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水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商贸工业南阳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陈晋(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随着南阳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内河水环境的生态建设、科学治理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居民关心的问题。
为此,依据南阳城区内河现状以及当前综合治理情况,分析了内河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南阳内河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的建议,为下阶段内河治理提供参考建议关键词: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17. 011内河是城市的一根根血脉,对城市的产生、发展、演化以及对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6环境优美、功能综合的城市内河水环境,不单能够提升 |个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投资环境,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是确保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
1南阳市内河概况及现状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界处的南阳是豫西南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地理位置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南阳中心城区位于南阳盆地中心,三面环山,地势从西北到东南呈阶梯状,构成向南 开口的马蹄形。
南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利如浮云待人诚恳而敦厚老实,西塘作为江南古镇中最纯正与厚重的一块9得益于西塘人对儒家文化的坚定与传承,西塘人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功出力;同里古镇最出名的莫过于退思园,退思园的典故源 于任兰生“退而思过,进而保国”的言辞,至今退思隱仍 然是游客们所瞻仰的一处胜景,而且也滋养了同里人与世无争的淡然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南浔文化始于崇文重教,胜于开放融合,更在于开拓进取,文化特色 浓墨重彩,财富南浔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绝不落后于人,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特色财富历史文化之旅;角直的文化传承体现在水文化和桥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依水而居,挢相映衬,至今这种建筑文化仍然不断传承,宗教文化在角直籍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一片宗 教圣地;乌镇的水文化和石文化是江南古镇中极具特色的典型,条石是乌镇最常见的风景,辅之以传统手工艺以及诗画文化,乌镇之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2.3旅游形式的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创新旅游形式是江南古镇发展的必经之路,江南古镇之旅也不能只是单调地观赏古居与感受历史文化气韵,与山水观光探险型的旅游方式不同,江 南古镇最值得一看的是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开发与打造新的旅游形式可以增强游客的兴趣,并且对于塑造旅游意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阳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摘要】根据南阳市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近期、远期规划目标,并结合该市实际,归纳了具体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南阳市一、区域概况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总面积23782km2,分属丹江水系和唐白河水系;淮河流域总面积2727km2,涉及桐柏县大部和方城县东部,其中桐柏县为淮河源头。
全市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流81条,其中1000 km2以上的有12条[1]。
全市水域面积198.83千hm2,多年平均径流量67亿m3,水资源总量68.43 m3。
二、水生态环境现状(一)水生态南阳市水生资源丰富,天然鱼类共采集鉴定记述36种,隶属七目十科,此外还有大鲵、虾、蟹、龟、螺、蚌、鳖类等水生动物资源。
珍贵的水生动物主要有大鲵。
水生经济植物分为纤维性、饲料性和食用性3类,主要有灯芯草、芦苇、蒲、荻、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绿萍等。
水生饵料生物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赖以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维管束植物。
浮游植物共鉴定出7门72种(属),浮游动物共鉴定出57种(属);底栖动物共鉴定出20多种(属)[1]。
(二)湿地南阳市共有河口湿地64027hm2,河流湿地61775hm2,沼泽湿地1270hm2,人工湿地61943hm2。
其中丹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重要湿地,内乡湍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省级重要湿地,白河湿地公园为风景名胜区。
(三)涉水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南阳市共有涉水风景名胜区29处,总面积895km2。
其中国家级涉水景观4处,分别为方城望花湖水利风景区、西峡石门湖水利风景区、西峡灌河漂流、内乡宝天曼漂流。
省级涉水景观7处,分别为南召久龙湖风景旅游区、辛庄水库水利风景区、镇平杏花湖旅游区、玉雕湾、九龙湾水利风景区、内乡斩龙岗水库风景区、桐柏县淮源水利风景区。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完成人:班级:学制: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0引言 (1)1水资源概况 (2)总概况 (2)地下水资源量 (3)地下水分类 (3)地表水资源量 (6)水质 (6)水化学特征 (6)地下水水质评价 (6)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7)河流水质评价 (7)2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 (8)降水量与蒸发量 (8)水文地质概况 (8)东部平原含水组 (8)西部垄岗含水层 (9)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地下水开采现状 (9)地下水开采存在的问题 (10)地下水严重开采 (10)水资源浪费严重 (10)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10)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开采井布局和水资源管理的不合理 (10)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1)5结论 (11)参考文献 (12)Abstract (12)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摘要:研究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南阳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含水层再结合前人大量地质和科研工作的多项成果资料,探究了南阳地区地下水富集规律,得出了南阳地区水资源总特征、地下水类型、水质状况以及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
根据目前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分布;南阳0 引言南阳盆地位于秦岭以南,气候分布带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向亚热带过度的特点,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雨热同期。
但是年内将水分配不均,常形成本区的旱涝灾害。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蒸发量为。
全市大小河流共有20多条,其中白河是流经南阳城区的最大天然水系,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
现有小型水库56座,水库总容量多亿立方米。
该市水系分属长江、淮河、和黄河。
长江水系汉江流域面积2376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89%;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80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1%;黄河水系流域面积仅24平方千米。
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探索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一)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极度缺水。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性尤为突出。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了水的使用功能,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农业灌溉方式落后,水的利用率低;工业生产中,一些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居民生活中,用水习惯不良,如长流水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水生态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水资源的涵养和生态服务功能。
二、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一)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确保人们获得足够的清洁饮用水,满足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用水需求。
(二)维护生态平衡水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用水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南阳市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通过对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的分析。
提出完善生态制度文明,加强政府作用;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坚持生态产业文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供生态城市重要保障等对策进行规划治理。
关键词:生态建设;南阳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及微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
但是,当今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因此,关注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而南阳市不仅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再创秀美山川,既是南阳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又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质质量,也是南阳市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1.研究区域概况南阳市位于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该地区北部边界,东部为桐柏山地,整体地形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俗称南阳盆地。
全市辖10县2区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
南阳市周围山地海拔基本在1000米以上,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区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5条;南阳区域广阔,矿物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有价值的各类矿床矿点有452处、矿产80余种;区内森林覆盖率也非常高,是全省主要的用材林基地。
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始,南阳成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所以,加强南阳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更显迫切。
2.南阳市生态建设的现状近年来,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南阳市也加快了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南阳已累计完成防护林工程420多万亩,实现退耕还林200多万亩,发展无公害农林5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22.1﹪提高到35﹪。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
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
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
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南阳旱地水资源现状及合理开发利用摘要针对南阳旱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水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农业生产与降雨季节时空分布的错位、年际变化大及水分利用率低。
提出选用耐旱抗旱品种、广泛采用各项抗旱农艺措施、大力推广化学抑制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南阳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平均气温14.5~15.8℃,无霜期220~240d,耕地面积87万多公顷。
其自然地理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雨热同期,物种繁多。
全境三分平原、三分丘陵、三分山地、一分水面,三面环山,地势微向南倾。
境内河流众多,长度在100km以上的河流有1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要有丹江、唐河、白河等,水域面积18万多公顷。
但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蒸发剧烈,有效灌溉面积仅有39.9万公顷,不足耕地面积的一半,干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南阳旱地水资源现状1.1水资源总量不足南阳水资源总量76亿立方米,以地表水为主(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23.8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1.5%,世界平均水平的7.9%;农业水资源占有量8 732.6 m3/h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4.8%,世界平均水平的29.9%。
同时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增加,加剧了农业用水不足的矛盾。
1.2农业生产与自然降雨季节时空分布的错位,土壤理化性状差,供水能力弱,常常导致旱灾该区年平均降水量790.8mm,基本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年际之间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间降雨量达386.7mm,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且多以暴雨形式下降,分布也不平衡。
据资料统计,伏旱三年两遇,冬季、初春及夏初干旱机率达58.3%。
长期以来,干旱缺水及用养不当一直制约着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1.3水利用率低,加剧了水资源的不足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资源之一,南阳市东部岗丘区作为河南省一个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其水资源市场很大,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长江等河流水系,但也存在着水资源的紧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水资源现状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地下水深处一般在150米以下,储量较大,可以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需求。
此外,南阳市东部岗丘区还拥有长江、淮河等大型河流水系,其中的长江干流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南阳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毗邻长江主干流,其沿江水资源总量也很丰富。
然而,南阳市东部岗丘区的一些困扰仍然需要解决。
其中,干旱少雨,水资源分布不均,是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该地区部分乡镇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缺水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左右,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农民常常要面临停灌减产的困扰。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发展,南阳市东部岗丘区的水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河流污染、水质下降、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着该地区的可持续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难点1.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阳市东部岗丘区水资源利用存在很多浪费和损耗现象。
例如,就地取材、长时间灌溉、过度开采等行为都会严重破坏区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
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由于许多农民缺乏科学种植观念,常常不按照适宜的灌溉规律来使用水资源,从而造成土地萎缩、土地质量降低和粮食减产等问题。
2.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南阳市东部岗丘区的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
当地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毫无疑问,建设大型工业和住宅区对环境影响很大,水资源也不例外。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水资源被浪费或者污染,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论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论文摘要:水资源是维系着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都面临着短缺的问题,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由于水资源紧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的严重性。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刻不容缓。
文章通过梳理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影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与建议,以此保护水资源环境,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1 影响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1 水资源浪费严重在我国的工业用水方面,由于长期的工业生产和设备的运行相对落后,致使我国的工业用水量较大,工业用水的特殊性使得其重复利用率较低,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我国的农业用水方面,始终没有采用较高效率的用水节水措施,进而农田的灌溉效率不高的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在生活用水方面,多数的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因此有一部分水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浪费掉。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污染严重影响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其开发利用的不合理,造成了地质环境的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水资源保护。
同时,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使用后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农业灌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包括生活废水等未经回收或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域中去,造成水环境污染,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1.3 水资源的治理力度有待提高工业发展以及农业生活等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如果将这些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会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污水治理技术不强,中水回用不普遍,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回用。
因此,要不断提高我国的污水治理能力,这样才能缓解水资源污染的问题,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2.1 轉变观点,提高认识,拓宽水资源治理思路在传统的观念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首先人们必须认识到水资源短缺及污染的严重性,形成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观念。
南阳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摘要:南阳市人均水资源量为790立方米,略高于全省人均水量,但只是全国人均水量的28.7﹪,属缺水地区。
南阳人民历来重视治水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阳市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中存在不少问题: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出现降落漏斗;缺乏统一管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环境污染较重。
因而必需以南水北调为契机,增强环境和水忧患意识,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中图分类号:p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6-02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它既是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南阳市水资源(一)水资源禀赋南阳市位于河南西南部,湖北、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509平方千米。
该区地形属于盆地地形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北西及东三面环中、低山丘陵,中南部为开阔平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河流为骨架构成了向南开的“南阳盆地”。
区内河流大多发源于伏牛山和桐柏山地,分别向南流向汉江和向东流向淮河,“汤谷湧其后,淯水盪其胸,推淮引湍”构成向心式扇状分布水系。
境内大小河流百余条,总长度1800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唐河、白河和丹江。
全市河流基本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河南省河网较密集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境内年平均气温14.5-15.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9-1168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9.2-1244.2mm;地表径流量68.0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4.6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55亿立方米,合计100.27亿立方米,扣除丹江、老灌河汇入丹江水库的18.01亿立方米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本市实际水资源总量为70.35亿立方米。
平均每平方千米占有水量26.48万立方米,人均790立方米,略高于全省人居水量,但只是全国人均水量的28.7%,属缺水地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南阳人民历来重视治水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阳市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有全国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召父渠,今有白桐灌区、鸭东灌区、刁河灌区、刁北灌区、虎山灌区等多条大型灌区,使百万亩良田禾茂粮丰。
至2010年,全市累计修建各类水利工程8万余个,其中大型水库两座,最高洪水位库容量221.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9座,控制流域面积1337.4平方千米,总库容量6.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480座,总控制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千米,总库容积3.8亿立方米;塘堰坝2400余座,蓄水能力2.4亿立方米。
建成大中小型自流灌溉区4500处,总设计灌溉面积40万公顷。
据2010年统计,全市地表水利用量9.72亿立方米,占该年地表水资源量的29.1%,其中农业用水为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8.7%,工业用水占10.4%,居民生活用水占10%。
地下水开采利用,21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靠人工打井取水,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地表水源。
60年代以后,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打井取水,机井和离心式水泵在农村开始普及;70年代后期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局部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离心式水泵渐被深水泵和潜水泵所取代,地下水已成为某些农村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
至2010年底,全市已打井87645眼,其中机电井68799眼;农业水利工程拥有工业井3536眼,农业井52117眼。
但现有灌溉设施建造粗放,且多数运行已超过30年,进入老化期,有20%的工程已失效或报废,多数泵站带病运行,高耗低效。
南阳市2010年开采地下水量8.4亿立方米,占该年地下水资源量的40%。
其中农业灌溉用地下水2.43亿立方米,工业用地下水1.2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47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1.95亿立方米,林木副渔用地下水0.78亿立方米。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南阳市地表水资源受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的影响很大,径流深地域分布差异明显。
东部桐柏山和西北部伏牛山的径流深分别为300mm和400mm,而中部岗地(平原)局部地区的径流深则不足200mm。
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极大,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7、8两月的径流量最大,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特大洪水年则达80%以上;10月至第二年5月,雨水稀少,径流量只占年径流量的20%。
地下水资源量区域差异亦很明显。
唐、白、湍河冲积平原为本市强富水区,含水层厚10-30m,埋深浅,颗粒粗,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10-30立方米/小时·平方米;唐、白、湍河河间地块为中等富水区,含水层厚5-20m,单位涌水量5-10立方米/小时·平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不足;盆地边缘岗地(邓州市以西、唐河、方城、镇平东西两侧)浅层地下水贫乏,且不具备开采条件。
2、局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出现降落漏斗。
由于降水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区域雨量差别很大,致使全区旱涝不均,因而地下水开采也不尽相同。
就平原地区而论,局部地下水开采严重,降落漏斗数量增多,面积扩大。
1964年,平原区地下水埋普遍在2m左右,极少超过4m;1976年地下水埋深普遍下降,平原区东、北、西部埋深普遍在4-6m左右;1978年大面积埋深达6m以上,而埋深在2m浅几乎消失;2010年,沿唐河以东、新野县城周围、焦枝线以西、南阳建成区至社旗以北,地下水埋深普遍在在6-8.5m,其中南阳市建成区北部和新野县城东北部出现了埋深大于8m的降落漏斗。
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埋深也大多在4-6m。
地下水埋深不断增加、降落漏斗的增多和面积扩大,虽与天然降水偏少有关,但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降落漏斗的主要原因。
3、缺乏统一管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灌区的配套工程跟不上或因多年失修而废弃;地表水与地下水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致使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未能有效开采利用而仍引用地表水源,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引渠下游段用水紧张,同时又极易引发争水矛盾;灌区及引渠附近的灌溉方式普遍落后,大多数停留在土渠灌溉或大水漫灌等传统的方式上,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工业用水的耗水量大,重复利用率低,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造纸工业,耗水量更大,重复利用率仅在40%左右;城乡居民水资源忧患意识普遍不高,用水浪费严重,自来是的跑、漏、滴、渗现象时常存在。
4、水环境污染。
南阳市地表水污染主要表现为河流污染,污染物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用水。
特别是工业废水,化工、酿造、造纸、制药等废水是重点污染源。
据统计,全市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78条河流中,受污染的河段占50%以上,相当清洁的河段一般为上游,但随着山区经济的开发也面临污染威胁。
污染最严重的河段是白河南阳市建成区下游、湍河内乡县城下游、唐河城关镇下游、淮源桐柏县城下游和灌河西峡县城下游。
如白河橡胶坝以下,水质严重恶化,发黑变臭,景庄断面2005年codcr年平均浓度超过v类水质标准27.86倍,bod5超标38.17倍,挥发酚超标18.3倍,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1,17倍,五项超标项目合计超标95.5倍。
一直到白河出市境,水质仍为>v类,超标项目合计超过v类水质标准14.87倍。
唐河社旗断面也为>v水质,自郭滩以下水质渐趋好转为v类。
湍河自内乡县城到汇入白河100km河段为>v类的严重污染。
地下水污染也不容乐观。
据南阳市建成区1995年17个监测项目分析,总硬度、挥发酚两项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分别超标25%和9.1%,若按ⅰ类水质标准判定,则又12个项目超标。
因此,从保护人群健康来看,南阳市地下水质污染不容忽视。
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一)增强环境和水忧患意识强化环境和水忧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有战略性大事。
南阳为农业大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水资源面临的现状认识不够,水资源保护和水忧患意识淡薄,为此要加强培训,不但使他们要认识水资源紧缺的严重性,增强社会对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而且要充分认识水污染的严重性,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扭转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观,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借南水北调的契机,切实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和管理,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强化水资源管理职能,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建立地表水、工程调水与地下水、城市供水与乡村供水、个行业间供水与排水等协调统一的管理模式。
把水资源规划纳入到南阳市整体规划当中,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尤其要重视丹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质有污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严格审查水库上游新建项目。
对于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水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尽量减轻污染的范围,在库区周围及上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鉴于目前水资源管理的混乱局面,水利部门要根据《水法》,不仅对现有的条条块块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理顺内部与外部、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有职有权的管理机构,完善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心,统管全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三)采用行政、价格机制,调整用水结构从合理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观点出发,应逐步调整用水结构,将优质地下水用于生活供水;工业用水应以地表水为主兼用有开采潜力的浅层地下水,工厂冷却用水可采用水质较差、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
在采用上述政策的同时,必须采取“优质高价、劣质低价、限量开采、超采重罚”的取水措施,才能使水资源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广大农村地区,要通观各地实际情况,划分地下水“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和禁止开采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优势,达到科学利用和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提高用水保证率。
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丰富的地区,要适当抬高地表水价格,鼓励开采地下水,把地表水输送到缺水地区,这样既可以腾出地下水库容蓄存水量供旱季使用,又可缓解缺水地区的用水紧张,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四)促使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变南阳市地表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汛期水量难以充分利用,而大量修建水库则受到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天然地下水水质优良,又往往不受时间限制,但集中开采,易形成下降漏斗和其他问题。
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山区广泛植树造林或修建梯田,加大坡面径流的下渗;在有利地段(如山前平原、河流阶地)汛期前强力开采地下水,腾出地下最大储水空间,利用汛期洪水、河道坝闸拦水、引地表水回灌等措施,填平下降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