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743.57 KB
- 文档页数:9
从边缘到中心———国外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史述评於 鲸 内容提要 国外哥特小说批评历经240余年的酝酿、发酵和膨胀,最终爆发成了一个批评话语的狂欢之场。
大致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边缘化阶段(1764-1920)、合法化阶段(1920-1970)和批评视角多元化阶段(1970至今)。
鉴于国内英国哥特小说系统研究的稀缺状况,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背景加以仔细梳理,可以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较高的研究起点,以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
关键词 英国 哥特小说 边缘化 合法化 多元化 “哥特小说”原本是一个受到严格历史限定和地域限定的名词,它专指1764-1820年的英国哥特小说。
其上限是霍拉斯・沃波尔(H orace Walpole)《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 f Otranto,A Gothic Story,1764)的问世,下限则是作为“终结者”出现的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通常,这类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恐怖和悬念,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
然而,当现在人们谈论这个名词时,首先要谈的却是它那臭名昭著的不可定义性。
“穿过20世纪晚期,现在进入21世纪,评论家们对于滑不溜手的哥特文类边界所表现出的焦虑不断增长。
”①哥特小说的内涵不断地在时限上和地域上越出自身的界限。
当前研究界对英国哥特小说的范围较为认同的说法大致是:从广义上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复兴。
第一次即18世纪末的英国哥特小说,第二次是19世纪末以史蒂芬生的《化身博士》等为代表的维多利亚哥特小说,第三次则是出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以斯蒂芬・金的《撒冷镇》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恐怖小说。
哥特小说内涵膨胀的过程也正是哥特小说批评话语膨胀的过程,也可以说,正是批评话语膨胀的需要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被搜罗进了哥特小说的研究领域。
至今已历经了240余年发酵、膨胀的哥特小说批评最终爆炸成了一个狂欢场。
这是个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化特征的过程。
浅谈英国哥特小说摘要: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制造恐惧,而具有深刻的主题。
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繁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此种特色尤在各时期代表作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哥特小说;三个时期;独特;代表作;深刻主题;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一、早期的哥特小说哥特,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疯狂”或”癫狂”等。
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内部动乱不断,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宁。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督教义提供的虚幻愉悦和未来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赏者自然,男女,艺术之美。
这种新的自由在使人们陷入道德的混乱,个人主义的分崩离析以及国家的奴役之前,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惊奇的时代,并且同时孕育出偏向黑暗与疯狂的哥特式文学。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
小说中神秘恐怖的气氛、被压抑的原始激情、大胆神奇的想象、浪漫的东方情调和迷人的异国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当时的读者。
“哥特小说是两类传奇的融合,亦即古代传奇和现代传奇的融合。
”[1]这种融合创造出的恐惧让人不寒而栗,但这种“恐怖”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因为哥特小说的恐怖渗透着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
哥特小说的出现是时代的一种创新,它开启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学样式。
18世纪的英国文坛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家,他们倡导文学创作从理性出发,追求作品的真实、典雅和庄重等。
而哥特小说的出现无疑对新古典主义写作教条产生了冲击,因为它反其道而行,关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创造出大量科学和理性不能解释的怪诞灵异现象。
或许正是这份独特的恐怖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没有想象就没有灵性,而哥特小说恰好为人们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片沃土,读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的徜徉在想象世界中,感受别样的黑色浪漫。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
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
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
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
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
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
由于“哥特”小说的手法具有特殊的震撼力,并大量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影响和吸引了后来的一大批作家。
于是,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哥特” (Goth)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
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浪潮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
其中,彪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
在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的同化了,很快失去了他的民族性。
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
但是,英勇善战的哥特人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的心目中始终留下无比的伤痛,其创伤和那种既怕又恨的复杂心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无法随之消失的。
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法萨里(Vasari,1511-1574)在历史的尘封中找出了“哥特”一词,用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12——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恐怖的地下藏尸所等。
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
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
这样,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是过去时的,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哥特身份和哥特式复兴———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哥特式”探源黄禄善内容提要: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哥特式”有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涉及历史上的“哥特”身份和英国哥特式复兴。
“哥特”本是欧洲“后古典文明时期”一个未开化的民族,长期作为“罗马文明”的对立面留存于史册,并与“黑暗”、“野蛮”、“愚昧”等负面修饰词画上了等号。
到了17、18世纪,随着英国错综复杂的社会演变,“哥特式”的含义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这种变化标志着英国已经开始发生一场以反对启蒙主义的理性观念为核心的社会复兴。
这场社会复兴,不但政治色彩浓厚,而且历时较长、涵盖面广。
正是这场以“哥特式”命名的社会复兴,孕育了英国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城堡》。
当年霍勒斯・沃波尔所加载的“哥特式”符号具有颠覆性,不仅颠覆了历史上长期留存的“哥特式”固有观念,而且颠覆了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原则。
而这一切又归结于他毕生有意无意为之奋斗的信念:反对启蒙主义的理性观念。
关键词:哥特 哥特式 哥特式复兴 哥特式小说作者简介:黄禄善,上海大学外国通俗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语语言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通俗小说,近年著述有《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2007年)、《阅读吸血鬼:布拉姆・斯托克和他的<德拉库拉>》(2006年)、《哥特式小说与社会历史》(2005年)、《美国间谍小说发展概观》(2004年)、《美国通俗小说史》(2003年)等。
T itle:The“Goths”I dentity and the Gothic Revival:An I nter p retati on of the“Gothic”in the B ritish Gothic Ficti onAbstract:For the B ritish Gothic Ficti on,the ter m“Gothic”has a very comp licated connotati on, chiefly ass ociated with the“Goths”identity and the English Gothic Revival in hist ory.O riginally, the“Goths”was a barbarian tribe in the peri od of the Late Antiquity,which,as an oppositi on t o the Roman civilizati on,sy mbolized“dark,”“savage”and“ignorance.”But,up t o the17th and 18th centuries,these negative meanings began t o shift dra matically.And it marked the incep ti on of the English Gothic Revival.Focusing on the defiance of the reas on of the Enlighten ment Age, the revival not only caught a political col or but als o influenced such areas as literature,painting, scul p ture and architecture.And it als o br ought up the first B ritish Gothic novel The Castle of O2 tranto.The word“Gothic”added by Horace W al pole when the book was rep rinted was subver2 sive,assu m ing its ne w meanings of“vigor ous,”“bold,”“her oic”and“ancient,”and challeng2 ing the creative p rinci p les of early realist writers.And all this owed t o his lifeti m e belief in oppo2 siti on t o the reas on.Key words:Goths Gothic Gothic Revival Gothic ficti onAuthor:Huang L ushan is English p r ofess or and Chai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f or Foreign Popu 2lar L iterature a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 ).H is acade m ic interest is Ameri 2can and B ritish popular ficti on .H is recent writings are:Gothic F iction:Its Connota tion and En 2la rge m ent (2007),R ead ing V am pire:B ram S toker and H is D racu la (2006),The Gothic N ovel and S ocial H istory (2005),A C ritical Survey of Am erican Spy F iction (2004),A H istory of Am er 2ican Popular F iction (2003),etc .E mail:huanglushan@vi p.citiz .net在英国文学史上,没有哪种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能像哥特式小说兴起那样,汇集了当时那么多的社会焦点和矛盾冲突,也没有哪一部小说或作品能像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那样,引起了当时以及后来那么多的关注和争论。
国内外哥特小说研究最新动态内容摘要:狂欢的西方哥特小说批评在定义探索、文本批评,理论拓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目前又出现了地域性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新动态。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哥特小说研究还没有系统化,呈现零散性和断裂性。
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哥特小说研究做新的系统梳理对比,帮助目前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走出断层和重复的局面。
关键词:哥特小说哥特批评新动态The New Tendency of Gothic Novel StudiesAbstract: New tendencies i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are coming after the carnivalesque explosion of Western Gothic criticism in defining Gothic novel, analyzing Gothic texts and widening Gothic theories.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shortage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western Gothic novels, the paper attempts a comparing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broad and at home so as to help domestic Gothic criticism out of fragmentation and blind repetitions.Key words: Gothic novel Gothic criticism New Tendency第一部哥特小说于1764年由英国辉格党贵族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年)创作之后,随着历史和地域不断更新和变异,多次复兴。
“哥特式声誉从来就未完全消退过……评论家完全可以声称,哥特式几个世纪以来影响过、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所接触过的文化形式和命运”(Cooper 33)。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
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
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 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形成发展一、“哥特”的概念“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
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
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
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
“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英美哥特小说的探讨1 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哥特式小说是英语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文学神秘惊险小说的一种。
公认的说法由贺瑞斯·华尔波尔创作《奥特朗图堡》而诞生了哥特式小说。
哥特是Goth一词的译音,该词本来是对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的称呼。
条顿民族定居在北欧,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迁徙流浪生活之后,竟然在公元5世纪占领了西罗马帝国,这样的行为使哥特部落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一千年后,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法萨里转接哥特这个词来指代中世纪中像城堡、教堂这样的建筑。
其中最典型的是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罗大教堂,他们的外形特点是石壁厚重,窗户狭窄,染色的玻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宏大的外面里面包裹着的幽暗的内部,而地道中的藏尸所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所以哥特式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建筑,里面发生着神秘而恐怖的事情。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看来,这种建筑是黑暗、野蛮的象征,受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哥特成为了中世纪黑暗时代中恐怖、神秘、屠戮等罪恶现象的代名词。
在18世纪晚期,哥特一词被转借入了文学领域,成为了描写以古城堡或荒芜废墟为背景的小说的名词,这种小说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体裁。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体裁,具体产生时间是1764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Gastle of Otran to)引起巨大轰动,在短短的4个月后就发行了第二版,这次作者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样哥特小说就有了正式的命名。
2 哥特小说的发展《奥特朗托城堡》成功让模仿者趋之若鹜,不仅仅是通俗小说的作者来模仿,许多顶尖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雪莱、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等人接受了哥特式小说的手法,写出了许多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哥特式小说。
他们推动了哥特式小说的发展,把哥特小说从文学的边缘地带带入了主流文学中。
18世纪末期,哥特小说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哥特手法在文学界更加手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