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是什么?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高一第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它研究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化学的定义和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化学可以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非碳化合物和一些含碳化合物,而有机化学则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具有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的种类、数量和反应条件。
四、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化学计量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变化和量关系的科学。
化学计算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各种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原子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质量和电荷。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一种分类方式,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的规律排列在一起。
一、原子结构和质量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原子的相对质量和原子量原子的相对质量是相对于碳-12的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amu)表示。
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的规律排列在一起,主要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指的是元素外层电子能级的数量,而族指的是元素拥有相同价电子数的元素群。
四、能级和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存在不同能级,能级越靠近原子核,能量越低。
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如电子填充能级、填充轨道等。
五、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元素周期性表现在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周期变化以及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等方面。
六、原子的离子化和化合价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离子后,会带有电荷。
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李家亮摘要:本文从五个环节谈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地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用理论具体指导化学概念教学的方法、措施及注意问题等。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初中化学概念教学Summary:This article presets how to direct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conception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five links. It analyses and elaborates thoroughly, combining with theories and practice.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asures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conceptions, which are directed by theories, and also the relevant issues shoule be paid attention to.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反映,是构成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
当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孤立起来;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与发展,满足知而不求知的延伸。
这种教学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只会照抄照搬,不会灵活运用。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化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益于学生习得化学概念。
化学的概念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化学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索物质的行为和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和改变物质的工具和方法。
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化学键、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等。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以化学符号表示。
元素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颗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原子是化学的基本单位,但在很多情况下原子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粒子。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的吸引力,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包括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重组、分解、转化、转移和重新排列等。
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反应物的摩尔浓度、温度和反应体系的环境等因素决定。
有些化学反应可以放出能量,这种反应称为放热反应;而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吸收能量,这种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在化学平衡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物质的摩尔浓度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常常由平衡常数K描述,平衡常数的数值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
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业上,化学被应用于合成和提取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制造各种化学产品和材料,例如塑料、合成纤维和涂料。
在医药领域,化学被用于制药和药物研发,例如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
在环境保护中,化学被应用于污水处理、废物处理和空气净化等。
此外,化学还与其他科学领域密切相关,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
总结起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知识的掌握不仅关系到他们未来学业的发展,也对其认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注意事项、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中考备考技巧以及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详细规划第三方主体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
一、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化学不仅是中考和高考的重要科目,更是学生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学好化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食物的腐败、疾病的产生、环境的变化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反应速率等。
3.原子和分子:原子结构、分子理论、化学键等。
4.有机化学: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等。
5.实验操作: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使用、实验安全等。
三、学习注意事项1.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注重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要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及时复习巩固: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学习新知识时要时常复习旧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列表归纳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表格、流程图等方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2.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生活实例、故事等,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果。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大纲:了解中考化学的考试要求、题型及分值分布,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强化知识点:重点复习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分析初中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和认知障碍。
通过深入了解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为化学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教学策略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许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实验操作不熟练等。
为了改善学生的化学学习状况,有必要对初中生的化学知识认知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初中生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1.认知特点(1)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
初中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感官体验来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接受程度较低。
(2)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时,难以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
(3)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化学知识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动机和兴趣对其知识认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其化学知识认知水平。
2.认知障碍(1)化学概念理解不深刻。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2)实验操作技能欠佳。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紧张、畏惧心理,导致实验技能难以提高。
(3)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初中生在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时,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表现为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三、化学教学策略探讨1.直观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化学实验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官体验。
(2)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策略(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化学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认知心理分析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初中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旨在为化学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心理特征;认知规律1. 引言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 认知心理学与化学知识学习2.1 认知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科学,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2.2 化学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化学知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刺激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实验、板书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化学知识。
(2)编码阶段:学生将刺激信息转化为内部表征,即化学知识。
(3)存储阶段:学生将编码后的化学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4)提取阶段:学生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化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3. 初中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心理特征3.1 感知与注意初中生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往往对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更感兴趣。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注意。
3.2 记忆与思维初中生在化学知识学习中,记忆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3.3 语言与解决问题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初中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并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化学知识。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4.1 激发兴趣,提高感知与注意教师应运用实验、动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知和注意。
化学学习论第一讲: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化学学习如何看待化学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都是从相关心理学理论流派中抽离出来的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学习理论不能脱离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2.学习理论往往针对的是一般学习,并没有专门针对化学学习的学习理论,要将学习理论与学科进行联系和结合;3.理论本身是枯燥的,但是理论是来自于实验和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要尝试与学科知识的教与学相结合4.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解决学习的所有问题,都有其不足,而更囿于理论本身的发展的时代局限,有些理论可能是错误的,要批判的学习而不是轻易的否定;5.作为研究生学习学习理论,要以一种研究的心态来学习,要加强相关理论流派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兴起3.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4.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与格式塔学派5.1876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
I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化学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
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一方面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和行为反应;另一方面,协调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是什么?(1)、以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
这种习得方式是指通过接触概念的例证的过程中获得概念的内容。
它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通过接触正、反例证但不对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进行分析——非分析性的习得方式。
如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
课本通过例举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正、反例证,指出前五者、后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非必须的物品,指出前者是“有机化合物”;(2)通过接触正反例证并抽取例证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分析性习得。
如初中“分子”概念的学习,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指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进行揭示,得出分子的具体概念。
还有象高一新教材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教材安排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2)、以自上而下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同化。
所谓同化,就是指学生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而新的信息被吸收后,被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更精确、更细化、更完备的变化。
根据新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下位学习:当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头脑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类属关系时,这是所进行的概念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例如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识以后,再进行氧族元素的学习。
由于氧族元素许多性质(下位知识)的递变规律知识都已经包含在元素周期律(上位知识)之中,而氧族元素知识的学习只是验证、细化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同样的,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在学习电离平衡,同样采用的也是下位学习,因为,电离平衡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
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的习得有时不能通过同化到原有的上位概念中习得,但它与知识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关系,此类概念学习时,一般就采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即通过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组成和数目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
中学生化学基本概念认知的心理分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是要学生概念性地将个人知识与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来发展其整体理解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与个人知识分割开来,因此,在发展对基本概念的综合性、概念认知方面,他们往往是失败者。
学生常常为考试而记忆化学概念,这将使学生难以发展对概念的综合认识。
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核心概念时存在的几种问题。
1.学生往往缺乏对概念进行整体性综合认识的意识。
我们以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为例,大多数学生精通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能,这种技能像一个数学题一样,写出化学方程式,使式子两边的原子数相等。
遗憾的是,许多化学教师经常通过讲授的方法使化学方程式配平这一难题模式化。
这样致使学生只满足于掌握方程式的配平技能,而很少有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表达的化学过程进行挑战性解释。
例如,即使很多高中学生能够配平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Fe(s)+3O2(g)=2Fe2O3(s),但当要求对于基本过程给出解释时,多数学生却不能对反应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解释。
很少有学生能够这样表述:氧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并重新与铁作用形成新的化学键。
并且,当观察钢丝在空气中燃烧这一现象时,许多学生会预测剩余的质量将小于或等于原来钢丝的质量,即使增重已经在化学方程式里反映出来,也很少有人能预测出燃烧后剩余的灰色、易碎的物质比钢丝重。
这都是缺乏对概念整体性的综合认识和把握。
2.学生容易把用于宏观世界的方法同样用于微观世界根据外国教育学家的研究,15岁的学生即使经过了7个月的初级化学的学习,对化学反应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性质的认识仍然持有“相异构想”。
根据研究工作揭示: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反应持有的是加和模型而不是相互作用模型。
学生不能想象化学反应包括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而是想象出化学反应是反应物加到一起形成了新的产物。
例如,当H2和O2反应时,O2加到H2中,而H2中并没有发生键的断裂。
即使受过化学教育,也极少有人在解释和说明化学反应时应用原子和分子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化学概念是什么?
(1)、以自下而上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形成。
这种习得方式是指通过接触概念的例证的过程中获得概念的内容。
它又可以分成两种形式:(1)通过接触正、反例证但不对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进行分析——非分析性的习得方式。
如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
课本通过例举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正、反例证,指出前五者、后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非必须的物品,指出前者是“有机化合物”;(2)通过接触正反例证并抽取例证的共同特征的方式——分析性习得。
如初中“分子”概念的学习,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指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进行揭示,得出分子的具体概念。
还有象高一新教材中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教材安排也是采用这种模式。
(2)、以自上而下习得概念的方式——概念的同化。
所谓同化,就是指学生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而新的信息被
吸收后,被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得原有的认知结构更精确、更细化、更完备的变化。
根据新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下位学习:当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头脑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类属关系时,这是所进行的概念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例如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识以后,再进行氧族元素的学习。
由于氧族元素许多性质(下位知识)的递变规律知识都已经包含在元素周期律(上位知识)之中,而氧族元素知识的学习只是验证、细化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同样的,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在学习电离平衡,同样采用的也是下位学习,因为,电离平衡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
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的习得有时不能通过同化到原有的上位概念中习得,但它与知识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关系,此类概念学习时,一般就采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即通过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组成和数目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
学习了前者,再学习后者时,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