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污染及其生物降解途径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4
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研究动态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机化合物。
它由苯环上连接了多个氯原子而形成,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电气绝缘性,因此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如电子电器制造业、油漆、农药等。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环境残留性,多氯联苯已被列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物,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具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都产生影响。
它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神经传导异常,进而引发神经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肌肉颤动等。
多氯联苯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此外,多氯联苯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它具有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特性,可能导致生殖细胞的发育异常,影响发情周期和生殖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多氯联苯对生物体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随着对多氯联苯环境毒理的研究深入开展,人们对其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归趋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且具有较高的残留性和生物富集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多氯联苯可能通过排放进入大气,然后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沉入水体和土壤。
同时,多氯联苯还可以通过沉积和生物富集的方式进入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体内。
由于其生物富集性,多氯联苯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并最终进入人体。
这说明了多氯联苯对于生物系统和食物安全的潜在威胁。
鉴于多氯联苯的环境毒理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多氯联苯的排放和使用。
其中包括禁止和限制多氯联苯的生产和使用、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分布和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近年来,人们还开始关注多氯联苯的降解和修复技术研究。
1 引言生物降解是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脱氢、脱卤、芳烃羟基化和异构化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复杂的有机化学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质。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通过废物排放、储油罐泄露和干、湿沉降等过程进入环境中,并通过植物和水生生物进入食物链。
孙红斌刘亚云陈桂珠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杂志. 2006 ,25 (12) :1564~1569。
因其高度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 被列入优先污染物POPs 的首批行动计划名单。
PCBs 即使在极低浓度下也可对人的生殖、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对PCBs 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高温处理、化学降解、利用紫外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生物降解法PCB污染的生物修复费用低,降解彻底,不造成二次污染,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手段[2] Abramowicz D A. Aerobic and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CBs:a review [J]. Crit. Rev. Biotechnol., 1990,10(3):241-251。
2 PCBs的生物降解PCBs根据降解所用的主体可分为微生物降解、植物降解、植物- 微生物联合降解和土壤- 动物联合降解等。
2.1 PCBs 的微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PCBs 有2 种方式,一种是无机化,即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以PCBs 为碳源或能源,降解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另一种是共代谢,即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以另外一种基质作为碳源或能源,同时转化目标污染物[16 ] 。
[ 16 ] Borjia J , Taleon DM , Auresenia J , et al . 2005. Polychlorinatedbiphenyls and their biodegradation [J ] . Process Biochem. , 40 1999~2013.:PCBs 的微生物降解包括厌氧降解和好氧降解。
多氯联苯概述摘要:多氯联苯具有高毒、难降解、强脂溶和生物累计等特性,被联合国列为第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就多氯联苯的性质、来源、分布及迁移转化、化学转化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多氯联苯;性质;来源分布;化学转化1多氯联苯简介多氯联苯(PCB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合成的氯代联苯同系物与商业混合物的混合体系。
PCB 的分子式为C l2H10-m-n Cl m+n(m+n<10),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和取代位置的不同,PCB共有209种同系物。
Mills等对它们进行了编号,从1-209,其中,大概有180种PCB的同系物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1】。
图1 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1.1多氯联苯的物理性质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的不同,PCBs的存在状态从流动的油状液体至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并具有有机氯的气味。
PCBs的Mr在188.7~498.7之间,比重为1.4~1.5 (30℃),密度为1.44g/cm3(30℃),沸点340~375℃。
PCB极易溶解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和生物油脂, PCBs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25 ℃的Sw为0.01~0.0001 ug/L,并且Sw值随着氯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1.2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PCBs遇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甚至分解为毒性更大的物质。
它的化学性质稳定,但遇到紫外光会发生反应,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Arodorl254不能与强氧化剂共存,它能够攻击一些塑料、橡胶以及涂料等,具有耐热、抗氧化的性质以及耐强酸强碱的攻击等特点【1】。
1.3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1.3.1长期残留性也称为持久性,PCBs由于化学性质极其稳定,耐热性极强,对于自然条件下生物代谢、光分解、化学降解等都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其排放进环境中便会长久存在,且一般条件很难将其分解。
1.3.2生物蓄积性PCBs具有低水溶性且高脂溶性的特点,因而能在脂肪中进行生物蓄积,从而导致其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且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的高营养级达到中毒浓度。
土层中多氯联苯(PCBs)的生物降解机制陆玉梅(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2010220151)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PCBs的厌氧和好氧降解机制,并对表面活化剂在生物降解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多氯联苯;生物降解;降解机制。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OLYCHLORPBIPHENYL IN SOILLU Yu-mei(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Beijing,201022015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naerobic and aerobic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CBs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addition, effects of surfactant inbiodegradation were summarized.Key words:polychlorp biphenyl, biodegradation,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1 引言多氯联苯(polychlorp biphenyl,简称PCBs)是一类以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作用下,高温氯化成的氯代芳烃,分子式为(C10H10)Cln,根据氯原子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的不同,理论上共有209种同类物,结构式可表示为:PCBs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物质,难溶于水,因其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抗热性、不可燃性、低蒸汽压和高介电常数等优点,被用于作为热交换剂、润滑剂、变压器和电容器内的绝缘截止、增塑剂、石蜡扩充剂、粘合剂、有机稀释剂等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塑料加工业、化工和印刷领域[1]。
PCBs并非自然存在的物质,而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人类从1930年开始商业性生产PCBs,主要生产和销售国是美国和日本,我国也有小量生产。
多氯联苯1、物质的理化常数CA1336-36-3 国标编号: 61062S:中文名称: 多氯联苯英文名称: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olychlorodiphenyls别名: 氯化联苯、PCB分子PCB3:266.5 分子式: C12H10-XClX量:熔点: PCB3:-19~-15℃密度: 相对密度(水=1)1.44/3蒸汽压: 195℃/开杯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稳定性: 稳定外观与性流动的油状液体或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状:危险标记: 14(剧毒品)用作润滑材料、增塑剂、杀菌剂、热载体及变压器油用途:等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为高毒性化合物。
有致癌作用。
长期接触能引起肝脏损害和痤疮样皮炎。
使用本品而同时接触四氯化碳,则增加肝损害作用。
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腹痛、水肿、黄疸等。
诊断:PCB中毒病人有下列症状:痤疮增皮疹,眼睑浮肿和眼分泌物增多,皮肤、粘膜、指甲色素沉着,黄疸,四肢麻木,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即所谓“油症”。
动物长期小剂量PCB可产生下列症状:眼眶周围水肿、脱毛、痤疮样皮肤损害等。
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大,中央小叶区出现小脂肪滴和光面内质网明显增生。
与PCB长期接触的工人,常会发生痤疮皮疹,皮肤色素沉着,呈灰黑色或淡褐色,以脸部和手指为明显。
全身中毒时,则表现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肝肿大、黄疸、腹水、水肿、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
化验时可见肝功能异常和血浆蛋白减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D501900mg/kg(小鼠经口);PCB3:LD504250mg/kg(大鼠经口);PCB4:LD5011000mg/kg(大鼠经口);PCB5:LD501295mg/kg(大鼠经口);PCB6:LD501315mg/kg(大鼠经口)亚急性毒性:给一组大鼠喂饲PCB5为1g/kg的饲料,动物在喂饲的第28天至53天之间死亡(Tucker&Gabtree,1970)。
多氯联苯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规律研究刘凌,崔广柏,郝振纯(河海大学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摘要:土壤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可以采用土地生物处理的方法进行降解,在综合考虑土壤水环境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各分过程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降解PCB所需的时间、降解程度以及降解结束后被土壤所屏蔽的PCB的量。
数学模型通过美国Alcoa 公司在LTU基地的大型土地生物处理工程得到了验证。
利用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预测了2,3,4和5-Cl-PCB的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及规律。
关键词:多氯联苯;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屏蔽收稿日期:1999-1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909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凌(1964-),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简称PCB)是一类具有两个相联苯环结构的含氯化合物,它具有非常优良的物理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之中,如作为变压器的绝缘液体,农药、油漆、润滑油等产品的添加剂,热传导系统的传导介质,以及塑料的增塑剂等等。
多氯联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废物排放、储油罐泄露、挥发和干、湿沉降等原因进入土壤及相连的水环境(简称土壤水环境)中,造成土壤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植物和水生生物可以吸收多氯联笨,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
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已在人乳中检出一定量的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进入人体后,有致毒、致癌性能,可引起肝损伤和白细胞增加症,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使胎儿畸形,因此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各国已普遍减少使用或停止生产多氯联苯。
但是,多氯联苯已使用近40年的时间,由于它用途极其广泛,理化性质稳定,又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因此各国都把多氯联苯列入必须优先处理的污染物名单中,对已存在于土壤水环境的多氯联苯进行处理已迫在眉睫。
土壤水环境中的多氯联苯,目前可以采用的最适宜的处理方法是土地生物处理,因为土壤号称“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有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它能够将多氯联苯降解为环境可以接受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等。
多氯联苯概述摘要:多氯联苯具有高毒、难降解、强脂溶和生物累计等特性,被联合国列为第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就多氯联苯的性质、来源、分布及迁移转化、化学转化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多氯联苯;性质;来源分布;化学转化1多氯联苯简介多氯联苯(PCB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合成的氯代联苯同系物与商业混合物的混合体系。
PCB的分子式为Cl2H10-m-nClm+n(m+n<10),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和取代位置的不同,PCB共有209种同系物。
Mills等对它们进行了编号,从1-209,其中,大概有180种PCB的同系物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1】。
图1 多氯联苯的分子结构1.1多氯联苯的物理性质根据氯原子取代数目的不同,PCBs的存在状态从流动的油状液体至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并具有有机氯的气味。
PCBs的Mr在188.7~498.7之间,比重为1.4~1.5 (30℃),密度为1.44g/cm3(30℃),沸点340~375℃。
PCB极易溶解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和生物油脂, PCBs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25 ℃的Sw为0.01~0.0001 ug/L,并且Sw值随着氯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1.2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PCBs遇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甚至分解为毒性更大的物质。
它的化学性质稳定,但遇到紫外光会发生反应,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Arodorl254不能与强氧化剂共存,它能够攻击一些塑料、橡胶以及涂料等,具有耐热、抗氧化的性质以及耐强酸强碱的攻击等特点【1】。
1.3多氯联苯的环境特性1.3.1长期残留性也称为持久性,PCBs由于化学性质极其稳定,耐热性极强,对于自然条件下生物代谢、光分解、化学降解等都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其排放进环境中便会长久存在,且一般条件很难将其分解。
1.3.2生物蓄积性PCBs具有低水溶性且高脂溶性的特点,因而能在脂肪中进行生物蓄积,从而导致其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且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的高营养级达到中毒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