体内容和活动步骤 (一)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美术常识知识。 2、以儿童画为主,以手工制作为辅,以创作装饰画、自作画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二)活动步骤: 1、组织健全美术兴趣小组。 参加成员坚持自愿报名,辅导员筛选,确保参加学员的水平,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精心制定活动计划,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

广度和密度。 小组活动主要有三方面:⑴重视基础训练,对素描、色彩、速写、工艺美术,抓住难点强化训练,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⑵指导学生参加与校园环境布置,重点辅导学生设计艺术节、运动会的徽标,设计海报、黑板报、墙报,学习布置会场、美术展览等等,边学边实践,边干边提高。⑶指导学生从事美术创作,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作品来。 2、经常开设美术知识讲座。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在认识上、思想教育上、审美能力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日益突出,缺乏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将不可避免出现困惑和缺憾。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我们经常举行美术知识讲座,诸如《世界名画欣赏》、《世界风景画欣赏》、《中国服饰欣赏》、《全国美展欣赏》等等,通过多媒体观看全新的各类美术图像,同时还观看录像、放幻灯,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翻看大画册,边看边议,畅谈感想。 3、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

主题式教学简介

夯实基础,各个击破 ——主题式教学简介 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其独特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特色,与多元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开发性相得益彰,为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主题式教学的提出,旨在通过个性化测评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将起点与学习的目标相连,通过知识点主轴的构建,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切片,对学生所学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纵向发掘,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主题式教学旨在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目标匹配相对应的教师和课程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设计,为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明晰的路径。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1.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主题,围绕其制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实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主题相关的各领域学习内容,而教材作为连接起点和目标的实现工具,需横向编选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主题式教学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身上,通过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系列知识切片进行深入讲解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为其提供完整的学习方案。同时,主题式教学的模式也对教师了解学生现状、准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提供了有形化参考。 2.主题式教学的特点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中,以下特点的体现是需要被格外关注的: 1)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这就打通了学生 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 作用的发挥; 3)主题式教学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需要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主题式教学法针对学生的自身状况、对学习环节的各个层面进行量身定做的设计,

2020年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1、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

美术的独特魅力。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制定好美术社团的工作计划: 这学期我校将开始各种社团学习进课堂活动,美术组在这项活动中应该首当其冲,我们要做好社团活动的模范年组,人人争当优秀的社团服务人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我们的社团活动出成果,展示给全校师生,所以,我将帮助教师们制定教学计划,对他们的教学活动进行定期检查,了解教师们每个进度的实施情况,验收教师们的教学成果,发现问题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及时解决,让我们的社团活动成为我校的典范。 3、保管好美术教师的备品: 这学期我们有了盼望已久的美术教室和教学设备,保管好物品并将物品归类、分放好、使用好并用其开展好教学活动是我的责任,所以我要做到账目清楚、使用的记录详细,确保无损失、损坏。对教学中必须损耗的教学用品每次使用进行相应的人员登记和数量登记,保证物品物有所用、物尽其用,不造成浪费。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主题式视频课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总结报告

《主题式视频课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目标: 采集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 建立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库; 开发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共享和研究平台; 帮助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形成课例学习、反思和研究能力,并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能力; 探索视频课例应用于学科教学硕士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项目设计思路: 教学是实践的智慧,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景过程之中,无法剥离。它难以像可以陈述的外显知识那样,通过书本而被人接受。而课堂教学现场的缺席,学习者缺乏感知、学习、反思和研究的抓手,是学科教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 课堂视频记录了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与文本相比,课堂视频记录了“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生动直观地用视频图像真实再现了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利用视频课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中小学学科教学现场,为教育硕士提供向优秀教师学习、反思和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媒介与工具。但目前出版的视频课例,大多为整堂课的视频实录,这样的课例模式,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提供了基本的课堂录像就是“再现了真实情景”、“呈现了内隐知识”、“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如果再附上一些观察数据和资料,那就是“整合了相关资源”。这样的课例缺乏明确的主题和目的,难以有效地帮助教育硕士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反思和研究并进一步形成学科教学能力。 本课题在采集中小学学科教学优秀课例的基础上,对这些课例分专题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对这些课例根据教学主题(如英语阅读教学、语文整体语言感知教学等)和教学事件(如提问、课堂管理等)分专题进行剪辑和二次编辑,整合文字、幻灯片、视频资源, 建设超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课例分享和研究网络平台。这一平台具有结构化(以设定的框架分类资源,线索清晰)、非线性提取(使用者可以从多角度直接进入案例的任何部分)、滚动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和充实)、多用途(可用于教育硕士、师范生和教师培训)等特征。 主要步骤 视频课例采集 采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秀教学课例各30小时。来源分别为已出版的优秀课例、互联网上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6篇最新版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一):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 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潜力,把教材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到达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意识的目的,新学期的到来,为了使美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将学期计划如下: 一教学原则: 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处处体现着美育教育成果,对学生的发展带给了很好的平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学情指导: 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透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齐。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和动手潜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潜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主创新,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1、认真分析教材和联系身边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托各种资源环境,学习并实践 美术新课程标准,加强业务学习,深化教学观念。本学期,我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紧密结合,联系实际,用心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梳理教学流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及时调 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学生的状况差异,决定了教师务必因材施教,并且疏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在美术学科学习时,用心参与,大胆创新。 3、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用心参与各种相关活动,为自己的教学和成长积累素材。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4、用心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以群众备课活动为依托,认真备课、上课、总结、反馈和反思,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5、为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丰富课堂教学资料和形式,本学期,将课前预习中的工 具和材料的收集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6、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强强联手,互帮互助。 7、美术教学注重课内外的联系,尤其表此刻身边资源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上,既能体现学 以致用的功效,又能从中汲取所需养份,自我成长。

美术活动设计方案

美术活动设计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快乐的六一》 美术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名称:《快乐的六一》 二、班况分析: 本班幼儿为中班幼儿,共有49个孩子,较多幼儿对美术有过接触,30多名幼儿能均匀的涂色,并能教认真的参与,表现也较积极,10多人涂色较马虎,涂色的技法少正确。从以上的情况看,我觉得本班幼儿美术活动教学仍应从基础的涂色、添画着手,激发兴趣,养成大胆表现的习惯,从基本的线条、图形练起,循序渐进地进行辅导。根据幼儿的实际及年龄特点,结合新《纲要》要求,我拟订了本次美术活动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的过程。详细计划如下: 三、活动目标: 1.在尝试学画人的基础上,初步表现“六一”中的愉快事。2.初步学习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画,学习布局。 四、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能够通过欣赏感知画面人物表情、形态上的夸张处,并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 (2)活动难点:能够通过欣赏,寻找快乐的因素,并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

五、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 幼儿具备参加“六一”活动经验。 (2)环境材料准备: “六一”表演的示范画;彩笔、画纸。 六、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 1、出示示范画环节: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启发幼儿从画面寻找原因,并进行猜想。(此部分使幼儿对欣赏产生兴趣,即可以启发幼儿从人物表情,动作上去猜想和判断) 2、幼儿描述画面中六一儿童节表演的场景,并引导幼儿给示范画起名字。 3、教师请幼儿当模特,扮演示范画中的场景。 4、教师介绍示范画,并引导再次寻找画面的细节,提问:“他们的衣服都什么颜色”“他的手什么动作”……(理解表

美术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课纸的立体表现——纸浮雕 一、概述 本课是“设计·应用”课,在教学中要紧扣“情趣”和“立体”两个词。纸浮雕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且用材简便,制作容易,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和装饰效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和成功的愉悦。是集知识性、趣味性、装饰性于一体的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纸浮雕的制作方法,并设计制作出一个有立体感的,装饰性强的纸浮雕作品。从而锻炼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形象的概括能力,体验纸浮雕作品的美感。并通过以上的过程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有趣的形象和事物,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学习纸浮雕的基本技法:刻、折、卷、搓、组合等,学会纸浮雕的制作方法,构思、制作、画图,应用曾经学过的构图、色彩知识制作具有立体感的装饰性强的纸浮雕作品。锻炼立体造型的能力,对形象的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2、方法与过程:通过欣赏、感受立体造型,经过讨论、分析、了解纸浮雕的制作方和技法,一起合作制作,展示评价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感受艺术与生活的丰富及不可分离的特点,感受艺术的伟大魅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以往日常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观察以及课堂上的一些练习测试,整理出了几个学生学习美术常见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的考试制度在根本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这一科目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认识上就有一些偏差,认为美术学科只是学习生涯的调节剂、

附属品,并没有太大作用。 曾经就有学生在课上进行物象多视角绘制练习时,将数学作业拿出来写,问其理由以后,学生是这么回答的:“美术又不中考,有什么用?” 其次,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对美术兴趣满满的学生,但由于本身的美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技能上也缺少一定的天赋,使得其中大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实际作品效果不佳从而气馁、放弃。 比如在纸浮雕的构图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是做好就随意粘贴,且普遍都偏小,因此在完成的作品当中,无序、无焦点的画面效果最为常见。学生在点评作业时一边觉得优秀作品漂亮,一边又觉得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不好看而积极性大减。 第三,现在随着网络的越发便利,学生已经能够接触、吸收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新理念。他们对于自己在没有将想法具体实施之前是空前自信的,不会轻易的听信别人的忠告,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教授技法的时候,学生未必愿意耐心听完并尝试去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题的设计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纸浮雕的艺术特质,更好的体会其装饰性,并在绘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内心世界,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在教法上,本人采用对比观察法、多媒体演示法、创设情境法、实践指导法。其中创设情境会采用学生既熟悉也有兴趣的事物,从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对比观察法则是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让他们通过对比进行思考。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讨论、观察。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决定好小组成员,通过组员间的取长补短,总结看到的物体特征,发现彼此间遗漏的细节。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范图 学生用具:各色卡纸、2B铅笔、橡皮、剪刀、刻刀、双面胶、 六、教学过程

美术活动方案4篇

美术活动方案4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园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展示幼儿艺术教育的成果,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园将开展美术周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为指导思想,使家长通过亲子活动,感悟幼儿教育的新观念,从中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美术作品,更好塑造我园的良好园风园貌,让全员孩子在积极、愉快的参与活动中体验幼儿生活的快乐! 二、活动主题: “阳光下成长”美术周活动。

1、幼儿绘画作品展 2、亲子活动及幼儿自绘t恤展示秀 3、幼儿现场作画 三、活动目标 1 为全面发展幼儿德智体美劳而开展这次画展,把幼儿用心画的作品展示给家长及小朋友看 2 激发幼儿喜爱画画的兴趣并学会爱护好自己及别人的作品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4、增进幼儿与家人的感情,让幼儿懂得和睦相处。 四、活动准备 幼儿画展:活动前,各班按各自的风格把幼儿的作品进行装裱。 亲子活动:各班在自定时间内,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与幼儿一起按本班特色要求进行t恤自绘。 现场作画:1、幼小衔接班:水墨画、水粉画、儿童画现场作画 2、大班:大一班亲子京剧脸谱秀、

大二班废旧材料大变身、大三班手绘t 恤、特长课幼儿现场作画 3、中班长卷画:(中一:以花为主题进行印画中二:以海底世界为主题进行绘画中三班:在纸箱上进行随意创作中四班:以树为主题进行手指点画和棉签点画) 四、场地安排及作品展示时间 幼儿画展:(每天早上8:10作品应摆放到位,下午18:30将作品摆放到艺术长廊。) 中班组:在艺术长廊方向设置展区。 大班组:在靠厨房方向及教学楼方向设置展区。 幼小衔接班:以旗台方向为主设置展区 五、活动时间安排 1、幼儿画展:5月20日~5月24日 2、亲子活动: (1)5月21日早上(周二)

论文:课例研究主题如何确定

以上两个材料提交至教研数据—校级公开课材料提交—2016-2017,以开课教师名字命名建立文件夹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 标签:杂谈 安桂清 (源自:人民教育2010.21)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

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他以?如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 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4] 图1“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 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截止到2010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实施步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推进课例研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美术课程活动设计方案

美术课程活动设计方案 在美术活动中,可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受不同美术工具带来的乐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美术课程活动设计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美术课程活动设计方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结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审美、装饰功能。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盘长结一个,中国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盘长结,引导幼儿了解结艺。 指导语:今年春节,我收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物,我很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下,大家来看一下! 提问:这是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举手回答? 小结:对,这就是中国结,老师拿来的是盘长结,是中国结中的一种,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编织艺术,别的国家都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有,好多的外国人都很喜欢漂亮的中国结。 二、引导幼儿欣赏中国结的外形特征 指导语:不仅仅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也很喜欢,我也非常喜欢这个精致美丽的中国结,你们喜欢吗? 我喜欢这个中国结的一圈圈的花边,像个中国结的耳朵一样,这个叫结耳,我喜欢结耳,是因为它的形式美。 提问: 1、你们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地方啊? 小结:流苏:中国结下面的穗子摆动起来很柔美,像是在翩翩起舞,我们把这个叫流苏,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线条美。

结体:你喜欢中间这部分是个正方体,是有一条丝线有规则的排列、穿编的,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结构美。 2、你们还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啊?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喜欢它的上下,左右对称,整个结体是中心对称、均衡的,具有对称美。 3、你看这个中国结是什么颜色的啊?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个中国结是红色的,让人感觉喜洋洋,热闹,所以春节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去买中国结给自己或者送别人。 总结:我们平时说的中国结,大多指的是盘长结,它是中国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有很多的结都是在盘长结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三、寻找生活中的中国结,理解中国结的装饰功能 提问: 1、你都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中国结? 小结: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汽车、背包、商店、宾馆、家里、饭店等一些地方见过。 2、它有什么作用呢?

_美术_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案例名称名人漫画 科目美术教学对象六年级提供者马珊珊 课时-一一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本课程的内容为岭南版小学美术,第 12册第6课《名人漫画》, 2. 本课从作品欣赏引人,从中获得创作经验。通过大量的名人漫画欣赏,加深学生对夸张的表现手法的认识;学生创作的名人漫画,鼓励学生抓住特征,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特别是学会用简练的线条去概括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夸张,以线描或其他形式绘制人物漫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尝试、体验,在漫画创作中领会漫画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描绘和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名人背后的故事,感受名人的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的高级阶段,在智力发育与能力实践有很大的提高,本节课本课为“造型一表现”学习实践课,用不同手法描绘名人的漫画形象是造型,从中培养学生的线描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等美术技能,是一节趣味盎然的课程,十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学生心智也得以健康发展的效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观察式、问答式、启发式、讲授式、自主学习 1. 通过初试漫画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与发现) 2. ①猜一猜:他是谁?(爱因斯坦) ②说一说:你知道他有哪些发明创造吗? ③看一看:哪些外貌特征夸张了? (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提出自身的观点) 3. 通过小组交流,并进行分组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 多媒体的运用 2. 岭南版小学美术,第12册第6课《名人漫画》 3. 教师课前准备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美术室活动方案

车韩小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小学美术活动日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活动方案的目的意义 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作为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全校和班级的美术骨干,推动全校的美术学习、美术活动以及为培养美术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兴趣。 二、活动方案的具体目标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三、活动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与活动时间 1、适用于1—6年级。 2、活动时间: 6月21号3、活动地点:美术活动室 (一)准备阶段: 1、制订计划 2、学习有关理论 3、探索教学形式 4、研究教学内容 (二)实验阶段 1、进行理论讲解 2、探索教学模式,开设美术知识讲座、观摩活动 3、实验阶段性测试,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三)实验总结阶段 1、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美术绘画的兴趣 2、撰写实验论文 3、举办绘画比赛,专栏展出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评出优秀绘画作品等。 4、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四、活动方案具体内容和活动步骤 (一)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美术常识知识。 2、以儿童画为主,以手工制作为辅,以创作装饰画、自作画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二)活动步骤: 1、组织健全美术兴趣小组。 活动要固定,通常每周一次,活动制度化。遇到有特殊情况择日进行,不轻易暂停。参加成员坚持自愿报名,任课教师筛选,确保参加学员的水平,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精心制定活动计划,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小组活动主要有三方面:⑴重视基础训练,对素描、色彩、速写、工艺美术,抓住难点强化训练,解决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⑵指导学生参加与校园环境布置,重点辅导学生设计艺术节、运动会的徽标,设计海报、黑板报、墙报,学习布置会场、美术展览等等,边学边实践,边干边提高。⑶指导学生从事美术创作,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作品来。 2、经常开设美术知识

“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教学设计方案】 按语:我省在 2008年秋季开始进入新“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编写,而美术课较于以前的《美术欣赏》课有着明显的不同,新课程课本有很多新的东西,内容的整合上比以前较科学,里面增加“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等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 ---- 教法与学法的转变。而要真正地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要做 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案例的每个环节。 课题:“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升学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素养不高。一开始上《美术鉴赏》课时学生都觉得很费劲、很抽象,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有所改观,学生逐渐有感觉了,探究学习的能 力初步形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 学生观察和寻找身边与农村所发生的美术活动,(因为在农村里存在着很多民间美术作品)。学生们对这个话题都感到非常兴趣,学生们通过 自己的观察、发现,可以把身边的美术现象都想到,而且思惟的发散, 甚至想到了省内的畲、苗族服饰织物、大部分地区的剪纸等。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民间 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 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述。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

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 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 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其中玩具中又分为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四种;民间雕塑中又分为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和面塑六种。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 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目标: 综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心中有底了,我在 这节课中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掌握“ 民间美术” 的概念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主题: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研究课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小小新闻发布会》 研究团队: 主持人:刘苗苗 授课人:白雪梅 参与人:唐丽丽,王聪聪等全体语文组成员 指导教师:邢清民 3月

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从“会背会写”逐渐转变为“能言会道”,说话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交水平的标准。那么,作为言传身教的老师,怎样将这一本事教给学生,或者说老师自己如何上好“说话课”或者“口语课”,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困惑。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能够说是又简单又复杂。简单,因为七八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掌握了;复杂,因为可能几十年还掌握不好。”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因此说话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三四年级段这样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示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于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正是口语交际的最终训练目的。 三月初新学期伊始,我校领导就已开始部署本学期各组的课例研究活动事宜。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教研会在四楼会议室召开。

会议上低段、中段、高段互相结合,针对“口语交际”展开讨论。组长唐丽丽说:“高年级段的学生在说话交际方面已形成自己的方法和风格,而且能独立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 低年级段王聪聪老师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入校,还未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转变过来,说话及表示没有达到独立自主的程度,大部分依靠老师教或者模仿她人。” 后来,我们将口语交际课研究的对象定位在四年级的学生身上。原因有以下几点:1,四年级的孩子年龄段都处在八九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观表示意识。2,四年级的口语交际课较之一二年级和五六年级的过低和过高的要求,授课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3,研究中级段的口语交际,既能够检测低级段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够为高级段的口语学习夯实基础,探索实践,寻找更适合上好“口语课”的方法,与师与生都是双赢。 最初,主持人刘苗苗老师将课例研究主题定为“如何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经过商讨,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我们最终将课例研究的主题定为:借助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将课例定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小小新闻发布会》。授课老师为四年级语文老师白雪梅。 初次接触这个主题,说实话我们无从下手,但未知领域的探索,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不怕尝试,不怕失败,只要能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