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理论-缺氧模型的复制及其影响因素-黄启超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37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动物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缺氧是指动物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发生的代谢障碍。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发生机制,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指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或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2. 血液性缺氧:指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而引起的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呼吸记录仪、血氧饱和度仪、显微镜、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氯丙嗪溶液、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小鼠置于缺氧装置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2. 血液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将实验组小鼠置于冰浴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呼吸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颜色变紫等症状。
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组织细胞利用氧气障碍时,导致细胞代谢异常,进而影响生命活动的病理生理过程。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缺氧环境,研究缺氧对小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缺氧性缺氧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小鼠呼吸、心跳、运动轨迹等指标的影响。
3.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10只,体重20-25g。
2. 实验设备:缺氧箱、生理记录仪、温度计、秒表、呼吸频率计、心跳频率计、运动轨迹记录仪。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氰化钾、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硝酸钠。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分为5组,每组2只,分别标记为A、B、C、D、E组。
2. A组:正常对照组,置于正常环境中饲养。
3. B组:低氧环境组,置于缺氧箱中,模拟低张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4. C组:血液性缺氧组,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模拟血液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5. D组:组织中毒性缺氧组,腹腔注射氰化钾,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环境,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6. E组: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组,腹腔注射钠石灰,模拟排除CO2干扰,持续观察小鼠生理和行为变化。
7. 每组小鼠分别记录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运动轨迹等指标,持续观察72小时。
1. A组小鼠生理和行为正常,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运动轨迹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 B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心跳频率逐渐加快,运动轨迹逐渐变得不稳定,最终死亡。
3. C组小鼠在注射5%亚硝酸钠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逐渐降低,运动轨迹逐渐变得缓慢,最终死亡。
4. D组小鼠在注射氰化钾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迅速降低,运动轨迹逐渐消失,最终死亡。
5. E组小鼠在注射钠石灰后,呼吸频率、心跳频率基本稳定,运动轨迹无明显变化,存活时间较长。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呼吸的反应和皮肤、粘膜及内脏的颜色变化,从而掌握缺氧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解救方法。
2.观察低温及氯丙嗪、普萘洛尔等药物对动物耐缺氧力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因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可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以复制低张性缺氧模型。
低张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低张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10倍,当吸入气中含有0.1%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HbCO)。
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O2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当血液中的HbCO增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黏膜呈HbCO的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Fe2+中有部分氧化成Fe3+,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第1篇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因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和生化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复制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3. 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的影响差异。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
2.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0.1%氰化钾溶液、NaOH溶液、乙醇、甲醛、冰醋酸、中性树胶、显微镜、电子天平、移液器、离心机、水浴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复制(1)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容积为1000ml的广口瓶中,加入NaOH溶液至瓶底,密封瓶口,使瓶内氧气被NaOH吸收,形成乏氧环境。
(2)血液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5%亚硝酸钠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亚硝酸钠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组织中毒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0.1%氰化钾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氰化钾抑制细胞内呼吸酶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2. 观察指标(1)生理指标: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
(2)生化指标:采集小白鼠血液,检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生化指标。
(3)组织形态:取小白鼠肝脏、心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差异。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病理变化。
#### 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模型,以了解缺氧的分类和机制。
2. 观察缺氧对动物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发生的代谢障碍。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机制,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模型,观察动物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以期为临床治疗缺氧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8只。
2. 实验仪器:100、500ml广口瓶、测耗氧装置、1、2、10ml注射器、50g/L(5g/dl)亚硝酸钠溶液、10g/L(1g/dl)美兰溶液、2.5g/L(0.25g/dl)氯丙嗪溶液(新鲜配制)、生理盐水、CO气体(甲酸加浓硫酸制取)、冰浴、钠石灰、弹簧夹、剪刀、镊子。
3. 实验试剂:CO气体、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氯丙嗪溶液、生理盐水。
#### 实验方法1. 低张性缺氧实验1. 将小白鼠分为两组,每组4只。
2. 第一组(实验组):向腹腔内注入0.25%氯丙嗪0.1ml/10g,然后将动物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老鼠进入人工冬眠状态。
3. 第二组(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1ml/10g。
4. 将两组动物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塞紧瓶塞,连通测耗氧装置。
5.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动物呼吸频率、心率、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每3分钟重复观察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2.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 将小白鼠分为两组,每组4只。
2. 第一组(实验组):向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0.5ml,随后立即腹腔注射1%美兰0.1ml。
3. 第二组(对照组):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5ml。
4. 将两组动物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内,塞紧瓶塞,连通测耗氧装置。
5. 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动物呼吸频率、心率、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每3分钟重复观察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生理和生化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缺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材料: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乏氧性缺氧:将4只小鼠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只。
甲、乙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丙、丁组小鼠放入充满氧气的缺氧瓶中。
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及耗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放入充满一氧化碳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血液颜色变化观察:将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血液进行颜色观察,记录血液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甲、乙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4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25ml/min和0.35ml/min。
丙、丁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7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5ml/min和0.65ml/min。
说明乏氧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缺氧时间越长,耗氧量越大。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说明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说明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组织、器官或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缺氧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研究缺氧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体重相近的健康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2. 缺氧模型复制:(1)低张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广口瓶中,使瓶内氧分压降低,模拟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CO,使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 观察指标:(1)呼吸频率:记录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变化。
(2)皮肤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存活时间:记录小白鼠死亡时间,分析缺氧耐受性。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低张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先加快后减慢,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存活时间较长。
2. 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
4. 缺氧耐受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缺氧耐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缺氧类型、动物个体差异、外界环境温度等。
四、实验分析1. 低张性缺氧: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缺氧。
实验结果显示,低张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先加快后减慢,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存活时间较长,表明低张性缺氧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2. 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存活时间较短,表明血液性缺氧对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大。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动物模型。
2.观察年龄、代谢耗氧率等因素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实验原理】由于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而使肺泡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称为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2+)可在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二价铁变成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加上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即通过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的氧量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当大量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导致HbO2释放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因为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成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均正常,因为组织不能利用氧,因此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故皮肤、粘膜多呈玫瑰红色。
代谢耗氧率是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的重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高时,机体耗氧多,对缺氧耐受性差。
体力活动等可增加耗氧量,也使机体对缺氧耐受性降低。
而低温、神经系统抑制能降低机体耗氧,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本实验通过置动物于密闭环境、使动物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腹腔注射过量亚硝酸钠及氰化钾等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缺氧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3. 观察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生理功能紊乱。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机制,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低张性缺氧:指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细胞缺氧;2. 血液性缺氧: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3. 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
本实验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若干;2. 实验仪器:缺氧瓶、恒温水浴箱、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氰化钾、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1)低张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然后通入氮气,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约10%。
(2)血液性缺氧: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亚硝酸钠溶液,观察两组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
(3)组织性缺氧: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氰化钾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
2. 观察指标:(1)一般状况:观察动物的活动、呼吸、皮毛等变化;(2)呼吸功能:测定动物的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3)血液指标:测定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4)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1. 低张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2. 血液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3. 组织性缺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活动减少、皮毛松散等症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氧饱和度降低。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缺氧模型的复制方法;2. 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了解缺氧的分类及病理生理变化;3. 掌握缺氧实验的观察指标及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和代谢异常。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机制,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了解缺氧的分类及病理生理变化。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体重20-25g);2. 实验仪器:缺氧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刻度吸管、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生理盐水等;3. 实验试剂: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密封瓶口;(2)观察小白鼠的呼吸、活动状态及存活时间。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中,密封瓶口;(2)观察小白鼠的呼吸、活动状态及存活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白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2)观察小白鼠的呼吸、活动状态及存活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小白鼠在缺氧瓶中表现为呼吸急促、活动减少,存活时间约为30分钟;(2)缺氧瓶内气体颜色由无色变为淡蓝色。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小白鼠在缺氧瓶中表现为呼吸急促、活动减少,存活时间约为15分钟;(2)缺氧瓶内气体颜色由无色变为淡红色。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1)小白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后,表现为呼吸急促、活动减少,存活时间约为10分钟;(2)亚硝酸钠中毒组小鼠血液颜色变淡,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六、实验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表明,小白鼠在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加快,活动减少,最终因缺氧死亡。
此实验结果证实了乏氧性缺氧的存在。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表明,小白鼠在吸入一氧化碳后,呼吸频率加快,活动减少,最终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2.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实验材料:小鼠、测耗氧装置、剪刀、镊子、生理盐水、0.25%氯丙嗪、5%亚硝酸钠、1%美兰溶液、冰块、1ml注射器、钠石灰、滤纸、钠石灰实验步骤:实验一、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检查测耗氧装置缺氧瓶内放入钠石灰一包,记录量筒内水的液平面刻度数。
(2)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称重(W):19g,21g,测呼吸频率。
(3)分组:模型组1: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体重→放置室温中—10分钟,呼吸频率。
实验组1: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1/10g体重→放到冰块沙布上—10分钟,呼吸频率。
(4)将两只小鼠分别放入缺氧瓶内→连接测耗氧装置→密闭后开始计算时间。
(5)以下列各项观察指标及项目来记录实验数据现象。
1.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从密闭——死亡)2.测定总耗氧量(A ml)(量筒内水的液平面下降刻度数)3.计算总耗氧率(R %)(R=A÷W÷T)4.呼吸频率:实验前、冰块上、实验中-每5分钟测一次。
5.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6.活动情况。
7.解剖取肺脏、肝脏,放置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
实验二、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不用称重。
(2)分组模型组2: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2ml后→再注入生理盐水0.2ml。
实验组2: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2ml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2ml。
(3)观察指标1.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
(从注入5%亚硝酸钠——死亡)2.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3.活动情况。
4.解剖取肺脏、肝脏,放置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
缺氧模型复制的原理
缺氧模型复制的原理主要有:
1. 降低氧浓度- 在密闭容器内减少氧气比例,增加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比例,降低氧浓度。
2. 加压降低氧分压- 在高压环境下,即使氧浓度不变,但氧分压降低,也可以导致相对缺氧。
3. 血流灌注不足- 通过结扎血管或压迫血管的方式,使某些组织或脏器的血流量减少,引起局部缺氧。
4. 血氧合成障碍- 使用化学方法抑制红细胞生成或血红蛋白合成,降低输氧能力。
5. 细胞呼吸抑制- 使用化学抑制剂阻断线粒体固醇通路,抑制氧化磷酸化,降低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
6. 诱导红细胞溶血-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式破坏红细胞,使血液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盗取”氧气。
7. 加速组织新陈代谢- 通过兴奋剂提高新陈代谢,耗氧快于补充,造成“功能性”
缺氧。
8. 选择易感模型- 选用对缺氧敏感的动物模型,较易复制缺氧状态。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缺氧的实验模型。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机体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受到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
为了研究缺氧对小鼠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本实验通过人为制造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生化指标变化,从而分析缺氧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如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小鼠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分析缺氧对小鼠血液颜色、耗氧量等生化指标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的复制:- 乏氧性缺氧:将小鼠放入密闭容器中,逐渐降低容器内的氧气浓度。
- 血液性缺氧:通过腹腔注射亚硝酸钠或氰化钾等物质,降低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
- 组织中毒性缺氧:通过注射一氧化碳等物质,阻断组织细胞对氧气的利用。
2.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和深度-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翻正反射、肌肉紧张度等)- 血液颜色变化- 耗氧量3. 数据分析:- 通过记录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分析缺氧的机制。
四、实验结果1. 呼吸系统:-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以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和深度无明显变化。
2. 中枢神经系统:-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出现翻正反射减弱、肌肉紧张度降低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无明显变化。
3. 血液颜色:-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血液颜色变暗,呈紫红色,提示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血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4. 耗氧量:-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耗氧量明显增加,以维持生命活动。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耗氧量无明显变化。
五、机制分析1. 呼吸系统:- 缺氧条件下,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提高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实验一缺氧模型的复制实验一缺氧模型的复制[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小鼠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模型的复制方法。
2.熟悉亚硝酸盐、CO中毒的临床抢救原理。
[实验教学内容] 4学时1.讲授复制缺氧模型的方法(低氧、CO中毒、亚硝酸盐中毒)。
2.观察对比低氧、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三种缺氧皮肤粘膜的颜色变化 3.应用美兰抢救亚硝酸盐中毒小鼠。
[注意要点]1.复制低张性缺氧时,广口瓶内要加生石灰。
2.复制CO中毒性缺氧模型时,应注意硫酸与甲酸的强腐蚀性。
3.操作时避免被动物咬伤。
实验二实验性肺水肿[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用大剂量快速输液法复制实验性肺水肿的家兔模型;2.熟悉水肿理论知识,解释家兔肺水肿时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 3.讨论本水肿发生的可能机制及肾上腺素的应用意义。
[实验教学内容] 4学时1.颈外静脉插管后,由静脉大剂量快速输液复制肺水肿模型;2.在液体输入后,由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观察输液前、后家兔的表现。
3.当证明肺水肿出现时,处死动物,打开胸腔,把肺取出,计算肺系数, [注意要点]1.实验兔与对照兔的输液速度应基本一致,输液不要太快。
2.解剖取出肺时,勿损伤表面和挤压肺组织,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影响肺系数值。
实验三高钾血症[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家兔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方法。
2.观察高钾血症时家兔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3.了解血钾升高后,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实验教学内容] 4学时1.动物全麻后固定,连接心电导联。
2.自家兔耳缘静脉内,滴入0.5%氯化钾,逐渐加快速度。
3.出现室颤时停止推注,并立即用5%氯化钙静脉缓注抢救,同时观察心电图恢复状态。
4.再次快速静脉推注5%氯化钾,观察记录心电、血压和心率变化,直至心电图出现室颤或成一直线时为止,立即开胸观察心脏停跳状态。
[注意要点]1.密切观察动物心电及状态,以利于抢救。
2.避免钾的用量过多、过快。
实验四失血性休克[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的方法。