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频数与频率1.
- 格式:docx
- 大小:63.79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数学频数与频率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统计试验,感受频数与频率产生于实际生活,而且能运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与模拟统计活动,产生对频数的感性认识,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能做简单的预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科学品质。
二. 重点、难点重点:1. 通过实例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理解频数、频率在具体问题中的涵义,并会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知识要点:1. 收集数据的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第四步:展开调查第五步:记录结果第六步:得出结论2. 统计活动(1)统计活动就是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登记、汇总,得出结论的过程,它是数据收集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2)统计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分组登记、分组汇总、总体汇总、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过程。
3.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1)频数:指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或一组数据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出现的数据的个数。
(2)频率:是频数与数据组中所含数据的个数的比。
(3)频数与频率的联系:频数具体地反映了数据分布的情况,频率反映了不同的数据或在不同的范围内出现的数据在整个数据组中所占的比例。
它们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4)频数与频率的关系:①各试验结果的频数之和等于试验的总次数。
②各试验结果的频率之和等于1③频数/总次数%100 =频率 4. 频率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频率的大小反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大,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频率小,发生的可能性小。
5. 频率与权数的关系:在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时,频率就是权数。
6. 频数的应用通过统计活动所获得的一些数据,能根据稳定变化的数据作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典型例题】基础知识题 (一)频数与频率例1.上表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____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____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____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____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______。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数学(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命题者:徐巧波审核者:§3.1 频数与频率(2)【学习导言】:什么叫频率,我会计算频率吗?我知道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吗?课前尝试:尝试体验(对话课本,记下问题,尝试练习)【对话课本】阅读教材51页到53页【记下重点与问题】1.一般地,每一组与 (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2.各数据的频率之和等于。
[记下问题]【尝试练习】1. 已知一组数据的频数是6,样本容量是50,则该组数据的频率是。
2. 将一个有40个数据的样本经统计之后分成6组,若某一组的频率为0.15,那么该组的频数年来是。
3. 已知一组数据的频数为56,频率为0.8,则数据总数为个。
4. 已知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分成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为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0,则第六组的频率是()A 0.10B 0.12C 0.15D 0.185. 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1,2,2,2,1,3,4,2,2,2,2,3,1,3,4,5,3,2,1,2,2,3,2,3,2。
(1)(2)求出等待时间为2分和3分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课内对话:合作体验(检评预习,审视问题,独立练习,纠错反审)【检评预习】同桌交换学案,检查评价批语:【审视问题】审视下面的学习要点,思考提出的问题【尝试例题】例1下表是八年级某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八年级某班21名男生100m跑成绩的频数分布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3)完成上表并思考:各组频数之和应是多少各组频率之和应是多少?例2 某袋饼干的质量的合格范围为50±0.125g,抽检某食品厂生产的200袋该种饼干,质量的频数分布如下表。
期末复习(五) 数据的频数分布考点一频数与频率【例1】某单位有职工100名,按他们的年龄分成8组,在40~42(岁)组内有职工32名,那么这个小组的频率是( )A.0.12B.0.38C.0.32D.32【分析】∵总人数为100人,在40~42(岁)组内有职工32名,∴这个小组的频率为32÷100=0.32.故选C.【解答】C【方法归纳】频率=频数÷总数.变式练习1.已知在一个样本中,40个数据分别落在4个组内,第一、二、四组数据个数分别为5、12、8,则第三组的频数为__________.2.一次跳远比赛中,成绩在4.05米以上的人有8人,频率为0.4,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共有( )A.10人B.20人C.30人D.40人考点二频数分布表【例2】已知样本:8,6,10,13,10,8,7,10,11,12,10,8,9,11,9,12,10,12,11,9.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取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__________组,9.5~11.5这一组的频率是__________.【分析】对于样本的数据,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6,即极差是7,则组距=(13-6)÷2=3.5,即应分成4组,观察样本,知共有8个样本在9.5~11.5这一组中,故其频率为0.4.【解答】4,0.4【方法归纳】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频率的计算方法:频率=频数÷总数.3.对某班40名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在频数分布表中80.5~90.5这一组频数是0.20,那么成绩在80.5~90.5这个分数段的人数是( )A.8B.6C.10D.12考点三频数直方图【例3】从斜桥中学八年级参加数学竞赛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0名学生的成绩,分数如下(单位:分):90,85,84,86,87,98,79,85,90,93,68,95,85,71,78,61,94,88,77,100,70,97,85,99,88,68,85,92,93,97.(1)求出这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按组距7分将数据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3)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全横坐标).【分析】(1)在给出的数据中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作差即可;(2)已知组距为7分,∴可以由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1,得出组距,可由此得出分数段,再由题中所给的分数列出频数分布表;(3)由第二问中的频数分布表,可以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1)这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100-61=39;(2)组数=39÷7+1≈6,所以可得分数段为:58.5~65.5,65.5~72.5,72.5~79.5,79.5~86.5,86.5~93.5,93.5~100.5,可列出频数分布表,如下表:(3)由第二问中的频数分布表,可以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上图.【方法归纳】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在整理数据时要认真仔细.4.某校八年级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的成绩如下(每组分数含最低分,不含最高分):60~70分的60人;70~80分的45人;80~90的25人;90~100分的20人.(1)制作频数分布表;(2)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复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数据1,2,0,1,1,2中,数据“1”出现的频数是( )A.1B.2C.3D.42.某校对1 20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身高在1.58~1.63(单位:m),这一小组的频率为0.25,则该组的人数为( )A.150人B.300人C.600人D.900人3.为了了解一批数据在各个范围内所占比例大小,将这批数据分组,落在各小组里的数据个数叫做( )A.频率B.样本容量C.频数D.频数累计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频数越小,频率越大B.频数大,频率也一定大C.频数一定时,频率越小,总次数越大D.频数很大时,频率可能超过15.对八年级某班45名同学的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如果频数分布直方图中80.5~90.5分这一组的频数是9,那么这个班的学生这次数学测试成绩在80.5~90.5分之间的频率是( )A.0.2B.0.25C.0.3D.0.46.已知数据35,31,33,35,37,39,35,38,40,39,36,34,35,37,36,32,34,35,36,34,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取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的组数为( )A.4B.5C.6D.77.已知数据25,28,30,27,29,31,33,36,35,32,26,29,31,30,28,那么频率为0.2的范围是( )A.25~27B.28~30C.31~33D.34~368.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单位:cm)之后,将所得数据以0.3 cm为组距,分成如下12个组:3.95~4.25,4.25~4.55,4.55~4.85,…,6.95~7.25,7.25~7.55,通过分析计算,最后画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可知( )A.长度在5.45~5.75 cm范围内的麦穗所占的比例最大B.长度在5.15~5.45 cm范围内的麦穗所占的比例大于25%C.长度在5.75~6.05 cm范围内的麦穗所占的比例最大D.长度在5.45~5.75 cm范围内的麦穗比长度在6.35~6.65 cm范围内的麦穗少9.统计八年级部分同学的跳高测试成绩,得到如图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则跳高成绩在1.29 m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A.61.5%B.24.1%C.85.2%D.54.8%10.一个样本分成5组,第一、二、三组共有190个数据,第三、四、五组共有230个数据,并且第三组的频率是0.20,则第三组的频数是( )A.50B.60C.70D.80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一组数据的频数为14,频率为0.28,则数据总数为__________.12.对某校同龄的7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其中最大值是175 cm,最小值是149 cm,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时,可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__________,如果确定它的组距为3 cm,则组数为__________.13.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__岁.14.已知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分成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则第六组的频率是__________.15.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从左至右各长方形高的比为2∶3∶4∶6∶4∶1,如果第三组的频数为12,则总数是__________.16.某记者抽样调查了某校一些学生假期用于读书的时间(单位:分钟)后,绘制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到右的前5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频率之和为0.9,最后一组的频数是15,则此次抽样调查的人数为__________人.(注:横轴上每组数据包含最小值不包含最大值)三、解答题(共52分)17.(10分)如下表某中学八年级某班25名男生100 m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分组频数频率312.55~13.55613.55~14.5514.55~15.585515.55~16.5516.55~17.535合计25(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 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18.(10分)某地区为了增强市民的法制观念,抽调了一部分市民进行一次知识竞赛,竞赛成绩(得分取整数)进行整理后分成五组并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请结合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抽取了多少人参加竞赛?(2)60.5~70.5这一分数段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3)这次竞赛成绩的中位数落在哪个分数段内?19.(10分)下图是某班学生一次数学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其中纵坐标表示学生数,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全班有多少学生?(2)此次考试的平均成绩大概是多少?(3)不及格的人数有多少?占全班多大比例?(4)如果80分以上的成绩算优良,那么获优良成绩的学生占全班多大比例?20.(10分)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某校举行了以“爱我黄石”为主题的图片制作比赛,评委会对200名同学的参赛作品打分发现,参赛者的成绩x均满足50≤x<100,并制作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请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2)若依据成绩,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参赛同学中抽40人参加图片制作比赛总结大会,则从成绩80≤x<90的选手中应抽多少人?(3)比赛共设一、二、三等奖,若只有25%的参赛同学能拿到一等奖,则一等奖的分数线是多少?21.(12分)设中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成绩为x分,满分为100分.规定:85≤x≤100为A级,75≤x<85为B级,60≤x<75为C级,x<60为D级.现随机抽取福海中学部分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整理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在这次调查中,一共抽取了__________名学生,a=__________%;(2)补全条形统计图;(3)扇形统计图中C级对应的圆心角为__________度;(4)若该校共有2 0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D级学生有多少名?参考答案变式练习1.152.B3.A4.(1)频数分布表:(2)频数分布直方图:复习测试1.C2.B3.C4.C5.A6.B7.A8.C9.A 10.C11.50 12.26 cm 9 13.14.3 14.0.1 15.60 16.15017.(1)0.12 0.24 0.32 0.2 0.12 1(2)观察图表可得:有8人100 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5秒,所占的比例为8÷25=0.32. 18.(1)48人.(2)12,0.25.(3)70.5~80.5.19.(1)观察直方图可知:成绩在29~39分间的学生有1人,39~49分间的有2人,…,因此,全班共有学生人数是1+2+3+8+10+14+6=44(人).(2)由于直方图只反映每个分数区间有多少学生,未反映这些学生每位成绩具体是多少,故不能由图算出平均数,但如果采用某种适当的方式则可算出近似平均数.下面我们采用每个区间左端点数加6.作为该区间每位学生的成绩计算:x=144(35×1+45×2+55×3+65×8+75×10+85×14+95×6)=144×3320≈75.5(分).(3)因60分以下为不及格,其中29~39间有1人,39~49间有2人,49~59间有3人,故不及格人数有1+2+3=6(人).占全班人数的比例是:6÷44≈13.6%.(4)获优良成绩的学生人数有:14+6=20(人),占全班比例是:20÷44≈45.5%.20.(1)200-(35+40+70+10)=45,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略.(2)设抽了x人,则20040=40x,解得x=8.(3)依题意知获一等奖的人数为200×25%=50(人).则一等奖的分数线是80分.21.(1)∵24÷48%=50,a=1250×100%=24%,∴在这次调查中,一共抽取了50名学生,a=24%;(2)补全条形统计图略.(3)∵360°×(1050×100%)=72°,扇形统计图中C级对应的圆心角为72度;(4)∵2 000×(450×100%)=160(名).∴若该校共有2 000名学生,估计该校D级学生有160名.。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频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
2. 频率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与数据总和的比值。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率= 频数÷数据总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不同情况下频数与频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
2. 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频数与频率图形的技能。
1. 条形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2. 折线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篇1: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篇2:频数与频率-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教学内容课题名称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频数和频率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对频数与频率的探究。
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的多种表示方法并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数据的集中程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知识的衔接上,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又为后面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具有了较丰富的统计学知识。
他们能利用多种统计图对数据加以表示,并对利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具备了一定的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他们乐于在交流合作中探索新知、增长才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会计算。
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合作交流,以面对面的互动形式,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
2、以具体的例子出发,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频率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探究、小组合作,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借助ppt可以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严谨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从某地区A医院获得2004年10月份在该医院出生的20名初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 2.9 3.2 3.53.64.8 4.3 3.63.8 3.4 3.4 3.52.83.34.0 4.53.6 3.5 3.7 3.7问题一、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反映了A医院20名初生婴儿哪些方面的特征。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频率的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演示频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频数与频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概率计算、数据分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频数与频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频数与频率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注意与前后课程的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清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2022年频数与频率说课稿2022年频数与频率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频数与频率》。
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第一课时。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学和概率的重要基础,是刻画数据具体分析的重要统计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__的重点,教学时需要用较多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频数等相关概念;同时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整理数据、计算级差、数据分组,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频数的概念,以及频数对于描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
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
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
4、会列频数分布表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了频数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
2、体验求一组数据的频数,数据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3、体验极差的概念,极差的求法,会将数据分组,列频数分布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________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归纳出相关概念的定义,灵活探讨出制作频数分布表的相关注意点和步骤,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跟踪练习法,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八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材解读课题频数与频率一主备人刘耀平一教学目标细化(一)课标表述(二)教材简析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并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表示预处理,统计意识和数据得到初步发展,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感性上的体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接触了许多统计方面的实例,因此本节课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能力,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思维,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重构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四)本节课应当确定的几个问题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2 正确列出统计图。
二教学策略与具体过程设计一)教学策略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讨论、演示法为辅,设计“观察—讨论”的策略,使学生通过直观情感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即情感感悟-----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设疑引导。
二)具体过程设计活动一导入语设计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预设交流话题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们?答案预设1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2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小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设计目的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第5章(单元)第1节(课)第1课时连续号
一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①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②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③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2.9、3.2、3.5、3.6、4.8、4.3、3.6、3.8、3.4、3.4、3.5、2.8、3.3、4.0、4.5、3.6、3.5、3.7、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2s=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的范围内设计的,由于数据繁锁,课前要求学生带计算器,然后引出第三个问题:平均数、方差能反映出新生婴儿在哪个范围内人数多少吗?由于平均数,方差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多少。
这样人们在作决策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反应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
就能顺理成章引出能反映出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分布多少,新的特征数——频数。
并得到寻找频数的方法:数一数。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统计表的制作:
县人民医院2006年2月份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
[来源:学|科|网Z|X|X|K]
问: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
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
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
频数频率=
(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 (3)频率
频数数据总数=;
2、针对引例中的频数分布表,把“比值”改写“频率”,师生共同完成其他10个月份的频率计算。
三、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下表是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秒)
频数 频率 12.55-13.55
2 13.55-14.55
5 14.55-15.55
7 15.55-16.55
4 16.55-17.5
5 3
(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
(2)求其中100m 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每班两名运动员参加,共20名)
注:不低于15.5秒是指大于或等于15.5秒
2、随堂练习: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1,2,2,2,1,3,4,2,2,2,2,3,1,3,4,5,3,2,1,2,2,3,2,3,2。
(1)请填写如右的频数分布表:(2)求出等待时间为2分和3分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
例2、某袋饼干的质量的合格范围为50±0.125g ,抽检某食品厂生产的00袋该种饼干,质量的频数分布如下表。
(1)求各组数据的频率;
(2)估计被抽样的袋装饼干的平均质量;
(3)由这批抽检饼干估计该厂生产这种饼干的质量的合格率。
某食品厂生产诉200袋饼干的量的频数分布
这个例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做好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弄清质量合格范围50±0.125g 的含义;②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加权法”求平均质量;③对于“合格率”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法来求解;④弄清等量关系“生产量×合格率=合格品”,
因此可得:合格品÷合格率=生产量。
练习1、李明和张健站在罚球处进行定点投篮比赛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
分析:本题已经给出数据,根据该数据可以判断两人在投中率上谁更优秀一些。
从频数上看:李明投50个中30个,而张健投40个中25个,还不太容易看出谁的投中率更优秀一些。
从频率上看:李明为50
30=60%,而张健为4025=62.5%,故高于李明。
所以张健的投中率更优秀一些。
2、课本P150—P152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频数和频率是统计中两个重要的数字特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作业
教材P153页 A 组 1题
李明 张健 投中数
30 25 未中数 2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