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酒俗与酒礼共7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11
酒俗与酒礼酒俗和酒礼,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酒俗是和酒的发明同时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酒人”和“酒正”一类的人,专门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所,负责理酒和分配酒.汉代以后,国家开始设置酒官,专门管理酒业和科税等业务。
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酒类管理和专卖机构,它们除经销酒类商品外,还起着协调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酒俗在民间的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多种功能。
首先在酒的制作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酿造方法和传统的饮酒习俗.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喜欢制作和饮用米酒.每年到了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好酿酒的准备。
造酒原料一般是玉米、高粱、稗子等,其中以稗子酒为最好。
酿酒方法是:先将用来造酒的粮食格碎,并加以蒸煮,然后投入酒药,罐装封存,数十天后,即可启封冲饮。
饮酒时,先将铁锅置于火塘之上,倒入事先兑好的温水,然后用木勺把罐里的酒糟舀入锅内,同温水搅拌,片刻之后,尝一尝,如味道和温度均可,就将水酒舀出过滤,盛入精制的竹木小酒杯中,供人品尝。
这种自制的水酒,度数不高,味道甘淳,饮用起来特别爽口。
在傈僳族生活中,如遇贵客来临或喜庆节日,常借酒对歌,并以舞蹈助兴,有时一饮数日不散。
有些地区,每当贵客来临时,还有饮“双人酒”的习俗。
即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伸出一只手,捧起酒碗,同时喝下这碗酒,表示两人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过去在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时,也使用这种最高礼节,这表现出傈僳族淳朴、豪放的民族性格。
佤族也喜欢自制自饮水酒,佤语称为“布来”。
在喜庆节日里,“水酒是不可缺少的佳品,饮酒时,先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杯,然后你一杯,我一杯的对饮,酒席上谈笑风生,还可引吭高歌,以示团结和兴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最喜欢饮用“马奶酒”。
这是一种由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酒,表面上看,虽和羊奶、牛奶无多大差别,但它有一股浓烈、醇厚的香味.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哈萨克族牧人制作马奶酒的季节。
妇女们把刚刚挤来的马奶,倒入木桶和皮桶里,再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桶里上下搅动,使马奶提高温度,迅速发酵。
酒文化知识礼节一:酒文化起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看来,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酒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的出现自然不是某个人能随随便便创造的,天公作美,酒的出现便有了几分神秘色彩。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
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二:酒礼习俗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
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
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必须相互叩头。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做侍饮,通常必须先行跪拜礼,然后奥桑县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以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无法先尝天下。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必须向客人酒宴(叫做酬),客人必须回击主人(叫做酢),酒宴时除了说上几句酒宴言。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以酒宴(叫做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酒宴(叫做行酒)。
酒宴时,酒宴的人和被酒宴的人都必须"丧志",鼓掌。
普通酒宴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
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酒中文化: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在中国古代,酒是一种富有深远文化内涵的饮品,与礼仪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品味中国古代酒仪礼,不仅可以了解酒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能感受到古人对酒的热爱与敬重。
酒仪礼在古代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酒文化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代的酒仪礼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中,不论是宗教、婚嫁、祭祀还是节庆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中国古人对待酒的态度可以用“敬”来形容。
敬酒仪式是中国古代宴会上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宴席开始之前,主人要亲自奉上美酒,向来宾表示尊敬和友好。
而来宾则要接受主人的馈赠,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敬意。
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优雅,也表达了宾客之间的亲近和敬重。
中国古代酒仪礼中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义”。
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情”是一种与酒不可分割的存在。
古人常常以酒为媒介,表达他们对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真挚情感。
对于亲人,酒可以表达浓情款款的亲情;对于朋友,酒可以表达真诚深厚的友谊;对于陌生人,酒也可以表示友善和宽容之情。
在古代社交场合,共饮一杯酒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古代中国的酒仪礼还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和宜人环境的追求。
在诗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酒与自然景色的美妙结合。
古人乐于赏析美酒,以及借助酒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们相信,酒能抚慰心灵、营造温馨的氛围,使人们更加享受生活。
酒仪礼不仅仅是一种社交方式,更是一种道德准则。
古代礼仪制度中有关于饮酒的规范和禁忌。
人们相信,合理饮酒可以增进人际关系、凝聚团结,但是过量饮酒则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中国把酒仪礼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强调了节制和自律。
中国古代酒仪礼的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着不同的仪式和规范。
例如,祭祀活动中会用特定的酒器,进行独特的祭酒仪式;婚礼上,新郎新娘会相互敬酒,向双方家长表达对彼此的感激和尊重;宴会上,人们会举办雅致的酒令活动,增添气氛。
中国酒礼仪
中国酒礼仪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饮酒礼仪:古代饮酒礼仪大致有四步,即拜、祭、啐、卒爵。
拜,表示敬意;祭,祭谢大地生养之德;啐,品尝酒味并赞扬;卒爵,仰杯而尽。
2.酒席宴会礼仪:在酒席宴会上,敬酒是表示尊敬和祝福的重要环节。
主人要先为客人斟酒,客人需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欲扶状,以示恭顺。
敬酒时,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3.日常交往用酒礼仪:在日常交往中,主人斟酒时,客人可行叩指礼,表示感谢。
叩指礼是将拇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此外,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还要把杯子倒过来让旁人看看杯子是空的。
4.酒忌:饮酒时应注意酒忌,不可成心把人灌醉,更不能偷偷地在他人的饮料里倒上烈性酒。
同时,饮酒应适量,不可通宵达旦无节制。
5.斟酒礼仪:在斟酒时,主人应从第一主宾地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绕餐桌依次进行。
酒瓶要当场打开,酒杯大小要一致。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道,要先给他们斟酒。
总之,中国酒礼仪既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又增添了酒宴的乐趣。
在饮酒过程中,遵循礼仪规范,文明饮酒,是增进友谊、融洽氛围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俗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这里所说的“礼”,即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
只有当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
饮必先献于鬼神。
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列、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和“礼”完成的重要手段。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
周公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无醉”。
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
酒,在先民看来,与祭祀活动本身一样,都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
酿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
若违背了这一宗旨,下民乍行饮用起来,即成莫大罪过。
个人如此则丧乱行德,邦国如此则败乱绝祀。
这就是“酒为祭不主饮”的道理。
而后,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力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地松弛淡化了。
即使最初严格规定“饮惟祀”,那“祀”所礼拜的便是天、地、鬼、(祖先)、神。
而这种酒祀,在三代以后虽然仍保留在礼拜鬼神的祭典中,可非祀的饮酒却大量存在了。
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那么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酒的艺术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中国传统饮食礼俗与酒文化古代饮食方面的礼俗主要表现在宴会上,根据人的身份地位来安排座位与敬酒的顺序。
在古代最流行的宴会礼仪是乡饮酒礼。
从周代起,周代的乡饮酒有三种。
【第一种】乡学学**的国人子弟学成后,如果德行道艺都很优秀,经过乡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负责六乡教化的民政官员司徒荐举,称为"选士"。
确定人选之后,由乡大夫设宴以宾礼相待,并请本乡年纪大品德好的人作陪,称作乡饮酒。
司徒再从选士中考定更为优秀者荐举给天子或诸侯,经过认可以后,便能升入大学(辟雍或泮宫),称为"俊士"。
【乡学】是招收郊区六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
根据《周礼》六乡六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等六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六遂。
居住在六乡的平民,叫做国人,他们多为士或庶人,他们的子弟有进入乡学受教育的权利。
居住在六遂的都是奴隶,叫做野人。
六遂不设学校,因此,奴隶的子弟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乡大夫】官名,主管乡内政教,兵役,劳役征发,推举贤能,考核乡吏等,国家遇大事要征询意见,则率其乡人至外朝;遇急变,则令民各守其闾,以待政令。
春秋时各国皆设此类官职,齐国称为“乡良人” 【第二种】党正(五百户之长)在每年腊祭时宴请乡民,按年龄大小来安排席次。
《周礼·地方司徒》谓乡以下的行政区,依次为州、党、族、闾、比。
党有党正,为一党之长,以下大夫任之。
旧注谓每党有五百家。
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
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
”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
直到现在人们还**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第三种】州官在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的学校学**射(六艺之一,也就是骑射)前,宴请乡邻。
唐代以后。
乡饮酒慢慢演变成地方官送进京赶考学子的乡贡或者款待中举人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