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责任内阁制..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30
英国责任内阁制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当时是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
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1定义2形成发展▪权力分配▪内阁成员组成3主要作用4制衡特点▪内阁集体负责制▪个人负责制▪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5发展趋势▪两种趋势▪具体表现1定义内阁,英文为“cabinet”,原意是密室。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枢密院。
查理二世时期,只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cabinet)开会,商讨国家大事,这是英国现代内阁的起源。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处于内阁制发展的较高级阶段。
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宪政制度。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1. 简介责任内阁制度是英国政府的核心决策机构,起源于17世纪。
它是一种集体决策机制,由首相领导,包括内阁成员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
责任内阁制度在英国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内阁成员的组成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通常来自执政党的高级政治家。
内阁成员通常是国会议员,但也可以是外界的专家或贵族。
内阁成员的数量通常在20至25人之间,他们负责各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政策制定。
3. 内阁成员的职责内阁成员负责制定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并负责向国会和公众解释和辩护政府的政策。
他们还负责监督各个政府部门的运作,并在内阁会议上讨论和决定政府的重大事务。
内阁成员通常被分配到特定的政府部门担任部长职位,例如财政部、外交部、内政部等。
他们负责制定和执行该部门的政策,并向首相和内阁报告工作进展。
4. 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是内阁成员定期召开的会议,通常每周一次。
会议由首相主持,讨论和决定政府的重大事务。
内阁会议是保密的,成员在会后不得透露会议内容。
内阁会议是英国政府的核心决策机构,所有政府的重大政策和决策都需要在内阁会议上得到讨论和批准。
内阁成员在会议上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通过投票方式进行决策。
5. 首相的角色首相是责任内阁制度的核心,他是内阁的领导者和政府的首要决策者。
首相由执政党的党魁担任,通常是国会议员。
首相负责领导内阁,协调内阁成员之间的合作,制定政府的政策和决策。
他还代表政府与国内外的其他政府和组织进行交流和协商。
6. 内阁制度的优势责任内阁制度具有以下优势:•高效决策:内阁会议可以集中讨论和决策政府的重大事务,避免了决策过程的繁琐和拖延。
•集体智慧:内阁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建议,有利于制定更全面和有效的政策。
•责任和透明度:内阁成员负有对国会和公众负责的义务,政府的政策和决策需要在内阁会议上得到讨论和批准,增加了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
英国责任内阁制
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形成于十八世纪前期,即沃尔波尔领导政府的时候,这在国内史学界没有异议。
……一、“议会至上”原则是责任内阁制的基石,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组织形式之一。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内阁制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宪政制度。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奠定的基石;它是与“虚君政治”同存的。
……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历史知识点】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和形成发展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
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8世纪初始于英国,由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本文整理了相关知识点,欢迎阅读!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
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8世纪初始于英国,由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内阁制与议会制相适应。
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举行改选,以决定原内阁的去留。
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发展:18世纪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例;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1、由议会多数党或联合起来占多数的党组阁,推举总理,由国王或名义上的总统任命。
2、总理领导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3、议会议席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内阁存亡,如果失去多数,即总理率阁员全体辞职。
4、下任总理仍由议会产生,获得过半数者即执政。
5、如总理无法领导,即提请总统或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运行机制本段微课主要介绍:一、责任内阁制特点1、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抗衡和监督。
①质询②辩论③批准立法④倒阁解散下院是内阁控制议会最有力的手段,决定一经作出,下院只得服从,不能拒绝。
2、决策权既集中、又分散。
3、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4、重视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协调和调解。
二、内阁的作用1.决策作用2.立法作用3.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监督4.作为政党的领导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教师总结归纳:一、行政、立法合一,而非明显之三权分立,而且无总统制式的制衡机制。
二、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分由两人担任。
三、行政首长的产生是建立在议会的同意之上,并对议会负责。
四、元首发布命令时,需经行政首长或有关阁员副署(countersigning或countersignature),以明权责,其责任则由副署者承担。
无副署者,则元首之政令不生效力。
五、国家元首平常主要承担仪式性任务。
但是当国家发生紧急危难,得超越党派,任命新的行政首长,或宣布行使紧急权力,保护国家渡过危难。
因此国家元首虽然不经常行使权利,却仍拥有象徵性权力(*symbolic power)或保留之权力(reserved power)。
六、行政首长系由间接方式产生。
通常系由人民选举国会议员,再由国会议员选举产生行政首长。
至於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则多系以君主继承(立宪君主国家),或间接选举(共和体制国家)方式产生,但亦有采取直接选举者。
七、议会通常有『倒阁权』,内阁通常也有『国会解散权』,但亦有特例。
此二权限使议会内阁制下的议员党性较犟,党纪亦较易维持,因为如果执政党议员对内阁决策不表赞同,导致『倒阁』,议员即需重新面对大选。
学案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课标要求]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形成过程(1)萌芽状态①16世纪初,枢密院正式成立,它是代表英王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
②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国王经常在王宫的密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共商国是,国王有权任免大臣。
(2)开始形成①自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并成为政治惯例。
②伴随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斗争,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内阁制开始形成。
③发展、完善: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主要机构及职权(1)内阁: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2)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都由议会议员兼任,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
(3)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但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
3.组阁程序(1)先由英王任命在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政府首相。
(2)再由首相根据国王授权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
(3)最后呈请国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
[归纳总结]责任内阁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内阁对议会负责;二是内阁由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组建。
有了这两个特点,也就标志着责任内阁制形成了。
[教材互补]在内阁权力逐渐增强的同时,国王的权力被一步步地削弱。
国王不再有提名首相的权力;有些内阁大臣还把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视为多余,索性免去了这一麻烦手续。
维多利亚女王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内阁首相。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岳麓版)[重点精讲]1.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原因(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逐步发展,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