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8.85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一、中考考点分析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及欧洲的人文环境;二、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将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很重要,知道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具体而言,要着重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对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已较为熟悉,且大部分拥有了一定的读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通过采取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课堂展示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期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课堂自我展示的形式进行复习;采用方法主要有:读图探究法、表格法、比较归纳法等。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六、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二)学、议——快乐自学、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第一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说出亚、欧洲的地理位置任务二:说出亚、欧洲的地形特点任务三:说出亚、欧洲的气候特点任务四:说出亚、欧洲的河流特点任务五:说出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任务一:亚、欧洲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1)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经纬度位置(2)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3)欧洲地理位置: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曲折任务二:亚、欧洲的地形特点地形特征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类型 4、地形分布)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1)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欧洲地形特点: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任务三:亚、欧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1)亚洲的气候特点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原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2)欧洲气候特点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任务四:亚、欧洲的河流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1)亚洲河流特点 2 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大河—长江(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湄公河(是亚洲流经过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 欧洲河流特点 2 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3 航运价值高主要河流有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任务五: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1人口最多的大洲(占世界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1)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2 人口分布不均匀3 多为发展中国家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欧洲的人口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三)、演——课堂展示(四)、评——教师总结、疏通思路(五)、练——一课一练、达标测评(2012年长沙市)1、全部位于北半球,且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 )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亚洲(2011年长沙)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B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C 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D 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2010年怀化)3、亚洲、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分别是()A 河姆河、多瑙河 B 长江、莱茵河 C 湄公河、多瑙河 D 锡尔河、莱茵河(2010年黄石)4、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A 欧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南美洲(2011年哈尔滨)5、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A 四面临海 B 降水丰富 C 河流湍急 D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012年长沙市) 2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西部略图(1) 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带,西临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亚洲和欧洲地理画卷。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基本情况,形成对这两个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学生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他们扩展视野,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原因:亚洲和欧洲地域广阔,包含的国家众多,地理特征复杂多样,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难度较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大洲的位置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国家、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总结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
1.1《亚洲及欧洲》教案一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能够说出亚洲、欧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
2.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二)难点:1.区时的计算。
2.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的日期变化。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复习导入)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大洲?它与哪一个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亚洲,欧洲)这节课就来认识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及与陆地上相连的大洲——欧洲。
学习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来历,能够说出亚洲、欧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回顾复习)1.看轮廓认大洲:2.看图指图:在图上指出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3.看图回答:从东西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__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亚洲主要位于__半球。
(二)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3-4,完成下列各题:(时间:5分钟)1.全球分_____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度,时间相差___小时。
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_____度,合为一个时区。
2.什么是地方时?中时区(零时区)?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3.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_____区的区时。
4.完成教材P4的活动题1、2。
(三) 检测自学1.国际日期变更线是()A.180°经线B. 0°经线C. 0°纬线D.今天和昨天分界线2.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乘客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A.自东十二区飞向西十二区B.自西十二区飞向东十二区C.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D.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3.北京时间是指()A.东八区的区时B. 北京当地时间C. 116°E的地方时D. 120°W的地方时4.当北京时间为2011年2月4日上午8:00,伦敦时间是()A.2011年2月4日零点B. 2011年2月4日23点C. 2011年2月5日零点D. 2011年2月4日16:00(五)课堂作业《优化设计》:P2-3(只做选择题)(六)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洲名的由来2.亚洲大陆3.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4学会换算不同时区的时间:地方时、时区、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如何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地理位置3.能根据地图资料分析欧洲的三大地理位置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2.亚洲的地理位置3.欧洲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温习旧知】今天我们将进入区域地理的学习,从大洲,到地区,再到国家。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
活动填图:请在下面部分世界地图中将六大洲的名称填入对应的位置。
——抽学生上黑板填图。
【课堂导入】(过渡)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但是,你对于亚洲有多少了解呢?——学生畅言自己的认识。
(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视频。
——播放视频。
(板书)一、“亚细亚”与“欧罗巴”(过渡)同学们知道亚洲和欧洲名字是怎么来的吗?——讲述名字起源: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之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居住地以西的地区称之为“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随着“亚细亚”与“欧罗巴”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称呼也逐渐成了亚洲和欧洲的名称。
(过渡)知道亚洲和欧洲名称的由来后,我们就要进入两个大洲的学习了,不过在学习之前,我们得先明确,区域地理究竟在学些什么东西。
——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都是先要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再来了解那里有些什么。
其中,在哪里,就是学习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而哪里有什么则会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分别展开。
(板书)区域地理——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情况(过渡)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理位子,那么,怎么样去确定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呢?我们借助这些好吃的水果来学习。
活动1:请在众多水果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水果,并描述其位置。
——学生小组内讲述位置,然后老师以荔枝作为例子,抽一位学生来讲荔枝的位置,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点评。
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一课时》参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这两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初步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对这两个大洲有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浓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了解这两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
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分享成果。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典型地理案例,如长江、黄河、伏尔加河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