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意识、瞳孔的观察一、意识1.清楚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各种生理反射存在,能正确回答问题。
2.嗜睡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处于昏睡状态,对周围事物淡漠,对环境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迟缓,对物理刺激有反应,唤醒后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但合作欠佳。
3.朦胧是指病人轻度意识障碍,定向力部分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瞳孔角膜及吞咽反射存在,倦卧或轻度烦躁,能主动变换体位,对检查不合作,呼之能应,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4.昏迷是指病人意识完全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昏迷分为三度: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昏迷意识迟钝,反复呼唤偶尔能应,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对强烈疼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反射存在。
(2)中度昏迷意识丧失,常有躁动,强烈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角膜和吞咽反射尚存。
(3)深度昏迷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深浅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和吞咽反射均消失,四肢肌张力消失或极度增强。
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方法(GCS)在国际上由于词汇翻译有差异,影响判断病人意识的准确性,为了便于沟通,国际上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
它是从病人的睁眼、语言、运动三项反应情况给予计分,总15分,14-12分为轻度昏迷,11-9分为中度昏迷,8-4分为重度昏迷,且预后极差,3分以下罕有生存。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当颅脑因各种因素受到损伤而出现颅内压增高,进而发生脑疝就可引起意识改变,早期出现嗜睡、朦胧、躁动、中晚期处于昏迷状态。
神经外科几种特殊意识障碍(1)去大脑皮层综合征由于大脑皮层严重缺氧所致,表现为语言、运动、意识丧失,但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咀嚼反射和吞咽运动等都存在,对痛刺激有逃避反射。
(2)运动不能缄默症由于损伤额叶前方和边缘系统或间脑和中脑网织结构所致。
表现为缄默不语、四肢不动,对痛刺激有反应,能睁眼但眼球固定,面无表情,大小便失禁。
(3)闭缩综合征由于桥脑腹侧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受损所致,表现为神志清楚,但无语、面无表情、吞咽反射消失,可出现瘫痪,包括头面部、咽喉部。
昏迷病情观察昏迷是指患者失去意识,并且无法通过常规的刺激手段唤醒。
对于出现昏迷的患者,及时观察病情非常重要,以帮助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昏迷病情观察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一、观察时间昏迷患者的病情观察需要持续进行,每天至少观察数次,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观察的时间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但要保证连续性和准确性。
二、观察内容1. 患者的意识状态:观察患者是否有眼球活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比如,轻轻触摸患者的皮肤,看是否有任何不自主的反应,比如皮肤出现鸡皮疙瘩、肌肉收缩等。
2. 瞳孔状态: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的情况等。
使用手电筒或强光照射一个瞳孔,然后观察两个瞳孔的大小变化和对光的反应。
3. 呼吸情况: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有无呼吸困难等。
特别注意观察腹胀情况,是否出现呼吸浅、快或慢的现象。
4. 血压情况:可通过自动血压计或者手动测量的方式,观察患者的血压。
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
5. 心率情况:观察患者的心率是否规律,可使用心电图仪器进行监测。
记录心率的数值。
6. 体温情况:观察患者的体温是否升高或降低,记录体温的数值。
7. 尿量情况: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的颜色是否正常,记录尿量的数值。
三、观察记录观察过程中,应当把观察到的现象具体记录下来,以便医生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观察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观察时间、观察内容以及观察结果等。
记录要详细、准确,并按时间顺序排列。
四、观察注意事项1. 观察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2. 观察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特别是防止昏迷患者摔伤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3. 在观察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和责任心,不应急躁,要耐心等待观察结果的出现。
4. 观察结果要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医生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昏迷病情观察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瞳孔、呼吸的观察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重要性摘要】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为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使提高颅脑损伤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意识、瞳孔、体温、脉搏、血压、肢体活动等均是颅脑损伤观察的内容,而意识、瞳孔、呼吸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能较早期地反映出病情的转归。
【关键词】意识瞳孔呼吸颅脑损伤重要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
仅次于四肢损伤,常与其他部位的损伤并存,伤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
在对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认真细致的护理观察是提高颅脑损伤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在诸多项的护理观察内容中,无以意识、瞳孔、呼吸的变化能较早期的反映出伤情好转或恶化的转归[1]。
本文就此谈谈对意识、瞳孔、呼吸的观察的重要性。
1 意识的观察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往往反映损伤的程度与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蒙胧、浅昏迷和深昏迷。
意识障碍的有无及其深浅程度、时间长短和演变过程,是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对新人院的颅脑损伤病人,首先要判断他是否有意识障碍,处于何种程度,主要的表现特征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
昏迷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表现,对昏迷病人,应注意观察昏迷的深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判断病情的转归。
烦躁不安的病人,如果突然转为安静,则提示病情有可能恶化;昏迷逐渐加深常提示颅内病变的加重。
如昏迷后清醒,以后再次出现昏迷,昏迷呈进行性加深或当时无昏迷而后昏迷,皆是颅内血肿的征兆,多由急性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所致。
颅脑损伤后立即出现深度昏迷,多为原发性严重脑损伤,广泛性脑损伤或脑缺氧后,则出现“去皮质状态”。
昏迷稳定且意识逐渐恢复,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
对伤后有意识障碍又恢复的病人,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再度昏迷的出现。
嗜睡病人应注意是否容易唤醒,以观察意识障碍是否加深[2]。
2 瞳孔的观察瞳孔是反映颅脑伤情变化的窗户,对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神经病变患者如何观察瞳孔及意识瞳孔的观察方法临床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患者应每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纪录。
观察瞳孔应注意的问题:①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若直径>5 mm为扩大,>6 mm为散大,<2 mm为缩小。
②观察瞳孔应注意患者机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对来说,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女性的大于男性;近视者瞳孔较大,远视者较小;兴奋时瞳孔较大,嗜睡时瞳孔较小;吸气时较大,呼气时较小;白天光亮时较小,黑暗时则较大。
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反之则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
①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②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
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
③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
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
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
④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
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简述瞳孔观察的要点
瞳孔观察是药物精神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可以检查眼睛的活
动性和眼球的应激反应、凝视对象的灵活性以及对药物的反应。
一是要观察患者的瞳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左右眼应维持基本
相等,瞳孔直径应在2.5毫米到4毫米之间。
二是观察药物的刺激反应,在麻醉拔牙时,给予药物时若瞳孔明
显收缩,则表明患者汗腺分泌异常,毛细血管异常,对药物刺激反应
过敏。
三是观察凝视对象灵活性,照明条件良好时,在患者眼睛注视“X”形旗时,将头正偏转或左右转动,看患者的反应能力,偏转的越低,
则病情越轻。
四是观察药物的反应情况,在给药后立即观察,看瞳孔有无变化,变化要细致及时。
神经病变患者如何观察瞳孔及意识
瞳孔的观察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患者应每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纪录。
观察瞳孔应注意的问题:①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若直径>5 mm为扩大,>6 mm为散大,<2 mm为缩小。
②观察瞳孔应注意患者机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对来说,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女性的大于男性;近视者瞳孔较大,远视者较小;兴奋时瞳孔较大,嗜睡时瞳孔较小;吸气时较大,呼气时较小;白天光亮时较小,黑暗时则较大。
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反之则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
①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②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
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
③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
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
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
④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
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
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
⑥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
见于药物中毒(如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病、抗癫痫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桥脑出血(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及去大脑僵直)。
⑦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是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的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易被忽略。
⑧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灵敏,表示颅底损害并波及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见于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外伤等单侧病变引起的霍纳氏综合征的海绵窦炎,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亦可见瞳孔缩小。
⑨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表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睡性脑炎、病毒性水肿刺激中脑所致。
若双侧瞳孔不等大,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应视为阿罗氏瞳孔,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意识障碍分类
神经病学上分为:以觉醒程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神志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觉醒状态:正常为觉醒和睡眠;发生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
2.意识内容:发生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精神情感异常等
以觉醒程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但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射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眼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
病情常呈波动性,夜间加重,白天减轻,常持续数小时和数天。
引起谵妄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有代谢性脑病等。
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引起,如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高热,中毒等。
意识观察即重要又不易掌握,对意识障碍程度的分级,迄今已有多种方法用于临床,神内,神外,诊断学及神经病学上的分类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