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频数与频率
- 格式:pdf
- 大小:797.42 KB
- 文档页数:10
认识频数与频率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技能目标:能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能力目标:会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数据。
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数据的收集、处理、并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教学过程:引入:情景一:出示2008北京奥运会的几幅照片。
问题:为了了解某一班级学生对奥运项目的喜欢程度作如下调查:请大家从下列五个项目中选择某一个项目(每个学生只选择一项)。
A代表球类,B代表田径,C代表游泳,D代表武术,E代表射击初二(6)班50位学生调查如下:A、A、A、C、D、B、A、C、D、D、B、E、A、A、C、C、D、A、B、D、C、C、B、D、A、A、E、D、C、A、A、B、A、A、C、C、A、A、B、AE、A、C、A、C、C、A、E、D、A。
提问:⑴你认为老师这一种数据表示方式能很快说出初二(6)班学生最喜欢哪个奥运项目?⑵你认为老师这种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说出一些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展示学生统计的表示方式。
⑶你能说出每个项目的喜欢的人数吗?每个项目喜欢的人数有多有少,也就每个项目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2、(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是不是每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比较频数来判断呢?例题: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怎样比较呢?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否光从各分数段的人数来看?(比较各分数段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甲班及格人数和频率(及格率)是多少?3练习: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上海(36人),杭州(24人),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则去上海的频率为,去杭州的频率为,去海南的人数为,去北京的人数为。
初二数学频数与频率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统计试验,感受频数与频率产生于实际生活,而且能运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与模拟统计活动,产生对频数的感性认识,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能做简单的预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科学品质。
二. 重点、难点重点:1. 通过实例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理解频数、频率在具体问题中的涵义,并会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知识要点:1. 收集数据的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第四步:展开调查第五步:记录结果第六步:得出结论2. 统计活动(1)统计活动就是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登记、汇总,得出结论的过程,它是数据收集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2)统计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分组登记、分组汇总、总体汇总、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过程。
3.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1)频数:指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或一组数据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出现的数据的个数。
(2)频率:是频数与数据组中所含数据的个数的比。
(3)频数与频率的联系:频数具体地反映了数据分布的情况,频率反映了不同的数据或在不同的范围内出现的数据在整个数据组中所占的比例。
它们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4)频数与频率的关系:①各试验结果的频数之和等于试验的总次数。
②各试验结果的频率之和等于1③频数/总次数%100 =频率 4. 频率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频率的大小反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大,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频率小,发生的可能性小。
5. 频率与权数的关系:在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时,频率就是权数。
6. 频数的应用通过统计活动所获得的一些数据,能根据稳定变化的数据作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典型例题】基础知识题 (一)频数与频率例1.上表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____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____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____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____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关系,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频数与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4. 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5.3.1频数与频率》问题导读—评价单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读懂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②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①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统计活动.(三)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难点:正确列出统计图有。
(四)学习流程预习教材第 184 至 186 页内容后,完成下列问题。
1.频数的定义:频率的定义:频数与频率的关系:2.调查我们班每一位同学喜欢下列六门学科中的哪一门?并用枚举法表示出来,(如用P表示政治,C表示表示语文,M表示数学,E表示英语,Ph表示物理,S表示体育),这种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如果让你直观的表现出哪科喜欢的人数多或少,有什么办法?3.想一想,你认为那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粗略地估计一下它的使用频率,并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交流。
4.设计“通过预习本节内容你未解决的问题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展示问题1:频数一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那频率呢?问题2:东东连续记录了10天以来爸爸每天看报纸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12,20,16,20,22,18,19,16,20,23,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是,它出现的频数是,频率是。
问题3:将一组数据分为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其中第一组的频数是2 0,频率是0.2,第二组的频率为0.3,那么这组数据共有数据个,第三、四、五组的频率之和为,第二组的频数为。
问题4:学习拓展P61 1问题5:课本P187 1问题6:学习拓展P61 4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级:姓名:基础演练1.在频数分布表中,各小组的频数之和()A 小于数据总数B 等于数据总数C 大于数据总数D 不能确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频数越大,频率越大B 频数越小,频率越大C 总数一定的情况下,频数越大,频率越大D 总数一定的情况下,频数越小,频率越大3.已知样本18,20,20,18,16,23,21,20,22,19,17,18,22,19,21,22,19,20,20,21,那么频率为0.2的范围是()A 16~18B 18~20C 20~22D 22~244.在某校九年级的一次化学测试中,化学测试成绩在80—84分之间的同学有84人,在频率分布表中的频率为0.35,则全校九年级共有学生_______人5.某中学一位同学调查了八年级60名学生观看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其中有10人爱看动画片,15人爱看连续剧,23人爱看体育节目,12人爱看新闻节目.在上面问题中,________分别为各节目出现的频数,其中爱看动画片的频率约为________能力拓展某市对当年初中升高中数学考试成绩进行抽样分析,试题满分100分,将所得成绩(均为整数)整理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共抽取了多少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2)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优生,估计该年的优生率为多少?(3)该年全市共有22000人参加初中升高中数学考试,请你估计及格(60分及60分以上)人数大约为多少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5.3 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数据收集,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由推理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绘图,进一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与能力: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五)教学难点:将一组数据正确地进行分组并列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章第3节,本章在已学习“数据的代表”的基础上,以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为核心内容,为下一节课学习“数据的波动”作好准备。
前3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
但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
为此,本章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
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研究过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几个尺度,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能力。
但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
为此,本节又介绍了刻画数据几个量——频数与频率。
本节课重在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意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大胆创新,对每一位同学作品给予鼓励和足够的重视。
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在八上初步学习了“数据的代表”等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农村初中学生实际,探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深入三峡坝区调查个体户经营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频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
2. 频率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与数据总和的比值。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率= 频数÷数据总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不同情况下频数与频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
2. 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频数与频率图形的技能。
1. 条形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2. 折线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篇1: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篇2:频数与频率-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教学内容课题名称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八年级数学第五章教材解读课题频数与频率一主备人刘耀平一教学目标细化(一)课标表述(二)教材简析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并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表示预处理,统计意识和数据得到初步发展,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感性上的体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接触了许多统计方面的实例,因此本节课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能力,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思维,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重构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四)本节课应当确定的几个问题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2 正确列出统计图。
二教学策略与具体过程设计一)教学策略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讨论、演示法为辅,设计“观察—讨论”的策略,使学生通过直观情感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即情感感悟-----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设疑引导。
二)具体过程设计活动一导入语设计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预设交流话题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们?答案预设1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2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小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设计目的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频数与频率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歌手”,“《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你最想去的河南景点”,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目标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
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做一做、议一议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