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酒礼、酒俗与酒令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51
酒文化漫谈之: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一、酒人《史记》云“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史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首次得及“酒人”。
何谓“酒人”?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饮酒之人”(《史记·刺客列传》卷八十六),即好喝酒的人。
好喝酒而成习惯,常喝酒而成癖好,以酒以为乐,以酒为事,无甚不可无酒,无酒不成其人,言其人必言酒,是可谓“酒人。
”由此观之,酒人是一切爱酒、嗜酒者的统称。
但中国历史上酒事纷纭复杂,酒人五花八门,绝难统为简单品等。
若依酒德、饮行、风藻而论,历代酒人似可略区分为上、中、下三等,等内又可分级,可谓三等九品。
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
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泛庸浊。
下等是“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沈溺于恶秽。
纵观一部数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史,以这一标准来评点归类,历史上的酒人名目大致如下:1、上上品上上品可谓“酒圣”。
李白《月下独酌》诗云:“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二,《月下独酌》之四)。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白出生于此。
用酒来缶时世抗争,来缓解自己在政治和精神重压下的痛苦与压抑,达到一种“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满,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巴中趣,勿为醒者传”(同上之二;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贵事》卷四《醉圣》,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正是在这种境界中,李白才发为奇语,歌为绝唱,进行了辉煌的创作,为民族留下了珠光,璀璨的伟大诗作。
这种凭酒力返本还真,充分实现自我,创造非凡业绩的酒人是当之无愧的“酒圣”。
酒使李白实现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就了伟大的业绩;酒又帮助他超越了自我,成了中华学人不阿权贵,率直坦荡,成名立业的楷模,成了民族历史上士子文人的自况形象。
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二)(七)下上品下上品是“酒徒”辈。
饮必过,沉沦酒事,少有善举,已属酒人下流。
曾与猪共饮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豕饮”典故的晋人阮咸常醉不醒,骑在马背上右摇右晃,“如乘船行波浪中”。
阮咸以及晋代码王的王恭、三国时的郑泉等应均属此类酒人。
(八)下中品下中品是史文所谓“酒疯”、“酒头”、“酒魔头”、“酒糟头”辈,可以统称为“酒鬼”。
指嗜酒如命,饮酒忘命,酒后发狂,醉酒糊涂,甚至为酒亡命一类的酒人。
现今社会亦多有此类酒人。
他们嗜酒如命,酒未饮而先见其醉态见酒必饮,饮则必醉,醉则无形:面赤眼直,鼻肿嘴斜、口出胡言、言多秽语,秽气直冲、唾沫上溅,举上失常,行止猥琐,种种令人作哎之行状,不一而足。
笔者六十年代末在东北某农村曾识得一生产队人,其人正属此类。
渐有一晚自某农家作竟日饮后出,凉风一袭,即一头栽到村中路北柴禾垛旁,翻肠兜肚吐出,一小犬随来尽吞其秽。
次日清晨,村民但见此人仍酣唾路北;而小犬竟醉死路南。
此事竟传为民间笑谈。
(九)下下品下下吕类是“酒贼”辈,为酒人之最末一流,最下之品。
此类酒人人品低下,不仅自身酒丧德无行,且又因酒败事,大则误国事,小则误公事或私家之事,且此类人多是以不光明、不正当的手段吸民之膏血,揩国之脂泽,即饮不清白之酒,脏污之酒,其行为实同于贼窃。
故名其为“贼”,当在力戒绝杜之列。
二、酒礼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左传》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
以君成煽动,弗纳于淫,仁也。
”“酒以成礼”,则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
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
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
饮必先献于鬼神。
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
周公就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无醉”。
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
酒令知识一、什么是酒令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活跃宴席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
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
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
秦汉之间,承前代遗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便逐渐丰富,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地得以长足发展。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剧、小说、中药、月令、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
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把酒令分为古今、雅令、通令、筹令四类,当代人何权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今人麻国钧、麻淑云编《中国酒令大观》将酒令分为射覆猜拳、口头文字、骰子、牌、筹子、杂六类。
按其流行范围分,酒令中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大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称为雅令;而在广大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
酒令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
最早的酒令,完全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
在古代还设有“立之监”、“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执法者,这中酒令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酒令愈来愈成为席间游戏助兴的活动,以致原有的礼节内容完全丧失,纯粹成为酒酣耳热十比赛劝酒的助兴节目,最后归结为罚酒的手段。
二、大众酒令——俗令这类酒令是指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可以很快操作运用的酒令,在古今宴席上这种酒令占绝对优势。
拳令又叫划拳、猜枚、猜拳、拇战,古今皆常用。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酒令酒令,汉族民间风俗之一。
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中文名酒令场合酒席产地中国类型助兴方式目的罚酒表现古人好客传统1概况简介酒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一种特有的助兴方式,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演变方式。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今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
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击鼓传花: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
《红楼梦》·酒·酒令一部《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描写的故事发生在荣、宁二府。
书中有的整回(如第七十五回、第七十六回都是写贾府中秋酒宴)写一次饮宴场面,可谓精雕细刻,情景交融,通过对环境做出的细致、生动、准确的描写,并与人物描写密切相连。
其中对酒令的描写十分细致。
一、酒文化现象1、酒器:酒壶有乌银梅花自斟壶,乌银洋錾自斟壶,热酒用的“暖壶”等等;酒杯有海棠冻石蕉叶杯,十锦珐琅杯,木头杯,竹根套杯,黄杨根整抠的套杯等等。
2、酒:有惠泉酒、绍兴酒、黄酒、烧酒、合欢花浸的酒、椒柏酒、屠苏酒、西洋葡萄酒等等。
3、宴饮时尚:小说描写的是贾府内发生的事情,反映了当时上层豪门贵族的饮宴时尚。
正月里吃年酒,从年三十直吃到十七八,天天有席,天天摆酒;凡有名目的饮宴,要请戏班子唱戏,小聚闲饮要请歌妓劝酒;一家有事,亲友“送戏祝贺”、“送席祝贺”、“送酒接风”、“送席接风”等等。
饮酒的题目除了年节喜庆、待客宴宾、接风送行、祭祀寿典、答谢疏通等等缘由的必要饮宴,结社会诗、消寒送节也要饮酒,赏雪、赏月、赏灯、赏桂、赏海棠花开等等,皆需备酒助兴。
4、酒令:细致描写饮酒行令的章回有第二十八回、第四十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第七十五回、第一百八回、第一百十七回等。
虽然不能将酒令一一尽数,从大类上游戏令、赌赛令、文字令一应俱全:写到的游戏令有抢红、占花名、传花令、猜枚行令、用骨牌副儿、击鼓传花、击鼓传梅等;赌赛令有“曲牌名儿赌输赢吃酒”,斗牌赌酒、猜拳、射覆、姆战等;文字令有女儿令、复合令、猜谜赏罚、流觞等等;还有象贾珍不肯下力习射,闲极无聊,却用此“赌个酒东而已”。
二、细致描述酒令的一般规则:“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国独有的“国粹”。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他们饮酒,讲究“斯文高雅”,正如贾宝玉所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
”书中饮酒行令的场面,刻画精细,表现了浓郁的中国酒文化的文化氛围,留下珍贵的明清时期酒令资料。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饮食文化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名厨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8实践学时:6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中外饮食文化这门课程是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国际名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世界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饮食文化背景;熟悉中国的饮食发展来源,发展过程和现阶段中国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的利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来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学习完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来源和发展现状,了解国外的饮食民宿和礼仪,掌握中国饮食民宿和礼仪,熟悉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器具文化等;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2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餐饮文化相关知识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餐饮行业现状的历史原因的探索;锻炼学生对餐饮业现存问题的积极思考;3综合素质目标搭建思考问题的理论框架;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三课程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1、饮食文化的概念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3、饮食文化研究状况二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2、熟悉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3、掌握国内外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四教学难点:1、中外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2、中外饮食文化的现状第二章:中外饮食民俗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民俗2、外国饮食民俗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国家的饮食民俗2、熟悉中国居家日常民俗3、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的食俗4、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2、食物变迁的原因3、饮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四教学难点:1、饮食文化的产生理论2、饮食文化的发展理论第三章:中外饮食礼仪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礼仪2、外国饮食礼仪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的饮食礼仪2、熟悉中国古代饮食礼仪3、熟悉中国现代饮食礼仪三教学重点:1、饮食消费者个性特征2、饮食消费行为四教学难点:1、社会因素对饮食消费者行为的影响2、饮食消费行为的特点第四章:中外酒文化一教学内容:1、中国酒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酒器、酒德、酒令、酒俗、酒礼、酒道3、外国名酒的种类4、外国神话中酒的故事5、饮酒与养生保健二教学目标:1、了解国外的酒文化2、熟悉中国的酒文化三教学重点:1、酒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与酒有关的习俗四教学难点:1、酒德2、酒礼实训一(一)实训目的:了解基本的白酒、红酒、啤酒和黄酒;掌握饮酒的方法(二)实训材料:威士忌、白兰地、青岛啤酒、绍兴黄酒、储酒器、盛酒器和酒杯,红酒和高脚杯、醒酒器(三)实训要求:掌握酒所搭配的食物;熟悉喝酒的时间、分量和技巧;第五章:中外茶文化一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2、外国茶文化3、外国咖啡文化二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茶文化和咖啡文化2、掌握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和传播过程3、掌握中国和日本的茶道三教学重点:1、中国茶文化2、外国的咖啡文化四教学重点:1、东南亚茶文化2、英、美、俄、德的茶文化实训二(一)实训目的:了解中国的六大茶类,观察茶的形状、色泽等外部特征熟悉基本的盖碗泡茶流程、方法和技巧;(二)实训材料:信阳毛尖100g、正山小种100g、铁观音100g滇红100g、君山银针100g、安化黑茶100g白毫银针100g、云南普洱10年、100g、10套茶具三实训要求:正确辨识中国的六大茶类;掌握每种茶类不同的冲泡方法,能够做到观察茶汤知茶、闻到茶香知茶;实训三(一)实训目的:了解基本的咖啡类别和研磨冲泡方法(二)实训材料:咖啡机、电咖啡壶、咖啡豆、矿泉水(三)实训目的:认识咖啡种类;了解咖啡用具;掌握冲泡方法;第六章:中外饮食器具文化一教学内容:1、中国饮食器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2、中国饮食器具的文化底蕴3、中国的筷子文化4、菜肴与器皿的和谐搭配5、西方餐具及刀叉的使用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饮食器具的发展和文化底蕴2、熟悉中国的筷子形制的演变史和筷子使用的文化3、掌握美食与美器4、了解国外饮食器具文化三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器具的起源、发展和形成2、中国的筷子文化3、菜肴掌故与器皿图案的和谐搭配四教学难点:1、中国的等级制度对饮食器具的影响2、西方的餐具认识和刀叉使用第七章:世界饮食文化交流一教学内容:1、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2、中国与外国的饮食文化交流3、有关饮食文化交流的例证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过程和特征2、熟悉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过程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3、了解番茄、土豆、豆腐这三样食物中所包含的文化交流4、掌握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异同三教学重点:1、中外的饮食文化交流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四教学难点:1、传教士对饮食文化交流的贡献2、中西方在饮食观念、方式和对象等方面的比较五教材使用教材:中外饮食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书号:ISBN978-7-5096-3634-3版次:2015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参考教材:。
唐朝的酒文化与酒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唐朝,人们喜欢饮酒、诗词歌赋、饮宴作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酒令。
唐朝的酒文化非常丰富多彩,酒在唐代是人们宴会、交际、文艺创作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精在唐代除了是一种饮料外,还被赋予了一定的神圣或仪式的意义。
唐朝人喜欢通过饮酒来释放压抑的情感,舒缓疲惫的身心,享受生活的快乐。
唐代的酒令也是一种特色,通常是由主持宴会的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就要罚酒或者做一些惩罚性的活动。
唐朝的酒令内容多样,有的是要求吟诗作赋,有的是要求唱歌跳舞,有的是要求讲故事开玩笑,有的是要求快速饮光杯中的酒。
酒令的设定使得宴会更加有趣,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除了诗歌外,唐代的酒文化还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陆游敦煌画赞》中记载了唐代敦煌地区壁画中的饮酒场景,描绘了壁画上人们饮酒欢乐的情景。
唐代的散文中也常常有描写宴席、饮酒的情节,如《醉翁亭记》中就有着详细的描写。
唐代的酒文化还体现在酒器上。
唐代工匠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酒器,如豪华的银杯、精美的瓷杯、漆器杯等,这些酒器代表了唐代人们对酒文化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唐代的酒文化与酒令丰富多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唐朝是一个文艺繁荣的时期,酒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的酒文化不仅体现在饮酒、唱诗作赋、宴会作乐等方面,还在诗歌、散文、壁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
唐代人们通过酒文化和酒令来展现个性,释放情感,增进友谊,享受快乐,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