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演变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①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①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②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③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
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基本概念大溜:江河中心速度大的水流。
正溜:主流。
雍水:由于受河岸两侧地形的限制或人为影响,所导致的河道中水流断面收缩。
当水通过时所产生水位高于常水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称为雍水。
民埝: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堤也。
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
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埝则较厚。
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
一、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
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分为河源段、峡谷段与平原段。
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从卡日曲开始流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
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
龙羊峡至青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而在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形成宽谷。
这一段共有峡谷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
出青铜峡后,河道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繞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乎河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至孟津围中游,流程1122千米,由北向南穿行在山西、陕西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势落差却达611米,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一、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一)黄河基本概况1、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2、黄河各河段水文简况(1)黄河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分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河源段——黄河源头至青海省贵德县境。
流经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较清,水流稳定。
峡谷段——贵德县龙羊峡至宁夏自治区境青铜峡。
黄河流经20多个峡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
冲积平原段——青铜峡口至河口镇。
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区,无支流流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
(2)黄河中游:河口镇-河南孟津河段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后进入汾渭平原,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积有左右摆动。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89%。
(3)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黄河流经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4-5米,成为“地上河”。
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汇入。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较大的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北流)战国初期以前,黄河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经大伾(pī)山西麓,北经曲周东,至今巨鹿县走漳水水道,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为“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北流)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固定下来,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道。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1)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2)洞庭湖区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陆交替沉降,东南部则长期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拗陷,盆地扩大。
此时,湘江、资、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
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
构造成湖论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以后不断为水和沉积物所填充,演化成现在的湖泊;泻湖成因说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曾受到广泛的海侵,以后随海水退却形成封闭的湖泊;陨石冲击坑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东北侧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
初生期的湖泊,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
处于初生期的内陆湖或外流湖,多属淡水湖。
当湖泊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侵蚀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内陆湖往往发育成咸水湖。
老年期的湖泊,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消亡。
外流湖常演变为沼泽地,内陆湖演变为盐湖或干盐湖。
(一)成因类型中国湖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
构造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一些大中型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火山喷发,喷火口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或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而成的湖泊,称为火山堰塞湖,此类湖泊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
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冰川湖,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冰川比较发育的高海拔地区。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成的风成湖,多以小型时令湖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国沙漠或沙地地区。
沿海平原洼地由于沿岸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而形成的潟湖,多分布在中国沿海平原低地。
此外亦有因河道的横向摆动而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而伴生的堤间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中国大江大河沿岸排水不良的低地。
然而中国不少湖泊的成因具有混成的特点。
例如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其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又与江河、海洋的作用有联系。
我国是一个江河众多的国家。
如果把我国的天然河流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4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5圈。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
我国也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家,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泊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第二,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第三,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第四,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水系莫过于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了,这里就以这两大水系来分析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总体规律。
首先是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河流径流量的减少。
这在黄河流域表现得较明显,黄河主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支流的径流量大减,失去了航运之利。
比如关中平原西安附近,在唐代还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的河流干涸,八水绕长安已成为历史名词了。
长江上游的支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河流湖泊总体水量下降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
如黄河流域的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长江流域的云梦泽等,现在都已淤浅成陆地。
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2007年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07年的68671.58平方公里。
不少湖泊在泥沙的淤积和人为垦殖的影响下日渐萎缩,如黄河流域的巨野泽、大陆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其次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由于黄河流域的开发时间早,历史时期上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历史时期黄河的输沙量较大,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
历史时期的长江的泥沙含量也呈上升趋势,自明代中期以来的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的泥沙含量大幅度地增加。
到20世纪时,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含沙量已与黄河相差不多。
另外,在荆江也形成了地上悬河。
有人甚至推测长江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
再次,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黄河中游的汾渭河平原黄河河道虽也有左右的摆动,但变化幅度都不大。
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化比较大的属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最后是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为了水利建设,人为筑堤、决堤、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例如长江的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
另外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利用、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中的含沙量,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最典型的就是黄河流域植被的破坏,导致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
水利的兴修、生活和工业用水也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比如黄河的断流,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近20年来,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泊,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生物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它们因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大量疯长,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
综上所述,近5000年来中国江河湖泊变迁大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
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江河湖泊的众寡。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导致江河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
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使得我国的江河湖泊能够源源不断地哺育更多的中华人民。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这一学期学习了《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能够使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学习了历史时期上我国森林植被、江河湖泊、沙漠、气候等地理环境方面的变迁过程,懂得了一些治理水土流失、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等方面措施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我明白了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不仅是因为受到了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对地理变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如水文的变迁,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生产生活不合理的用水,围湖造田等因素造成了水土流失,江河泥沙含量增大,断流增多,湖泊萎缩消亡等现象。
所以,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