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六章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58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药剂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固体分散体是将水敏感的药物或者活性成分通过分散技术与固体载体结合,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本文将对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1. 湿法制备:通过将药物与固体载体混合,并添加适量的溶剂,再通过搅拌、撞击、喷雾等方式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
2. 干法制备:采用粉碎、磨碎、搅拌等方法,将药物与固体载体直接混合均匀,制备成固体分散体。
3. 融熔法制备:通过将药物和固体载体一起加热并混合,使其在高温下相互融合形成固态分散体。
三、固体分散体的应用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尤其是一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大大提高其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贝拉米特(Belamint)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得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能更快的达到治疗效果。
2. 控释药物释放将药物与固体载体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加持久和稳定。
这对于长效药物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将镁固体分散体与药物结合,可以制备成长效缓释药物,使得患者可以减少服药频次,提高治疗依从性。
3. 降低药物毒性一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将其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降低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某些抗癌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对消化道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四、固体分散体的应用前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药学研究的深入,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其应用将会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控释药物的长效作用、降低毒性药物的毒性等。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进步也将为制备更多种类的分散体提供有力支持,包括纳米分散体、微粒分散体等,这将进一步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进展[摘要]固体分散体是指高度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形成的以团体形式存在的分散体系,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新技术。
研究表明,用适当的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高效、速效、长效化,也可控制药物靶向释放。
将药物加工成特定的剂型,用于增加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氧化、水解等。
固体分散体出现以来的各种实际应用表明,固体分散体的研究对于制剂的生产和新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体;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将固体药物,特别是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数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提高难溶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1961年Sekiguchi等【1】提出了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SD)的概念,并以尿素为载体材料,用熔融法制备磺胺噻唑固体分散体,口服后吸收及排泄均比口服磺胺快,1963年Levy等制得分子分散的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增高,也更易吸收。
固体分散体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始于1970年芸香油滴丸的上市。
Chiou等【2】于1971年对固体分散体的形成原理,制备工艺及老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固体分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Francois等【3】首次提出固体分散体在熔融时装入硬胶嚷中,在室温下固化。
此后,人们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目的多用于改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制备高效,速效制剂,所采用辅料的品种越来越多,工艺也趋于成熟。
固体分散体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团体形式存在的分散体系[4]。
研究表明,将难溶性药物在水溶性载体中形成分子分散体系,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技术是将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体的一项新型制剂技术。
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一、概念和名词解释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纳米乳:4.微囊:5.微球:6.脂质体:7.β-环糊精: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和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表面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和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应。
( )19.在β-CD的空穴内,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和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 )21.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药剂学新技术及其在改善药物功效中的作用摘要:药剂学是一门为药学学科服务的技术学科,不仅是为了实现药物的给药形式,还使药物对疾病充分发挥其防治功效,使药物疗效更充分发挥,使药物毒性降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新辅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大大促进了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微球;微囊;代谢动力学性质;药物吸收;固体载体材料一、现代药剂学新技术分析1、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剂系统,主要是通过微粉化、粉状溶液、固体分散体和溶剂沉积等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显著增加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发展了将固体分散体直接填充入胶囊的技术,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需要制成软胶囊剂、硬胶囊剂等,便于临床上缓控释制剂的开发。
另外,表面活性载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于载体对于游离性药物而言,是作为分散剂或乳化剂的,从而阻止了任何水不溶性表面层的形成,药物被分散或乳化成了极细的状态,显著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
2、包合物制备技术包合物是一种药物分子的部分或全部被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络合物。
包合物由具有空穴结构的主分子(即包合材料)与被包含于主分子间的药物(即客分子) 所组成。
主分子与客分子通常以 1:1比例形成分子囊。
目前的包合材料为环糊精 (CD) 及衍生物包合物具有增加药物溶解性、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改善吸收效果,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
有机药物在范德华力的辅助下形成包合物后,会产生如下功效:首先,改善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其次,提高药物稳定性。
将遇光不稳定、易受湿、热、氧影响的药物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后,可改变其物理性质,提高稳定性。
;再次,增大药物溶解度,增强稳定性,将液体类药物粉末化;第四,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许多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如挥发油类,将陈皮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后,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目能防止挥发;最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双氯芬酸钠在制成包合物后,对胃粘膜的刺激性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