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吕刑》与“明德慎罚”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899.57 KB
- 文档页数:4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解释:慎:谨慎。
多行恩惠,少用刑罚。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出处:《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明德慎罚”思想的基木内容,包含了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两层含义。
伦理学意义上的“德”字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
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德”字的初形。
郭沫若先生在对西周金文中的“德”字进行分析时指出:“德字照字面上看来是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
”这种“德”观念反映了周人“要把人的力量来济天道之穷”的思想倾向。
郭沫若先生认为,周人重德的关键是“在一个‘敬’字上”,并说“这种‘敬德’的思想在周初的几篇文章中就像同一个母题的和奏曲一样,翻来覆去地重复着。
这的确是周人所独有的思想”。
从《尚书·周书》中可以看出,有关“敬德”、“明德”之类的言论确实俯拾即是。
举例如下: 《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梓材》:“先王既勤用明德”。
《洛诰》:“公称巫显德”。
《无逸》:“皇自敬德”。
《多方》:“罔不明德慎罚”。
周统治者之所以大讲“明德”、“敬德”,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即天是不会把大命给予不谨慎修德之人的。
在周人看来,周革殷命,他们从殷人手里接过了天命,获得了治理天下的合法宝座,其因乃在于文、武二王能以德配天,这就是《毛公鼎》所说“不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一语的含义。
天眷有德,这是周人特有的观念,其中也可以说蕴含着“天命靡常”[7]的意思,“天命”乃依统治者有德与否为转移,这当然是一种“靡常”(无常)的现象了。
因此,对统治者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谨慎修德,才有望保住“天命”,成为天下的君主。
周公旦「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周公旦「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法律思想之一,它认为法律应该以明智的道德来执行,罪犯应该受到恰当的惩罚。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被称为“明德慎罰”。
“明德慎罰”的核心思想是,法律应该以明智的道德来执行,以便维护公正,保护弱者,尊
重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
这一思想认为,犯罪者应该受到恰当的惩罚,但不应该太重,以免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要求在惩罚犯罪者的同时,要考虑到犯罪者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以及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从而给予恰当的惩罚。
“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基础。
它更是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浅谈西周法律制度中内部控制思想内容摘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是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巩固政权、建设国家强有力的工具。
从法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其所包含的内部控制思想。
本文通过西周法律制度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
关键词:西周法律制度内部控制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成果中,法律制度最能集中、突出的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点,体现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系统看法。
在中国古代,夏商奴隶制国家开创了中国法制度的先河,西周时期法制度达到了中国奴隶制法制的鼎盛状态,无论是立法思想、刑法原则,或是具体的法律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立法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在西周政权存续的五个多世纪里,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治国策略以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时发端。
从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
在权利的制约方面,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尚书·召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经·大雅·文王》)这种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坠命,要想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即所谓“以德配天”说。
因此,“德”也成为“王”权利的制衡。
“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
从“德”的方面讲,就是以教为先。
“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庶士、有正、越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
(《尚书·酒诰》)“古之人犹胥训诰,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尚书·无逸》)“文王教”、“朕教”,即统治者按他们的意志施行的教,目的在于防止人民反抗。
“训诰”即用教育的方法治理人民,人民就不会弄虚作假,进行欺骗了。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①【刑罚世轻世重】根据“明德慎罚”与“刑兹无赦”的辩证思想,西周政权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及其统治需要,创立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罚适用原则,并且明确提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产生背景:①受“祖宗之法不可变”观念所囿,汉代的法律很难推倒重订;②完备的法典不可能在短期内制定出来。
影响:首先,它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使得儒家的思想与法家已经创制完成的法律规则结合起来,并有所发展,从而奠定了中华法系儒法结合的基本样式。
其次,春秋决狱修正了法家偏重于客观归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确立了“并本其事儿原其志”的新原则,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再次,从后人收集所得的六个春秋决狱案例来看,基本上是通过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判定行为人无罪,或减轻处罚,试图矫正秦朝依赖酷吏以构陷人罪为能事的司法作风。
【《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的主要法典。
制定于西汉初期,其定罪量刑标准主要来源于法家思想,往往重罚轻罪。
【重罪十条】“重罪十条”制度正式确立与北齐律,是被统治者视为直接危害其根本利益的10种严重犯罪的统称,包括反逆(谋反、篡权、颠覆朝廷)、大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园、宫殿等)、叛(背叛国家或朝廷利益)、降(投降敌伪)。
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以极端残忍和恶毒的手段害人)、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过失危机皇帝安全)、不孝(对父母与祖父母不按规定敬养或不依礼服丧)、不义(卑贱者逆杀尊贵者)、内乱(亲属间犯奸乱伦)。
【翻异别勘制】“翻异别勘制”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而规定的复审制度。
起源于唐末五代,是指犯人如果在录问或者行刑时提出申诉,案件必须重新审理。
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研究摘要:夏商西周的刑罚作为我国早期刑罚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所包含的刑罚种类、规则以及思想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西周的统治者制定了明确的五刑体系和量刑原则,产生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是其刑罚制度成熟的一大表现,虽然与其政治实践有一定的出入,没有完全的施行,但是它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标志着古代政治文明已经达到新的高度。
全文将从“明德慎罚”思想的内涵、发展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来理解明德慎罚思想。
关键词:西周刑罚明德慎罚一、“明德慎罚”思想概述(一)“明德慎罚”思想的起源西周产生于夏商之后,故而夏商的法律思想对于西周的影响是巨大的,夏商时期均是以“天罚”、“神判”来作为其法律指导思想,君主自称受命于天,进而强化其对国民的统治。
但这种受命于天的想法并不能使得统治者的江山永固。
殷商末期的暴政让商朝民心尽失,这为西周成功推翻商朝提供了条件。
西周虽然继承了夏商时期的神权思想,但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更加强调“敬德”,为的是合理解释周取代殷商的做法是出于上天的意思。
(二)“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有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明德”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慎罚”的要求。
对于“明德”,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统治国家,统治者自身就应该做到明德自律,对待臣民要做到耐心的教化。
首先,在行政方面,统治者要谨慎行政、勤劳为政,要“知小民之依”。
其次,在任用官员方面,统治者应该做到用人唯贤,通过有德者当政,才能做到有利于民众的要求。
最后,在对待民众方面要做到“保民”的要求。
在“慎罚”方面,西周的统治者要求官员在适用刑罚的时候应当做到慎之又慎。
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一些刑罚的处罚原则,包括区分故意或者是过失;区分惯犯与偶犯;对于疑罪从轻的处理原则等。
除此之外,西周还推行感化教育的狱政管理方式,这些都是西周统治者适用“慎罚”的直接表现。
二、“明德慎罚”的发展“明德慎罚”最早出现在《尚书·康诰》和《尚书·多方》篇。
2017年8月第29卷第3期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August,2017Vol. 29 No. 3DOI:10. 3969/J.ISSN. 1674-1471. 2017. 03. 019《尚书•吕刑》与“明德慎罚”思想王云鹏(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明德慎罚”是《尚书•吕刑》德政观的思想渊源.考据《吕刑》,发现其文本中传达了“明德慎罚”的信息.《吕刑》关于“明德慎罚”思想的表达,是早期“《书》教”传统传播的诉求.在后世“《书》教”传统的更定、发展中,“明德慎罚”依然是维系统治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吕刑》;明德慎罚;德政观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1471 (2017)03 — 0093 — 04On uShangshu• Lii X in g^and the View of^N oble Morality and Cautious Punishment^WANG Yun-peng(Institute of Confucius Culture Studies»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Abstract:The view of“noble morality and cautious punishment”is the origin of the view of benevolent politics reflected in Shangshu •Lii X in g.Through textual researches,it is found that the view of^noble morality and cautious punishment”is conveyed in _L m Xiwg",which is the appeal of the spreading of the tradition of“book teaching”in the early stage.In the revi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of“book teaching”in the later period,the view of“noble morality and cautious punishment”is still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ustain the power of the governing class.Key w ord s:_L w Xiwg"; “noble morality and cautious punishment”;view of benevolent politics近代有关《尚书•吕刑》(以下简称《吕刑》)的研 究多集中于探讨《吕刑》思想及其与法学的关系,梁 凤荣在《〈尚书•吕刑〉司法理念与制度管窥》一文中 称:“《尚书•吕刑》作为一篇言刑专文,其所蕴涵的 司法理念,初步完成了从‘神判’向‘人判’的历史性 跨越。
”[1]杨喜洲在《论〈吕刑〉“德主刑辅”的司法伦 理思想》一文中称:“‘德主刑辅’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实践的一个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2]“明德慎罚”是《吕刑》德政观的思想渊源。
然而,近代关于《吕刑》“明德慎 罚”思想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鲜有文章论述《吕刑》文本、《吕刑》学史中的德政观范畴。
西周是“明德慎 罚”思想的确立阶段,《吕刑》蕴蓄了“明德慎罚”的治政讯息。
借助“明德慎罚”管窥《吕刑》的治政模式,可以蠡测西周政治的存在面貌和发展状态。
_、《吕刑》文本中的“明德慎罚”“明德慎罚”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多方》《康 诰》两篇。
《多方》载:“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 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3]66£H37°《康诰》有“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 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 修我西土。
”[3]532孔颖达疏“明德慎罚”为“显用俊德,慎去刑罚。
”“明德慎罚”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法令载体。
作为指导西周政治实践的典范和依据,“明德慎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W041)收稿日期=2017 —06 —05作者简介:王云鹏(19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尚书》“明德慎罚”思 想史。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卷罚”的治政举措是历史中的治政经验,也是安国兴邦 的治政手段。
《吕刑》篇虽然以“刑”命名,却通篇以 “德”贯穿。
今文《尚书》中,《吕刑》篇“刑”字共出现 27次(含题目和小序,各一次),“德”字共出现9次。
论析《吕刑》文本中的“明德慎罚”思想,梳理《吕刑》学史中的德政观,重新诠释《吕刑》,可以还原其传达 的原始义。
“明德慎罚”作为对殷商覆灭和周人继起的治政 成果的抽象和总结,是维系统治的成功经验之概括。
在后世治政中,“明德慎罚”表现出的积极的显性特征源于历史中不断被应用于治政活动。
《吕刑》文本 从政治层面阐发“明德慎罚”的治国理想,从关系国 家兴衰的高度出发,多维度论证实施德政的必要性,建构了以“明德慎罚”为核心的“《书》学”传统,引导 人们用政治观念审视藉“德”活动,把“德”与政治相 关联,形成早期的德政意识。
辩证的德刑观是《吕刑》的基本思想线索和应用导向。
根据具体的应用 环境,采用灵活的施政方式是《吕刑》一以贯之的理念。
《吕刑》德政思想的主体部分来源于以戒鉴为核 心意识的慎独精神,《吕刑》开篇载: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別、株、黥。
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民兴胥渐,泯泯券券,罔中于信,以覆诅盟。
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吕刑》)[3]771古代神话中的“明德慎罚”的思想传统是《吕刑》成书的思想渊源。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 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3]781这是《吕刑》的德政 观。
相比于诉诸强制的法令条例,“明德慎罚”作为 宽缓怀柔的治政策略,明显更易于接受。
自上古德 政思潮被发明、应用后,其治政效果显著,被作为治 政的蓝本。
据《吕刑》载:“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土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吕刑》)[3]775—776《吕刑》是以史为鉴的产物。
《吕刑》中有“官伯 族姓,朕言多惧。
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3]791以引导 思想意识为目的的治政范式是《吕刑》的诠释母题和 诠释模式。
“明德慎罚”是统治阶级主动意识下探求 的维系上层建筑稳定的安民模式,其探索的成功得益于德政思想的科学内核。
《吕刑》的德政实践并非 作为程式化的存在,相反,针对不同的情况作了详细 的区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准则贯穿《吕刑》的始终,且成为其主要的实践方式。
据《吕刑》载:“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轻、重诸罚,有权。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吕刑》)[3]788《吕刑》主张辩证的德政观,根据实际情况,犯了 重刑宜从轻发落的,用轻刑处罚;犯了轻罪宜用重刑 处罚的,用重型处罚。
采用灵活的原则,量刑行罚。
西周时期,“祥刑”是“明德慎罚”思想的表现形式和 应用方式。
《吕刑》中有:“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3]781“祥刑”的主张适应了西周的社会环 境,成为协调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方式,亦或是维系统治权威或贿赂民众的方式。
《吕刑》阐发了 “祥刑”的治政价值:王曰:“鸣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
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吕刑》)_“德”涉及上层政治的范畴,影响君民关系。
在 “明德慎罚”思想指导之下,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体系上与之相适配的法令明文,构成了上古政治的基础。
《吕刑》宣扬的德教与德政一脉相承,适用于西周初 期的政治统治。
自“明德慎罚”治政传统成为治政准 则后,一方面传达统治阶级的旨意,另一方面也表达 下层阶级的诉求。
据《吕刑》载:“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
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栾彝。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
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吕刑》)[3]777—778论析《吕刑》文本是研究其接受史的基础。
运用 训诂、考据等手段把握《吕刑》的文本,阐发《吕刑》的义理,是还原《吕刑》原始义的必由路径。
历史中的 《吕刑》研究成果是一条延绵不断的链条,显露着《书》学的源起、沿承等信息。
后世称引《吕刑》离不 开对其思想内容的考察和诠释。
《吕刑》中的德政思 想代表了统治阶级对西周政治的论断,支撑了 “明德 慎罚”的治政理念。
“明德慎罚”显露的西周治政思 想的发展轨迹,是完全意义上的治政实践,佐助了古 代文明的演进。
3期王云鹏:《尚书•吕刑》与“明德慎罚”思想二、《吕刑》学史中的“明德慎罚”以“明德慎罚”思想为核心的辩证的德政观念由 来已久。
自《多方》《康诰》明确地使用“明德慎罚”一 词后,“明德慎罚”积极作用于后世的政治实践,促进 了“以《书》赞治”的“《书》教”传统的发展。
《吕刑》作 为《书》之类属文献,以宣讲辩证的德政观为主要意图,运用多种诠释方法、诠释向度说解“明德慎罚”思 想。
经历了历史上的《书》学否定阶段及理性的人文 观念的回归后,“明德慎罚”重新确立了统摄地位,实 现了对自身价值的维护。
“明德慎罚”的辩证的德政 观作为《吕刑》思想命题中的一支,经历代不断延传、承继,表达了《吕刑》学史中的焦点问题,实现了《书》学思想整体性下的治政诉求。
全面、客观地论析《吕刑》学史是我们研究“明德慎罚”思想的逻辑前提。
《吕刑》的成篇是建立在“明德慎罚”同类资料的 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西周意识形态的类分的基础上的。
《吕刑》的实用目的催生了“明德慎罚”的治政 模式,奠定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基础。
史官的撰作及 后世文本的加工催化了《吕刑》“明德慎罚”自觉意识 的觉醒。
鉴于《吕刑》的资政功用,后世多从中汲取智慧,发展时代政治,据《墨子》载: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