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微课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微课前需学问: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同学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预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微课类型:学问讲授类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型。
设计思路:1.使用PPT制作成微课视频播放形式,2.老师讲解: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相互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3.同学动手动手掂掂,相互说说。
制作手段:PPT制作成微课视频形式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索: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会依据详细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育应用力量。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同学的操作力量和实际解决问题力量,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
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聚焦解决的问题:1.熟悉克: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相互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2.熟悉千克: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出示几种常见的称)3.拓展作业: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出示几种常见的称)教学过程环节名称画面内容描述或解说词画面或镜头编号时间熟悉克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合作找找:在各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相互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PPT 1-33分钟熟悉千克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克和千克》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认识重量单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基本的质量计量。
1.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通过实际物品,让学生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感受重量单位。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引发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兴趣。
1.4.2 讲解: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例如1千克=1000克。
解释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些物品,用克和千克进行称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1.4.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重量单位换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换算。
2.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换算的方法。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换算练习。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重量单位换算的关注。
2.4.2 讲解:介绍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1千克=1000克。
解释换算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4.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物品和重量,要求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
2.4.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换算的心得和方法。
第三章:重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的重量计量和换算。
3.2 教学内容:介绍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的重量计量和换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克与千克》微课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克与千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的质量单位,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1. 克与千克的质量单位换算。
2.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教学PPT、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小物品(如橡皮、铅笔、小石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质量现象。
2. 提问:如何表示物体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展示质量单位换算关系。
2. 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称量物体的质量。
3. 示例:称量一个苹果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三、动手操作1. 分组: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台天平。
2. 活动:学生自备小物品,用天平称量物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3. 讨论:学生互相交流称量结果,探讨克与千克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1. PPT展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提问:如何用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如何进行单位换算?板书设计:一、质量的概念二、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三、天平的使用方法四、质量单位换算五、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用克与千克表示,并记录下来。
3. 收集关于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趣味知识,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克和千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首先跟着老师去超市看看吧!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对,阿姨买的苹果重1千克;小女孩买的饼干上有个110克的标志;小男孩买的洗衣液上有个5千克的标志,有的同学就要问了,克和千克指的是什么呢?它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质量单位。
二、认识“克”
请同学们将5克的口香糖、10克的番茄、100克的瓜籽分别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对,它们都是比较轻的物品,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1克有多重呢?像这样的一枚1角硬币就约重1克。
虽然1克很轻,但是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有很多,例如:两颗樱桃、一个回形针、五粒黄豆、两粒胶囊、一个图钉它们也约重1克。
三、认识“千克”
今天,小明的爸爸从超市买来一袋10千克的大米和25千克的苹果,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对,它们都是比较重的物品,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像这袋洗衣液就约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例如10个鸡蛋、4根小黄瓜、2袋盐、1包挂面,
这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
四、净含量
有的同学还发现物品的外包装上有“净含量”三个字,什么是净含量呢?净含量就是指桶里、包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五、回顾新知
好了,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吧!。
《克和千克》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2.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 让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克和千克的含义1. 克: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g,1克等于1克的质量;2. 千克:千克是质量的高级单位,符号为kg,1千克等于1000克的质量。
2.2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 1千克= 1000克;2. 1克= 0.001千克。
2.3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1. 运用克和千克对日常生活中的质量进行计量,如水果、蔬菜、药品等;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换算,如将200克转换为千克,或将5千克转换为克。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演示法1. 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换算过程。
3.2 小组讨论法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问题解决法1.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决;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利用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质量的计量单位;2. 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克和千克的含义和换算关系1.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含义;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换算过程。
4.3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克和千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好!首先跟着老师去超市看看吧!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对,阿姨买的苹果重1千克;小女孩买的饼干上有个110克的标志;小男孩买的洗衣液上有个5千克的标志,有的同学就要问了,克和千克指的是什么呢?它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质量单位。
二、认识“克”
请同学们将5克的口香糖、10克的番茄、100克的瓜籽分别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对,它们都是比较轻的物品,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1克有多重呢?像这样的一枚1角硬币就约重1克。
虽然1克很轻,但是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有很多,例如:两颗樱桃、一个回形针、五粒黄豆、两粒胶囊、一个图钉它们也约重1克。
三、认识“千克”
今天,小明的爸爸从超市买来一袋10千克的大米和25千克的苹果,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对,它们都是比较重的物品,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像这袋洗衣液就约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例如10个鸡蛋、4根小黄瓜、2袋盐、1包挂面,
这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
四、净含量
有的同学还发现物品的外包装上有“净含量”三个字,什么是净含量呢?净含量就是指桶里、包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五、回顾新知
好了,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