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之泥性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用泥土创造初探陶瓷雕塑的艺术之美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结合了陶瓷的质感与雕塑的形态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
而用泥土创造陶瓷雕塑,则是初探陶瓷雕塑艺术之美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从泥土的选择、造型技巧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探讨用泥土创造陶瓷雕塑艺术之美。
一、泥土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泥土对于创造陶瓷雕塑至关重要。
在陶瓷艺术中,我们常用的泥土有黏土、瓷土等。
黏土质地湿润,易于塑形,适合用于创造细腻的雕塑作品;而瓷土质地坚硬,适合用于创造精细的雕塑作品。
根据作品的需求和个人的创作风格,选择合适的泥土是关键。
在选择泥土时,还需要考虑其可塑性和烧制温度。
不同的泥土具有不同的可塑性,一些泥土更易于塑性变形,而一些泥土更适合创造复杂的形态。
同时,考虑到作品的烧制问题,我们需要选择烧制温度适中的泥土,以保证作品在烧制过程中不会产生裂纹或破损。
二、造型技巧在创造陶瓷雕塑作品时,造型技巧是关键。
通过巧妙的造型技巧,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造型技巧:1. 手法塑造:通过手工的方式,用手指、手掌等进行塑造。
这种方式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手工特色,形态更加自然。
2. 雕刻塑造:借助雕刻刀等工具进行细致的雕刻,使作品更加细腻且具有立体感。
3. 拼接塑造:将不同形状的泥土进行拼接,创造出更复杂的形态。
这种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动感和变化。
三、表面处理除了创造作品的形态,表面处理也是陶瓷雕塑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合适的表面处理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精致、富有观赏性。
1. 上釉:上釉是常用的表面处理方式之一。
通过施加透明釉料,能够增加作品的光泽度和质感,使作品更加生动。
2. 上彩绘:采用彩绘技法可以为作品增加丰富的色彩和纹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3. 抛光:通过抛光处理,可以使作品的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增强观赏性。
总结通过用泥土创造陶瓷雕塑,我们可以初探陶瓷雕塑艺术的美妙之处。
选择合适的泥土,熟练掌握造型技巧以及合理的表面处理,可以创造出独特、精致的陶瓷雕塑作品。
陶艺的魅力探索非遗陶艺的世界陶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一直以来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非遗陶艺的世界,带你领略陶瓷的美妙之处。
一、陶艺的历史和发展陶艺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工艺之一。
早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人类就开始使用陶土制作各种容器,用来储存食物和水源。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陶艺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雕刻、绘画等多种技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陶艺的国家之一,对陶瓷工艺的贡献不可忽视。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青铜器的祭祀瓶到唐三彩的瓷器,中国的陶艺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和独特风格。
同时,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的陶瓷工艺、韩国的白瓷,也有各自独特的陶艺形式和技法。
二、非遗陶艺的魅力非遗陶艺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艺技艺。
它体现了具有独特技法和文化内涵的传统陶瓷工艺。
非遗陶艺通过手工制作陶器,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法,还保持了传统文化的血脉。
非遗陶艺的魅力在于它的纯手工制作过程。
艺人们使用天然的陶土,通过捏、揉、拉、压、划等方式,将泥土塑造成美丽的陶器。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艺人们对泥土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每一件非遗陶器都是艺人们用心和汗水创造的杰作。
非遗陶艺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独特审美价值。
传统的陶瓷工艺以独特的形状、纹饰和釉色闻名,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青花瓷的蓝色图案到汝窑的斑驳色彩,每一种陶器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底蕴。
三、发扬非遗陶艺的意义非遗陶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和传承非遗陶艺能够维系我们的文化根脉。
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古代智慧和审美观念。
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陶艺,才能够延续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次,发扬非遗陶艺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陶艺,我们可以欣赏到陶器的独特之处,感受到泥土中的生命力。
家乡的陶艺泥土的魔力与艺术的传承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小城,这里有着悠久的陶艺传统,而陶艺正是家乡的骄傲之一。
每当提起家乡的陶艺,人们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它代表着我们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陶艺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前辈的智慧和精神,正是这些魔力的泥土,让家乡的陶艺得以传承至今。
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它的魔力源自泥土。
在家乡,人们常说“泥土是陶艺的灵魂”,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陶艺的本质,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泥土的魔力。
家乡的泥土质地细腻,富含矿物质,经过反复的捏揉、塑造、烧制,方能成为精美的陶器。
泥土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它能够保持陶器的质地和色泽,使陶器更加坚固耐用。
家乡的陶艺师们凭借着对泥土的熟稔和敬畏,创造出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陶艺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传递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艺术的传承是家乡陶艺的重要使命。
家乡的陶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经验,这些都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陶艺师们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到每一个作品中,他们承担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将家乡的陶艺传承下去。
在家乡的陶艺工坊里,传统的技艺代代相传,年轻的学徒们虚心学习,努力继承前人的遗志。
虽然陶艺的形式和风格在不断变化,但家乡的陶艺师们始终坚守着传统的工艺和精神,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正是这种对传统的珍视和对创新的追求,使得家乡的陶艺得以保持活力和生机,传承至今。
家乡的陶艺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陶艺师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赋予陶器生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家乡的陶艺作品除了具有实用性外,更是一种装饰和艺术品,它们能够点缀生活,丰富情感,传达文化。
家乡的陶艺师们深知“陶器如传世之书”,他们努力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陶艺的热情融入到每一个作品中,用心诠释家乡的文化底蕴,传承陶艺的精神。
家乡的陶艺正是泥土的魔力和艺术的传承的结晶,它凝结了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亲子手工陶艺感受泥土的力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手工陶艺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充实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泥土的特殊力量。
通过亲子共同参与陶艺创作过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制作器物的乐趣,体验泥土的神奇变化,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手工陶艺是一种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活动。
学习陶艺需要通过多次揉捏泥土、拉坯、修整器型等步骤才能得到理想的成品。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将一块粗糙的泥土打造成他们想要的作品。
这个过程会让他们学会耐心等待,懂得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陶艺的制作过程,孩子们会体验到专注的力量。
在操作泥土的时候,他们需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去完成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打造出美丽的陶艺作品。
这种专注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手工陶艺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亲自感受到泥土的特殊力量。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它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韧性。
孩子们在揉捏泥土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它柔软的质地,通过用力推拉泥坯可以改变泥土的形状。
这种亲身经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泥土的特性,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泥土的魔力。
当他们的双手触摸到泥土时,不仅可以塑造出自己的想象,还能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连接的力量。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亲子手工陶艺也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活动,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们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父母参与到孩子们的手工陶艺活动中,不仅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还可以与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的回忆。
亲子陶艺时间可以成为家庭中的特殊时刻,父母和孩子们可以共同享受创作的乐趣,互相鼓励和支持。
这样的亲子活动除了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力,也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和亲密,为亲子关系添砖加瓦。
总之,亲子手工陶艺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力,还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泥土的特殊力量。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联系,还能够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元旦陶艺展览泥土的艺术工艺的奇迹元旦陶艺展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观众的关注。
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展示了泥土的艺术奇迹。
在这场展览中,人们可以领略到陶艺的魅力以及泥土与艺术之间的奇妙结合。
本文将从陶艺的历史渊源、艺术工艺的创作过程以及陶艺作品的独特魅力等角度,展开对元旦陶艺展览的探讨。
一、陶艺的历史渊源陶艺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艺术,追溯到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文明中的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陶器制作的技艺由古代至今代代相传,并逐渐演化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艺术。
作为泥土的艺术工艺,陶艺根植于人们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哲学中。
通过对泥土进行捏塑、造型、烧制等工艺过程,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千姿百态的陶艺作品。
二、艺术工艺的创作过程陶艺的创作过程包括泥胚的准备、捏塑、修整、烧制以及彩绘等环节。
首先,艺术家们需要选取适宜的泥胚,并对其进行处理。
接着,他们使用捏塑的技巧,将泥土按照自己的创作构思塑造成各种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借助灵感和技巧,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随后,作品进一步经过修整、烧制等环节,最终呈现出精美的陶艺作品。
三、陶艺作品的独特魅力陶艺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
在元旦陶艺展览中,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富有情感、表达力十足。
陶艺作品常常通过形状、色彩、纹理等元素,传递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是具象陶艺还是抽象陶艺,都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
而陶艺的触感和质感,则让人们能够更加亲近作品,感受到泥土这一物质的独特魅力。
四、陶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陶艺也在不断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当代陶艺作品往往在传承传统陶艺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
通过将陶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艺术家们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和张力的作品。
这一融合不仅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陶艺作品的艺术价值。
陶瓷工艺泥土与火的艺术陶瓷工艺:泥土与火的艺术陶瓷,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是泥土与火交融的杰作。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更是艺术殿堂里的璀璨明珠。
从最初的泥土选择开始,陶瓷工艺便踏上了其独特的创作之旅。
优质的泥土是制作精美陶瓷的基础,不同地区的泥土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也造就了各地陶瓷风格的差异。
例如,景德镇的高岭土质地细腻,为其精美的瓷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泥土被精心挑选出来后,工匠们便开始施展他们的技艺——揉泥。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通过反复的揉压,排除泥中的气泡,使泥土的质地更加均匀,从而为后续的成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拉坯、印坯、注浆等。
拉坯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技艺,工匠将泥团放置在旋转的轮盘上,双手巧妙地控制着形状和厚度,仿佛赋予了泥土生命,逐渐塑造出各种优美的造型。
印坯则适用于制作一些规则形状的陶瓷,通过模具的压制,能够快速地批量生产出相似的部件。
成型后的陶瓷还只是一个雏形,需要经过干燥处理,去除其中的水分。
这个过程必须小心翼翼,以防止坯体因干燥速度过快而出现开裂等问题。
接下来便是陶瓷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装饰。
装饰的手法丰富多样,有彩绘、刻花、印花等等。
彩绘是在陶瓷表面用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从传统的花鸟鱼虫到现代的抽象艺术,无所不包。
刻花则是用刀具在坯体上刻出精美的纹路,展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印花则是通过模具将图案印在陶瓷表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和一致性。
装饰完成后,陶瓷将迎来它的“涅槃之旅”——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气氛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高温的作用下,泥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柔软脆弱变得坚硬耐用。
不同的温度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氧化焰会使陶瓷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还原焰则会产生更为沉稳的色调。
在烧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窑变。
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微妙变化,陶瓷表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色彩和纹理,这种自然形成的独特效果常常让人为之惊叹,也为每一件陶瓷作品增添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现代陶艺中的泥性之美作者:袁呈燕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不同的泥料有粗细程度、干湿情况、可塑性强弱、泥块颜色等本质上区别,因此泥料本身就固有各自不同的泥性之美。
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陶艺家通过合理的选择泥料、成型方法以及烧成方式,最终得到创作者需要的泥性语言,最大程度的展现泥性之美,以此促进其作品的精神理念的表达。
关键词:现代陶艺;泥性;肌理;创作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16-02现代陶艺受到现代文化思潮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继承传统陶艺的基础之上,却又摆脱了传统陶艺对创作者的束缚,以追求张扬的个性,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以此强化作品的艺术语言。
陶艺家通过陶艺作品反应出个人内心的世界以及对现实社会等的思考。
泥土作为陶艺作品最为根本的载体,通过陶艺家的制作与装饰,结合陶艺家的现代观念,最终展现给受众们以全新的陶瓷艺术。
一、现代陶艺中泥性的多样性我国的现代陶艺在继承了本国传统陶艺技艺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陶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的内在表达和个性的反映,在物质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浑然天成。
现代陶艺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使用各种成型技巧,或借助机器和工具等,使得泥料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在作品的表面保留下肌理,这种肌理纹路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可以是完全自然天成,也可以有一定的经验和规律可循,整个制作的过程伴随着陶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的即时表现,这就是现代陶艺作品创作中的泥性。
现代陶艺在成型的技法上虽然传承的是传统陶艺中经常运用的泥条盘筑、拉坯、泥板成型,注浆等成型工艺,但现代陶艺作品中更多的保留着手工留痕等自然肌理,而现代陶艺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来源于泥性材质美的运用及其制作过程的手工痕迹。
也就是说泥性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与原始陶艺以及传统陶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陶艺出现之前,陶艺作品在形式上也有过类似泥性的体现,但此时的此种的体现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现代陶艺中的泥性更过的是一种尝试、追寻利用的性质。
中国传统制陶艺术泥土中的艺术和智慧制陶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就是泥土。
泥土作为制作陶器的原料,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智慧。
本文将从泥土的选材、处理、成型和装饰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制陶艺术中泥土所承载的艺术和智慧。
一、泥土的选材中国传统制陶艺术对泥土的选材非常注重,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定要求。
泥土必须符合陶器的需求,比如黏土、瓷土等。
同时,制陶艺人还注重泥土的纯正度和质地,以保证陶器的质量和美观。
泥土的选材需要制陶艺人具备对地质环境和泥土特性的敏感和了解,这体现了制陶艺术中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
二、泥土的处理泥土的处理包括除杂、过筛、混合等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混合,制陶艺人需要根据陶器的需求,运用不同比例的泥土进行混合,调出既适合成型又具备良好可塑性的泥料。
这需要制陶艺人凭借经验和想象力,通过准确的比例和合理的混合方式来表现泥土的艺术性和智慧。
三、泥土的成型泥土的成型是指将处理好的泥料进行塑形的过程。
制陶艺术中的成型方法有很多种,如制作陶盘、陶罐、陶壶等。
不同的成型方式要求制陶艺人对泥土的塑性和可操作性有着深入的理解。
在成型过程中,艺人需要运用智慧和技巧,将自己对陶器形态的想象与泥土的特性相结合,使作品既符合审美要求,又具备实用性。
四、泥土的装饰泥土的装饰是制陶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施釉、绘画、雕刻等方法,使作品更加美观且独具风格。
泥土的表面装饰要求制陶艺人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同时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感知能力,以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五、泥土中的艺术和智慧中国传统制陶艺术中,泥土体现了艺术和智慧的融合。
制陶艺人通过对泥土的选择、处理、成型和装饰等环节的精心操控,不仅展现了自己对陶器美学的追求,还体现了对泥土艺术性的理解。
同时,制陶艺术中传承的技术和经验,也体现了古人对泥土特性的深入研究和智慧的积累。
总之,中国传统制陶艺术中的泥土承载着丰富的艺术和智慧。
泥土的选材、处理、成型和装饰等环节,都需要制陶艺人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表现一、新语境下泥性的内涵泥性的概念并不复杂——泥性就是泥土的性质。
只不过,在传统陶艺语境下泥性以容器中心主义为导向,强调工艺属性,而在现代陶艺的新语境下,泥性逐渐生发出本体语言和情感性极大地丰富了陶艺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
泥性对于陶艺的意义可以借用金文伟老师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强调泥味、泥性,探索‘泥’的本质及其诸多可能性都是各国陶艺教育以及陶艺家创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二、创作之中的泥性表现2.1贯彻于创作中的泥性表达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就是向媒介自身的表现力回归,现代陶艺家对泥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会以人为的好恶评判标准去给泥土量身定价,各种泥料没有天生的优劣好坏之分,每种质地的泥土都有它特有的个性语言和魅力。
问题的关键倒是在于陶艺家们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如何表现泥性,如何与泥土进行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泥土的特性,它与水相合会让人感觉到干涩、柔和、细腻、粗犷等等感觉。
经由搓揉,拉升,挤捏,卷曲,刮花,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当然如果掌握不当,泥体本身则会出现开裂、坍塌,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要学会逐步体会其柔软干湿度。
也恰恰是这个度,当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不经意的操作行为过程中,泥土自身会形成一种特有的肌理和形态,比如,泥板卷曲产生的龟裂纹理;在切割泥面时产生的痕迹;以及用不同的工具在泥留下肌理效果(如修坯时利用刀在坯体上的跳动,形成跳刀),诸如此类。
总之,泥性其实就隐藏在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泥土中埏埴出来,谁就拥有了现代陶艺。
2.2材料质感中的泥性表达现代陶艺因泥料的差异而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色泽、肌理和品格,从而泥料材质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使现代陶艺产品丰富多彩并魅力四射。
在人类漫长的制陶历史中,使用过的泥料多种多样,一般而言,粗质陶土适合表现朴实厚重的作品,而细腻的瓷泥适合手工拉坯。
因此,陶艺家们为更好地表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感悟与心态,可以利用“陶土”泥料本身粗陋的自然泥味进行陶塑,从而使作品具有雄浑大气、质朴粗犷的质感和气息。
陶艺之泥性魅力
作者:王成江
来源:《卷宗》2016年第03期
摘要:这是一支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大军,他们前赴后继的追逐着,似一股洪流层层向前方涌去。
好比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样,把自己处身于自然的环境之中呼吸,把心与自然的距离也贴的更近些。
这是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
更准确更自然的揭开人们心中那层对自然崇拜的面纱,是内心本质质朴的表达。
关键词:泥性;工艺;自然美;天人合一
有一种美让人赏心悦目让人赞叹不已,更让人为之动情。
尽管是手工匠人,尽管是打铁师傅,还是在泥土件忙碌着的陶艺艺术家。
他们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审美享受,能够让人心旷神怡。
好比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一样,把自己处身于自然的环境之中呼吸,把心与自然的距离也贴的更近些。
这便是为什么泥成为多数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的原因。
因为它能更准确更自然的揭开人们心中那层对自然崇拜的面纱,是内心本质质朴的表达。
像是热恋中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喜欢人那样,睁开眼睛她是一切,闭上眼睛一切是她。
一切的一切都是都是对方绚丽的身影,就如同陶艺艺术家被泥性的魅力光环所环绕周围。
这种泥性之美为何会出自这香沃德土壤呢,也许是这种气质为人性所赋予。
但凡有点审美气质的人都能从这泥土之中得到愉悦和恬静的气息。
而他们只所以能够得到和体会到这感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愉悦的感受注入了我们对生活美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于是乎陶艺、砖雕、瓦当甚至某种泥塑,这些以大自然最常见的物质为材料属性和原始工艺带给我们最为真质的享受,并形成了人类感情到物质化的转移。
使得泥土的原始气息有了生气并具有了人性的思维。
从而,自然的形成了装饰和物质化的符号,它驱使着感情的流向和弯折的审美,也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超感官的愉悦的新奇的吸引力。
因此,各种美的物像者都依附于一个具体的物质承载。
而泥的形态美就自然的成为了艺术者们每每追逐和修缮的物质承载,犹如一座美丽的房屋,被多次的建造和粉刷装饰一样。
从此我们所信赖的美的物件,就这样被无止境的被艺术者们模仿和复制着。
同时也被悄悄的藏了起来。
这类作品所蕴含的美,是从历史遗留的泥性十足的陶瓷文物得到。
它自己本身没有任何的约束、自由自在,有时甚至相当随意和拙劣。
但人类正是从这种造型的美把文明向前推进着。
在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把这泥性的魅力发挥到了完美。
当他们积极的塑造许多美好的造型形象。
不仅仅能体现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在实现他们脑海中的幻想。
这种美丽的艺术品也许只是最初的生活用具,但不知何时便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收藏和敬仰。
因为泥土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语言的形式,他们不仅可以留下手痕、刀痕,以及窑变的自然色斑和造型的变化。
这变化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精髓之处,这种天人的结合在陶艺作品中尤为的明显。
这不仅体现了陶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彰显了陶艺的自然之美。
但凡是美丽的物体都会含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内在美。
这便表明了陶艺艺术,或者是其他一种艺术,除了内容题材之外,更多的还是要依附于生活,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同时艺术又指导美化我们的生活。
于是乎许多经验丰富的创造者都会遵循着一种循序渐进的艺术规律、修养、呆板、厚重或者精巧,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统一的平衡感时,在创造者的手指中和脑海中融合,然后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触,犹如海水般汪洋。
他们总是通过幻想把大自然的力量形象化,以来加深我们对生活的印象。
因此,泥性艺术是通过思维的发散在世间占有一席。
《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切于声,莫深于义”。
这美句不仅对诗而言肯定的,并且对任何一种艺术领域辛勤的工作者而言也是肯定的。
从内心流露的情感是一种源泉,这源泉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并直接与生活相关。
有时让我们感慨的不是浩大场景,而感慨最多的往往是局部的细微之处的精彩。
这些都是艺术工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所捕获。
正所谓字如其人说的也许便是这个意思吧。
古代的哲人提醒我们在追逐高的艺术境界思维同时要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和境界。
这样在我们的泥塑或陶艺创作中便成就了人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
因为它既能表达和谐的生态观,又展现的原始的真挚的拙朴的神秘的艺术力量。
许许多多的艺术都是要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也就像是燕子筑巢,在于巧妙的搭建和恰好的时机,同时又是一种实用需求的展现。
这种永恒的特性是我们在社会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
也便形成了诸如砖雕、陶艺、瓦当等这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和保留。
有时陶艺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这是由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是自然与人为的活动相结合,是水、木、金、火、土的融合。
使得作品变得可塑、流变。
并且成型的方式和烧制的规律,都是陶器形态美原因的作用者。
并且产生一种特殊的美。
我们坚信每种艺术形态,都不是形态本身的表达,而是要更好的内心精神的呈现,或者是审美规律的感染。
这是文化发展对精神需求所决定的。
就像是中世纪的画家们,把死去的人画的比活着更有生气。
也许便是画者们成功的秘诀吧。
而对于那些陶艺工作者们,注重泥性的发挥永远与内涵精神的表达成正比。
创作的过程就像是菜肴的制作。
思想和情感则是这菜肴中的佐料,只有放的恰到好处,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菜肴本身所特有的味道。
不是随便的搅拌,没有任何的依据,仅仅的依靠外表的华丽形式的弯折变化,那也只是表面外在的要素而已。
真美还是要靠内涵气质的展露和灵感的创新,去成功的捕捉泥性与生俱有的自然魅力。
同时达到天人完美的融合,才是陶艺的精髓之所在,泥性的完美发挥之所在。
才能形成通向自然的宽敞大道。
大自然从来不会放弃热爱它的人们,有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创作者而不是继承者,这样的思维在陶艺的创作中容易丢掉自然的原始魅力。
例如日本人在制作传统铁艺壶时,在壶即将完工时,会将完美的作品用榔头在局部敲击出自然生活留下的凹痕。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作品的自然的生活属性,表达对自然和对生活的崇拜。
从而形成一种质朴的自然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不难看出艺术是生活的,生活中也是可以产生艺术的。
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品安宁、自由和美的修行。
有人说制作陶艺时可以排解人心灵上的忧虑和烦恼,还可以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拉近他们的关系。
这看上去不怎么恰当,但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在陶艺制作的每一个工序中,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也许是人与泥,
也许是泥与火,也许是火与人。
这种交流犹如园艺师父修建植物,与花草之间的交流,从而修建出漂亮的植物外形。
就是这种无形的交流才产生的结果吧。
因此,泥性的魅力有着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
看似粗糙的表面却藏着精巧的内心。
从练泥开始经过盘条、压泥板、塑形、拉胚等这些技艺工序的运用,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最后连作品的烧制的都是对自然美的追求。
一个色点的不规则变化,颜色的窑变,都能给欣赏者视觉上的不同感受。
最后上升为一种精神蕴含,形成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妙感。
其实为珍重的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它所能传递给我们真、善、美的信息和从中的心灵慰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就此结束。
我们所感受的一个巨大的梦想就是手捧一把黄土,把它变成对自然的崇拜美的喜悦。
参考文献
①《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P62
②《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1月出版P 405-408
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语言》[J] 秦春晓冯艺《包装工程》2005年01期
作者简介
王成江,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